南懷瑾老師:真出家者是心出家,不是剃光頭吃素的
「佛告羅睺羅:汝行詣維摩詰問疾。羅睺羅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現在,佛叫羅睺羅去向維摩居士探病,羅睺羅也推辭了。
「所以者何?憶念昔時,毗耶離諸長者子,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唯!羅睺羅!汝佛之子,舍轉輪王位,出家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我即如法,為說出家功德之利。」他說因為有一次在毗耶離城,這就是維摩居士所居住的地方,城中的世家公子們來找他,向他磕頭作禮,問他說,你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皇帝也不要當,要出家,究竟出家有什麼利益?羅睺羅就依據佛法的道理,對他們講出家的功德和利益。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羅睺羅!不應說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無利無功德,是為出家。有為法者,可說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無功德。」當時,維摩居士來對我說,我不應該為他們講出家人有什麼功德和利益。因為「無利無功德,是為出家」,那麼各位豈不是白出家了?實際上維摩居士的意思是,既然出家了,就應該放下一切功利思想,不計較有沒有價值,不要想我將來可以得什麼利益、得什麼果位,不要有這個利害觀念。同時,也沒有功德的觀念,如果心裡想著「我學佛了,佛應該保佑我吧」,這都是功利思想。
求道學佛應該沒有利害的觀念,不是為了利害出家,不是為了求功德,「有求皆苦,無欲則剛」是副很好的對子,你說出家人沒有慾望,但是想求道不是很大的慾望嗎?這比做生意的一本萬利慾望還大呢!打一天坐,明天就想色身起變化,學三天佛就想升天,都是以功利思想來出家學佛。所以說,人家問你出家有什麼利益?你應該講沒有利益,愛出家就出家,講這樣那樣好處的功利主義,都是不對的。
這句話還有一層道理,一個人活在世間一無所求,有求皆苦,沒有利害,也無功德思想,人就是應該做好事。我不敢說跑遍天下,但是在中國去過的地方不少,有一塊岩壁上,看到不知是哪一位題的斗大的字:「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做好事」,真是好!佛法什麼法都講完了。我覺得很多名勝古迹,好多文人題的字作的詩,都是浪費功夫,都不如這位不知名人士題的字。有很多人學佛卻還抱怨沒有好的報應,你花這些精神去做世界上任何事都有利益的,只有學佛不同。學佛法是學空法,一切放下,連放下的觀念也放下。大家如果用有所得之心去求無所得之法,那是完全背道而馳了。
維摩居士在這裡說羅睺羅講錯了,因為問題本身已經問錯了,問出家有什麼功德和利益,你根據出家有什麼功德和利益來回答,自然不對了。所以說,「有為法者,可說有利有功德」,對世間法,有為法來講,可以說有利益有功德,世間法本來如此。但是「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無功德」,無為法是沒有絲毫的利害功德觀念的。什麼是真出家呢?
「羅睺羅!夫出家者,無彼無此,亦無中間。」真出家了,一切放下,沒有我也沒有他,也沒有你我之間,都沒有,這是人的方面。沒有世間,也沒有出世間,也沒有半世間半出世間的中間路線。
「離六十二見。」這麻煩了,《大品般若經》上提到有六十二見,就是六十二種思想觀念。外道認為這個世界有神或沒有神、有常或無常等等,講過去的世界或未來的世界等有間、無間等等,涅盤入道了以後,還來不來這個世界,這個身體和靈魂是合一或不合一,這個生命有斷有生死或沒有生死,這些合共有六十二種觀念,我們不詳細講了。這些觀念我們大家不論出家在家都有的,自己不知道是錯誤的。好像有人學佛修道想下輩子不再來這個世界了,太苦了,這個屬於神我的常見,是觀念的偏差,落入外道了。雖然是外道也是道噢!外道是歪道,不是正道。
「處於涅盤,智者所受,聖所行處,降伏眾魔。」一個出家的人將這些觀念思想通通放下,因此能夠「處於涅盤,智者所受」,涅盤是得道的最高境界,智者所受是大智慧成就,不是迷信,佛法是講每一個人大智慧成就,自性自度,盲目信仰不會成就的。所以真出家的,是大智慧的高人,才能智者所受,是聖人的境界,不是普通人受了痛苦,覺得世間很麻煩,因此出家,那就不算是「聖所行處」。出家穿了這件不漂亮的壞色衣,頭髮鬍子刮光,就是為了破世間人愛美的心理魔障,「降伏眾魔」就是降伏一切魔怨,什麼魔?生死魔,煩惱魔。
歷史上,在宋朝時要出家可難了,還要考試,考取了,政府給個文件,拿到了才能出家,所以叫度牒。這樣出家三年以後,才能受沙彌戒。如果今天仍然推行這個制度,由我這個白衣來主考的話,就要問,根據《維摩詰經》羅睺羅問答的這一段,出家人什麼受、什麼處、降什麼魔?依原文答出來,這三句話答得出來才算合格。
「度五道,凈五眼,得五力,立五根。」度就是超越,五道是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人道、天道。「凈五眼,得五力,立五根」,這些名詞就不再詳細講了(五眼為: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力為: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五根為信根等五力之根)。
「不惱於彼,離眾雜惡,摧諸外道,超越假名。」「不惱於彼」,出家人剃了頭,什麼都不要了,穿了一件並不漂亮的衣服,為什麼被世間人看不起?你也不要看我,我正想離開這個世界,你也少煩惱,我也免得痛苦,彼此都不要煩惱。「離眾雜惡」,離開世間,一切錯亂的壞事都不來,不作惡了。「摧諸外道,超越假名」,摧伏了一切外道的觀念。
世間人常常為名所困,出家人放棄名字,取一個代號。小說上寫乾隆皇帝下江南,遇上金山寺的當家和尚,這和尚不曉得他是皇帝,皇帝看他忙進忙出,就問這位法師怎麼這樣忙,和尚說:「唉呀!當家忙啊!」乾隆就說:「我看你還是再出一次家吧!」這個道理是說明,我們在家人為名所騙,已經算不上學佛了,如果出家更被這個假名所騙,那就違背了這個出家的原意。所以出家人就隨便起兩個字作代號,什麼明光,光明也可以,你愛怎麼叫都可以,只是代號,出家要有這個精神。
「出淤泥,無系著,無我所,無所受,無擾亂,內懷喜。」跳出社會這個爛泥,既出了家,就沒有牽掛,無系著,也無我,也無他,也無所受,苦也當成樂,一無所受,功德不受,空境界也不受,無空無不空。此心是絕對的清凈,沒有擾亂之處,內在永遠只有喜悅。
「護彼意,隨禪定,離眾過。」永遠照顧自己的起心動念,不動壞念頭,乃至不動念,意念如如不動。我去年講《金剛經》的時候說過:《金剛經》的精華就在三個字:「善護念」。什麼是善護念?就是護彼意,保護你的起心動念。心念永遠不散亂,隨時都在禪定的境界里,叫作「隨禪定」。「離眾過」,是身口意離開一切的過錯。
「若能如是,是真出家。」維摩居士總結上面,從「無彼無此」到「離眾過」一段話,告訴羅睺羅說,「若能如是,是真出家」,不是剃光頭吃素的,那是另外一回事。
維摩居士罵了羅睺羅之後,「於是維摩詰語諸長者子;汝等於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難值。」他說,好了,你們現在懂了,你們處在佛法的正法,立刻一齊出家,為什麼呢?因為現在釋迦牟尼佛在世,萬劫千生難得碰到肉身佛出世啊!
「諸長者子言:居士!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他們聽聞佛的戒律是,如果不先得到父母的同意,是不準出家的。「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他說,你們說得沒錯,但是我要你們出家,不是要你們剃光頭披上僧衣,你們的心真出家了,發了大乘心了,立了大願,這一生一定要求得菩提,大徹大悟,發了這樣的無上真心真願,就是出家,就是得了具足戒。反過來說,你們即使形式上出家了,如果沒有真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是真出家,也不是得具足戒。這就是大乘菩薩道,大比丘的道理。在別的經典上,佛也說過,出家者是心出家。心怎麼出家?就是剛才《維摩詰經》上這段話,「護彼意,隨禪定,離眾過」。
「爾時三十二長者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羅睺羅告訴佛,當時有三十二個長者子聽了維摩居士這話,都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我沒資格代表你去探病。
摘錄自《維摩詰的花雨漫天》
歡迎訂閱【傳承網】微信號:iccwcn,傳承中華文化,分享南師智慧!
南懷瑾老師:真正學佛不應該著相,也不應該不著相
文化視角:學好書法很重要
南懷瑾老師:念身法門的基本認識
養生學說:養生家「腳字歌」
TAG:傳承網 |
※家常烙饃,讓你吃出家的味道!
※港真,我有時候是挺想出家的
※印光大師:出家人為啥不吃肉?
※把她趕出家門才是真的對她好
※出家有門檻:不是什麼人都能出家的
※出家的「家」,到底是出哪個家?
※出家有門檻:不是什麼人都能出家
※順治出家?他就算出家,也會是個花和尚
※身不出家心出家
※又一位如花似玉的姑娘出家了,對於出家,她是這麼說的……
※被趕出家門了,我是不是很窩囊
※我們學佛的目標不是出家,而是出世
※泰男子騎鱷魚遺體出家,曾是心愛寵物,出家將為父母和鱷魚積福
※大師,亮兵器吧!雖然你是出家人,我不會手軟的
※你說你要削髮出家…
※出家人為何一定要光頭?
※師父 你們出家人真的沒有煩惱了嗎?
※是病薨還是剃髮為僧?揭順治帝出家之謎!
※三胎B超也是女兒,婆婆把我趕出家門,寶寶出生後跪著求我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