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您對佛教誤解有多深?

您對佛教誤解有多深?

不怕雜念起,只怕覺知遲。此生有緣得遇佛法,當樹立正知正念。想要離苦得樂,尋得解脫之道,就要把握好每個當下,精進修行,培養福德資糧,踐行佛法。



您對佛教誤解有多深?


現在在中國談起佛教,常常會受到別樣的眼光。反應常常會是「那是迷信」、「太消極」,「太保守」.把佛教作為智慧之學,最起碼作為哲學思想來看的,真是少得可憐。


智慧的佛教,教人獲得心靈自在的佛教,教人關愛社會關愛他人的佛教,如何落到這步尷尬境地?中國社會對佛教的誤解,竟是如此之深!


※神佛不分


中華文化兼容並蓄,對於勸善的宗教皆能廣為接納。流傅至今,凡持香禮拜者,皆誤以為佛教,實則,諸多民間信仰之神只,如:城隍爺、土地公、三太子、媽祖......皆被門外漢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質、願力迥異,應當究明。

神為六道輪迴的眾生,屬於鬼道之有福德者。或以生前對國家、人類貢獻卓著,後代為追思其恩澤,立廟祭祀。或因民智未開,對自然現象無知,遂于山川雷電產生敬畏之心。


人們認為神有掌控萬物的生殺大權,主宰吉凶禍福的能耐,卻不知神本身即是世間凡夫,其宗旨不外以勸善為主,並無圓滿縝密之思想體系。拜神尋求的是現世的庇佑、消災,但無法究竟解脫。其他宗教對所認定的神,神與人是主僕關係,永遠無法平等。


佛則是放下王位、妻兒,尋求真理的修行者,是出世聖人,徹悟宇宙人生真理,證得通達本性的智慧。他主張一切吉凶禍福,皆由人自招,若不在心地下手,徹底改善自己的思想行為,盲目的崇拜無法趨吉避凶,更不能凈化自己的人格。佛以慈悲喜舍對待一切眾生,他是一個指導者,因此佛與人是師生關係,只要依循其教法,人人皆可成佛,因此就本性而言,佛與人是平等的。


※智迷不辨


常有人批判信佛為迷信。何謂迷信?不經審慎思考和理性明辨,迷迷糊糊相信,稱為迷信。批判者往往未曾聽經聞法,甚且連「佛」之本意亦無言以對,即主觀認定佛教為迷信,此批判者豈非更為盲從、迷信?

何謂智信?凡透過智慧判斷,冷靜觀察,確知為善良美好,能令人解脫者,方去接受、相信,稱為智信。梁啟超嘗言:「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佛教非但不認同迷信,甚且鼓勵以理性探索質疑,此種寬容大度,實事求是的態度,便是智信的表徵,也是佛教與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


※民俗外道誤為佛教


民間有許多習俗,或外道種種作為,皆非正信佛教,茲列舉如下:


⊙算命看相:以抽籤、卜卦、紫微斗數、摸骨......等方式,斷言一生禍福。此系由於人對自身未來迷惘無措,盼能藉此指引方向,佛教則主張「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自己的起心動念就能決定今後的命運,毋須仰賴算命,應自轉因緣。


⊙ 地理風水:地理風水與南北極、磁場、地下的水流等有關,是有科學依據,合乎自然的。對未斷惑證真的凡夫,確有影響。但已證阿羅漢果者,則所到之處皆是光明凈土,此正可為「凡夫境轉心,聖人心轉境。」做最佳註腳。然而,佛教注重的是心法,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內在的心性遠比外在的地理更重要。

⊙跳神扶乩:此系民間信仰的儀式,以靈媒為橋樑,進行種種祈求。此絕非佛教的產物,而是巫術的範疇。


⊙擲杯筊:人無法與神鬼溝通,便依我見自問自答,揣測神意.


⊙燒冥紙:始於漢朝紙商的促銷術,沿襲至今,甚且衍生出紙紮冥具,祈令亡者受用的習俗。佛教主張,若欲做功德,當以亡者之名布施、印經、供養三寶,更能利益亡者。蓋火化冥紙、冥具,僅鬼道受用,然亡者卻未必投胎鬼道。再者,往生錢萬不可燒,以其上印咒文,若火化則視同焚毀經書,罪過不小。


⊙殺生害命以為供品:不知情者往往以雞鴨魚肉供佛,以示誠意。然則佛教以慈悲為懷,主張眾生平等,尊重一切有情之生存權。且六道眾生,生生世世互為眷屬,焉知所殺者,非過去生父母骨肉?是以其根本戒規即是--不殺生。

※錯誤認知--消極、悲觀、崇拜偶像。


佛教揭開生命的面紗,徹見其本質是苦、空、無常的,對於佛法未深入者,往往依文解義,認定佛教是消極而悲觀的。其實,佛教對造惡消極,對行善度眾則抱持捨我其誰的態度,十分積極。佛教願拔一切眾生之苦,因此是慈「悲」觀,而非「悲」哀觀。更有人批駁出家為不孝、逃避責任。殊不知,多元化的社會,需要各種人才。心靈救度的大任,正有賴僧寶來承擔。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出家才是真正大孝,因為出離的是煩惱之家,所做的是紹隆佛種,弘法利生之事。地藏菩薩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是何等積極!


外教徒常批評佛教崇拜偶像,但不知佛教施設佛像,乃是方便契合根器,讓禮拜者見賢思齊,學習佛的精神和行為,並非祈求保佑。就如同國旗、國歌、十字架,皆為精神的表徵,佛像亦是表法的。


佛教原本就是即相離相,不離世間,不染著世間,而《金剛經》更是句句破相,何來崇拜偶像之事呢?但得無相,即心即佛。


把佛教看成消極的,會說佛教提倡「四大皆空」。這是誤解佛教中「空」的含義。佛教所謂的「空」,其實並非「空空如也」的意思。其一意思是指世上沒有實在的永恆不變的東西,所謂的緣聚緣散。這不是客觀實相嗎?除非不願意承認客觀的人,才會說這是消極。


另外,佛教的「空」,其實含藏「有」,所謂的「真空妙有」"大空大有""空有不二"。如同宇宙之空曠,才有星河之燦爛。也猶如越虛心的人才會學到越多的東西。這樣的「空」,不知道為何被理解為「消極」呢?


一些人因為生活的挫折,心灰意冷,於是想到逃避想到了出家做和尚。這於是又被看作佛教是「消極」的一個「罪證」。你可以到山裡到寺院里出家去圖清凈,但那並不是佛教的真正精神。


實際上,真正的「出家」有著無比積極的意義。出家的僧人擔負著傳承佛法、幫助天下人破除煩惱的責任。成為和尚住進廟裡,是因為可以心無旁騖地真參實悟,學到真本事,最後是需要把佛法普及開來的。就如同埋頭做實驗,實驗成功之後是要用在現實生活造福百姓的。出家的目的是要自覺覺他,自利利他,是"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決不是只求一己清凈。


很多人學佛之後就把自己封閉起來了,跟現實生活脫了節。這也是誤解為消極的原因。其實,學佛者是不應該脫離生活和本分的工作的。所謂「一切治生產業不離佛法」。做好應該該做的事,是學佛的人最起碼的條件。


也有許多佛教人士,因循守舊,不能跟上時代精神,不努力學習新的知識。通常看到學佛者,無論見到什麼人,都是一口說了千百年的佛話,難怪要造成人們反感。前一段有僧人學習MBA被當作新聞。這反應著對佛教的誤解。僧人們學習現代社會的知識,應該是分內之事而不是「另類」。比如有一些僧人建立博客跟人們交流佛教,這是完全應該的事。當然值得鼓勵。六祖慧能說:「無邊法門誓願學」,現代的各種知識,難道不就是僧人們該學的法門嗎?


又有一些人說,推崇佛教的國家都很落後。那請看中國歷史。唐代佛教發達,正是興盛朝代;宋代有深厚的禪文化的底蘊,你看那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和諧富裕的氣象。


又有說佛教跟科學研究有矛盾。乾脆就抬出愛因斯坦的話來解釋吧。他說:「如果有任何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所有誤解中最大的誤解,是認為學佛就是信佛,把釋迦牟尼當作神而不是人來看。常常一談到佛,別人都會問:「你信佛?」真正學佛者,貴在真參實悟。未加求證就信的,並非真正的信。你完全可以就這樣去信,但這不是釋迦牟尼倡導的精神。


釋迦牟尼不知有多少次告訴跟他學習的人,要獨立求證不要盲從他。他兒子羅猴羅不好好參學,說爸爸你保佑我不行了嗎?釋迦回答:「吾尚不能自保,何能保汝?」意思是,我都不能保自己,怎麼能保護你呢?你自己好自為之,自求智慧解脫吧。德國的尼采了解佛教的精神,他說:「佛教是歷史上唯一真正實證的宗教。」釋迦牟尼是一個大教育家,是一個心靈解放的導師,是一個覺悟的人,他不是神。


博大又精微的佛教被誤解得太深。難以盡言。有多少積非成是的東西,就需要多少的智慧來正本清源。還原一個真正的佛教精神,需要多少慧眼,多少慧力,需要擯棄多少迷信,放下少宗教情緒!


※一定要看破紅塵之後才能學佛嗎?


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問題。「紅塵」二字並不是佛學的名詞,實出於中國文學的辭彙。它的意思是形容飛揚的塵埃,或是繁華的生活景象。


西漢班固的〈西度賦〉,有「闐城溢郭,旁流百塵,紅塵四合,煙雲相連。」這是形容西度長安,人多、事多、錢多,豪華熱鬧。在盧照鄰的詩《長安古意》中,有「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期紅塵暗天起。」宋朝程顥的〈秋月〉詩中有「隔斷紅塵三十里,白雲紅葉兩悠悠。」在曹雪芹的《紅樓夢》第一回中也說「有城回閶門,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可見紅塵二字都是指世俗的、官場的、富貴人間的繁華景象。


「看破紅塵」這句話亦非佛家所用,而是中國古來的文學家,受到道為的影響,以及後來隱遁之士厭倦官場虛幻的富貴生涯,嚮往山林的田園生活,而經常使用的辭彙。所以,看破紅塵就是從煙雲似地繁華生活隱退到自由、簡樸、自然的林野或山野生活環境中。


佛教在中國常常受到誤會,一般人常把逃避現實,隱遁于山林的風氣和現象,歸之於佛教的信仰以及學佛的結果。其實佛法中,不講紅塵,也沒有講看破紅塵,只有講到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對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六塵是外境,六根是內境,必須加上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才能產生身心現象。心為外境所轉,也就是被六塵所動,就會以六根造作善惡、好壞等的行為,佛法稱此為造業。其可以造惡業,也可以造善業:造惡業下墮地獄、餓鬼、畜牲的三惡道;造善業則還生為人,或生天界,享受人天的福報。但是不論下墮或上升,都是在世間的輪迴生死苦海之中。欲解脫,則必須認識六塵是虛幻的、不實的、多變的。《金剛經》把它形容為如夢、如幻、如泡、如影。能夠徹悟六塵世界的虛幻不實,當下就是解脫自在。若身心處於六塵世間,而不為六塵世間所困擾、誘惑,就不會起煩惱,稱為解脫之人。


可見,佛法所謂的六塵,是指身心所處的環境。繁華的富貴生涯,固然是屬於六塵,隱退的自然生涯,也沒有離開六塵,因此,禪宗有言「大隱隱於市廛,小隱隱於山林」。這也就是說,心有所執,身有所系,不管生活在什麼環境,都不自在。山野的狂風、暴雨、惡獸、猛禽、毒蟲,或所謂窮山、惡水、潑婦、刁民,都會引起你的煩惱;如果心無掛礙,處於皇宮、華廈和居於洞窟、茅舍都是一樣的,何必要去分別。


通常都說看破紅塵就是落髮為僧,那可能是指仕途失意、事業失敗、婚姻離散、家庭破碎,已經沒有東山再起的信心和勇氣,在窮途末路,心灰意冷之餘,就到佛門中找一條安穩偷生之路,所謂:伴著青磬紅,了此殘生。這景象是非常消極、悲觀,甚至悲慘的!佛門中的確有這種人,但這絕對不是進入佛門學佛者的通途和正途。


進入佛門,成為佛教徒,也並不等於出家。佛教徒分為在家與出家兩大類,出家只是少數,在家才是佛教徒的多數。出家是全部生命的投入,所謂將此身心施予三寶和施予眾生:施予三寶是為求法;施予眾生是為度眾。施予三寶乃為弘揚佛法、續佛慧命;施予眾生則可攝化、救濟苦海的眾生。能夠難捨能舍,難忍能忍,才是出家的正確目的。從難捨能舍而言,是放下名利、物慾;就難忍能忍而言,是承擔如來的家業和眾生的苦難,故所謂看破紅塵實與出家的宗旨無關。


至於出家學佛,可以包括社會的一切階層,且絕不為逃避現實,乃在和睦人間、凈化人間,也就是佛化人間。如果學佛之後要離開人間,離群索居,那就違背了佛化人間的旨趣。在家學佛,在五戒、十善的生活原則下,對於家庭、社會、國家都應盡責盡分。所以學佛之後的在家人,他會更積極於人間的生活以及分內的責任。這也就是大乘佛教將菩薩的形象分為出家、在家兩類的原因;出家菩薩是無牽無掛的比丘相,在家菩薩是福德莊嚴的天人相。


如果以看破紅塵的本意而言,是屬於消極的,而學佛卻是積極的。我們可以把人間的生活形態和心態,分為三類:第一,絕對的多數是屬於戀世型的,對於任何事物都放不下,爭名奪利、飲食男女、醉生夢死,苦惱終生而不知生為何來,死向何去?活著的時候放不下,要死的時候捨不得,所以佛稱他們為可憐愍者。第二類人是厭世者,他們或是憤世嫉俗,或懷才不遇;或是消極、悲觀,對於生命抱著無可奈何的態度。因此,前者會變成玩世不恭,或退出人間社會的大舞台,而過隱遁的生活;後者若不自殺而死,也會逃避現實,抑鬱以終。第三類,是屬於放得下、提得起的人。他們見到人間的疾苦,世事的危脆,以悲天憫人的懷抱,拯救世間眾生於水深火熱之中,即使跋山涉水,乃至於赴湯蹈火,亦在所不辭。這就是被後世稱為賢者和聖人的型範。


以佛教的觀點看,第一類人是凡夫根性;第二類人,類似小乘根性;第三類人,類似大乘根性。不過,若以佛法化導,第一類人雖是凡夫,也能夠漸漸獲得智慧,洞察世間現象,為人們減少煩惱,為社會減少災難。第二類的小乘根性,則至少不會憤世嫉俗,或者尋短自殺,而會積極修行,早求出離生死苦海。進而也能為人間留下自我奮發,自我救濟的模範和典型。第三類大乘根性者,則能由於佛法的化導,而賦予無限的生命、無窮的悲願,生生世世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佛化人間,成就佛國凈土;不僅度人,也要度盡一切眾生。他們不會因阻撓而失望,也不會因便利而狂熱;時時努力於因緣的促成,默默地耕耘,成功不必在我,卻永遠精進不懈,像這樣的學佛態度,當然與看破紅塵的觀念了不相關。


佛教不是消極避世,也不是遇到困難的避難場所,而是教會你更好的了解人生,了解生命的真相,用佛法指導你,怎麼在現實中很好的生活,怎麼才能得到究竟的解脫。並且不是單純自己解脫,要幫助更多的人,幫助眾生獲得解脫。


※為什麼要求佛?


既然說佛陀是人不是神,那為什麼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我們求佛有沒有用呢?



您對佛教誤解有多深?



既然說佛陀是人不是神,那為什麼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我們求佛有沒有用呢?


「佛」就是我們人人本具的清凈自性。求佛,是向內祈求,向自己的如來藏祈求。換句簡單的話說:我們自身所具有的潛能和佛無二無別,佛的功能已經完全開顯,而我們尚待挖掘。佛的慈悲、智慧、神通、辯才,所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在眾生心性中本自具足,因被無明妄念煩惱所障而不能妙用現前。求佛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自身通過多聞熏習,如理作意,積資凈障,降伏客塵煩惱,恢復清凈自性,顯發種種殊勝妙用的過程。如果我們能按照佛陀的教誨生活,不再造業,那麼不好的事情自然就不會找上門來。所以從這個角度說,不是佛菩薩在保佑我們,而是他們的教法在指導著我們、引導著我們遠離傷害!就像交通法規保護我們行車安全一樣,這是同一個道理。


佛是先覺者,是我們的老師。而眾生是學生,是後覺,我們必須通過老師的引導才能獲得覺悟與解脫。從倫理道德上講,拜佛就是一種至誠恭敬的禮節,表達學生對老師的尊敬、感恩,向老師膜拜學習、見賢思齊。禮佛就是要與佛心相契,學習佛的慈悲、平等,否則,絲毫不了解拜佛的含義,搞搞形式主義,那和迷信沒啥區別。


禮佛一拜,罪滅河沙;念佛一句,福增無量。這就是加持的力量。加持的力量來源於佛的悲心和願力。釋迦佛在因地發了五百大願,並且已經成佛,具足圓滿的智悲力。佛的慈悲周遍一切眾生心相續,沒有一剎那間斷、沒有一微塵間隔,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有眾生祈求,佛陀必定會任運降臨。試想,我們平時有事祈求世間善人時,他也會儘力幫助。何況是大智大悲的佛陀呢。經中說,佛陀對三世所有有情的一切心和心所,能在一剎那間毫無錯亂地任運了知。只要你具有恭敬與信心,佛陀大悲願力的加持,必然能在心相續中顯現。當祈禱佛的信心圓滿時,就能得到佛的全分加持。也就是說,獲得加持的大小取決於敬信心的程度。有一分敬信,則得一分加持;有十分敬信,則得十分加持。這就類似於我們生病看醫生,如果對醫生有信心,服用他所開的藥方,則藥到病除,如果沒有信心,葯開得再好也無濟於事。


佛菩薩怎麼樣加持我們呢?那些地震災區的人們並沒有見過所有捐助他們的人,甚至連他們的名字都不知道,但是他們可以感覺到大家力量的存在。這種力量是真真切切的,可以觸摸到的。這些施予援手的人就是菩薩。佛菩薩不僅僅是寺院里供奉的塑像,110的警察、120的醫護人員、119的消防員......在別人危難的時候,伸手去幫助別人的人,都是菩薩。


但人們似乎非得親眼睹見如來法身現前才能相信佛菩薩真實不虛。這種想法非常幼稚。凡夫無慧眼,當面不識如來。金剛經言:若人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菩薩隨順眾生根機顯現各種身份度化有情。不是人們想像中,抬頭看到雲端坐著個佛才算眼見為實。


佛菩薩隨順眾生根機顯現各種身份度化有情。不是人們想像中,抬頭看到雲端坐著個佛才算眼見為實。


如果此文對您有幫助,也請您分享給更多人,弘揚佛法,利益眾生!



您對佛教誤解有多深?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星雲大師佛學 的精彩文章:

年輕是培養福報的好時光

TAG:星雲大師佛學 |

您可能感興趣

燕窩—你對它的誤解有多深
你對奶茶 有多少誤解?
細數常人對佛教的那些誤解 你也有嗎?
對佛法,你有誤解嗎
我們對唐伯虎有多少誤解?
為什麼我們對幸福有那麼多誤解
老蜜蠟戴起來土,你對它誤解究竟是有多深?
避孕藥、安全套,你對它的誤解有多深?
是你誤解了佛教 還是佛教改變了你?
世人對佛教的誤解!
你對漢堡有著太多的誤解
周忠和:你對進化論的誤解有多深?
我們為什麼會誤解佛教
對於金牛座,你到底有多少誤解?
慧律法師:很多人對佛教的四大誤解
佛法那麼好 誤解的人卻那麼多!
說佛教已經過時 是對佛教最大的誤解!
對中醫的五大誤解,你知道多少?
學佛會失去進取心?不 這是對佛教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