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英史書單

英史書單

英史書單



英國「脫歐」,令人將目光再次聚焦這個和歐洲大陸若即若離的島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表面的政治事件背後,有其深刻的淵源。在歷史上,英國和歐陸「相愛相殺」已久,「脫歐」乃是積蓄到一定程度上的集中爆發。跟著媒體報道熱鬧一番後,還是用讀書來了解更多內幕吧。

英國史的研究,在中國學術界並非顯學。無論是研究者的數量,還是研究著作的出版,都很難令人滿意。在已經出版的英國史著作中,僅有閻照祥《英國史》(人民出版社),錢乘旦、許潔明合著的《英國通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等有限的幾本可讀。


閻照祥的《英國史》簡明扼要,在體裁格式上,作者受到宋人袁樞《通鑒紀事本末》的啟發,運用「講故事」的辦法,注重講清時代更替、政治沿革和重大事件的原委。同時,又借鑒國外一些簡明史的寫法,有意補定了一些多年來常被國內有關史作忽略的社會文化史方面的內容,以圖增加歷史的厚度、真實感和可讀性。此外,作者盡量顧及《英國史》的學術性。既注意吸收國內外研究成果,又盡量就一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其中,關於英國重大的歷史事件的評判,如「光榮革命」的性質、空想社會主義的影響、憲章運動失敗的原因、現實主義文學的興起、兩黨制的形成等,作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錢乘旦、許潔明合著的《英國通史》,凝聚了作者長期治史心得,反映了國內外學術界的新成果;闡述了英國的興盛之道,透視了其成功走向現代化的歷程;揭示了英國民族的稟賦和創造力,展現了其所開創的現代文明;各章之後的作者話語把歷史和現實聯繫起來,言近旨遠。


而英國人縮寫的英國史,國內引進出版的著作並不多見。目前,僅有大衛·休謨的六卷本《英國史》(吉林出版集團)以及托馬斯·麥考萊《麥考萊英國史》(北京時代華文書局)等。大衛·休謨是蘇格蘭的哲學家、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英國史》的寫作耗時15年,總計210萬字,敘述了從凱撒征服不列顛到1688年「光榮革命」這段時期的英國史。史學大師愛德華·吉本稱休謨為「蘇格蘭的塔西佗」。《麥考萊英國史》所述英國史事始於詹姆斯二世時期,恰好上承大衛·休謨的著作,記述的主要是1688年「光榮革命」前後17年的歷史,濃縮了千年英國的歷史命運,不但是英國自諾曼登陸以來的傳統命脈,而且更是未來英帝國雄風的發軔。此外,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克萊頓·羅伯茨等人合著的《英國史》(上、下冊,商務印書館),綜述了從史前到本世紀之初的有關英國社會的、經濟的、文化的、思想的、政治的歷史。著者的敘述不僅包含了史學的核心——解釋功用,而且援用了學界在研究英國史方面最新的觀點和方法。


與英國史著作相比,講述歐盟的中文圖書更少。《歐盟概覽》(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的作者,英國人約翰·平德是歐洲學院榮譽教授。本書簡要介紹了歐盟的由來,由最初的6國發展至現在的27國,從而成為歐洲國家經濟和政治利益的代言人。此外,歐盟的主要機構是如何運作的?歐盟在國際事務中有何影響?歐盟的明天又將如何?作者剖析了這些複雜的問題,帶領讀者走進歐盟的昨天、今天與明天。奧利維耶·科斯塔、娜塔莉·布拉克著的《歐盟是怎麼運作的》(增補修訂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介紹了歐盟的實際運作方式,以及履行職能的過程。周弘主編的《歐盟是怎樣的力量》(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既回顧歷史,又解讀現實,彙集國內歐洲問題權威專家的論文,試圖從歐盟的經濟力、世界影響力和地位、運行規則、意識文化、中歐關係等角度向讀者全方位展示歐盟這一獨特的有機體。

戴維斯的《歐洲史》(上、下卷,世界知識出版社),以時間為主線由快到慢逐漸推進,第1章覆蓋了長達百萬年的史前時期,而在最後一章討論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本書出版當年為止的46年間的歷史。諾曼·戴維斯捕獲了所有的歷史事件:羅馬的崛起與衰落,阿拉里克人和阿蒂拉人的大舉侵略,諾曼征服,羅馬教廷的權力鬥爭,文藝復興和改革,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歐洲崛起為世界權力中心以及它因陷入兩次毀滅性的世界大戰而走向衰落。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對內容的選擇、重新安排和表現方式,它把傳統的敘述體與獨特的特寫結合在一起,使鮮活的歷史事件和人物躍然紙上。


牛津大學教授J.M.羅伯茨的《歐洲史》(上下卷,東方出版中心)以編年體的形式,描繪了歐洲從冰川期開始到21世紀的歷史藍圖,詳細介紹了歐洲形成的地理特點,歐洲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宗教的發展歷程,尤其是歐洲歷史對整個人類歷史的影響。


歐洲的斷代史著作中,劍橋大學國際關係史專家布倫丹·西姆斯的《歐洲:1453年以來的爭霸之途》(中信出版社)是完整記錄歐洲500年權力爭奪史的史詩巨著,展現歷史背後驚心動魄的權力博弈。托尼·朱特的《戰後歐洲史》(四卷,中信出版社)聚焦於1945年至2005年的歐洲歷史,本書出版後讚譽如潮,獲獎無數,被譽為「關於戰後歐洲歷史的最佳著作」「短期內無法超越的偉大著作」。而基思·羅威的《野蠻大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描繪了二戰之後一片仍然被暴力纏繞的大陸,在那裡,有相當部分民眾仍未相信戰爭已然結束。他勾勒了道德敗壞的淪亡景象以及永不饜足的復仇渴望,這是長期衝突的後遺症。他描繪了種族清洗和國內戰爭,這些事件撕裂了從波羅的海到地中海的普通民眾的生活。他還描繪了重新建立的世界秩序,最終為這片支離破碎的大陸帶來穩定。他告訴讀者,上述情形存在於整個歐洲——東歐如此,西歐亦然。作者提醒中國讀者:「中國人對日本的怨恨仍然縈繞不去,一如歐洲人對待德國那樣。這種恨意是無可厚非的,甚至是無可避免的。但這種怨恨並非總是有所裨益,而且經常會妨礙各國外交官為解決當今現實問題所付出的卓越努力,而這些問題與我們共同的戰爭記憶也許無甚關聯。」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晚報 的精彩文章:

6本書看英國人 怎麼玩歐洲
今天悶熱迎小暑25℃左右 相對濕度上升至65%至70%之間
科幻作家郝景芳 推自傳體小說
國家食葯監管總局:海苔一天吃2到3克足矣
古代筆記中的那些 「殘忍大菜」

TAG:北京晚報 |

您可能感興趣

英國華人保險精英史無前例大團結,在下一盤什麼大棋
直播活春宮!英史上尺度最大電視綜藝節目鬧翻天了,畫面不可描述!
英史上最老96歲妓女年收入 超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