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為什麼我們沒有會飛的車?

為什麼我們沒有會飛的車?

wenzhang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15年第12期

為什麼我們沒有會飛的車?


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戈登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創新性廁所實驗:


假設你需要在A選項和B選項之間做出選擇:A選項是保留2002年以前的電子技術,包括谷歌、亞馬遜、維基百科,可以使用自來水和抽水馬桶,但 不能使用2002年之後發明的任何新東西。B選項則是保留過去10年內發明的任何東西,如Facebook、Twitter網站和iPad平板電腦等,但 不能使用自來水和抽水馬桶,你必須自己提水進入房間並把廢水提出去,即使在雨夜的凌晨3點,你也只能走過濕漉泥濘的道路去外面上廁所。你會選哪個選項?


這個思想實驗會讓你意識到,近年來的諸多發明都沒有100年前出現的抽水馬桶的一半有用。羅伯特·戈登還認為,我們的科技之路已經走到了盡頭。 工業革命之後的250年技術高速進步時期很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例外。未來會有更多創新,但不會再像電力、內燃機、暖通設施、石油化工和電話這樣帶來翻 天覆地的變化了。

與羅伯特·戈登對未來的悲觀預測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雷·庫茲維爾關於「奇點臨近」的未來假說——隨著納米技術、生物技術等呈幾何級數加速發展, 人類正在接近一個人工智慧超越人腦的時刻,屆時人類(身體、頭腦、文明)將發生徹底且不可逆轉的改變。他認為,這一刻不僅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根據他 的計算,純粹的人類文明(「人類純文明」)的終結是在2045年。「這將是人類有史以來真正第一次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再也不受衰老、疾病、貧窮以及死 亡的困擾。」


在這場關於科技大停滯的辯論中,彼得·蒂爾站在中間位置。首先,他認為,西方世界的經濟和科技的確陷入了停滯,而且他將科技進步/停滯的分水嶺 時間點劃定在40年前。更確切地說,是1969年——「那一年,伍茲托克音樂節替換了『阿波羅11號』登月。嬉皮士文化取代了進步主義。」


從1945年到1971年是人類科技進步真正的黃金時代,足以定義現代社會的各種發明——從避孕藥、電子器材、計算機、互聯網、核能、電視機到 太空旅行,大都來自這個時期,或者在這個時期種下了種子。經濟學家也在這段時間內發現了幾乎是全球範圍內的普遍經濟繁榮:美國與歐洲的人均GDP急劇攀 升,日本在戰後的廢墟上再度崛起為新的工業強國,德國也經歷了自己的經濟奇蹟,蘇聯社會主義陣營內的大部分國家也變得更加富裕。為什麼會這樣?

為什麼我們沒有會飛的車?


一種解釋是,衝突刺激創新,這段科技進步的黃金時代只是「二戰」的副產品。戰爭推動了武器與醫學的進展。如果不是航空工程師馮·布勞恩和V-2 彈道飛彈,阿波羅太空計劃根本不可能發生。「阿波羅登月計劃」不是出於對未來的樂觀,而是出於對「冷戰」的恐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政府正處於財力極度 雄厚的狀態,低石油價格加上高軍備預算,巨大的投入和寬鬆的政策刺激了科技創新。但之後的40多年裡,隨著「冷戰」的威脅漸去,西方經濟開始走下坡路,科 技進步也逐漸趨於停滯的泥沼,尤其在交通和能源方面。


在為《國家評論》雜誌撰寫的一篇文章《未來的終結》中,蒂爾列出了關於科技停滯的幾個主要癥狀:


關於速度停滯的官方解釋是石油的高價,這又指向能源創新方面的巨大失敗。1974年,尼克松號召要在1980年實現能源獨立,30年後,奧巴馬 對未來的展望是到2020年實現1/3的石油獨立。清潔科技已經變成「太昂貴」能源的代名詞,在矽谷幾乎是穩賠不賺的生意。如果再沒有重大突破,石油的替 代品將不可能是清潔昂貴的風能、水能、太陽能,而是臟而便宜的煤炭。


在農業領域,科技上的創新枯竭直接導致了真實的饑荒。綠色革命從1950年到1980年期間糧食收成增加126%,從80年代到現在卻只增加了47%,勉強跟上世界人口增長的步伐。


醫療也是一樣。從上世紀50年代到2005年,癌症的死亡率只降低了5%。儘管數千億美元花在了研究上,但除去年齡、診斷是否及時等因素外,就 癌症的治療方法而言,2014年和1974年並沒有大的區別。從50年代開始,批准投資10億美元研發的新葯數量每隔9年就會減半,生物技術領域的這一 「倒摩爾定律」深刻揭示了藥物開發面臨的困境。

1962年,肯尼迪說,我們要把人類送上月球,6年後,人類真的實現了登月。1970年,尼克松向癌症發起「世紀之戰」,此後40多年間美國聯 邦政府已經累計為這場戰爭投入1000億美元,但勝利仍然遙遙無期。為什麼二者差異如此之大?是因為與人的生命機制的複雜性相比,登月只是一個相對簡單的 挑戰、一顆「低垂的果子」嗎?


「低垂的果子」是2011年美國經濟學家泰勒·柯文在《大停滯》一書中提出的。他認為,過去200多年來,美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一直受益於「低垂 的果子」,包括自由土地、大量移民勞動力以及19世紀以來發明的新技術的拉動作用,他們的社會和經濟體制也都是在對這種「低垂的果子」的預期下構建起來 的。但最近40年來,低垂的果實開始消失,美國的經濟增長和技術創新已經於70年代就到達空氣稀薄的「高原」,人們卻渾然不覺,或者掩耳盜鈴。


這個理論在經濟學界招來了很多反對的聲音,反對者稱他「以一種脆弱的技術決定論的解釋,並逃避停滯中的發達資本主義經濟體所提出的更大的社會和 政治問題。」蒂爾也不認同這種「自然說」,但他的反對是基於一種行動派的邏輯——「我從不認為有低垂或高掛的果子,果子永遠都是在枝頭,問題是你去不去 采。」


事實上,蒂爾在骨子裡並不認為科技進步放緩了,而是我們浪費了太多時間在不重要的事情上。在他看來,科技停滯真正的根源是美國人已經失去了對未 來的想像力和激情。40年前,對未來世界發展各種可能性的討論是人們日常對話的常見主題,看著《傑森一家》和《星際迷航》長大的一代人大都有一張關於未來 的發明清單:力場、飛車、心靈傳輸台、反重力滑板。想像著興建水下城市,變沙漠為森林,跟機器人在月球上度假。但40年後,他們得到的卻是 Instagram、Twitter、Uber。正如他那句著名的宣言:「我們想要一輛可以飛的汽車,得到的卻是140個字元。」

為什麼我們沒有會飛的車?



為什麼飛車比Twitter重要?


他的回答是:「人不是信息,而是血肉之軀。我們作為物質性的存在,比作為信息性的存在更重要。所以,世界各地的照片不重要,如何以更廉價的方式到達那裡更重要;發明癌症的治療方法比發明癌症的診斷工具更重要。」


蒂爾說:「第一流的創新是那種你一眼看到就能明白的,就像阿波羅計劃、高速公路系統、曼哈頓計劃……這些發明能將人類帶到更高級的文明層次。」 (相比之下,iPhone和特斯拉都只能算第二流的發明,因為它每個部分的技術都是原來已經存在的,只是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整合起來而已。)但過去40 年,人類的進步基本上集中在比特世界,是因為這個領域的政府管制最少,最為自由,所以吸引了最多的資金、人才與想像力,摩爾定律支撐著這個行業以每18個 月翻一倍的速度急劇增長。但是,比特世界裡的一切突破都是在「模擬」,以便於創造、轉換和重新安排那些已經存在的,或者永遠不會存在的東西的虛擬映射,而 「真實」世界的環境並沒有發生如此深刻的變化。他還注意到現代社會對技術越來越明確的敵對態度。「看看好萊塢生產的電影。」他說,「《終結者》、《黑客帝 國》、《阿凡達》……看完《地心引力》,你永遠不會想到外太空去,你寧可死死抓住地球的泥沼不放。」


為什麼我們沒有發明出可以飛的車?因為我們寧可沉溺於iPhone的每一次瑣碎的更新,也不再幻想可以飛的車。因為我們忘記了科技還有更壯闊的 理想。在他看來,這就是「未來的終結」,也是現代美國社會大部分問題的癥結所在,包括製造業的崩潰、工資停滯不漲、層出不窮的金融泡沫(科技已經停滯,但 人們卻仍然期待高回報值),以及整個世界日益加深的不平等。


那麼,如何重啟科技創新的引擎?彼得·蒂爾並沒有真正給出答案。他不認為政治是答案——登月計劃在今天不可能成功,因為民眾和政府都無法接受其 中的風險。也不會再有政治家試圖說服民眾向老年痴呆症宣戰,儘管美國85歲以上人口中有1/3患有這種疾病,因為這個目標看起來簡直痴人說夢。一直以來作 為科技創新前沿的大學研究機構,在他看來也已經被官僚體制和政治化腐蝕,真正天才的科學家根本無法容身。所以,人類歷史如果真的要有新的科技大創新,只能 發生在私人領域,擁有遠大理想的創業公司才是天之降大任者,就像埃隆·馬斯克創辦SpaceX,準備將人類帶往火星,甚至在那裡建造一個百萬人口的火星大 都市。

為什麼我們沒有會飛的車?



在他的《從0到1》那本書的結尾,蒂爾引用了哲學家尼克·博斯特羅姆對人類未來可能出現的四種模式的描述。


模式一:未來將興衰更替。這是古人的觀點,直至最近,人們才敢於期待永遠避免災難,但還是懷疑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穩定能否持續。


模式二:未來將穩定發展。這是保守派的觀點,全世界會融合,並最終達到一個穩定發展的狀態,類似今天最富裕國家的生活。在這一情景下,未來與現在很相似。


模式三:未來人類將滅絕。考慮到當今世界緊密相連的地理環境,以及現代武器史無前例的破壞力,能否阻止大規模的社會災難發生,是必須要問的問題。


模式四:未來加速騰飛。這可能是最難想像的一種。突破可以有很多種形式,但任何一種都與現在大相徑庭,因而難以描述。


彼得·蒂爾將自己的賭注壓在第三或者第四種模式之間——他既不相信科技創新已經終結,也不認為「奇點」很快就會到來,「那至少是100年以後的 事情」。他說,對於未來,是無所作為,還是儘力而為,取決於人類自己,取決於我們能否抓住獨一無二的機會,在日常工作中創新,但傳統的商業智慧和資本規避 風險的本能正在阻止我們做出更大的創新。所以,蒂爾認為:「對我們——全宇宙、全球、全國、全公司、整個人生,乃至此刻最為重要的第一步是獨立思考。只有 重新認識世界,如同古人第一眼看見這個世界一樣新奇,我們才能重構世界,守護未來。」


主筆/陳賽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cFUN彈幕視頻網 的精彩文章:

那些全球公認的醜陋物種,其實有些還有點萌?
關於絲帶綉,詳細的新手入門解析
美國一懶萌灰狼回應狼嚎 閉眼懶得起身
奧地利舉行人體彩繪節 絢麗圖案吸睛
英國男子發明全向輪胎 汽車可原地旋轉不費力

TAG:AcFUN彈幕視頻網 |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麼我們會哭
我們為什麼會吃醋?
我們為什麼會咳嗽?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會「過敏」?
我們為什麼會覺得無聊
我們感動時為什麼會哭?
為什麼有些人會不自覺的抖腿?
為什麼遊戲會讓我們上癮?
人為什麼會睡覺?不睡覺會怎樣?
會是什麼感覺呢?
人們為什麼會沒完沒了地抱怨?
我們為什麼會變胖?
有些人為什麼怎麼吃都不會胖?
如果你遇到這樣的機會你會做點什麼?
為什麼坐在火邊會覺得輕鬆?
坐著也會打瞌睡是什麼病?
不是什麼都會做,我就什麼都要做
我們為什麼會戀舊?
人們為什麼會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