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事件能否讓科學火起來
[導讀]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七號6月底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現場,兩萬餘名民眾觀看了長征七號的發射瞬間,而通過騰訊網視頻直播線上收看火箭升空盛況的網民則超過300萬。熱點事件能否讓科學火起來——中國科普現狀解析(五)本報記者劉曉瑩
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七號6月底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現場,兩萬餘名民眾觀看了長征七號的發射瞬間,而通過騰訊網視頻直播線上收看火箭升空盛況的網民則超過300萬。
「我們還做了一部創意短視頻解讀長征七號,3天的播放流量達2000多萬次。」騰訊網政務民生中心副總監、科普信息化項目負責人張謙女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過去一年,所有『十萬加』的科普事件,一定是與社會熱點相關的。」張謙說。
她為記者提供了一份是由騰訊公司和中國科普研究所共同完成的分析報告,上面記錄著2015年科普熱點Top5(關注人數%),分別是——霧霾及其成因(23.9%)、「地球的表哥」被發現(18.5%)、天津爆炸成因(17.9%)、屠呦呦獲諾獎(11.2%)以及MERS疫情(10.2%)。
「一個重要但純粹的自然科學發現,在社會化媒體上能產生多大的熱度?」這是國內知名泛科技主題網站果殼網總編徐來的發問。當時,果殼網的一篇有關科學家探測到引力波的文章《今晚的「大新聞」到底說了個啥》,發布不到24小時,閱讀數達到200萬,點贊近兩萬。
「生產『百萬+』科學文章,前提是科學家們了不起的工作,科協等機構和科學傳播同行努力營造的關注科學大背景是土壤。」徐來說。
如今,眾多的基於互聯網的新型科普方式層出不窮,張謙告訴記者:「新聞應用、微博等資訊類媒體是用戶了解科學熱點事件的主要渠道,佔比為60.1%。」
她還特彆強調了社交化、視頻化在新型科普傳播中所起的至關重要的作用。《移動互聯網網民科普獲取和傳播行為分析報告》指出:圖文資訊是用戶普遍更接受的科普內容形式,這與圖文資訊獲取的便捷度有關;而33%的用戶更偏愛視頻類的科普內容,互動社區以及遊戲形式分列三、四位。
儘管「互聯網+科普」令知識的獲取和傳播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張謙並不認為這是對科普傳播的一種顛覆,相反,會是很好的補充:「通過淺閱讀、視頻直播以及遊戲互動等方式,大家會對熱點事件背後的科學知識感到好奇,加之如今獲取知識的門檻越來越低、渠道越來越多,『互聯網+科普』無疑將有利於進一步提升公民的科學素養。」
一項數據正好驗證了她的話:科學搜索指數日均值由2011年第一季度的2517175增長到2015年第一季度的6992853,同比增長178%。
分析這背後的原因,張謙認為是因為科學傳播的內容更容易在社交媒體上形成二次傳播。「比起明星八卦,科普是一種正能量,對轉發者本人的形象也是一種加分」。而這樣的傳播效應在她看來,正是互聯網+科普的機會。
想要抓住這樣的機會,勢必要做出改變。如今,越來越多的自媒體在互聯網+的環境中脫穎而出,徐來覺得,媒介權力下行對科學(傳播)這樣的精英文化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但「越是逆境,越需要能力上的提升和方法上的突破」。
「今天的中國網民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於媒體對於熱點事件的科學解讀,我們需要更多科學家以及專業機構在熱點事件中發聲。」張謙說,「政府在應急事件的處理上已經非常成熟,但我們依然沒有形成一個科學家回應熱點事件的機制。未來,我們希望媒體或平台能夠與科學家以及科研機構實現良好的連接,在突發事件、熱點事件中,讓科學家擁有話語權,也讓網民獲取更加專業的科學解讀。」(科技日報北京7月27日電)
一件血案,推演三版「劇情」
土媒曝美國四星上將捲入土政變 美方否認:荒謬
美國以最強烈言辭譴責法國教堂恐襲事件
哪些表白方式比我愛你還要浪漫
不標男女標「凹凸」的廁所多幾個也無妨
TAG:中國甘肅網 |
※「雨果獎」能否點燃科幻熱
※「雨果獎」能否點燃科幻熱?
※我們的愛 能否重來
※共享E傘能否撐得起來?創始人:把人性弱點都考慮到了
※鍵盤俠要求多!「聲優養病時能否打遊戲」成日推熱點
※火影忍者,自來也能否戰勝四代雷影?要看自來也能不能開仙人模式
※如果發生核爆炸,跳進水裡能否避開輻射?只能說想的有點多
※巔峰時期的鳴人能否擊敗初代火影?忍者的這個能力不能忽視!
※產後恢復能否變潮媽 就看你是不是能堅持這8點不動搖了
※如果三少重聚能否擊敗曾經的熱火三巨頭?科比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能否要點臉這樣出門你們就感覺不到缺點什麼嗎
※判斷一個男人能否發達,這幾點就能看出來
※我們能否走進宇宙的終點
※頭髮怎樣才能長得快 看看這些方法能否幫到你
※人類能否重長斷肢?科學家:也許過幾十年才可能實現
※定向能武器將成各國研發重點:未來能否打贏太空戰就靠它了
※火影忍者,六位影級老師,學生加起來能否滅世?
※騎士還能否延續上場的勢頭?想贏球他的發揮也將是一大關鍵點!
※性生活過度能否引起腰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