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八句話,道破中國哲學精髓

八句話,道破中國哲學精髓


八句話,道破中國哲學精髓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史上一個重要命題,解釋紛紜,莫衷一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思想家、陰陽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


天人合一不僅僅是一種思想,而且是一種狀態。


「天人合一」有兩層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二是天人相應,或天人相通。是說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與自然的一致與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張「天人合一」,《禮記·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認為人只要發揚「誠」的德性,即可與天一致。漢儒董仲舒則明確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


哲學意義: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的,思維反映存在,所以思維也應當是不斷變化的,與時俱進的。物質與人以及物質之間是和諧統一的。


八句話,道破中國哲學精髓



白馬非馬


戰國時一城有令馬匹不得出城。


有一天,趙國平原君的食客公孫龍帶著一匹白馬正要出城,守門的士兵對他說:「馬匹一概不得出城。」

公孫龍心生一計,公孫龍說:「白馬並不是馬,因為白馬有兩個特徵,一是白色的,二是具有馬的外形,但馬只有一個特徵,就是只具有馬的外形。具有兩個特徵的白馬怎會是只具有一個特徵的馬呢?所以說白馬根本就不是馬。」


愚魯的士兵因無法應對,唯有放行。


哲學意義:「白馬非馬」的命題問題出在何處呢?從根本上說是割裂了一般和個別、共性和個性的關係。馬是普遍性、共性、一般、抽象;白馬是特殊、個性、個別、具體。普遍不等於整體,特殊也不等於部分,這是不同性質的範疇。



八句話,道破中國哲學精髓


莊周夢蝶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齊物論》)


莊子夢中幻化為栩栩如生的蝴蝶,忘記了自己原來是人,醒來後才發覺自己仍然是莊子。究竟是莊子夢中變為蝴蝶,還是蝴蝶夢中變為莊子,實在難以分辨。


在這裡,莊子提出一個哲學問題——人如何認識真實。在一般人看來,一個人在醒時的所見所感是真實的,夢境是幻覺,是不真實的。莊子卻以為不然。雖然,醒是一種境界,夢是另一種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莊周是莊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但莊周看來,他們都只是一種現象,是道運動中的一種形態,一個階段而已。如果夢足夠真實,人沒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夢。

哲學意義:其探討的哲學課題是「作為認識主體的人究竟能不能確切地區分真實和虛幻」。



八句話,道破中國哲學精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據《壇經》記載,禪宗五祖弘忍要選擇繼承人,特命每個弟子作一首詩,以考察對佛家教義的理解。開始時,弟子們面面相覷,誰也不敢動筆。只有神秀思考數日之後,寫下這樣四句: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


詩以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修道成佛的傳說為據,表示要使自己象菩提樹、明鏡台那樣潔凈,一塵不染。當時有一個挑水打雜的和尚看了這首詩後,很不滿意,於是在旁邊又寫了四句: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這位和尚認為他這個人根本就不是「物」,也無身可修,只有佛家信念。廣而言之,世界上「本無一物」,什麼東西也沒有,所以也無什麼塵埃,亦無所謂污染。


弘忍認為這個和尚對佛家教義心領神會,掌握得好,於是決定把衣缽傳給他,他就是禪宗六祖,慧能和尚。


哲學意義:慧能和尚否認物質的存在,認為「萬事皆空」、「四大皆空,」而只有佛家信念的存在,這是典型的唯心主義。



八句話,道破中國哲學精髓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


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上面這句名言出自《傳習錄》。據說一次王陽明與朋友同游南鎮,友人指著岩中花樹問道:「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王陽明的這一觀點像極了上面貝克萊的觀點——存在即被感知。看見花時,感覺到了,花就存在;沒有看見時,感覺不到,花就不存在。


也就是說,「心外無物」是指心乃生髮意義的源泉,不致「良知」,外在世界儘管五彩繽紛,但對我毫無意義可言。就當你未見到那個美麗的女子時,在你心中那個人便根本不存在,只有你見到她,那美麗才會呈現於你眼前,於你而言才會具有意義。


哲學意義:王陽明認為心,亦即實質上的人的主觀精神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天地萬物以至草木瓦石都是「人心一點靈明」的體現,心之外沒有客觀存在的事物,是一種較為徹底的主觀唯心義、唯我論。



八句話,道破中國哲學精髓



格物致知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修身,修身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大學》)這段話後來被朱熹簡約為「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特別是後四條人們更是耳熟能詳。


這段話述說了認識的過程和認識的功效,而整個認識過程的基礎是「格物」。朱熹對「物格而後知至」有這樣的解釋:


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格物,此謂知之至也。(朱熹《大學章句》)


哲學意義:這段話把認識的過程描述得多麼透徹,多麼合情合理:這世間的事物的存在以及變化是有其道理的,人也是具有認知能力的,因此,只要從實際出發,從已有的知識出發,經過長期的用功,就能真正地認識事物,到那個時候自己的心靈也會豁然開朗。反映了樸素的唯物主義反映論的觀點。



八句話,道破中國哲學精髓



天下萬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


魏晉時期王弼在注《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時提出的一種本體論命題。


「本」指天下萬物生存的根據。任何事物都要以某種屬性為其存在的條件,但其所具有的屬性都以沒有任何規定性為前提的。王弼不是通過肯定萬物的同一性,而是通過否定其差異性,而找到「無」作為萬物之本的。


王弼「以無為本」的思想與《老子》「有生於無」是完全不同的。《老子》「有生於無」所講的是過程,指萬物生生不已的因果之鏈。萬物都產生於道,不復歸於道,以至無窮,王弼「以無為本」所討論的是一般與個別的關係。任何個別事物都有局限性,只有「無」才是無限的、絕對的、永恆的。


哲學意義:這句話中「無」生出有形有象的萬物,萬物最後又復歸於無,而這種「無」的本體,實際上是一種客觀化的精神。王弼把這種精神看作是萬物特別是人生的歸宿,是典型的客觀唯心主義命題。



八句話,道破中國哲學精髓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出自《荀子天論》。意為:大自然的運行有其自身規律,這個規律不會因為堯的聖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變。


哲學意義:屬於哲學中的樸素唯物主義觀點。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曾國藩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10位大師說人生:多一點通透,就多一分光明
曾國藩告訴你,小孩子為什麼不能睡懶覺
曾國藩:從30歲起,脫胎換骨

TAG:曾國藩讀書會 |

您可能感興趣

八句話,中國哲學精髓!
國學十二道,道道是精髓!
《弟子規》八句精髓, 道破大智慧
《弟子規》里八句精髓, 道破大智慧
一句話概括國學經典書目精髓
《弟子規》八句精髓,道破大智慧!
《弟子規》中的六句精髓,道破人間智慧
八句話,道破老子思想精髓!
賈平凹:用中國傳統美學精髓講述中國故事
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十句話,句句精髓
錢遜:國學精髓在做人之道
道醫二十四問答,道盡道醫精髓
曾國藩的治學之道,最精髓的只有三個字
《修道成佛之路》之二十五:研讀《道德經》領悟大道精髓
寥寥幾句《中庸》,道出中華文化精髓
寥寥幾句《中庸》,道出中華文化精髓!
國學:為人處世條條是精髓啊!
解讀中華茶道精神 中華茶道的精髓是什麼
句句珠璣!短短几句話包涵三世諸佛教誨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