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科儀法事文釋
道教宮觀,以「濟世度人」為宗旨舉行道教齋醮法務活動,俗稱做道場。道教的道場是由一個一個科儀組成的。不同的科儀有不同的內容。做道場的目的就是通過科儀中道士的誦念經禮懺,唱贊吟偈,步虛旋繞,步罡踏斗,召請神靈蒞臨醮壇,達到賜福延齡、升仙度亡的目的。
經懺科儀是較普遍的宗教活動,誦經是為了增長道的知識,多與神交流,因為神把意願與道教思想全部傳錄於經文之中,誦經的第二項利益是可以防止麻煩、製造口業,因為我們人在日常生活中會偶爾出現口角,但要是一天到晚念誦經文,可以避免更多的麻煩還能增長福慧,一舉兩得!《三官真經》曰:「若誦此經隨力見功酌水獻花其福自應家有此經宅舍光明災難無侵佩帶此經萬神擁護鬼祟永滅心念不空福力自然神力扶持隨心應口此經共計一千六百七十五字字字真詮句句消愆行行滅罪卷卷賜福」。
[念經]念經是道場中最常見最普遍的一種道場,就是單純的誦念經文的意思。根據信徒的不同目的,道士可以誦念不同的經文,例如:《三官真經》、《北斗經》、《高上玉皇本行集經》、《太上老君說五斗經》等。道經中說,「齋戒誦經,功德甚重。上消天災,保鎮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生死受賴,其福難勝」。清經可用於超度先靈,也可為祈福所用。靈寶派認為,人在世,嘴巴的業障特別多,用念經的方法即能減少心、意、口三業,同時也能夠達到祈福、度亡的目的。
[拜懺]拜懺也是道場中最常見最普遍的一種道場,是單純的誦念懺文的意思。清懺和清經的區別只是誦念內容的不同。清懺誦念的懺文,一般包含對神懺悔所犯錯罪的內容,因此,拜懺一般使用於度化亡魂、拔罪超幽的道場之中,常用的懺有:《玉皇宥罪寶懺》、《九幽拔罪寶懺》、《北斗懺》、《南斗懺》、《升度懺》等。
[發符]「符」原指古代調動兵將所用的兵符。而道教以「符」作為遣神召將的信物。發符就是道士按照信徒的要求,以靈符召請天將、功曹、符使專遞等神,將符文通報三界帝闕的科儀。發符科儀中,道士通過發奏啟師,行法變神,化符召將,通疏送符等儀節,將信徒的賜福延齡、度亡升仙的願望上達給神靈。發符科儀起於東漢,儀式幾經演變,不斷豐富。發符儀約形成於北宋,有悠久的傳承歷史,音樂激昂,內容變化豐富。
[進表]「表」是古代大臣書寫給帝王的疏文。而在道教中則是由道士按照一定的格式為信徒按照所求目的書寫的「信」。每當擇日開壇進表時,法壇道士們就需要通過拈香跪拜、起首作揖、敕水灑凈、變神存思等等系統的過程啟請神明、功曹。再由高功法師,步罡踏斗以本身元神飛到天庭默念表文,啟稟上蒼以求安泰。將表文呈於功曹仙官,再送往仙府門第。
[地獄燈]正確的叫法應該是「燈儀」,在《道藏》中收錄有《萬神燈儀》、《九幽燈儀》、《血湖燈儀》等等。最常用的是「血湖燈」,主要是以啟請神明,例如 「三官大帝」或者「太乙真人」按照燈儀的不同。放出大毫光,潛入地獄救出罪魂,所以「燈」有了「上照諸天,下照諸地,八方九夜,並見光明」的能力。從燈儀不難看出道教正一派對沉溺魂魄的憐憫與慈悲。希望通過此道場,從而使得幽魂解脫,真是《度人經》中所云的「異骨同親」的最典型表現。
[鍊度]「煉」是「一語雙關」,指以法師的「內煉」去「交煉」亡魂。因為人生在世誰能沒有毛病?這種毛病同樣在死後也會繼續下去,信徒希望通過召亡宣化,經咒加持,再由法師元神交煉從而讓亡魂脫離疾病。反映了人民對疾病的反感,對亡靈的惦念。最後,交煉的亡魂將飛升南宮,享福逍遙。
[告斗]「斗」乃「紫光夫人斗母元君」的意思。在諸多度亡道場中,專門使用到該科儀。希望通過化符、通疏、書空、念咒以及金鐘玉磬叩首拜揖,啟請元君放光照地獄,救度沉溺魂魄。然後升上大梵宮逍遙自在。「告斗」只需要三位法師,但是依然十分熱鬧。
[施食]施食就是佛教講的「放焰口」。「焰口」本是印度的一種餓鬼的名字,阿難尊者在修行時碰上了一個喉嚨細、肚大食量也大的鬼那就是「焰口」,後來他急急忙忙去找釋尊,釋尊變口傳了《瑜伽焰口》,佛教傳入中國後,焰口施食變被道教轉化為「靈寶施食濟幽科儀」道士通過宣說靈章,念咒化符,將壇桌上的米粒食品變化為亡魂的法食甘露,並且讓「沉淪六道、三途五苦、十類四生」之遊魂也得到沾濡和飽滿,達到亡魂超陰、共涉仙鄉的目的。施食歷史悠久,是道教常用的度亡法事之一。施食中還要設「寒林壇」專門祭祀鬼王。道藏中收有《靈寶施食法》一種。《靈寶施食法》成書的時代已不可考,但其行儀方式和內容結構和「至夜靜,望空默念」,所念的有凈三業咒、土地咒、救苦經、普照鬼神咒、甘露開咽喉咒、化食咒、五廚咒(《五廚經》)、解冤咒,逐一宣傳三皈依、九真戒和四大誓願,最後以散食咒結束,稱此施食功德令 「宗親師資並眷屬,普及諸眾生,皆成無上道」。《靈寶施食法》中的咒語多有仿效梵音,但與佛教蒙山施食的梵音咒語亦不同。至於南宋時期道教科儀總集中的施食科儀,則多具道教自身的特點。
[開光]「開光」就是為神像(或畫軸、或雕像)請光分靈的科儀。因為,神像、法器在沒有開光以前只是一個雕塑品或是普通的水墨畫。在開光科儀中,行法高功通過上香請神,十獻散花,通疏焚化,請光分靈,硃筆點竅,明鏡開光,達到神像金光覆映、神通萬化、福佑生民的目的。經過開光的神像,按例須留廟經宿,次日才可以請回本地或家中奉祀。科儀音樂跌宕起伏,鑼鼓喧天,特別是到了高功呈送關告的文書上天上時,使眾人眼花繚亂、欣然不已。開光科儀錶現了道教信徒對神靈的崇敬,並且希望經過法師開光點竅後的神靈供奉於家中或是店中,能夠心想事成,幸福康泰、驅邪輔正。
[拜斗安太歲]「太歲」為凶神,在地與木星相衝。然而該年出生與隔六年出生的人就會受到牽連,叫做「太歲煞」。然而通過道士的念經、畫符、禮神、拜願則可消除該「煞」。
[該科儀與古代的堪輿風水有關。主要是安鎮龍神、土地。不起土府之煞。保平安。先由道士請水念章再點敕八方按灶神安五方。奠五方五土龍神。
[還受生]還受生是正一派的科儀。指的是由道士誦念《太上老君說五斗金章受生經》、《祿庫受生經》的道場。正一派道眾於農歷初一和十五(塑、望之日)於大殿舉行還受生科儀,以超度先亡。
[度橋]這裡所謂的「橋」乃「升天托化橋」而不是所謂的「奈何橋」。道眾通過念咒化符、金鐘玉磬等步驟將亡靈送度過橋,讓他踏上升天路。
[朝]古代大官皆在卯時之宮中報道,而後上朝。「朝」在道教中解釋為禮神明、供神明,主要有「三朝」、「五朝」等
[化壇捲簾]化壇指道士將舉行齋醮的壇場幻化為瑤壇仙境、神仙世界;捲簾指啟請仙真降臨壇場時,如同人世君王臨朝聽政,捲簾聽取高功面陳奏疏。化壇捲簾可以作為一種儀式元被包含在其他儀式體之中,也可以作為一種獨立的科儀。《靈寶領教濟度金書·開度黃籙齋五日節目》記述了建齋第一日「入夜,請光分燈,次關金籙燈,次宿啟告齋」以及「行捲簾儀,上表入壇」的內容。這裡的「捲簾儀」 當是獨立的儀式體,而江南地區目前演習的進表科儀,就將化壇捲簾包含在進表科儀之 中,作為一種儀式元。
[分燈]分燈是齋醮中燃點壇場燈燭的常用儀式元,起初是獨立的儀式體,後來則被包含在別的儀式體中,作為某種齋儀的一項內容。據《上清靈寶大法》稱:「欲薦拔陰靈照破幽暗之燈,須得慧光之法,方能降三光之慧,以接凡火之光,方能追攝受度。如無此法,只是凡火之光不能超脫矣。」它認為壇場燈燭之火非同凡火,必須取得日月星三光之「慧火」才能使燈燭具有上照天庭、下徹地獄、拔度亡靈的功用。
[解冤釋結]在科儀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所謂冤結,主要指世間種種人際冤對,引起了陰訟牽連、人鬼牽連,陰鬼受難,陽世受報等,認為須用科儀和符文,解冤釋結,以求陰鬼升仙,陽世平安。宋代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卷四十三稱:
「凡人處世,多因躁心害物,或欠命負財,積諸冤結,以致陰訟牽連,無由托化,既承天恩開度,得領薦修,但其間怨氣切齒,因邂逅恐生紊亂,當依齋法用符文,隨事與之解釋,使回心向道,解結和冤,庶可同登樂土矣。」在道教科儀中有獨立的解冤釋結齋儀,也有將解冤釋結的內容包含在某些科儀中,前者如《太上道君說解冤拔度妙經》《太上三生解冤妙經》和《元始天尊說東嶽化身濟冤保命玄范誥咒妙經》等,後者如鍊度儀和施食儀。不論是獨立的齋儀或是被包含在某些科儀中,解冤釋結都屬於黃籙類的內容。
早期道教的《太平經》認為,以道德準則為指導思想的社會是無冤結社會,稱「道興者主生,萬物悉生,德興者主養,萬物人民悉養,無冤結」,認為「君為父,象天臣為母,象地民為子,象和。天之命法,凡擾擾之屬,悉當三合相通,并力同心,乃共治成一事,共成一家,共成一體也,乃天使相須而行,不可無一也。一事有冤結,不得其處,便三毀三凶矣」。而神仙世界,也是「諸神相愛,有知相教。有奇文異策相與見,空缺相薦相保,有小有異言相諫正,有珍奇相遺」。以這樣一種無冤結的太平社會理想作為追求的目標,反映了兩漢社會絕大多數民眾在被壓迫,被剝削的冤對中尋求出路的一種美好願望。但是,據現存的史料,早期道教的科儀似乎尚未有解冤釋結的內容。
[禮三師]是科儀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所謂三師即度師、籍師和經師,有天上和人間二種。「天上三師者,太上老君為度師,虛皇大道君為籍師,元始天尊為經師也」。人間三師者,「所為師者曰度師,度師之師曰籍師,籍師之師曰經師」。在科儀中,道士要先存念人間三師,次存念天上三師,「乘青黃白三氣下降,心禮三拜,次五方衛靈訣,隨方掐卯午酉子中,內思五臟、五嶽、五星、五帝,各統從官兵馬,備衛身中,四靈列侍,五色慶雲,滿身直射,五方罩覆,壇所吻合。內外之境,無感不通」。故唐代道士張萬福在《洞玄靈寶三師名諱形狀居觀方所文》中稱:「先存三師,然後行道。凡厥讀經、講誦、行道、燒香、入室、登壇,皆先禮師存念次當起願,開度九祖,及以己身。此法不遵,真靈靡降。」即將「禮三師」置於行儀之先的地位。尊重師長是道教的傳統。《道德經》第二十七章有云: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意思是不尊重他的老師,不珍惜老師的借鑒作用,而自以為聰明的人,其實是最大的迷誤。
[散花]是齋醮儀式組成中常用的儀式元。陸修靜《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稱,天上神仙臨降醮壇時,「皆駕飛雲綠軿,八景玉輿。從真人玉女手把花旛,前導鳳歌,後從天鈞,白鶴獅子,嘯歌邕邕,燒香散花,浮空而來」。因此,散花原是想像中神仙鑾駕行儀的一部分。道教儀式常把醮壇幻化為神仙居處的瑤壇,存想自身為神仙臨壇弘道,因此,遂以散花作為頌讚神仙和幻化醮壇的儀式內容之一。中國古代祭儀中並無「散花」的形式。道教的「散花」源於佛教,但又有自身的特點。佛教的《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和《華嚴經》中,都有「散花」一品,稱「散花於佛上,是為供養佛寶」。認為在佛前散花為對佛的供養,據傳,魏世祖曾在四月初八浴佛節時親臨門樓觀看行佛,散花敬禮。現在南亞地區仍有撒花瓣以迎尊貴的民俗,當是古時散花禮俗的遺風。佛教的散花,多用鮮花,後也有改用紙花的。道教的「散花」,並不實地拋撒鮮花,只是誦唱。陸修靜的《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有在巡行中詠唱的步虛詞多首,如「諸天散香華,倏然靈風起」,「靈風扇奇奇,清香散人衿」,「香花隨風散,玉音成紫霄」,「真人把芙蓉,散花陳我願」等。
鴻運當頭的八大徵兆,你一定要知道!
淺論道教戒律對現代社會生活的啟示
佛教 道教本質的區別是什麼?
TAG:中華道教神霄派 |
※道教凈宅科儀
※道教全真科儀:請聖科儀
※道教齋醮科儀相關知識整理
※道教科儀辭彙釋義——正一偶商
※什麼是道教的「齋醮科儀」
※道教科儀的功用
※依科演教,帶你認識道教神秘的齋醮科儀!
※玄門正宗,道家科儀法術網路授課班招生啟告!
※道教科儀有哪些?
※科儀立教,修齋闡事,弘我大道!
※試談道教科儀的功用
※陸修靜祖師,道教科儀的整理者
※道教科儀之羅天大醮
※慈航科儀——觀音朝科
※道教科儀有哪些獨特的運作形式?
※道教中的關燈散花科儀
※齋醮科儀的涵義
※開壇科儀講義(二):賜福消災,同賴善功
※上海道教科儀的數字化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