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上的聖地——遠眺炳靈寺石窟
炳靈寺石窟位於甘肅省永靖縣城西南35千米的小積石山中。炳靈寺在魏晉時稱唐述窟,唐代稱靈岩寺,宋代始稱炳靈寺。今存窟龕196個,分布在上寺、下寺、洞溝、佛爺台等處。
「炳靈」,是藏語「十萬佛」的音譯,意譯相當於漢語的「千佛山」、「萬佛洞」。炳靈寺石窟的正式營建始於西秦建弘元年(420年),後歷經北魏、北周、隋、唐,不斷進行開鑿修造,元明時期仍有修妝繪飾。
炳靈寺的所在地理位置,地處古代中西交通要道「絲綢之路」隴西段的一條支線上。佛教徒在炳靈寺建寺開窟及造像活動,在西晉時便已開始。
十六國時期,鮮卑族乞伏部貴族所建立的西秦政權,崇信佛教,一時內地及西域高僧雲集於此,譯經傳法活動十分活躍,西秦境內的小積石山大寺溝,即炳靈寺石窟一帶,便成了當時佛教一大勝地。
炳靈寺石窟現存窟龕183個,共計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畫約900平方米,分布在大寺溝西岸長約200米,高60米的崖面上。石窟以位於懸崖高處的唐代「自然大佛」(169窟)以及崖面中段的眾多中小型窟龕構成其主體。
炳靈寺石窟現存早期重要的洞窟為169 窟,為一天然大洞穴,窟內存西秦時的造像和壁畫。造像有第6號龕的一佛二菩薩,龕側墨書題記有「建弘元年歲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即公元420年,為我國石窟紀年題記最早者。
題記下方繪有數排供養人,其中有當時高僧曇摩毗和道融的供養像。另外,還有第9號龕的3身立佛,7號龕殘存的一身立佛,17號龕僅存的菩薩及龕下部的半跏菩薩思惟像等,形象古樸,為早期造像中的精品。
第23號龕的並列5身禪定坐佛,則顯示出西域造像藝術的影響。該窟的西秦壁畫題材內容十分豐富,有說法圖、維摩詰變、無量壽佛、釋迦多寶佛、彌勒菩薩及十方佛、千佛、飛天、伎樂、供養人等,畫風質樸,粗獷。
石窟分上寺、洞溝、下寺三處,以下寺最為壯觀。它們分布在長200米,高60米的懸崖上。炳靈寺石窟現存窟龕196個,石雕像694身,泥塑82身,壁畫900多平方米。
最大的唐代彌勒坐佛高達27米,最小的雕像高10厘米。其中,西秦開鑿的有2窟1龕,北魏開鑿的有8窟25龕,北周的有2窟,隋代的2窟,唐代的有20窟113龕。唐代作品藝術成就最高,當時僧人達到3000多人。
合作熱線
TAG:絲綢之路與大運河 |
※陸地絲綢之路上的刺繡文化
※探秘絲綢之路的前身——玉石之路!
※絲綢之路前緣:「玉石之路」的開拓印跡
※山丹大佛寺:絲綢之路上的大佛之謎
※蘭州:古絲綢之路的重鎮,燦若蒼穹的「金城」
※漢武帝的遠見,開闢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上的神秘之茶
※黃河三峽水質清澈優良,是絲綢之路旅遊的必經之地
※陳浩武:行走在古老的絲綢之路上
※河西四郡:古絲綢之路上的串串明珠
※古絲綢之路上的翠綠明珠——新疆吐魯番
※絲綢之路復興鼎
※敦煌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顆明珠,歷史悠久、文化燦爛
※「東西匯流」海上絲綢之路展亮相羅馬
※永壽美井尚園 秦韻 秦腔,絲綢之路休閑最佳地
※孫悟空尋找菩提老祖的路線恰好是海上絲綢之路
※盛唐絲綢之路上的最美駿馬
※河西走廊之《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上的天文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