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大醫生-朱旭:不懂臨床的介入醫生只能是「導管匠」

大醫生-朱旭:不懂臨床的介入醫生只能是「導管匠」

【打造首個醫療原創新媒體,報道中國最頂尖醫療團隊,提供服務性最強就醫指南】


尋訪中國頂尖醫療團隊 ——


本期人物: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神經內分泌腫瘤多學科協作組——朱 旭

大醫生-朱旭:不懂臨床的介入醫生只能是「導管匠」



在過去的八年間,每隔幾個月,有位老人都會準時「約見」朱旭教授。原本這位老人以為自己被判了「死刑」,但在八年前,她幸運地遇到了北大腫瘤醫院介入治療科主任醫師朱旭。這些年來,她除了每隔幾個月去找朱大夫複查拿葯外,其餘時間完全跟正常人一樣輕鬆、快樂地生活著。


每次看著老人高高興興拿著葯走,朱旭都會倍感欣慰。八年前,老人被確診為晚期肝左葉巨塊型原發性肝癌,介入治療後行手術切除,術後不到一年複發並多發肝內轉移。朱旭主任採用栓塞聯合肝動脈持續灌注化療的方法,盡最大努力控制了老人的病情並延長了生命。

要知道,原發性肝癌或肝轉移癌是死亡率非常高的癌症,而且一般很難發現。大多數患者都是到了中晚期才被確診,錯過了手術切除的最佳時期,平均生存時間不超過1年。「我會儘可能延長每一位晚期肝癌或肝轉移癌患者的生存時間。」 這成為朱旭從醫的奮鬥目標。


二十年執著於此,當下,他已成為這一領域的權威。在他的帶領下,北大腫瘤醫院介入治療科也成為目前國內介入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肝轉移病例最多、效果最好、經驗最豐富的中心。


腫瘤治療醫學界第四極:微創介入治療

大醫生-朱旭:不懂臨床的介入醫生只能是「導管匠」


1992年,朱旭走出醫學院的大門,成為一名正式的醫生。彼時,介入治療在國外還處於初級階段,屬於剛剛興起不久的新興學科。與此同時,這一療法也被國內的醫生注意到,但還遠遠沒有達到臨床推廣階段。朱旭畢業於白求恩醫科大學臨床系,那年他懷揣著「濟世救人」的夢想,進入航天部一所醫院做了心血管內分泌科的醫生,歸屬於內科。


後來幾年,介入治療在國外漸漸成熟,也愈加引起國內醫學界的重視。1996年11月,時任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主任委員的劉玉清院士,受國家三部委的委託,在京召開了「中國介入醫學發展戰略及學術研討會」。在那次會上,第一次將「介入醫學」與「外科學」、「內科學」並列,稱之為「臨床醫學三大技術之一」。


做為內科住院醫師的朱旭逐漸對這個新興交叉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將一根導管超選擇到腫瘤靶血管或把一根直徑兩三毫米的穿刺針穿刺到患者體內,在局部就能直接把腫瘤血管阻塞或殺死腫瘤;可以用熱消融的方式燒殺癌細胞,也可以用冷凍消融的方式在幾秒內迅速冷凍病變,甚或是將化療藥物、放射源顆粒通過那根穿刺針直接打到腫瘤內部,這就大大減少了患者在傳統治療中必須承受的放化療之苦。更神奇的是,有些原本需要切除部分肝臟的患者不用再擔心臟器損傷,因為大夫用一根針就能解決這一切問題。


帶著好奇,還有「濟世救人」的夢想,朱旭成為北大腫瘤醫院新組建的介入治療科的醫生,走進了介入醫學的大門。在傳統的內、外科以外,他一邊探索一邊創造奇蹟,將介入醫學在中國發揚光大,使之成為獨立於腫瘤內科、外科、放療科之外的新興學科。


五大法寶在手,一招更是天下無敵

大醫生-朱旭:不懂臨床的介入醫生只能是「導管匠」



近二十年,介入醫學在中國取得大跨步的發展,並在臨床廣泛使用。介入治療的出現,讓許多原本無法通過手術、放療、化療治療的病人減少許多痛苦,並且可以獲得更多生存的希望。相比腫瘤內科、外科、放療科,介入醫學被稱為現代醫學的一朵美麗奇葩。它的神奇之處在於診療範圍大,治療難度高,在人體中探幽入微,幾乎無所不能。它既能扭轉內科藥物對改變組織結構無能為力的窘迫,也能避免外科手術對機體「大刀闊斧」的傷害。


經過包括朱旭團隊在內的諸多介入醫生多年的探索與積累,整個介入放射學界摸索出很多有效的微創介入治療手段。用通俗語言來概括的話,介入治療一共有五大法寶:「灌、堵、通、消、取」。

灌:是在影像設備引導下,醫師從患者體外將一根導管插到腫瘤的營養動脈內,將化療藥物灌注在腫瘤病灶內,使腫瘤局部接受高濃度的化療藥物、延長藥物與腫瘤接觸時間,從而殺滅腫瘤細胞或抑制其生長,同時降低機體其他部位組織細胞受到的化療藥物毒性作用。


堵:就是切斷「糧草」,通過導管注入栓塞劑(碘油、微球、明膠海綿等)栓塞供養腫瘤的動脈,切斷腫瘤生長的營養來源,這種方法與灌注化療同時進行,兩者協同作用可使腫瘤失去營養供給被「餓死」。「堵」還可與外科相互配合。對體積較大的腫瘤,通過栓塞術阻斷腫瘤動脈血供,以減少術中出血,為外科手術切除鋪平道路;並使腫瘤縮小,有助於提高手術切除率。


通:人體內有很多自然的管道,如食管、膽道、氣管、腸、血管等,這些部位長了腫瘤後,往往會導致堵塞或壓迫,引起相應的臨床癥狀。通過置進球囊將受壓迫的管道擴張或放置支架將管壁撐起來,可使不通的管道變得通暢,迅速緩解腔道狹窄的癥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和體能狀態,為進一步治療贏得時機。


消:是指內部「爆破」,粉碎腫瘤。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兩種,經皮熱消融和經皮氬氦刀冷凍手術系統,使用熱消融電極針或超導針,「燒死」、「凍死」腫瘤細胞。


取:是指在B超、CT等影像設備引導下,將一根活檢針經皮精確穿刺到達病變部位,切取少量組織進行病理檢查,傷口只是一個針眼大小,以患者身體的最小創傷獲取病理標本。還包括各個部位膿腫或囊腫的穿刺抽吸引流,例如對膽管膽汁淤積的患者進行經皮穿刺引流等。


在過去的二十年間,朱旭教授在這五個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並且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其中在「灌注」環節,朱旭教授牽頭研發的「經動脈化療持續灌注治療肝癌或肝轉移癌」方案成為國內的No.1。


有效率提高數倍的動脈持續灌注化療技術

大醫生-朱旭:不懂臨床的介入醫生只能是「導管匠」



介入醫學是一門在影像設備監視下進行的微創介入治療學科,是一門「交叉學科」,涉及到影像專業、穿刺技術,同時還要求醫生具有深厚的醫學理論功底,跨科的知識與技術。在朱旭看來,醫學理論功底要佔70%以上的作用,只有醫學理論紮實,才能不斷創新療法。朱旭的團隊中有很多醫生都是畢業於影像專業、出身於放射科,他經常提醒大家:不要滿足於只做「導管匠」,而是要不斷地提升自己。


他說這個話是有底氣的。他牽頭並率領全科突破了之前以栓塞為主介入治療肝癌方法,創新性地將奧沙利鉑引入動脈化療方案中,並根據葯代動力學分析,在48小時內持續灌注,使藥效發揮到最大值,局部效率比單純靜脈化療提高了數倍!而且將以往的手術時間節省了三分之一以上。據了解,朱旭所在的北大腫瘤醫院介入治療科是國內將奧沙利鉑用於動脈灌注研究最深、最透、提出成熟方案最早的一家中心。


文中開頭提到的那位劉老太太最讓朱旭感慨:老人第一次手術後不到一年複發,肝內布滿了小結節,被外科判了「死刑」。後來採用這套「栓塞聯合肝動脈持續灌注」方案,治療了三四個周期後,她奇蹟般地恢復了。八年前,剛剛查出病症時,她幾近絕望。而在接受朱旭團隊的治療後,這幾年間,她不僅主持了孩子的婚禮,還抱上了孫子,享受著天倫之樂。

大醫生-朱旭:不懂臨床的介入醫生只能是「導管匠」



劉鵬是朱旭科里的青年骨幹醫生,在他眼中,主任用「溫潤如玉」來形容最恰當,不僅外形溫文爾雅,做事也相當低調,「不愛宣傳,只知道默默做事」。朱主任常說,作為一名合格的介入醫師,需要理論與實踐並重,技術與人文相融,給患者帶來有溫度的醫生、有深度的醫學。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把「肝動脈化療持續灌注方案」推廣到全國乃至世界,讓更多腫瘤患者終生受益。


攝影 | 曉藝


新媒體編輯 | 雪醬


(本文來源於大醫生兵器譜官方網站:www.bingqipu.com。想第一時間了解大醫生兵器譜相關專家和科普信息及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您關注大醫生兵器譜官方微信公眾號:yilinbingqipu,眾多超實力專家齊聚在這裡。)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大醫生-姚雲峰:做外科醫生就是要吊炸天!
給醫生以信任,醫生敢不敢冒險?
醫生不會說的養生秘訣!
什麼樣的醫生才有資格被稱為「大醫」?
生的娃長得像醫生?人工授精生娃也能被綠?
生還是不生?醫生說了不算
離開醫院,醫生和護士能夠做些什麼?
大醫生-張岩:堅守在腦動脈瘤的「搶險隊員」
在產房都要生了卻沒醫生管,醫院卻說謊話要推卸責任
醫護人員向11歲小學生遺體鞠躬,不能當醫生也要做偉大的小孩
大醫生-孫誼:當醫生,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曾經流產、生育、剖宮產到底醫生能不能一眼看穿
醫生失業:人工智慧當醫生,診斷結果或可超過醫生!
「大醫生」於松做客春雨醫生:告訴你生娃要趁早!
手術醫生管你的病 麻醉醫生管你的命
醫生為啥要穿白大褂?
別人眼裡的醫生,和我們自己眼裡的醫生!
大醫生-張東:生死較量,腦血管上的張弛韻律!
孩子挑食,醫生說需要訓練?嗯,聽醫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