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功說:臨帖最好臨古帖
今天再看啟功《臨書絕句》,又見到啟功老人的一篇字,字的內容是這樣的:
「學書所以宜臨古碑帖,而不宜但學時人者,以碑帖距我遠。古代紙筆,及其運用之法,俱有不同。學之不能及,乃各有自家設法了事處,於此遂成另一面目。名家之書,皆古人妙處與自家病處相結合之產物耳。」(如下圖)
這段話解決了我長久的一個大疑問:古往今來的大書法家們,一代一代積累下來的作品,當充分汲取前人的營養,後人的作品如果勤奮、用心兩者都能超過前人,那麼,集大成而後的作品,水平也應當超過前人啊!可為什麼臨寫書法作品,還要去臨古時候書法家的作品呢,比如學習楷書,為什麼要去臨唐楷呢?
原因啟功老人說得清楚,現在的人的字,有「自家病處」,既是病處,當然是有問題的,不能學。「古代紙筆,及其運用之法,俱有不同。學之不能及,乃各有自家設法了事處,……」問題就出在這個「自家設法了事處」上。
(啟功臨寫的柳體字)
比如宋人,臨寫唐人書法墨跡,不管是紙的原因,還是筆的原因,抑或是墨的原因,再或者是氣候冷熱、潮濕乾燥的原因,總之,條件跟唐人的時候不同,遇到無論如何也寫不像的困難時,聰明的宋人就想了法子,這個法子很可能是不正確的方法,但這個方法解決了臨帖不像的地方,這個法子是宋人想出來的,唐人並不知,於是,宋人的字看似臨的完全一樣的,其實,已經加入了自家的「了事」方法。
這個「了事」方法,大部分是臨寫者的「自家病處」。
因此啟功說:名家之書,皆古人妙處與自家病處相結合的產物。
臨寫的過程其實是再現性訓練,目的在於培養學習者的觀察力與心手相應的能力,因此,不管是臨寫何種碑帖,都追求高的再現度,這種再現度越高,就是越接近古碑帖,其實在訓練的過程中接受的各種書法技法要素的訓練的全面性就越強。點畫的粗細藏露鋒,字體結構的遠近向背都在觀察之列,當然也都在訓練之列,寫到跟原帖一模一樣的訓練非常必要。
甚至在書法學習中,還出現了對臨和背臨兩種臨摹方法。
(啟功集蘭亭序字聯)
對臨是指對著一件碑帖作品範例完整臨摹,逐筆畫、逐偏旁部首、逐字、逐行的仔細對照檢查,力求寫得跟原碑帖一樣,從中學習和掌握各種書法要素。
背臨則乾脆要求學習者熟記範例作品,憑記憶作完整的臨摹,臨摹結束之後,再對照原作品進行檢查對照,然後在對照中體會自己寫的字與原作品的差別,從而檢驗學習者對各種書法要素的掌握。
上面這幾段太理論了,乾巴巴的,不好玩,但問題大致說清楚了。
(啟功集蘭亭序聯)
不管是對臨也罷,背臨也罷,最終出來的成品必然與原作品有差異,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樣(其實也不必追求完全一模一樣)。
每個人對於古碑帖的理解也不一樣,處理出現臨摹過程中遇到差異問題的方法也不一樣,因此,臨摹出來的結果自然也不一樣,那麼,學習者何不找最古時候的碑帖入手呢?至少這樣,更接近於書法原貌。
說白了,就是找老師們的老師……的老師的書法作品學習,勢必可減少學習書法中的彎路。
當然了,這是指自學中的選帖,如果得遇明師或名師,是可以更快進步的。
TAG: |
※啟功:這樣臨帖,越寫越差!
※啟功:大白話聊臨帖訣竅
※啟功:把帖臨好,就看這4個字!
※啟功:不臨字帖,只能越寫越遭
※書法家啟功先生談臨帖:臨什麼、寫多少、何為「有力」
※啟功:臨帖為吸取方法,而不是為造假帖
※啟功:學書法為什麼要從臨帖開始?
※啟功:臨帖是為吸取方法,而不是造假帖
※啟功:學書法為何要臨帖?
※啟功臨 《爭座位帖》
※啟功:學書法為什麼要臨帖?
※啟功先生臨的《玄秘塔碑》,堪稱一流!
※啟功臨《蘭亭序》,你感覺如何?
※啟功:臨帖死記4個字!
※啟功講「三希」:《伯遠帖》是不是真跡呢?
※啟功佳作:臨八大山人《荷上花歌帖》
※白蕉、沈尹默、啟功三老談臨帖
※啟功臨摹《蘭亭序》,你們感覺如何?
※啟功講碑與帖,句句大實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