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陳錦華:病房裡對改革研究的叮囑

陳錦華:病房裡對改革研究的叮囑

陳錦華:病房裡對改革研究的叮囑



陳錦華(1929-2016)

政協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病房裡對改革研究的叮囑


文|遲福林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

陳錦華長期擔任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下稱中改院)董事局主席,這麼多年來,大家都習慣稱他「錦華主席」。2016年7月2日上午,得知他病情惡化、正在彌留搶救的消息。沒想到幾個小時後,他就離開了我們。


錦華主席是去年8月17日住進醫院的。在他的病情有所好轉時,我曾幾次到醫院探望。讓我感動的是,即便是病重,身體十分虛弱,但是一談到改革,他依然充滿激情,思路仍然那麼清晰。


去年11月4日,我到病房看望錦華主席。我彙報了一些正在進行的改革研究課題,也談到了在國家發改委支持下籌備建立「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他再三叮囑,「無論是中改院還是籌辦中的東北振興研究院,都要緊緊抓住政府與市場關係這個重點深入研究」,「東北問題的核心是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東北振興的關鍵是形成好的市場環境」。

陳錦華:病房裡對改革研究的叮囑


2004年10月27日,亞洲石化行業龍頭企業之一、韓國SK集團在北京成立SK(中國)投資有限公司。SK株式會社會長崔泰源(左二)、中國企業聯合會會長陳錦華(左三)、韓國駐華大使金夏中(右二)、韓國前副總理趙淳(右一)將漢江水、長江水共同注入金鼎。


錦華主席對政府與市場關係的關注,至少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初。當時人們對改革的關注與爭論空前激烈。1990年2月22日,一家媒體公開發出疑問——「是推行資本主義改革,還是推行社會主義改革?」錦華主席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受命出任國家體改委主任。經過充分調研,他上任不久就提出,抓改革就是要抓「牛鼻子」。他組織調查撰寫了兩份關於計劃與市場關係的翔實材料,促進了當時中央決策層的共識。


1993年3月,他由體改委主任調任國家計委主任,「這個工作角色的轉換,正趕上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發生根本性轉折的時期,也就是計劃經濟體制即將成為歷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即將正式確立之時。我感到有被推到風口浪尖上的味道。」在經濟面臨巨大通脹壓力,物價上漲最厲害的1994年9月、10月間,他連著幾個晚上夢到群眾搶購糧食。


今年1月21日,我再次到醫院探望錦華主席。他重點談到如何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環境。他認為,現在局面大了,經濟社會如此複雜,的確需要頂層設計、周全考慮,這是對的。但基層創新和地方試點也很重要。中國改革最成功的、更重要的在於群眾的實踐,應該進一步鼓勵基層在改革中的創新和創造。當前的改革研究應著重研究如何要把地方改革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把地方與企業敢闖敢幹的大環境創造出來。

陳錦華:病房裡對改革研究的叮囑


2005年8月21日,「2005中國企業500強發布暨高層論壇」在天津市召開,魏建國(左),陳錦華(右)。


股份制改革曾經是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一開始有人認為,搞股份制就是搞資本主義,搞私有化。上世紀90年代初,海南探索股份制改革走在全國前列。1992年2月,錦華主席率領國家體改委幾位同志與時任海南省省長劉劍鋒一起到中改院視察。我當時還兼任海南省體改辦的主要負責人,與海南部分企業一起彙報了股份制改革情況。隨後,國家體改委在深圳召開股份制試點會議,錦華主席主張積極地搞試點,要求各省體改委在這個問題上敢於碰硬。他提出,「股份制應該試,試的當中有什麼問題,可以研究,可以改進。鄧小平都講,不好可以關了,有些要關得快一點,有些要關得慢一點,還可以看一看嘛。」


企業改革一直是改革的關鍵環節。上世紀90年代初,國企改革陷入停滯。關於如何打破僵局,錦華主席在武漢召開的體改研究會年會上脫稿講道,「這些問題不解決,你光砸了『三鐵』(註:鐵飯碗、鐵工資、鐵交椅),企業一樣沒有自主權,一樣成不了市場主體,一樣不能走向市場。」這些觀點引起了廣泛關注。

1991年10月,錦華主席給李鵬和朱鎔基寫了一封信,建議搞一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實施細則》。為了起草《實施細則》,國務院開會討論了17次,國家體改委則討論了21次,大的修改有7次。翻來覆去研究,核心的問題是對企業經營自主權有個界定。為此,「我們找到了企業的『婆婆』,商量找個具體辦法把每個『婆婆』的權力界定清楚。當時真是一個字一個字地摳啊,寸步不讓,寸字不改。」1992年6月國務院通過了這個條例,朱鎔基副總理評價「這是歷年最好的有關企業改革的文件之一。」


錦華主席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親歷者、領導者和推動者。他對自己的一生無怨無悔。他說:「我沒有什麼對不起人的地方。對朋友、對家庭,對組織,對黨對政府我沒有任何虧心的事情。無論什麼時候想起來,都覺得是問心無愧的。」這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濟世情結,「窮年憂黎元」的惜民情懷,將永遠激勵我們不斷勵志改革研究事業。


刊於《財新周刊》2016年第27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新文化 的精彩文章:

阿爾文·托夫勒:變化速度比變化方向更重要
王芫:圍觀群眾的作用
楊奎松:「高貴的野蠻人」?
韓松:懷念英國
金雅琴:來去遵天命,為善度苦年

TAG:財新文化 |

您可能感興趣

吳振華:王輝斌先生「打通關」的學術意義——兼及「王輝斌研究模式」的形成
張玉超:關於對痹症的研究
莫礪鋒:古代文史研究的典範是怎樣從郭沫若變成陳寅恪的
孫 謙:司法改革背景下逮捕的若干問題研究
如何提問?英國大學教授對研究生的建議
陳祖武先生:章太炎先生與清代學術史研究
胡歌和趙麗穎當眾研究獎盃太萌!霸道總裁和小嬌妻?
饒毅談《辛酸與榮耀》撰寫:保持研究的客觀性
獨家 | 對話斯坦福教授邢磊:AI醫療研究的現狀和未來
王辰院士:開展健康醫療大數據的研究已迫在眉睫
劉仲宇:道教教義研究、創新的回顧與展望
南懷瑾老師:研究《孟子》的中心關鍵
如何提出研究問題和研究假設? | 科學研究的方法(二)
王永生:王樹柟貨幣思想研究(二)
中醫對糖尿病的研究、調理與辯證治療
對慈濟的學術研究
呂明華:王輝斌先生學術研究三期論——兼及我與王輝斌先生的交誼
課堂教學的問題與反思(3):缺乏研究和研究精神
劉思金:站立在環境健康研究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