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暴雨過後頤和園北海憑啥老物件排水

暴雨過後頤和園北海憑啥老物件排水

近日,一則「北京遭遇強降雨,六百年故宮地面無積水」的帖子在社交媒體里廣泛流傳。北京青年報記者調查發現,其實不只是故宮,像頤和園、天壇、北海等皇家園林,同樣有著十分驚人的排水和蓄水能力。面對強降雨,可以做到「雨過地皮濕,無一處積水」。在這些歷史悠久的園林里,古代集水技術一直沿用至今,包括頤和園古院落四周的溝眼石、北海團城裡面的古青磚等,歷經上百年時間,仍發揮著很好的作用。此外,天壇、香山、植物園等公園近年來又相繼開展了雨洪集水改造項目,通過鋪設透水方城磚、改造修建儲存池、打造人工湖等方式,提高公園的蓄水能力,逐步發展成「海綿公園」。據統計,市屬十一家公園年雨洪利用量超過三百六十萬立方米。






頤和園古建四周暗藏涵洞


頤和園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座皇家園林,與故宮有著同樣的排水系統,一直沿用至今。由於古代建築基本都是木質結構,非常怕水浸泡,因此,在建園之初,就把排水與古建的設計融為一體了,這套排水系統至今已經使用了上百年,從未出過問題。即便是最近幾天的特大暴雨,造成北京局地積水成了「汪洋」,但頤和園憑藉這些「老物件」,雨過地皮濕,無一處積水。



暴雨過後頤和園北海憑啥老物件排水


頤和園,圖源網路


昨天下午,北青報記者來到頤和園,在古院落和長廊間行走,如果不仔細觀察,很難發現排水設施在哪兒。在頤和園管理處工作人員的指引下,北青報記者才注意到,每一處古院落的四周和圍牆的外面都能夠發現不少用來收集積水的「溝眼石」。實際上,溝眼石是一種外觀呈圓形的石頭,下面壓著一個同樣為圓形的「雨箅子」,地勢與周圍相比低一些,下面連著涵洞,順著一條條「暗道」把雨水引到就近的小河或者池塘里。溝眼石與周圍的方磚顏色一致,正好又處於院子的角落裡,非常不容易被發現。


仔細觀察還會發現,整個古院落呈現出中間高、四周低的走勢,這樣的設計非常有助於把雨水引到排水口。一些積水還會順著牆根的走水口流到外面,距離走水口不遠處又會發現一個溝眼石。


但是,雨水流入溝眼石後,並不是直接被引到昆明湖裡,中間還會有一個環節。北青報記者看到,在萬壽山前,有不少池塘或者小湖,包括排雲殿、清華軒、無盡意軒前的小池塘,以及排雲殿東側山前的葫蘆河,雨水會順著一條條「暗道」先流到這裡。這是為什麼呢?頤和園管理處建設部主任榮華介紹說,這裡面就體現出清代工匠的卓越智慧,「雨水裡面夾雜著泥土,如果直接注入昆明湖,會影響水質。這些池塘或者小湖又叫『沉澱池』,水流彙集到這裡,流速會變緩,夾雜的泥土在這裡自然沉降。沉澱池與昆明湖底直接相連,水最終順著暗道注入昆明湖。整個過程都是非常隱蔽的,人們在毫無察覺的情況下,積水就被引走了。」



北海團城古青磚造就地下「巨網」



同樣的排水設施在北海團城也能看到。團城位於北海公園南門西側,高於地面4.6米。在周長約276米的城牆外,找不到一個泄水口,地面也沒有排水明溝。但無論雨下得多麼大,在團城上只是雨過地皮濕,不會產生徑流。那麼,這些水去哪裡了呢?

原來,秘密就在地面鋪設的青磚和地下用青磚建成的涵洞上。北青報記者登上北海團城看到,這裡鋪設的青磚已略有些凹凸不平,原來,這也是建園時保留下來的,青磚年齡最老的已經有將近600歲了。它們的模樣十分特別,是「上大下小」的倒梯形磚。表面上看,一塊塊青磚排列得嚴絲合縫,但下面是有一個個三角形縫隙的。下面還有好幾排倒梯形的青磚,這些三角形縫隙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地下「網路」,雨水能夠很快通過網路滲入地下。


北海公園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這些古青磚有很強的吸水性,每一塊磚就像一個微型水庫,一般的降雨,通過這些微型水庫和「網路」便可以很快地進入地下。


但是,面對今年「7·20」這樣的強降雨時,地面的青磚以及它的下層土壤都吸足了水分,那麼多餘的水怎麼辦呢?北青報記者在現場看到,團城地面上,圍繞著中央古建築承光殿和古樹周圍,可以發現11個水眼,比其他地勢略低一些。北海公園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每一個水眼下部都有涵洞相連通。涵洞也是用青磚建成的,高度在80厘米到150厘米之間,同樣具有很強的吸水性。順著水眼向下望去,在最近幾日大暴雨過後,隱約可以看到涵洞里儲蓄的雨水。這些雨水匯聚到涵洞里,在儲存之餘,還可以沿著下、左、右三個方向繼續向更深的土壤滲透。因此,團城的水通過不同途徑全都回到了土壤中。降雨過後,當天氣乾旱時,儲存在涵洞里的雨水可以起到浸潤土壤的作用,有利於樹木成長。


「北海團城內現有百年以上古樹38株,尤其以金代種植的白皮松和油松聞名,它們至今仍然枝繁葉茂、生長健壯。但是,在現有文獻資料中,有關古樹的傳說和故事很多,卻沒有前人為樹木生長環境所作出努力的介紹。可見,北海團城的排水與蓄水系統,很好地保障了這裡植被的正常成長。」該負責人表示。



精巧排水設施保護皇家古建


此外,在頤和園裡,還可以見到一些精巧的排水設施,起到了保護古建的作用。


在頤和園長廊的西端湖邊有一條大石船,名叫清晏舫(俗稱石舫),寓意著「海清河晏」,是頤和園唯一帶有西洋風格的建築。它的前身是明朝圓靜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園時,改台為船,更名為「石舫」。石舫長36米,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船身上建有兩層西式船樓,船底花磚鋪地,窗戶為彩色玻璃,頂部磚雕裝飾。


建造西式船樓時,設計者就考慮到了排水的問題。為了防止船頂被雨水浸泡,船內四角分別有四個空心的立柱,敲上去可以聽到「砰砰」的空洞聲音。據頤和園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之所以這麼設計,就是為了引導船頂的雨水順著立柱向下流,最後由船身的四個龍頭口排入到昆明湖中。而如此精巧的設計,從表面上是看不到任何排水設施的,卻通過「暗道」很好地保護了文物。


另外,在慈禧太后居住的處所——樂壽堂,還可以看到屋檐下擺著兩口大缸。很多人都知道,這些大缸是用來防火的,但是他們的位置擺放得很奇特,上方正對著一塊形狀特殊的石頭,很長時間人們都不清楚這是什麼原因。後來慢慢發現,當下起大雨時,房檐上的雨水會順著這塊形狀特殊的瓦流下來,呈拋物線的形狀,最終雨水正好落入大缸中,起到了積蓄雨水的作用。一場大雨過後,大缸也就盛滿了水。等到天氣乾旱時,便可以發揮防火的作用。那塊形狀特殊的瓦,也就起名叫「滴頭」。





香山公園:在山林中首次應用雨水收集技術



每年進入7月下旬,北京正式進入汛期,降雨十分充沛。近年來,市屬多家公園也相繼開展了雨洪集水改造項目,發揮「海綿吸水」的作用。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雨水收集和利用技術已經成熟應用於大型廣場和居民區,但在本市山林公園的應用並不多,香山公園尚屬首例。香山公園靜翠湖本是一個泄洪湖,去年,公園完成了湖底清淤工作,並進行了加高處理。有的泄洪溝也被重新疏通,打造成了長約30米的疊水景觀帶。這樣一來,靜翠湖蓄水量從過去的700立方米增加至1000立方米。水將被循環到山上補充地下水,形成流動的水景觀,收集到的雨水還可用於周邊植物的澆灌養護。此外,香山公園還建有四處蓄水模塊儲存池,用來儲存雨水。


香山公園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雨水收集利用設備投入使用後,最近兩天的強降雨天氣,收集到的雨水規模就達到了2000立方米左右,預計全年可收集雨水量為2萬餘立方米。全年收集的雨水可以同時提供6萬平方米綠化全年用水、供給一個採用雨水沖廁的衛生間全年用水、花卉班全年一半時間的生產用水,總體雨水保有量相當於公園內面積最大的水體靜翠湖的10倍容量。



天壇公園:恢復方城磚路面 便於雨水回歸土壤



天壇公園佔地面積273公頃,除了祈年殿、圜丘等祭天建築,大部分被綠地植被所覆蓋。天壇公園內廣袤的林地和植被,讓寶貴的降水留了下來。



暴雨過後頤和園北海憑啥老物件排水


天壇公園,圖源網路



北京水資源總體稀缺,而且一年中降水分布不均。隨著城市快速發展,城市建設及路面設施不斷被「硬化」,到了降水集中的雨季,大量寶貴降水沿著市政管線白白流入河流,地下水得不到補充,使缺水形勢更為嚴峻。


近年來,天壇公園完成了園內道路改造,將園區內所有的水泥路、柏油路採用「修舊如故」的做法,重新恢復為原有的「方城磚」路面。這些城磚具有很好的透水效果,不僅恢復了天壇原有風貌,而且讓路面具有一定的滲水性,便於雨水回歸土壤。同時,在道路設計改造時,有意讓路面稍稍高出周邊的植被區域,讓路面的雨水能夠很快流入兩邊的土壤,不僅減少了積水,方便了遊人,還最大限度減少了降水的流失和蒸發,讓雨水留下來充分滋養草坪和樹木。


同時,天壇公園在多年的綠化建設過程中,著重保留、保護本土植物,樹木以柏樹居多,植被有二月蘭、紫花地丁、苦蕒菜等野生地被,其中二月蘭野生繁衍結合人工干預後面積達到30萬平方米。這些植物天然適應北方氣候,本身不僅不需要消耗過多的水,到了夏季降水集中期,這些植物的根系如同龐大的海綿,吸收並存儲大量降水。


今天的天壇公園已經成為北京市區最大的一片綠地,園內有樹木6萬餘株,植被面積180公頃,綠化率高達90%。每天來到天壇的幾萬名遊客,除了參觀這裡獨特的「天圓地方」建築格局,也被這裡廣袤和諧的綠色生態所深深吸引。天壇公園內良好的生態不僅成為北京城的「綠肺」,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還是一塊巨大的「海綿」,快速吸收降水,發揮了水源涵養的功能。



北京植物園:修建七處人工湖彙集溝穀雨水



昨天,北京植物園櫻桃溝內中斷40多年的「飛瀑流泉」盛景在櫻桃溝木棧道旁再次出現。櫻桃溝內山瀑飛濺、流水潺潺,特別是水源頭、水杉亭瀑布及水杉林沿線區域,一片飛瀑流泉的優美景象呈現在大家的面前。


這不僅得益於最近的這場強降雨,還與公園開展的雨洪收集工程改造密切相關。據了解,北京植物園處于山前極貧水區,缺水問題始終制約著植物園的發展。同時,植物園周邊三面環山,每到雨季山上下來的雨水便白白地從植物園內的排洪溝內流失。為此,北京植物園於2002開展了雨洪收集工程。


植物園在園址的自然匯水區域內,通過拆遷臨時料場、民房騰出場地,利用河灘地,在原有的水庫、河道、小型人工湖基礎上進行蓄水工程建設,修建出多個人工湖,主要用於蓄積櫻桃溝和碧雲寺等溝谷彙集的雨水。目前,植物園已修建了7個人工湖,總面積約為6公頃,用來收集雨洪水。近期的強降雨天氣使得北京植物園收集了約3萬立方米的雨水,這些雨水都將用來澆灌植物園的植物。


站在西山的香爐峰上,可以清楚地看到7處人工湖中比較大的3處。三潭碧水首尾相連,中湖略大、南湖和北湖略小,整體形狀的效果像小溪那樣有彎曲之態。據了解,設計專家分別採用了迭壩、溪流及淺潭的處理方式,使水面的聯繫處處形成景觀。槭樹薔薇區、椴樹楊柳區、懸鈴木區的分層規劃,凸顯出林木層次豐富、色彩多樣的植物特色,同時增加了水生、濕生植物以豐富植物景觀來增加植物品種。主要以絢秋園原有湖面為主體向東北側槭樹薔薇區和東南側的匯水區延伸,建成後可解決月季園、溫室、盆景園、碧桃園及樹木區等區域高峰期灌溉的需求。



景山公園:山體安裝滲透匯水裝置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景山公園山體裝有滲透匯水裝置,為加快雨水在坡地的滲透性,減小徑流,在山頂根據山體的坡度設置區域內的滲透裝置。滲透裝置採用擬魚鱗溝的原理設計,直徑10厘米,長度60厘米,四周壁上帶小孔,內置陶礫,能夠將降水加速導入地層土壤,收集蓄存,並在周圍土壤中加入保水劑,增加土壤的吸水、儲水能力。當雨水或其他降水過大時,滲透裝置和地被植物可以減緩水流沖速,將大部分水流存於土壤中。(文/王斌)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青年報 的精彩文章:

鄭板橋的仇富情結
古代河神到底是誰,他真的很忙嗎?
和珅到底死於誰手?劉墉、紀曉嵐還是嘉慶
梁鴻:文學常把農民問題化 鄉村景觀事件化

TAG:北京青年報 |

您可能感興趣

老北京的北海水精域古井
北海旅遊度假區堪稱威海後花園 沿途美景林秀海碧灘平沙細
北海道「青い池」碧水因颱風變渾水&秋刀魚季到來
北海道阿寒湖星空下賞花泡溫泉
北海道阿寒湖星空下賞花泡溫泉。
夏の北海道丨有一種浪漫叫富良野的紫色花海
喜歡戶外旅行的朋友,去北海銀灘感受那碧藍海水和明媚陽光吧!
北海鐵山港養殖漁排木屋起火,10萬財物化為烏有
北海北 如詩畫般的北海
北海之花—楊桃花
溫碧霞與老公北海道過中秋 住溫泉酒店瞓醒就浸
水下三百米奇觀 北海海底現史前原始森林
日本北海道現「寒冰露天浴」 室外泡熱水賞冬景
夏遊北海岸!極北藍點賞碧海藍天、鐵馬健走好樂活
紅遍北京民宿界的他,搬進了北海道浪漫雪國的老宅里,靜待風雪
老北京北海公園裡小火車
北海道輕芝士蛋糕
藏品推薦 北海山水作品
北海道帶廣市冰祭 夜晚燈光下的冰初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