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江侗族農民畫:從深山走向藝術殿堂的當代浮世繪

三江侗族農民畫:從深山走向藝術殿堂的當代浮世繪

微信ID:中國文藝網(china-wyw)


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宋時置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湘、黔、桂三省(區)交界處,因流經境域的榕江、潯江和融江而得名。這裡侗族人口過半,是一個山清水秀、民風古樸的多民族聚居的人間福地。這裡有多項令世界矚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恍若天籟之音,侗族建築文化——木質結構建築技藝精妙絕倫……


當我流連忘返於那古香古色的風雨橋、鼓樓和吊腳樓,沉醉於那享譽世界的侗族大歌和異彩紛呈的民俗節日盛宴時,一種侗族人純手繪的美麗畫作,如山間盛開的野花,不斷映入眼帘。這,就是柳州市三江侗族農民畫。這種造型拙樸富有裝飾美感的民間藝術品,幾乎囊括了整個三江的自然人文景觀和侗家人的生產生活百相,傳統的民族審美意識與現代審美意蘊相融合,傳承和傳播著侗族的歷史與文脈,獨秀於中華民族民間藝術之林,成為隱藏在大山深處的當代侗家人的浮世繪。

三江侗族農民畫:從深山走向藝術殿堂的當代浮世繪



講款 80cm×80cm 楊共國

三江侗族農民畫:從深山走向藝術殿堂的當代浮世繪


理紗 80cm×80cm 陳玉秋


三江農民畫的前世今生


三江農民畫,生產傳承基地目前主要集中在三江獨峒鄉,傳承區域遍及該縣的同樂、八江、林溪、古宜、斗江、良口、梅林等鄉鎮。這種民間美術的雛形,最初是具有繪畫天賦的三江侗民,借鑒了本地風雨橋、鼓樓的民間彩繪及侗族傳統刺繡、剪紙等姊妹藝術,在農閑時折木為筆,用鍋墨、藍靛等做顏料,把自己真實的生存狀態和原始浪漫的審美情趣戲畫在牆壁、紙張或侗布上,美化生活,自娛自樂。上個世紀70年代受陝西戶縣農民畫的影響,三江縣成立美術宣傳組,並率先進駐林溪冠洞村,美術老師劉克清利用勞動間隙悉心指導周邊的農民畫畫,培養出楊培述、石萬景等一批代表性農民畫家。同時期三江文化館美術幹部韋之旗也在縣城舉辦了首屆農民美術創作輔導班。此後,風雨橋、鼓樓、水車等三江地域文化符號開始進入畫面。但是,因迎合那個特殊時代的政治宣傳的需求,這些美術作品更注重強調思想性的呈現。楊培述的《誇隊長》被刊登在《人民畫報》的封底,石萬景的《開田造地》等作品則真實反映了當時侗族人民學大寨的情形。


改革開放後,出於美術工作者對文化的自覺,劉克清逐漸意識到地域文化內涵在三江農民畫自身發展中的重要性,繼而在農民畫的創作群體中注重這種創作理念的引導。自1983年始,三江農民畫開始凸顯其侗族地域風情,瑰麗的藝術風格也逐漸顯現。基於農民畫家主體創作的審美訴求,陸續產生了一批現代與傳統結合較好的作品。吳玉純的《送新娘》,程兆麒的《禾花魚滿責任田》入選全國農民畫展。位於湘、黔、桂交界處三省坡南麓的獨峒鄉,因民風民俗保存完好,成為三江農民畫傳承和發展的重鎮。近水樓台先得月。一些喜歡畫畫的獨峒鄉山民踴躍報名參加農民畫培訓班,許多夫妻、父子甚至祖孫三代成為同期學員。侗族人的田園勞動和形形色色的節日以及生活習俗現場,散發著泥土的芬芳,被原汁原味地表現在畫面上,喜慶與和諧成為大家創作的主旨。這些農民畫家,選材隨心所欲,造型誇張浪漫,用色大膽新奇,不拘於狀物原色,全景式的視點,筆隨心走,一幅幅侗族民族風情的畫卷,凝聚著當代侗家人對美好生活的眷戀與歌頌,走出大山,走進世人驚喜的目光里。三江農民畫逐漸發展到成熟期。楊培述、楊共國、楊清利、楊丹、陳玉秋、梁治榮、羅耘、吳述更、楊日芬、楊基艷、楊賢考、楊功存、楊梅香、吳凡宇、吳懷中、楊慶誼等土生土長的農民畫家,在廣西美協和三江縣宣傳及文化部門的關心支持下,迅速成長為三江農民畫傳承與創新的骨幹力量。獨峒鄉因特殊的地理人文環境,一躍成為這個畫種的重要傳承基地。三江農民畫漸漸走出國門,名揚四海。2008年,獨峒鄉被文化部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期間,三江縣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一大批優秀傳承人,其中楊共國的《講款》《唱侗戲》《歡慶芭團橋》、吳述更的《多耶》《紅軍進侗鄉》、楊日芬的《鬥牛》《腌酸菜》、楊清利的《侗族大歌》《程陽八寨》、楊丹的《搶親之夜》《對山歌》、陳玉秋的《趕集》《侗妹》、羅耘的《救太陽》《蘆笙宴》《出寨門》、梁治榮的《侗鄉夜話》《侗家鬥牛》、楊賢考的《喝喜酒》《稻豐魚香》、楊基艷的《新娘挑水》《曬穀子》、楊功存的《阿哥想妹今夜來》《斗鳥圖》等作品,屢屢獲得多屆全國農民畫展、第十一屆亞運會藝術展、迎奧運「中國農民藝術展」等國家級大獎及榮譽,並被中央電視台、新華社、《人民日報》、《民族畫報》、廣西電視台、《廣西日報》、《美術界》等新聞媒體多次報道。三江農民畫迎來了鼎盛發展的新時期,漸漸成為三江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並因其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民族民間文化內涵,成為價格不菲的藝術收藏品。

三江侗族農民畫:從深山走向藝術殿堂的當代浮世繪



姑與嫂 50cm×60cm 楊培述

三江侗族農民畫:從深山走向藝術殿堂的當代浮世繪


侗寨起新房 80cm×80cm 梁善國


彩筆畫出當代浮世繪


三江農民畫家不是美術專業科班出身,自然也沒有進行過嚴格的繪畫專業訓練,他們就是骨子裡喜歡畫畫,寬闊的鼓樓坪上,吊腳樓的石板路旁,都是天造地設的畫室。經常一放下鐮刀鋤頭,手上的泥巴還未洗凈,他們就信手拈起畫筆,憑著自己的直覺與大膽想像,描繪那些漸行漸遠的美麗鄉愁,描繪身邊那些熟悉的生產生活場景,描繪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祝福……

三江侗族農民畫:從深山走向藝術殿堂的當代浮世繪


三江鼓樓 龔普康 攝


以鼓樓為核心,涵括風雨橋、戲樓、吊腳樓等和諧主題的民俗建築、民俗風情、生活習俗等文化現象的鼓樓文化,是三江農民畫創作的重要題材。侗族「有寨必有鼓樓,有河必有風雨橋」。鼓樓、風雨橋和吊腳樓幾乎成為每一幅三江農民畫的主題或背景。靜靜觀瞻著一幅幅美麗的畫作,目光可以直抵這個崇拜太陽的民族的靈魂深處。譬如《講款》,形象再現了本寨一眾男女老少齊聚於鼓樓坪靜聽款首講款的情景。這幅畫的作者是獨峒鄉獨峒村的農民楊共國。據了解,他自幼酷愛畫畫,後因家境貧寒小學未畢業就被迫輟學,但一直難以割捨畫畫的情結,經常把生活里那些熟悉的事物反覆勾畫在小學生用過的作業本上。上個世紀80年代三江文化部門在獨峒鄉舉辦農民畫培訓班時,他第一個報名,並在劉克清的指導下,很快脫穎而出。他白天做農活,晚上就著煤油燈昏黃的光暈伏在舊木箱上畫畫,《講款》的初稿就是在這簡陋的創作環境里,一氣呵成完成的。在他的記憶里,這是再熟悉不過的生活場景了。鼓樓經常與寨門和戲台相連,是侗寨最高最雄偉的建築,被侗族人視作寨膽,稱作「寨魂」。鼓樓最早的功能是擊鼓報警預防外敵侵擾,後來軍事功能弱化,逐漸演變成了每座侗寨真正意義上的政治、文化中心,約定俗成為講款的教堂。《講款》這幅畫誇張描繪了站在鼓樓坪正中間的桌子上準備講款的款首,人們從鼓樓附近的吊腳樓里魚貫而出,如星星般散坐於鼓樓坪四周的長木凳上,近百人的宏大場面,主色調為紫色、藍色和黃色,彰顯了款首的德高望重與該儀式的莊重神聖。我在深入獨峒鄉獨峒村採訪時,曾探詢過楊共國創作這幅畫的初衷,這個不苟言談的中年漢子搓著兩隻粗糙的繭手,好長時間才憋出來這麼一句:「我只想把我眼裡看到的和心裡想到的好好地畫出來。」這幅畫是楊共國的代表作,為他帶來殊榮的同時,也改善了他的經濟狀況。受他的影響,獨峒鄉不少人開始專註於農民畫的繪製,還有人靠賣畫蓋上了新樓房,楊共國的妻子和兒子也都成了當地畫技不錯的農民畫家。


同樣是在鼓樓坪前,吳懷中的《侗族百家宴》則呈現出主賓皆歡的明快的主色調,傳遞著這些淳樸善良勇敢的侗族人對友誼與忠義的尊重與持守。百家宴又稱「合攏飯」,是侗人集體招待貴客的最高禮遇。各家精心製作的時令菜蔬、酸菜、酸魚(肉)、臘肉、臘腸、糯米飯、糯米酒擺滿長桌,風味各異。侗家自古以來講究「飯養身,歌養心」,盛裝的侗家女一曲曲情真意切的勸酒歌,把百家宴和美的氣氛推向高潮……楊梅香的《禾花魚》別出心裁,將風雨橋、鼓樓等三江標誌性民俗建築塗畫成宏闊構圖裡的遠景,在梯田層疊、河水潺潺、祥雲飄逸的原生態背景下,筆墨聚焦了禾花魚的超乎尋常的體量,與侗家人的知足常樂的心態相映襯,一家三口,其樂融融,氤氳著稻花香里說豐年的詩情畫意。屹立在三江縣城潯江南岸堪稱「侗鄉第一樓」的三江鼓樓,以及八江馬胖鼓樓、獨峒華練鼓樓、程陽大寨鼓樓、林溪冠小鼓樓、獨峒知了鼓樓……從不同作者題材大同小異的畫作里,我們可以按圖索驥輕鬆地尋覓到這一座座巍峨莊嚴的人文地標。

三江侗族農民畫:從深山走向藝術殿堂的當代浮世繪



搶親之夜 80cm×80cm 楊丹

三江侗族農民畫:從深山走向藝術殿堂的當代浮世繪



送新娘 80cm×80cm 梁鑾面


帶有濃濃遠古遺韻的侗族婚俗,也是三江農民畫樂此不疲表現的母題。楊丹的《搶親之夜》以絢麗多彩的視覺語言述說了這個曾經廣泛流傳於獨峒鄉一帶的古老婚俗。但見畫面中一侗族新嫁娘嬌羞滿面,身裹喜慶嫁衣穿過寨門旁的古榕,被面塗鍋灰的新郎和伴郎「挾持」夜行於石板路上。一伴娘掩藏於吊腳樓旁青翠的芭蕉樹後,伸手欲奪新郎手中的琵琶,另外兩伴娘則倚窗高挑彩燈手揚侗帕,為被成功搶走的新娘送行,並高歌祝福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出寨門》則是羅耘對林溪鄉程陽八寨婚俗的美麗再現。這幅作品是他根據自己正月初二親眼目睹的婚禮場景創作的。三個翩翩走出寨門的妙齡女郎中,前兩個是伴娘,後一位是新娘。精美的銀飾,襯托著她們神仙般的花容月貌和新婚的喜悅。她們均手持蘆笙,蘆笙上插一碧綠枝條。不同的是新娘手中還緊緊攥著一方手帕,裡面包裹著娘家人贈與的禮金。寨門兩旁畫有八卦圖案,飛檐上飾有躍魚,兩棵風水樹對稱排列,拱護著寨門,花兒靜美綻放,隱喻著侗寨有女初長成,正是適婚的芳齡。侗家人個個能歌善舞,一曲曲蕩氣迴腸的山歌,成為這裡各年齡段的人們社交生活里不可缺少的禮物,被三江農民畫家反覆謳歌。楊清利的《侗族大歌》、梁治榮的《賽蘆笙》、吳凡宇的《侗家蘆笙踩堂舞》、楊賢考的《木葉歌》等作品主題鮮明地描繪了侗家人的載歌載舞,傾吐了他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另外,楊慶誼的《舂米》、陳玉秋的《理紗》、吳述更的《捶年粑》、楊功存《打魚歸來》、楊基艷的《曬穀子》等作品,生活氣息濃郁,原生態地再現了侗家人生產生活里的辛勤勞作和喜悅。

三江侗族農民畫:從深山走向藝術殿堂的當代浮世繪



三江縣文化館在獨峒鄉舉辦農民畫學習班,學員留影

三江侗族農民畫:從深山走向藝術殿堂的當代浮世繪



廣西美協主席謝麟在三江獨峒鄉指導農民畫傳承人進行創作


2012年,柳州市三江侗族農民畫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非遺保護名錄。2013年,廣西美術家協會文藝志願服務基地在獨峒鄉掛牌成立。在獨峒鄉採訪三江農民畫的傳承現狀時,我發現這種民間美術的社會性傳承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經出現在獨峒鄉中小學生的課堂上。面對孩子們真誠的眼睛,我的心悸動了。真誠是美的凝目,自由是美的翅膀。美是三江農民畫的初衷,亦是其終極歸宿。在詩意棲居的侗族風情文化背景下孕育產生的三江農民畫,多年來在廣西各級政府部門的積極扶持下,於時下多元文化的不斷撞擊和市場經濟的淘洗中不斷蓬勃發展,已經呈現出百花爭艷的美麗願景。近日,由廣西文聯與柳州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中國夢·侗鄉情——廣西柳州三江侗族農民畫晉京展」將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行。這種積澱著中國侗族民間文化優秀傳統的當代浮世繪,正從大山深處走來,走向典雅的藝術殿堂,走進各族人民熱注的目光里,續寫著中國民族民間美術的新篇章。


中國文藝網


中國文聯主管主辦國家級文藝網站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文藝網 的精彩文章:

他們用青春點亮豫劇——中國豫劇優秀劇目北京展演月中的青年演員們

TAG:中國文藝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史忠貴:中國繪畫藝術走向世界的路在哪裡?(一)
剪刀下的畫|走向世界的中國民間藝術
王妹英:從山村小土屋走向世界的中國作家
從孤島走向國際的藝術家——黃鳳榮
第十屆中國鈞瓷文化旅遊節落下帷幕——讓鈞瓷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禹州
劉慈欣、郝景芳、飛氘對話:走向世界的中國科幻文學
《解密》走向世界的啟示(文化世象)
有孚茶書院:致力傳承餘杭徑山禪茶文化推動中國茶文化走向世界
莫干山民宿,帶領中國農莊走向新的業態
古代經濟文化最繁榮的北宋如何走向覆滅
《天空之城》:宮崎駿帶領日本動畫走向世界!
從村姑走向世界!燕仙岩將建旅遊風景區,已列入龍川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從文物保護到旅遊開發的華麗轉身!
「西大產品」登陸紐約時代廣場!范代娣:讓「中國創造」走向全世界
華裔建築師貝聿銘:從蘇州走向世界
僑商陳玉樹:「一帶一路」助兩岸工藝美術走向世界
讓民族文字圖書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國家吉林民文出版基地「走出去」系列活動在北京舉行
影響世界歷史走向的七個神秘俱樂部
《創意@陶藝》一位20世紀影響世界陶藝走向的大師
中國古典工藝走向世界,看看那些外國人的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