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管教「熊」孩子,爸媽如何做到不吼不叫,不打不罵?

管教「熊」孩子,爸媽如何做到不吼不叫,不打不罵?


管教「熊」孩子,爸媽如何做到不吼不叫,不打不罵?



圖/網路 文/瑪希婭

作者簡介: 瑪希婭,精通中英日三語,留學日本,旅居美國,現就職於加拿大蒙特愛立森大學。致力於北美家庭教育、早教、英語啟蒙教育研究10餘年。新浪、搜狐育兒名博博主,自媒體金牌作者,網易外語頻道專欄作者和多家親子雜誌特約專家指導。著有《家庭親密育兒法》。崇尚親密養育,把孩子培養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


孩子不聽話,讓他幹什麼偏不做,處處與你作對,還愛發脾氣,使性子,愛哭鬧,固執極端、粗魯無禮……不停地挑戰你的權威和耐心,讓你抓狂。吼叫、打罵、懲罰,各種方法都試遍了,並不見效,怎麼辦?


爸媽們要知道,叛逆不是孩子的錯,要先弄明白孩子為什麼會不聽話而出現問題行為,而不是先去找孩子的錯。當你心平氣和地來看待孩子和這一問題行為時,你很快就可以掌控局面,孩子也能在爸媽的平和心態中健康快樂成長,家庭也會因此回歸安寧和溫暖。



管教「熊」孩子,爸媽如何做到不吼不叫,不打不罵?


孩子為什麼不聽話而出現行為問題 根據《孩子:挑戰》一書作者、美國兒童心理醫生和教育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博士的理論,兒童行為異常的原因有四個方面:尋求注意、爭取權力、報復、自我感覺差。


尋求注意


孩子喜歡被人注意。如果他們的好行為得不到父母、老師或者同伴的注意,他們就會使用一點兒小計謀得到父母的注意,有時甚至是通過使用不良行為。


請大家想一想,如果孩子獨自一人靜靜地在自己的房間看書、做作業,父母會不會經常過去關注一下他們?但如果孩子在自己房間里亂踢傢具、在牆上亂塗亂畫,父母知道後,多半會馬上過去讓孩子停下來,並教育孩子。父母走過去教育孩子這一舉動,儘管是負面的關注,但對於沒有得到父母關注的孩子來說,卻也能滿足他們渴求父母關注的需要。也正因為如此,孩子可能在父母的教育和命令下,暫時停止自己的不良行為,但只要他們所需要的關注得不到滿足,他們就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以引起父母的注意。

所以在育兒過程中,父母要給孩子足夠的注意,讓孩子明白父母永遠在他的身邊,無條件地愛他,做他的後盾。如果父母意識到孩子犯錯只是為了得到更多關注,也就明白孩子不願意按照父母的要求行事的原因。因為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對他們的批評、責備、嘮叨只是意味著父母對他們行為的關注。在這些孩子的心目中,就算是父母批評自己,也比被父母忽視要好。


爭取權力


隨著孩子成長,他們漸漸地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對人、對事,他們有自己的見解。他們不願接受父母的那一套觀念,有時以消極的態度反抗父母的要求來爭取自主權。而在父母心中,孩子是未成年人,他們的思想和觀念還不成熟,需要父母不時地叮囑,孩子不能在家庭中擁有和自己同樣的地位和權力。這麼一來,孩子和父母之間就有可能產生對立情緒,也就是「權力之爭」。


在和孩子的權力之爭中,父母需要採取友善但堅定的行動,避免和孩子陷入長時間的爭論。避免陷入和孩子的權力之爭的一個比較有效的方法,就是給孩子提供選擇。


報復

有時孩子做錯事,受到父母的懲罰,孩子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所以他必須用不良行為報復父母以求得心理平衡。孩子採用報復的手段多種多樣,有的孩子為了報復父母而不惜走上犯罪的道路。對待孩子的這種報復心理,父母應該耐心對待,不要以報復的行為對待孩子的錯誤。父母可以通過改善親子關係,和孩子有效溝通,樹立孩子的自信心來解開孩子的心結。


自我感覺差


當孩子很累或感到不舒服時,他們就容易做錯事。通常,孩子每天需要8~12小時的睡眠,需要健康的食品,也需要呼吸新鮮空氣和運動。如果孩子的生活中缺少這些基本要素,他們可能會出現一些不良行為。心理學的研究顯示:睡眠是人體最低層次的需要,如果孩子的睡眠長期得不到滿足,他們除了感到疲倦之外,還會有煩躁、焦慮不安、情緒不穩等問題。


因此,孩子需要有規律的作息,且生活安定。如果孩子的生活突然發生了變化,如搬家、有朋友來訪等,都有可能讓孩子作出和平常不同的舉動。 自我感覺差的孩子常用不良行為來紓解自己內心的壓力,向人證明自己有多壞。這些孩子常見的不良行為有吹牛、撒謊,甚至打架。由於經常受到批評,或者自己的行動經常得不到支持,慢慢地孩子會失去自信,也不願嘗試新事物。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要用心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採用鼓勵和表揚的方式讓孩子重新找回自我。


管教「熊」孩子,爸媽如何做到不吼不叫,不打不罵?



打罵孩子的不良後果


迫使孩子說謊 孩子懾於父母的權威,表面上不得不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但實際上,他們非常不服。在以後的行事中,孩子們會更小心,當著父母的面是一套,背著父母又是一套,盡量不在父母面前做他們不認可的事。久而久之,影響父母和孩子之間正常的交流。


孩子的性格變得更暴躁 父母打罵孩子,就是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孩子,有分歧時可以用打人的方式達到自己的要求,因此經常受到父母打罵的孩子常常以同樣的方式去解決朋友之間的紛爭。這些孩子更習慣於欺負弱者。


阻礙孩子智商的發展 新罕布希爾大學社會學和家庭研究實驗室的默里·施特勞斯和太平洋研究和評估學院的瑪麗·帕莎爾,2009年在加利福尼亞舉行的「關於暴力和虐待會議」中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幼年時未受到父母體罰的孩子的智商比受到體罰的孩子的要高。


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經常受到父母體罰的孩子很有可能患上抑鬱症,並因此而喪失自信心。即使幼小的孩子也有自尊心,如果孩子挨了打,他可能會認為那是因為自己不夠好,所以父母要打他。已故心理學家歐文·海曼和他在坦普爾大學的同事證明:不管孩子出自怎樣的家庭,遭受體罰的孩子都缺乏自尊心。



管教「熊」孩子,爸媽如何做到不吼不叫,不打不罵?



不吼不叫,不打不罵,才能實現有效管教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一般都願意和父母合作,但時不時他們也會出現不合作的行為,這是孩子在發展過程中極其正常的表現,父母大可不必驚慌。如果當這類行為只是偶爾出現一次,父母更不必刻意去關注。但如果孩子的行為問題反覆出現,就應引起父母的注意。


當孩子不聽話並出現行為問題時,父母切忌急於尋找孩子的錯。如果父母只是粗暴地辱罵孩子,嚴厲地懲罰孩子,甚至限制他們的一舉一動,而不是去認真分析孩子發生行為問題的內在原因,那麼父母就錯失了幫孩子認識錯誤並改正錯誤的機會。要矯治或消除孩子的行為問題,父母就要深入了解孩子產生這種行為問題的動機。只有弄清孩子發生行為問題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對於孩子合理的心理需求,父母要盡量滿足,而對孩子不合理的需求則要加以引導。只有這樣,孩子的心理行為問題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徹底的矯治。(聲明:本文選自 瑪希婭《家庭親密育兒法》 發文已獲作者授權)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睿爸育兒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每個孩子都有敏感的「母親印刻期」,家長且行且珍惜
11歲女孩竟獨自在家幫媽媽接生,順利產下妹妹
4歲寶寶牙齒越刷越糟糕,媽媽知道真相後,羞愧不已
備孕期間服用葉酸的重要性,您都知道嗎?
憤怒,90%人犯過的中國式逗娃,何時休!

TAG:睿爸育兒工作室 |

您可能感興趣

爸爸媽媽,我不可以不吵不鬧,但是你們可以不吼不叫!
爸媽都是對的!不可以說不!
孩子,不是你的錯,請不要嫌棄爸媽,好嗎?
爸媽,別走了好嗎?孩子,爸媽不去打工連溫飽都解決不了啊!
我又不是你爸媽,誰都不欠你
用我爸媽的血汗錢娶你?對不起,我做不到!
不晃不抱不搖,新手爸媽如何讓寶寶安睡?
不是孩子不聽話只是您的溝通方式不對,爸爸媽媽是不是也中招了
對不起,我爸媽不是奴隸!
對不起,我不想用爸媽存了一輩子的錢娶你!
孩子不吃飯?都是爸媽的錯!
你長得不好看,真不是你爸媽的錯!
孩子,你這麼做太危險了,你爸媽也不管管嗎
孩子尾隨哭喊也挽留不住爸媽的離去,他們做錯了什麼?
對不起!不要怪這個社會太現實,它不是你爸媽,不會永遠慣著你!
老人不能吃肉?不要再讓爸媽被坑了
不換爸媽,不動刀,教你如何「妝」成混血!
我們家的房子不夠大,住不下你爸媽!
對不起,我不想用爸媽存了一輩子的錢娶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