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文化類綜藝節目為熒屏「補鈣」

文化類綜藝節目為熒屏「補鈣」

原標題: 文化類綜藝節目為熒屏「補鈣」

文化類綜藝節目為熒屏「補鈣」


文化類綜藝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


在電視節目普遍娛樂化的時代,許多綜藝節目獲得高收視率的同時,難免「有意思,沒意義」的譏評。綜藝節目大多通過設置有趣環節、邀請大牌明星來聚攏人氣,做到「有意思」,可是文化品格不高、硬傷頻頻等問題也成了時下不少綜藝節目的軟肋。


在這種環境下,文化類綜藝節目異軍突起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綜藝節目類獎項連續兩年頒給文化類綜藝節目(2015年《中國漢字聽寫大會》,2016年《中國詩詞大會》),說明了公眾和專家對文化綜藝類節目給予一致好評。


自2013年由中央電視台、國家語委共同推出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開播後,社會各界反響強烈,甚至掀起大眾觀看的熱潮。當然,並非每一檔文化類綜藝節目都能吸引觀眾,獲得成功。筆者認為,優秀的文化類綜藝節目都具備以下特質:聘請知名學者,選拔有代表性的選手,設置有新意、有溫度的題目和適當融入娛樂因素。

聘請知名學者,提升文化品格


據筆者不完全統計,在中央電視台及各地方電視台播出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有30餘檔,想脫穎而出,絕非易事。聘請全國知名的專家學者參與節目,是提升節目文化品格並吸引觀眾的重要途徑。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毛佩琦曾多次加盟《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最愛是中華》等文化類綜藝節目。他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表示,參加文化類綜藝節目也是研究者的責任,「我們做歷史研究,不僅要把學問研究透徹,而且要把這些學問通過適當的途徑傳達給大眾。如果知識和思想僅僅停留在書本上,或者停留在某一個小的範圍內,就不可能發揮最大的作用。」筆者深以為然。人為地在象牙塔與社會之間構築一道鴻溝,學術研究的意義就會大打折扣。


在2016年貴州衛視傾力打造的《最愛是中華》第三季中,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康震和選手的精彩互動給筆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伯樂相馬」環節中,選手對「此恨不關風與月」這一宋詞名句並不熟悉,導師逐字引導,終於使選手在最後時刻「湊」對了全句。這一過程不僅「劇情」緊張,扣人心弦,不斷複述也使電視機前的觀眾深深記住了出自歐陽修《玉樓春》的名句。導師不再居高臨下、坐而發問,選手不會忐忑不安、枯燥應答,這樣的形式也使得節目更輕鬆好看。


選拔草根、青年,注重大眾參與

這幾年,在文化類綜藝節目中脫穎而出、為大眾所熟知的選手實在不在少數。例如2015年在央視熱播的《中國成語大會》,幾組選手的名字觀眾耳熟能詳,記憶猶新,如作家組合「PM2.5」(彭敏與李劍章)、「白話靈犀」(張鈺樺與白娟)等。「白話靈犀」組合也因在節目中的精彩表現而走紅網路,獲封「成語女神」。在另外一檔央視文化類綜藝節目中,來自南京外國語學校的幾名初中生由於表現優異,在網路上迅速掀起了追捧熱潮。筆者還發現百度貼吧里有以他們名字命名的貼吧,而且時至今日仍有頂貼回復,熱度不減。這都說明選手素質對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效果和傳播起著重要作用。


草根和青年是成功節目選手選擇上的兩個突出特點。河北衛視的《中華好詩詞》、貴州衛視的《最愛是中華》都有好幾位選手沒有受過系統的文史教育,更沒有顯赫的名校出身,他們的國學知識幾乎來自於興趣和自學。節目選擇這樣的選手,意圖十分明顯:英雄莫問出處,傳承文化有責。


選擇青年作為選手則是因為他們代表著青春朝氣、蓬勃向上。聽寫漢字本來是國民語文基礎教育的重要教學方法,《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將之移來作為節目的基本模式,還邀請各地初高中學生以學校為單位團體參與節目,既增強了團隊協作意識,也開拓了基礎教育階段國人漢字書寫能力養成的第二課堂,功莫大焉。


題目涉獵廣泛,知識、思想並重


談到題目的設置,出色的文化類綜藝節目也有其過人之處,大多數能依託自己節目導師和選手的特色,形成獨特的風格,其題目也會隨著播出效果、收視率等反饋進行調整。《中華好詩詞》每一季都有一個獨特的主旨,總導演楊寶昆介紹,第一季的主旨是享受中華好詩詞,第二季發展為領略詩詞之美,第三季則是感受詩詞的力量,第四季變成了回歸初心。每一季的題目設置都緊密圍繞著這一季的主題而推出。無獨有偶,《最愛是中華》第三季也將出題範圍由國學知識擴展到中華美食、美景、民俗和藝術,使整個節目的題目內容更加豐滿,思路更加清晰。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今年正式發出向全社會徵集題目的通知,對於題目的要求明確為四類「好詞」:有趣味、有難度、有智慧、有生命。節目組解釋,有趣味代表貼近生活,一聽就覺得「挺好玩兒」的;有難度不是刻意追求偏、難、怪,而是尋找那些心裡有、筆下無,明明覺得會寫,卻容易「卡殼」的詞;有智慧是指詞語蘊含著豐富的中國智慧,作為國人應知應會;而有生命則是指雖然年深日久,卻能歷久彌新,穿越歷史、觀照當下困境的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導演穆金明表示,向全社會徵集考題的目的是「希望粉絲、觀眾和孩子們都能參與進來,通過漢字傳遞正能量」。這一思路體現了節目組開放的心態和深切的社會情懷。


融入娛樂元素,收視、口碑雙贏


不容忽視的是,當今文化類綜藝節目也出現了過熱現象。有些節目形式單調、內容單一,存在相互模仿、類型僵化的風險。例如《漢字英雄》、《成語英雄》剛推出之時,曾創造過收視奇蹟,收視率一度超越紅極一時的選秀類綜藝節目,但從第二季開始,這兩檔節目的收視率跌至同時段十名開外。


究竟該如何推陳出新,更好地平衡娛樂與知識在文化類綜藝節目之中的比重呢?《中國成語大會》總導演關正文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我們強化了娛樂性的設計,釋放了主持人活躍現場的能力,趣味編組了多樣化的題目,鼓勵選手與主持人互動,調動了嘉賓的狀態,後期更是強調保留現場真實的快樂,並通過『花字』強化了知識性和趣味性,把內在的文化擔當轉化為更輕鬆的外在形式,讓大家在快樂中獲取營養。」用輕鬆的外在形式承載深沉的內在擔當,是這類節目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

文化類綜藝節目經過短短三四年的發展,取得了今天這樣巨大的影響和成就,個中因由值得分析。雖然有一些節目並不盡如人意,但優勝劣汰,觀眾的評判和選擇會激勵文化類綜藝節目求新求變,走得更遠。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網 的精彩文章:

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將於7月11日免費開放一天
NASA拍神秘極光 揭秘為什麼木星極光從不消失
NASA拍神秘極光 極光涵蓋地區甚至比地球大
天氣越來越熱,這些消暑「土方法」要不得!
苦瓜的功效

TAG:東方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四季度熒屏綜藝節目風格各異 綜藝的魅力在於創新
優酷上線紀實文化類節目《百心百匠》,探索傳統文化的創新傳承
何炅發飆 娘炮文化泛濫某綜藝節目評論淪陷
綜藝節目燒腦環節網友讚歎,沙溢化身復仇者演技爆棚
毛佩琦:參加文化類綜藝節目是學者的責任
綜藝節目怎麼了
綜藝節目「去明星化」的創新與挑戰
文化類節目何以贏得口碑
香港綜藝已死?香港的綜藝節目被內地綜藝節目吊打?
文化節目如何成為剛需?「寓樂於教」的《漢字風雲會》示範文化節目的進階創新
邢台紅石文化節百花節精彩節目預告
歷史文化品讀節目典出山西:掩耳蹙頞
2月綜藝節目品牌評價結果揭曉 MBC綜藝獨領風騷
魏大勛綜藝節目化身水上私教 與杜海濤泳池激戰秀身材
全新的復仇綜藝節目
第三屆「萬隆精神論壇」閉幕 上演精彩文藝節目
特色節目齊上演 消夏晚會添魅力 「全民文化活動季」廣場文化月精彩持續
歷史文化品讀節目典出山西:唾壺擊缺
「高而不冷」!《向上吧!詩詞》憑藉「文化芯+遊戲殼」樹立文化節目新標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