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後帶來的事件驅動型投資機會
?6月23日英國公投宣布退歐結果後,中國財富管理公司諾亞財富就著手制定新的投資策略,以充分利用歐洲潛在的併購和壞賬機會。
退歐結果不僅引起了英國及歐洲的股價下跌,也導致了英鎊的貶值,英企及歐企的離岸收購成本因此進一步降低。這很有可能吸引像諾亞一樣迫切想要收購企業的中國公司,為投資者提供更多這方面的投資機會。
「在當前歐洲高流動性、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環境下,我們看到更多的亞洲公司,尤其是中國內地的公司在做全球範圍內的兼并收購,」諾亞控股(國際)聯席首席投資官馬暉洪向《亞洲機構投資者》雜誌記者表示。
為抓住這一投資機會,諾亞正打算在自己的對沖母基金合作夥伴中引入香港藍藤資本。藍藤資本在接下去兩個月里將要發售一支事件驅動型策略基金,專門聚焦上述中國企業。目前,藍藤資本正在等待香港證券交易委員會審批資產管理牌照。
事件驅動投資策略專註於尋找被低估的投資標的,它的投資機會可能會出現在企業重大事件發生前後,比如企業破產、兼并、收購或者企業分拆。
馬暉洪先生還表示,在英國脫歐公投之前,歐洲企業普遍估值較高,因此並不需要更多的股東,但是在過去的幾個星期里,這種市場情況發生了變化。
他認為,亞洲企業,尤其是大中華地區企業對於歐企的收購,將有利於他們獲得國際知識產權,也有利於擴大中國本土與歐洲分銷網路,成為真正的全球製造商。
「這股兼并收購趨勢讓我們非常感到興奮,我們還將投資更多這一類的事件驅動基金。」馬暉洪先生說。
已經有跡象表明,退歐公投結果公布之後兼并收購正在興起。昨天,日本IT公司SoftBank 宣布以320億英鎊(約合424億美元)收購英國晶元製造商ARM。就在英國宣布退歐的前一天,同一收購需要花費的代價還是470.9億美元。
退歐後,隨著其高凈值客戶重新恢復對對沖基金的興趣,諾亞準備正式向藍藤資本基金配置資金。
此外,馬暉洪先生告訴記者,為擴大我們自身的對沖基金平台,諾亞還在與其他全球多元化策略對沖基金管理公司就事件驅動配置進行合作洽談。但他並未透露這些公司的具體名稱。
壞賬驅動
諾亞還打算在自己的產品中增加不良資產(NPL)基金,因為相信脫歐產生的經濟負面影響將導致更多的歐洲企業債務違約。
「因為不良資產呈現上升趨勢,銀行及其他信貸持有者更願意折價打包拋售現有的不良資產,這就為不良資產基金獲得其市場地位提供了機會。」馬暉洪先生提到。
另外,在今年第四季度,諾亞可以直接分配這些NPL基金,也可以通過NPL母基金進行分配。
他沒有說這些NPL基金公司的名稱,但是透露他們都是全球知名的基金管理公司。其中主要的合作夥伴包括阿波羅全球資產管理公司和橡樹資本,後者已經為諾亞提供一款困境策略產品。
William表示,他認為在亞洲地區,許多投資者已經將長/短期的對沖基金納入全球資產配置的考慮範圍。
「現階段來講,美國在投資方面存在過度估值的問題,而歐洲存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因素。與之相對,亞洲為投資者提供了許多投資機會。特別是印度,越南和印尼這三個國家,它們正在經歷一輪持續的消費增長,這些地區目前的估值並不苛刻而且基礎設施建設蒸蒸日上,我們認為在將來會有更多的資金迴流到亞洲。」William說。
也正是出於對將來資產流動趨勢的考慮,諾亞財富在六月末發行了一隻泛亞股權基金。這一基金吸納了來自包括Zabba資本,越南APS基金和Doric資本在內的10-15位對沖基金經理。
剛剛發行的名為「歌斐泛亞新機遇基金」的基金有能力向中國高凈值人士和全球機構投資者募集多達10億美元,對於機構投資者,這一基金的起投金額是100萬美元。
作為一支母基金基金,歌斐泛亞新機遇基金由專註於東南亞範圍內投資以及單一國家投資的兩類基金所組成,目前,它正著力於在印度和越南兩國的投資市場上尋找投資機會。遺憾的是,Willam拒絕向我們透露基金目前的資產管理規模,與此同時,他也提到諾亞財富現在正在通過一系列路演來為這支基金募集資金。
[編輯: 蓋曉君]
TAG:半島網 |
※國企改革推進將帶來較多投資機會
※英國脫歐是否會為中歐合作帶來新機遇?
※英國脫歐公投帶來投資窗口期 跨國資本紛紛湧入
※換裝國產發動機後的殲-20,會給戰機機動性能帶來怎樣的變化?
※絲路列車返程給脫歐後英國帶來強心劑
※A股技術性回調,將會帶來巨大投資機會!
※「一帶一路」帶來新機遇 中國企業投資從「引進來」轉向「走出去」
※脫歐帶來巨大壓力,英國科學機構和人員何去何從?
※英國脫歐並沒有給英國租房市場帶來影響!
※瑞銀:英國公投脫歐帶來機遇
※技術變革帶來的機會
※高檔數控機床為發動機國產化帶來希望:他能解決中國心臟病嗎?
※我國創新藥物政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韓國料理帶來的胃癌危機
※新興技術的湧現給郵輪行業帶來創新機遇
※蘇格蘭國際發展局高層:英國脫歐帶來貿易機遇
※「殺人機器人」將帶來戰爭第三次革命,聯合國應禁止!
※我國人口變化新趨勢帶來了哪些商機
※中國突破一關鍵技術 或為核彈頭小型化帶來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