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太后河的前世今生
蕭太后像
北京東南,十里河,被譽為流金的「河」,白天車流滾滾、人聲喧囂,夜晚華燈高照、流光溢彩,可誰也不會想到十里河燈飾城、高力國際燈具港那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底下,1000年前卻有一條真真正正「流金」的河,一條關係著北京城經濟命脈的河,它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蕭太后河。
以人名命名河流,蕭太后河是獨一份
關於蕭太后河,包括《遼史》在內的正史中都沒有記載,只是在少數明清人的筆記中略有提及。也正是因此,關於蕭太后河的來歷,民間就有了許多美麗的傳說。一說是當年蕭太后率大軍征討北宋,路過今北京城郊野的時候,手下眾將士口渴難耐,蕭太后勒馬揚鞭一指,前面即出現了一條清澈甘洌的河,眾將士歡呼雀躍,痛飲解渴,此河遂被稱為蕭太后河。這一傳說的神話色彩較為濃厚,而另一傳說則更接地氣,說當年蕭太后率軍征戰北宋時,長期在今天的北京城附近安營紮寨,曾經一度面臨缺水的境地,於是就派人四處去找水,最終找到了一條無名的河流,河水清澈甘洌,蕭太后喝後十分高興,就問起手下這條河的名字,當聽說這是條無名河的時候,就下旨以她的名號來命名。
此蕭太后就是老百姓耳熟能詳的《楊家將》中蕭太后的原型,本名蕭綽,又名燕燕,出身於遼國地位最顯赫、有「國舅帳」美譽的蕭阿古只家族,而蕭太后的外祖父更是遼國歷史上功績僅次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太宗耶律德光,父親蕭思溫為北府丞相。蕭思溫因擁立遼景宗有功,蕭綽得以被景宗選為貴妃,不久晉封為皇后。
由於景宗體弱多病,無法正常理政,蕭太后得以以「女主」身份展示出自己治國的才能,史稱她「以女主臨朝,國事一決其手。大誅罰,大征討,番漢諸臣集中共議,皇后裁決,報知帝而已」。景宗駕崩後,蕭太后又輔佐12歲的兒子遼聖宗,成就了歷史上著名的「承天后攝政」時期,同時也是遼國國力最為強勝的時期。國力的強盛使得遼國意欲南下滅宋,這才有了民間演繹的《楊家將》,人們在記住「一門忠烈」楊家將的同時,也記住了這位智勇雙全的蕭太后。綜觀古今中外,為表達紀念而以人名來命名城市、街道的現象屢見不鮮,但以人名來命名河流,蕭太后運糧河可謂是獨一無二。
蕭太后河現狀
「蕭太后河」與蕭太后無關, 是條運糧河
無論是一代女政治家蕭太后還是湧現出了楊家將的宋遼戰爭,都是民間喜聞樂見的故事,將蕭太后河的來歷置於這樣的背景下,自然也就可以流傳更廣。但傳說終究是傳說,根據史書記載,蕭太后河的開鑿時間應該是在太平九年(1029年),距離蕭太后去世已經整整20年。而這條河的真正作用也非用于軍隊的水源補給,而是用於對遼南京城(今北京西城區一帶)的糧食物資供應,所以蕭太后河的準確名稱應該叫蕭太后運糧河。
當時,宋、遼以白溝河(今河北雄縣、容城、定興一帶)為界長期對峙,南京城作為遼與宋對抗的前沿重鎮,又是遼的「五京」[注]之一,不僅大量駐軍,而且皇帝和達官貴人也經常過來居住,物資給養的供應極為匱乏,需要遼國從北方的遼河流域及內蒙古、山西等地籌措大批糧食物資運來。由於陸路交通諸多不便,這些物資的運輸主要就是通過水路,由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裝船運送到北塘海口(在今天津市寧河縣境內),由此轉入內河運輸,先進入白龍港河,然後沿七裏海(在今天津市寶坻縣境內)逆流而上,沿大龍灣河和小龍灣河逆流而上,在香河縣西南進入白河(潞河),然後繼續向西北逆流而行幾十里到達潞縣(今通州)南的張家灣,在此轉入蕭太后運糧河,直達南京城。明萬曆年間蔣一葵的《長安客話》中載香河縣「境南有大龍灣、小龍灣二水,夏秋始合流,經寶坻界入海,相傳遼時海運故道」,就說明了這一點。
張家灣城南門外蕭太后橋,「林妹妹」在這兒下的船
蕭太后運糧河全長約30公里,起點在遼南京城的東門——迎春門(在原宣武區西南部半步橋東大、小川淀胡同及平淵里一帶),出迎春門後接大川淀和小川淀之水,然後蜿蜒向南流入位於原宣武區的陶然亭湖,在此與湖水匯流後東流進入位於原崇文區的龍潭湖,出龍潭湖過左安門至位於今朝陽區的十里河村,這一段的距離恰好約10里,十里河由此得名。過十里河村後,河水繼續向東南流,過老君堂村、西直河、水牛坊、馬家灣、大魯店後,進入位於今通州區的胡家垡(古稱胡家筏)、台湖、田府、大高力庄至張家灣,在此與北運河相接,這一段的距離約為50里。當年遼國的糧船就是由北運河與蕭太后運糧河交叉點的碼頭(位置在今蕭太后河口以南、張家灣鎮村東邊古運河西岸)進入運糧河,然後轉運至遼南京城。
除了貨運碼頭,張家灣城南門外蕭太后橋(今名通運橋)的東西兩側均建有為乘客登岸所設的石質平台,這就是著名的張家灣客運碼頭遺址。南來的客船都停泊在張家灣城西南角外蕭太后河的寬闊處,然後在此等待登岸,《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當年正是由此下船,然後輾轉進入的賈府,而張家灣蕭太后河附近的曹家墳就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塋,曹雪芹本人去世後即葬於此,而他的巨型銅像也坐落在蕭太后河畔,銅像旁邊的一塊巨石赫然刻有著名紅學大師馮其庸先生手書的「蕭太后河」四個大字。
蕭太后運糧河的行水路線圖
「銅幫鐵底運糧河」設計水平高,質量好
由於運糧河關係著遼南京城和整個宋遼作戰前線的安危,運糧河的開鑿自然也就成了遼國政府督辦的一號工程,從勘測、設計到施工,處處都體現了高超的技術水準和嚴格的質量標準。
高超的技術水準主要體現在對運糧河水源的設計上。蕭太后運糧河的正源是遼南京城的護城河,其水來自位於遼南京薊城西北的洗馬溝(今永定河的一支),進入今海淀區玉淵潭後南轉注入護城河;到龍潭湖時,又將發源於西山諸泉與海淀平地泉而東南流經此處的高梁河南支匯入,水量大增。運糧河沿線所分布的眾多湖泊、沼澤和濕地也都被充分利用,不僅大大節省了開河的工程量,而且還充分發揮了它們節蓄和控制水量的作用,真正做到了「旱時有水行船,雨時能吞水保岸」。
嚴格的質量標準,主要體現在河身工程上。在解放後疏浚運糧河舊河道時,曾經對運糧河進行過測量,河床寬約31米,河底寬約8米,河底和河岸分別以堅硬的黑色和黃色黏土鋪墊而成,堅固異常,河道挖開後,兩岸土黃如銅,河底則土黑如鐵,加之歷經近千年的河水侵蝕、沖泡和數次地質災害,河道的位置並未發生任何改變,所以蕭太后運糧河又有「銅幫鐵底運糧河」的美譽。
蕭太后河並非只運糧食,還是當時最重要的旅遊線路
蕭太后運糧河轉運物資中最大宗的自然是糧食,作為當時遼南京城通往北塘海口的唯一水運路線,南京城內20多萬軍民災荒之年的糧食供應全部仰仗這一路線,運力相當可觀。金人劉晞顏在《創建寶坻縣碑》中提及運糧河所說「河渠運漕通於海嶠,篙師舟子鼓輯揚風,懋遷有無……雖千里之遠,旬日而至」,正是蕭太后運糧河漕運繁忙的真實寫照。
當然,蕭太后運糧河並非僅僅只轉運糧食,還有很多其他物資,南宋人徐夢莘在其《三朝北盟會編》中提到遼南京城時說:「陸海百貨,萃於其中……錦繡組綺,精絕天下;膏腴蔬蓏、果實稻粱之類,靡不畢出。而桑、柘、麻、麥、羊、豕、雉、兔,不問可知。」由此可見遼南京城的繁榮景象,而這些無疑都是通過運糧河轉運而至。
除了是承擔遼南京城物資運輸的經濟命脈外,運糧河在當時還是最重要的一條旅遊線路。運糧河沿線十里河附近的龍潭湖、西直河和張家灣附近的延芳淀都是典型的濕地,處處泉水潺潺,遍布茂盛的蒲草、蘆葦等野生植物,均呈現出一派江南水鄉的景色,這是終年生活在森林和草原地帶的遼國帝王后妃、達官貴人們完全沒有見過的。「四時捺缽」制度下,定期前來南京城「休閑度假」的遼國帝王后妃們紛紛在迎春門乘船,沿蕭太后運糧河東下,欣賞沿途如同江南水鄉般的美麗風景。
蕭太后運糧河位置示意圖
元代開通惠河後,蕭太后河以飲水灌溉、抗旱排澇為主
作為北京城市發展史上的第一條運河,蕭太后運糧河就像一條大動脈,把各種物資給養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城裡,有效保證了遼南京城的需求。鑒於蕭太后運糧河對於北京的重要作用,後來的金國定都北京後繼續使用這條運河,並在大定五年(1165年)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疏浚。但好景不長,由於河道泥沙的常年淤積,蕭太后運糧河的運力不復當年,而燕京城對物資需求卻在大幅度增加,於是大定十一年金國另開金口河,蕭太后運糧河的地位開始逐漸弱化,最終在元代開通惠河後,徹底終結了自己作為京城水路交通大動脈的歷史使命。
此後的蕭太后運糧河變成了一條服務於兩岸人民生產、生活用水需要的普通河流,在飲水灌溉、抗旱排澇等方面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根據張家灣一帶的老人們講,上個世紀50年代之前,蕭太后運糧河裡的水真的就像傳說中那樣的清澈甘洌,兩岸人民都從河中取水直接飲用,還用河水種植水稻,水裡螺螄成群、小魚穿梭,孩子們在水中游泳嬉戲,一幅江南水鄉的圖景。
不過,這一切到1958年就戛然而止了。這一年通縣(今通州區)修建通惠引水乾渠時攔腰截斷了蕭太后運糧河,並使其上遊河段中的水在馬家灣村北注入通惠排水乾渠,蕭太后運糧河成了一條「斷頭河」。更令人扼腕的是,成為「無源之水」的蕭太后運糧河近些年來更是淪為了「臭水河」,多處成為垃圾場和污水、廢水排放地,水面上漂浮著垃圾,河水發出陣陣的腥臭,完全不見了昔日的風采。
註:作為一個游牧民族,契丹人建立遼國後依然實行其傳統的「四時捺缽」制度,國都並不固定。當時共定了五個都城,分別是上京臨潢府(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遼中京大定府(在今內蒙古寧城縣)、東京遼陽府(在今遼寧遼陽)、西京大同府(在今山西大同)、南京析津府(在今北京)(文/官士剛)
菲新總統稱不再靠美 若因黃岩島開戰是自尋死路
外交部:日本一些人不斷炒作南海問題唯恐天下不亂
美國夫婦用180平大房換18平移動房
核安全法草案將上報全國人大 立法確保公眾參與
為防讀書人揭竿而起,宋代科舉也曾擴招
TAG:騰訊新聞 |
※唐刀的前世今生
※「鎮」的前世今生
※前世今生
※抚顺琥珀的前世今生
※前世與今生
※玉螭龍的「前世今生」
※十二生肖的前世今生
※安溪「青茶」的前世今生
※看丁香的前世今生
※鎮紙的前世今生
※柏林牆的前世今生
※薅羊毛的前世今生
※辮子的前世今生
※我的前世今生
※花道的前世今生
※東北的前世今生-今生篇
※「毛瓷」的前世今生
※辛倉寺的前世今生
※崖柏的三生三世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