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孔子學情緒處理之「怨」:抱怨只能自添煩惱!
怨是一種常見的負面情緒,主要體現為不滿、責難、嫉妒、忌恨等。在現實生活中,常常能聽到別人的抱怨,我們也有抱怨的時候。抱怨會讓心靈會變得浮躁、不安、焦慮,看什麼都會覺得不滿意,對誰都有意見,抱怨會嚴重影響我們的判斷和自信心。更為關鍵的是,抱怨往往是沒用的,除了自添煩惱外,解決不了什麼問題。
【孔子事例】
在《論語》中,孔子多次教導要「無怨」,比如,在孝敬父母方面,他說我們要用心侍奉,如果盡了心,父母還不滿意,這時我們不要有怨言,要任勞任怨,並反省自己還有拿沒做好。再比如,如果我們生活貧困,也不要有怨言,更不要仇富、仇恨社會,要「貧而無怨」,當然孔子不是讓我們不上進,而是說,即使物質貧乏,我們也能精神上富有,能貧而樂。當我們面對挫折和失敗的時候?當我們不被別人理解和認可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是把失敗的原因歸之於別人,從而抱怨、責難別人,還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坦然面對?且看孔子的人生經歷。
孔子胸懷天下,致力於恢復周禮,並希望人們過上小康、甚至大同的生活。為了能有機會實現自己的抱負,他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歷時十四年,但到處碰壁,沒有一個國家的掌權者願意任用他。周遊列國不像今天的旅遊,很輕鬆愜意,當時的交通不發達,道路不通暢平坦,治安也不好,孔子一路上遇到了很多麻煩,數次生命受到威脅,受嘲弄和打擊的次數就更多,連一向非常欣賞他,他也非常欽佩的智者晏嬰也不理解他、重用他。然而即使遭遇了這麼多的挫折,吃了這麼多的苦,他的心中依然沒有抱怨。跟隨他周遊列國的弟子有的發生動搖了,就連他最得意的弟子顏回也說,「諸國不用老師,這是諸國的損失」,這話有點酸溜溜。不過孔子卻不這麼看,他認為,沒有得到重用,首先要做的不是去抱怨別人,而是要反省自己是否具備相應的能力?「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孔子認為,正確的態度是「不怨天,不尤人。」遇到不順事情的時候不要抱怨,要反省自己,從自己身上查找不足。孔子沒有被諸侯重用,他沒有在抱怨聲中氣餒,反而在不斷的反省中為自己找到了新的道路,一條更加適合自己、也更加偉大的道路,那就是著書立說,尤其是編訂春秋。孔子晚年專心和弟子們編撰六經,包括詩經、尚書、周禮、樂記、易經和春秋,這些都是他從各種資料中精心挑選出來的,他要用這六本書來教育世人、教育統治者,讓他們知禮樂、行仁治、厚民生,他把自己的理想和抱負都放到書裡面去了。春秋是他最重視的書,他把自己對於當時政治弊病的看法、評價和改進方案都寫了進去,雖然這些都沒有機會在現實中得到實行,但也要對現實發生影響,他說,「『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了解春秋就能了解孔子的良苦用心。
不滿、抱怨長期積攢,當有一天爆發的時候,會傷人傷己。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鄭武公的老婆申姜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生下來的時候是腳先出來,當時嚇到了不少人,因為正常情況下是腦袋先出來的,因為這個原因,申姜在大兒子剛生下的時候就不喜歡他,還給他取名字叫「寤生」,「寤」就是腳先出來的意思。二兒子共叔段長的比較漂亮,也非常懂得討申姜歡心,申姜把全副的愛都放在了小兒子身上,不但平時有什麼好東西都給小兒子,還勸說鄭武公立小兒子為接班人。寤生從一生下來就沒有得到母愛,他心中充滿了不滿和抱怨,甚至非常怨恨母親和弟弟。鄭武公死後,寤生因為是大兒子,在朝臣的支持下繼位,即是鄭莊公。他剛繼位不久就把弟弟分封到了一個離他比較遠、卻又非常繁華、非常有實力的封地,當時有大臣勸他說,分封這樣的封地是違背祖制的,國家會有分裂的威脅,鄭莊公沒有聽從。共叔段從小被寵壞了,突然到了這樣一個有實力、離國君遠的地方,便有了造反的想法。鄭莊公對他充滿了怨恨,給他這樣一個封地就是要讓他造反,於是對共叔段的行為不聞不問,待共叔段真造反那一天,就將其一舉殲滅了。他的母親充當了造反的內應,他就把母親發配到了一個叫城潁的小地方,這樣他心中的怨氣還沒有消除,他在把母親發配的時候對天發誓說,除非我死了,否則咱倆是不會再相見的。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後,他有點後悔了,想見母親,但又不想違背自己的誓言。有一個叫做潁考叔的人知道了後就去求見,說自己有東西獻上,鄭莊公接見了他,並賜他肉吃,潁考叔吃了幾塊後,就不吃了,並說,「我家有老母,她還沒有吃過國君賜予的肉,我想把剩下的肉帶回家去。」鄭莊公聽後,非常有感慨的說,「你還有母親可以給,我想給也見不到啊」,潁考叔知道鄭莊公的情況,便獻計說,如果挖一個地道,深及黃泉,你們母子在地道裡面相見,類似於在地下相見,就不會違背你們的誓言了。鄭莊公接受了這一建議,和母親在地底有黃泉的地方相見,母子和好了。史書上評價這個事情的時候,對鄭莊公的怨恨和狠毒批評較多,鄭莊公的這種怨恨雖然有外在原因,但和他自己的內心想不開、放不下有關係,尤其是讓這種怨氣充滿內心,不應該故意讓弟弟造反犯死罪。孔子說,要以德報德,以直報怨,如鄭莊公的例子,即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可惜孔子生於鄭莊公之後。
【引證事例】
孔子周遊列國的經歷對我們有重要啟發。今天,我們很多大學生找工作的時候,多面試了幾個單位沒被錄用,多找了一段時間沒有成功,就渾身充滿怨氣,抱怨自己專業不好,抱怨競爭激烈,抱怨自己沒有個好父母,甚至抱怨社會。工作後,沒有被領導賞識,沒有獲得重用和提拔,又開始抱怨領導,抱怨單位。對生活有不滿是正常的,畢竟每個人對生活的理解、要求和期待都不盡相同,但我們切忌把不滿轉化為抱怨。抱怨是沒有用的,所有的抱怨都是我們自己的心內反應,當我們內心波濤洶湧,非常煩躁、不安的時候,別人是不知道的,除了把自己的心靈、生活攪亂之外,抱怨對別人沒有任何意義。相反,我們要像孔子那樣,把抱怨的時間用來反省自己,切實的從自己身上找不足,不斷的改變自己、提高自己,這樣才有可能真正受到領導的重要和賞識。
我們常聽到一個珍珠和沙子的故事。有一個自以為是的年輕人大學畢業後一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他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對社會感到非常失望,也非常抱怨那些沒用錄用他的單位,在不斷的抱怨下,他越發沒有自信,也更加找不到工作了,這時他產生了輕生的念頭。他來到大海邊,打算就此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時,有一位老人走過,問他為什麼要走絕路,他說自己得不到別人和社會的承認,沒有人欣賞並且重用他,自己也沒有自信了。老人聽後,微笑的從腳下的沙灘上撿起一粒沙子,讓他看了看,然後扔在了沙灘上,並說,「請你把我剛才扔在沙灘上的那粒沙子撿起來。」「這哪能找到啊!」。老人又從口袋裡掏出一顆晶瑩剔透的珍珠,也扔在了沙灘上,然後說,「請把顆珍珠撿起來吧」年輕人就把珍珠撿了起來。老人說,「為什麼珍珠扔到沙里能找到呢?現在你自己只是一粒沙子而不是一顆珍珠,所以你不能苛求別人立即承認你。如果要別人承認,那你就要想辦法使自己成為一顆珍珠才行。」這個故事的道理和孔夫子教給我們的一樣,就是當別人不知道、不了解自己的時候,說明自己還不夠優秀,還要再下功夫,而不要抱怨別人。
【解】
如何才能讓自己少一些抱怨?孔子給出了方法,一是自省,孔子說,「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注重修身,多反省自己,少責難別人,這樣就可以少些抱怨,也會少被別人抱怨。二是放開心態,「求仁得仁,有何怨哉?」自己努力去做了,即使沒有成功,也不要有怨恨;三是少計較利益,「放於利而行,多怨。」利益是最惱人心靈的,如果事事計較得失,那麼肯定會有很多不滿,很有怨氣;四是遠離小人,要遠離哪些事事計較得失、整天抱怨的人,和他們在一起時間長了,我們也會沾染怨氣;五是不要以怨報怨,要以直報怨,在責難別人的同時,自己的心靈也會再煩躁一次,再說責難別人也不見得就會有好效果,何必呢?
本文為騰訊儒學頻道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親近儒家文化
成就君子人格
明德讀經群:227656451
投稿:2943439833@qq.com
微信號:ruxue_qq
孟子的處世精髓:恭者不侮人 儉者不奪人
和孔子學處理情緒之「憂」:憂慮過度會傷身!
顏淵第十:子張問崇德辨惑章
在「朱子之路」品讀書院餘韻
好的教養 跟家風有關 跟家境無關
TAG:騰訊儒學 |
※老去自添腰腳病,山翁服栗舊傳方
※秋深露重,請自添茶!
※自添木柴的獨特方式,能維持戶外14個小時的燃燒
※秋深露重,請自添衣
※寒露:秋深露重,請自添衣
※今日寒露:秋深露重,請自添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