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家境界:心靜則清,心清則明

道家境界:心靜則清,心清則明

「無為自化,清靜自在」,是道家自我心儀的境界。深知「無為」固然難為,「清靜」其實也難真靜。平生性子急,對清靜倍感仰祟,常常為一時的躁動而懊惱不已,備感『靜』之難能和可貴。


說起清靜,不由讓人想到柳宗元的名作:千山鳥飛盡,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一幅萬籟俱寂,空曠虛靈,清幽恬靜的詩情絕景,令人感受到,至清至靜的天地人合一的完美和諧。

道家境界:心靜則清,心清則明


靜能養生,靜能開悟,靜能生慧,靜能明道


「無念則靜,靜則通神」。古往今來,凡聖人賢哲,立德立業者無不以靜為修,從靜入手,不能靜,就不能成大器。心靜則清,心清則明,心明則靈,心靈了就聰慧清醒、不會糊塗,就能過的自在、活的舒心,就能幹大事、成大業。可見,心靜乾坤大,心安理數明,只有理性的清靜才能大智大慧,大徹大悟。人們常說『每臨大事有靜氣』,不動聲色的靜,其實是一種高智慧的淡定。只有不急不躁的理性的靜,才能靜觀其變,搞清楚變的動因,把握住動的趨向,最終達到以靜制動、「於無聲處聽驚雷」的目的。梁啟超說:「每天靜坐一兩個小時,求其放心,常使清明在躬,氣志如神,夢劇不亂,寵辱不驚。他日一切成就都基本上是這樣。」所以,不論你想幹什麼或在幹什麼,只要你想有所作為、有所成就,首先就必須培養自己清靜淡定的良好素質和能力。

道家境界:心靜則清,心清則明


清靜自在是一種應有的境界,也是很高的生活境界


我們時常感到活得很累,這好大原因是由於我們活得不夠清靜。現代人最大的精神隱患莫過於整天患得患失、斤斤計較、追逐名利、貪求無度,神經高度緊張;什麼股票跌了、房價長了,什麼誰又陞官、誰又發財了,誰又娶了一位比他女兒還小的姑娘做老婆,誰在網上聊天才二天就「聊」到賓館了等等,你是聽也聽不過來的。「靜則生輝,動則生昏」,一切浮躁和慾望都是來自不清靜的心,不清靜的躁動只會導致人心理上的不滿足、不平衡,從而產生既不安份又不守已、不知所做、也不知所云的盲目失望感,讓人生活在煩惱和痛苦的孤獨之中。其實,心靜,則情不動,就算外界到處是金錢、肉慾的誘惑,只要我們自己內心能保持清靜自然,少私寡慾,情緒不受外界的誘惑干擾,我們就能心清一身輕,過得輕鬆,活得自在。陶淵明有詩云:「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定居在人聲擾攘的鬧市,但聽不到任何車馬的喧囂,為什麼能這樣呢?靜超天地外,不在無有中,心靈上遠離了世俗,住的地方也自然就偏僻安靜了。


清靜也是一種傳統的養生之道


先哲們認為,人養生,首在治心,治心先於安靜,心不能靜就會無所安,心不能定就會無所守,心無所守就會心煩意亂,心一亂就會百病叢生。現代社會為何患神經病、變態狂和心理障礙的人越來越多,城市自殺率逐年上升,這都是由於人們心裡太複雜靜不下來的緣故。因此,人只有保持清靜淡泊的精神情志,才能心清體健,泰然自在。當然,清靜並非叫人萬念如灰,什麼也不想,而是應當順其自然,順時而動,動中求靜,行止有常,飲食有節,心神安定,言行舉止,為人處世平和安寧。清靜在於意念安靜、恬淡虛無,排除干擾,使人五臟平衡,六腑和諧,分泌協調,使人的身心變得美好、強健、壯實,擺脫躁動、苦惱、不安和氣虛力乏的狀態。從而達到祛病養身,延年益壽,發揮人體內在潛能,提高人的精神力量的目的。

「清靜自明」,也就是說只有「清靜」才能「自明」,才能把持自己、掌控未來。清靜中別有天地,別有世界。人,只有心靈上的徹底清靜,才能真正享受輕鬆安然,自由自在的美好人生。


掃描二維碼,關注武漢長春觀公眾微信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的精彩文章:

「道學」一詞究竟指什麼
人,要有道性
麻城與麻姑
道教與中國茶文化

TAG: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

您可能感興趣

道家云:心靜則清,心清則明
靜心妙法 道家清心訣
神奇的道家清心訣,看完整個心都靜了!
五個道家靜心法可以平靜人心開闊智慧!
道家智慧——修好這顆心
道家智慧:聰明人和蠢人的區別在於看清這七件事
逸軒風水:道家打坐靜修要領有哪些?
道家靜坐十二心法
道家的「心齋」和「坐忘」
無為而治:道家的道化治道思想
聽老莊講道家最核心的智慧 讓你真正游心於萬物
聆听唯美当代道家音乐——《道心》李建科
道家清腸拍打法及靜坐、辟穀簡易法
道家秘傳強悍讀心術!讓你瞬間成為讀心人,看透人心!
道家承負經典:《心相篇》宋·陳希夷著
道家思想家傅青主《心經》墨跡欣賞
道生無極:道家的神明之德是大道玄同的文化基石
清明節習俗中的儒家倫理觀念與道家生命哲學
書苑|道論九章:新道家的「道德」與「行動」 |李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