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和部隊的步兵戰車可能是破甲彈打的么?
最近關於中國維和部隊裝甲車被當地武裝襲擊的話題被炒得沸沸揚揚,至於這輛裝甲車究竟是如何被擊中的,網路上有一說是撿到了彈的尾部殘骸。從這個所謂的殘骸上看,很明顯是一枚俄至破甲彈的彈尾,於是就有92式步兵戰車被俄制破甲彈擊中的論調。然而這真的是擊中92式步兵戰車的「元兇」么?可以從彈藥特性角度分析。
根據央視新聞中公布的畫面,稍有常識的人都會看出,車輛被擊中的位置在頂部,破損程度與頂部透氣窗大小相當。破甲彈是由加農炮發射,飛行軌跡是一條直線。我怎麼也想不出破甲彈能從頂部攻擊92式步兵戰車的方法。而且,當時車裡一共有7名載員,如果是遭到破甲彈攻擊,破甲彈在裝甲板炸出一個孔,這個穿孔的過程叫作「聚能效應現象」。那麼,什麼事聚能效應?聚能效應的威力又有多大?
聚能效應是破甲彈攻擊裝甲板的一種獨特方式,與穿甲彈靠彈芯硬往裡撞不同,穿甲彈是在攻擊裝甲板時,靠一股連續密實的有效金屬射流對裝甲板造成破壞,彈芯並不往裝甲裡面鑽,故稱之為破甲彈。破甲彈的工作原理通俗地講,就是一個扣在裝甲鋼上面的一個葯筒,靠爆炸時產生的大量氣體,在裝甲鋼上吹出一個孔,再把高溫氣體和金屬破片吹進車裡去,造成殺傷效果。
然而穿甲彈中的炸藥並不是裝得越滿越好,在穿甲彈攻擊裝甲板的葯筒內,葯室內有一個口沖裝甲板、尖沖彈尾方向的圓錐形空間,這樣的裝葯結構在爆炸時的作用面積更大一些,瞬間產生的能量也就大得多。為此,有人專門做了一個證明聚能現象的實驗,在兩個直徑30毫米、長度100毫米的鋼筒內加鑄TNT炸藥,一個鑄滿炸藥,另一個預留錐形空間。根據西方國家上世紀70~80年代的數據,破甲彈的破甲深度能夠達到彈徑6倍以上,所以選用的是一塊600毫米厚均質裝甲板,兩個葯筒焊接在上面,尾部安裝雷管作為引爆裝置。引爆後,全裝葯的鋼筒幾乎沒有引起裝甲板變化,具有錐形空間裝葯結構的葯筒在鋼板上炸出一個7毫米左右的坑。僅僅依靠炸藥的威力,還不能完全穿透鋼板。雖然炸藥少了,但是通過裝填結構變化,威力反而增加了,這就是聚能效應的作用。
為了能夠穿透裝甲板,在這裡將用到另一項原理——金屬射流。想要形成金屬射流,首先就要有金屬。這就要在破甲彈藥室的錐形空間位置加裝一個金屬製成的葯型罩。這個金屬罩在炸藥爆炸時,受到炸藥影響的力場被稱為「爆轟波」,這個力場究竟有多大呢?大約是20~30萬個大氣壓。在爆轟波的作用下,金屬葯罩發生形變,原來尖部沖彈尾方向,現在被炸藥以1000米/秒~3000米/秒的速度硬擠成尖部沖裝甲板方向。原來靠炸藥氣體射流轟擊裝甲板,現在變成了金屬葯罩形成的金屬射流,威力大大增加。與未加裝金屬葯罩的葯筒相比,破甲威力是原來的10倍左右。
為什麼金屬葯罩會被炸得變形而不是整個被推出來呢?這與裝葯結構和爆炸時的作用力相關。由於炸藥和金屬罩像個小碗倒扣在裝甲板上,葯筒尾部炸藥多,越靠近「碗口」炸藥越少,所以在爆炸時金屬葯罩尖部受力比底部大得多,加速度也就越快,於是就形成了能夠衝破裝甲板的金屬射流。
所以,從破甲彈的性能,結合裝甲車被攻擊的位置來看,幾乎不可能是破甲彈打的。而且我們剛才分析了破甲彈的工作原理和威力。維和部隊使用的裝甲車是我國上世紀80年代自主研製的一款輪式裝甲車,在研製之初,該型車輛的主要任務是能夠在公路上運輸步兵,並不是作為裝甲突擊兵器來使用。不僅我們國家的輪式裝甲車是這樣,世界任何國家的輪式裝甲車都不是用來突擊作戰的,僅僅是一種比較經濟的運輸工具,裝甲防護能力僅僅能夠在戰場上穿行就足夠了,並不能抵禦反坦克武器的攻擊。總而言之,輪式步兵戰車一旦遭受穿甲彈或者破甲彈的襲擊,受到攻擊的方向首先應該是車輛四周,被攻擊後的效果應該是穿甲彈直接貫穿車體,車內人員被動能彈芯帶入車內的金屬碎片殺傷;破甲彈攻破車輛裝加後,聚能效應將大量類似火一樣的熱氣和金屬碎片吹進車內,對車內人員殺傷較大,車輛也會隨之報廢。但是據新聞報道,受到攻擊時,車內乘員7人,2名犧牲、5名受傷,如果是破甲彈攻擊的話,肯定比這要嚴重得多。而且破甲彈的彈尾會隨著慣性作用卡在車體裝甲板上或者直接衝進車內,但這枚彈尾據稱是在車輛周圍撿到的,如果彈尾被彈開,則是破甲彈攻擊失效的表現。而且車內人員在遭到攻擊後還組織了救火,載員艙內被乾粉滅火器噴成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如果彈尾在車內,一定會有乾粉滅火器沒有噴射到的地方,取出彈尾後,這塊地方應該沒有乾粉。但仔細看過後,並沒有找到不被乾粉沾滿的位置,而且彈尾上也沒有任何白色粉末。所以那段被撿到的彈尾,究竟是不是攻擊我軍步兵戰車的「元兇」?值得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從這次事件後,新聞公布的畫面中可以看到,當時裝甲車並沒有暴露在空闊的平原上,而是隱蔽在一個集裝箱的後面,人員沒有下車。從這一點上來看,當時已經考慮到了規避大口徑直射火力的攻擊。如果有破甲彈打過來,集裝箱的兩層鋼板和中間巨大的空間將會起到附加裝甲的作用。第一層鋼板觸發破甲彈引爆,聚能效應和金屬射流將在集裝箱內產生巨大消耗,剩下的金屬破片砸在第二層鋼板上,即便能夠穿透集裝箱的第二層鋼板,飛過幾米的距離,再砸在車體裝甲上,動能甚至趕不上一顆子彈。而裝甲車的防護能力是足以防護槍彈攻擊的。這樣的隱蔽措施以及遭到攻擊後立即組織滅火自救,體現出我軍官兵具備較為豐富的實戰經驗和較高的戰鬥素養。
現在,我們通過從攻擊方式和破甲性能的分析,基本排除了破甲彈攻擊裝甲車的可能性。而且,從乘員傷亡程度、車輛破損程度以及被攻擊方向上看,我認為極有可能是遭到了迫擊炮的攻擊。
迫擊炮的主要特點是彈道呈一條弧度比較大的線,區分加農炮、榴彈炮、迫擊炮的根本方法是從炮彈設計曲線上來劃分。其中打出去炮彈基本為一條直線的是加農炮,坦克炮和反坦克炮都是加農炮,屬於直射火力,彈丸飛行時間短、速度快,一般適用於攻擊移動目標和戰場突擊使用。射擊曲線稍微彎一些的是榴彈炮,榴彈炮由於炮彈裝要多、彈丸重量大,所以雖然笨重一些,但是威力確實不小,一般用於攻擊要塞、橋樑等大型目標。還記得電影《集結號》里志願軍一個炮兵小分隊潛伏到目標附近引導榴彈炮兵攻擊大橋的那段么?這種大塊頭就是這樣派上大用場的。
迫擊炮為何稱之為「迫擊」?這主要由迫擊炮的使用方法決定的。迫擊炮由人工從炮口裝填,炮彈在重力影響下順著炮膛向下滑。在炮膛底部有一個擊針,炮彈尾部有一個底火。炮彈在炮膛內下滑時產生的加速度,就可以使擊針與底火相互撞擊,引爆發射葯。迫擊炮打出去的時候,射擊曲線最彎,所以一般用於攻擊視距內比較近的目標。迫擊炮在接觸目標時基本上是從上到下,這就需要彈頭衝下,才能擊發引信。所以,迫擊炮彈通常被設計成較短而且鈍的造型,這樣主要是為了炮彈質心能夠靠前,再加上尾翼片上定心突起,尾翼在炮膛內起到支撐彈丸的作用,在發射後,又起到引導彈丸運動的作用。正是由於飛行速度慢,有些設計者們乾脆放棄了流線型設計,直接把彈丸製作成長圓柱形,以此增大彈腔容積,從而提高威力。
迫擊炮的口徑通常有60毫米、82毫米、100毫米和120毫米這幾種口徑,其中100毫米和120毫米迫擊炮現在被廣泛安裝在履帶或輪式裝甲車的底盤上,形成自行迫擊炮。其中一些軍事強國的自行迫擊炮除了具有較高的機動性外,還能夠根據指揮車提供的坐標位置和自身衛星定位的位置,自動計算和調整射擊諸元。這項技術使得迫擊炮不僅射速和精度都大大提高,而且連高水平炮手的訓練時間都省了。小口徑迫擊炮重量輕,裝在車上浪費,一般由步兵直接攜帶。在缺乏重型裝備和運輸載具的陸軍當中頗受歡迎。
當地武裝缺乏重型裝備,履帶式自行迫擊炮更是無從談起。所以很有可能是一門口徑不大、能夠單兵攜帶的迫擊炮。而根據以往經驗,北約製造的迫擊炮很難落入當地武裝人員之手,蘇聯製造的迫擊炮以及與之相似的型號在世界各地的軍火市場上很容易買到。
所以,綜合各方面的情況分析,這次中國派駐南蘇丹的維和部隊,極有可能是受到了口徑在82~100毫米之間的迫擊炮的襲擊。那麼,在以後的維和任務中,怎樣能防止類似傷亡再次發生呢?
首先,從這次實戰表現來看,對於防護來自四周直射火力攻擊的方法和意識我軍已經具備,已經不必再作詳述。至於從天而降的迫擊炮彈,我認為大可不必像美軍那樣裝一堆柵欄,把自己打扮得跟一隻大刺蝟似的。如果從實戰角度出發,車輛在行進過程中迫擊炮很難擊中,只是在靜止停放的時候可能會遭到曲射火力的攻擊。曲射火力無非兩種,一種是射程較遠的榴彈炮,另一種是射程比較近的迫擊炮。如果當地武裝使用榴彈炮攻擊,首先,他們很難搞到裝在履帶式底盤上的自行榴彈炮,頂多搞幾門牽引式榴彈炮,這種炮行進速度慢、陣地布設時間長,蘇丹地區多為沙漠,一馬平川。平時空氣能見度很好,就算萬一起了沙暴,我看不見敵人,敵人更看不見我,反而安全了。所以對於防禦當地武裝使用榴彈炮攻擊只要加強觀測和戒備就可以了。也正是如此,迫擊炮成為了當地武裝分子廣泛使用的重武器之一。但是迫擊炮在攻擊目標時,飛行速度如忽略空氣阻力不計,則僅僅略高於自由落體速度。自由落體速度垂直向下並不斷加大,向前飛行速度始終不變,方向與自由落體方向形成90度夾角,炮彈飛行速度大小可以理解成與向前和向下兩個速度組成一個直角三角形當中的弦,並隨著自由落體速度不斷加大。對於這種穿、破甲能力較低的武器,根據其受到阻力便會爆炸的原理,可以在距離車頂較高的位置布置一層較硬的帆布,迫擊炮彈在攻擊的時候,會在接觸到帆布後,距離車輛幾米的高度引爆,這樣的效果與主動防護裝置噴出彈幕攔截的效果類似,但成本比安裝主動防護系統更低。而且除了能防住從天而降的迫擊炮彈外,這個帆布棚還具備遮陽降溫的效果。這種帆布棚既可以採用支帳篷的形式安裝,也可以考慮充氣的方式安裝。總之,那種速度快、安全性好就用哪種,走的時候一收,放在裝甲車頂上帶著走。
在戰場上,土辦法、洋辦法,解決問題的就是好辦法。希望科研人員能夠從中得到啟發,儘快研製出裝甲車輛專用的保護棚。同時也希望我們派駐各地維護世界和平的將士們平平安安,祖國的親人們盼著你們早日班師凱旋。
揭秘國產坦克炮的研製歷程
反坦克武器技術新變化
先放一排竄天猴——不可或缺的多管火箭炮
消失在我身邊的日軍坦克
坦克的信息化體現在哪
TAG:裝甲車輛專家劉曉峰 |
※維和部隊遇襲多人傷亡,是中國步兵戰車防護不足么?
※由於步兵戰車真正實現了步兵乘車作戰,具有一定的反裝甲目標能力
※美軍不怕水的步兵戰車
※有了坦克與步兵戰車組合,重型裝甲車有什麼用?
※總比沒有的好!伊拉克的新軍裝備了一老式的步兵戰車
※二戰末期單兵的終極兵器:再厲害的戰車也擋不住它的致命一擊
※猛烈開火的步兵戰車讓人聯想到「讓子彈飛吧」
※美軍步兵戰車新改裝,多面手換彈執行打擊無人機
※擊中維和部隊戰車的元兇:坦克炮
※維和步兵遇襲細節披露:炮彈擊中戰車內部爆炸
※都是沒錢鬧的:「迴旋鏢」步兵戰車換用低配炮塔
※特種部隊的戰車,配三挺機槍,每分鐘傾瀉三千發子彈,猶如火刺蝟
※這或將是火力最兇猛的無人戰爭機器 烏克蘭打造奇特戰車!
※德軍步兵戰車班火力展示,這配置也沒誰了
※解放軍步兵戰車的奇妙改造:不得不佩服中國人的想像力
※安上這個新炮塔「迴旋鏢」步兵戰車算是給毀了
※即將離開部隊的老兵胸戴大紅花,最後一次擦拭保養心愛的「戰車」
※黃鼠狼步兵戰車是世界上最重的戰車之一,是戰車中的大哥大
※用上了方向盤,解放軍輪式步戰車的駕駛艙原來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