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傳統文化教育要「契理契機」

傳統文化教育要「契理契機」

在中央的倡導下,全國正在進行轟轟烈烈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傳播。從幼兒園到大學,到社會各界,都在關注中華的傳統文化。


時代在前進、在變化,傳統文化教育在當今應該怎麼進行?佛學經典中有一句話,叫做「契理契機」,有助於我們理解這個問題。


傳播傳統文化要「契理」,「理」就是傳統文化根本的道理和精神,這是我們要傳播的。

「機」有兩個含義,一個是根機,一個是時機。「根機」是說,學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有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根機。我們不能否認,人與人之間是有差異的,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孔子有一句話,叫做「有教無類」。對「類」的解釋,我們現在講得比較多的就是社會階級的不同。「有教無類」就是說,不管他是有錢的還是沒錢的,身份如何,我們都要去對他進行教育、教化。這個含義有沒有呢?我想是有的。但是當年孔子講「有教無類」,「類」主要指人與人之間存在資質的差別,而不是講金錢的差別。就是說,有的人可能聰明一些,有的人可能笨一些,不管是笨的也好聰明的也好,我們都要進行教育。人的根機不同,教育的方法就要不一樣,這就叫做「因材施教」。不能用一種標準化的、規範化的方法去講,因為有的人聽得懂,有的人就聽不懂。必須根據聽眾的根機,對他講能聽得懂的內容,否則就叫作「對牛彈琴」。「對牛彈琴」顯然不是在諷刺牛,而是在諷刺對牛彈琴的這個人,因為他不看對象亂彈琴。所以,傳統文化教育要有契機,既要有教無類,還要因材施教,這兩方面結合一起,才能夠適合聽課人的根基。


契機的「機」還有另外一個含義,就是指時代、環境。時代變了,我們傳播傳統文化也應該有新的方式,不能夠因循守舊。張載曾經講過,「守舊無功」,意思是,一味守舊不能契合這個時代,是沒有意義的。我認為在現在的時代,讓小孩子直接去背四書五經,那就是不「契機」。古代人背四書五經,長大以後到社會上能應用得上,可以和人交流。可是我們現在讓小孩從小就去背四書五經,恐怕只會增加他的困惑,到社會上他也難以與人交流。我們不是簡單地去背誦那些傳統文化的章句,而是要把握它根本的精神。不只要把握它根本的精神,而且要去實踐它,落實到生活中去。或者說,至少能夠對於我們現在比較浮躁、比較功利的時代起糾正補充的功能,讓現代人能夠走出個人名利等的爭奪,更多地奉獻社會。


比如,如果能夠把《周易》坤卦裡面講的「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參透了,並且去實踐,我想就可以說學到了傳統文化裡面的一個精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要用恭敬心、敬畏心來規範我們的內心,要以「義」(合宜、恰當)來規範、約束我們的言行舉止。


我曾經用四句話概括中華傳統文化的特點:一是源遠流長,二是多元包容,三是博大精深,四是豐富多彩。我特別想強調第二點「多元包容」。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多元包容的,我們經常講的是儒、釋、道,我曾經講過,「三教」怎麼能夠很好地結合起來?「學了儒家拿得起,學了道家看得開,學了佛家放得下」。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拿得起、看得開、放得下,我想他就是一個快樂的人、幸福的人。

最近我還提煉了「三個不」的概念。第一個是「不苟為」,不要苟且為之,做人不能苟且。荀子的《不苟篇》里說:「行不貴苟難,言不貴苟察,名不貴苟傳」。意思是說,我們不要去做那些苟且的、不應當做的事,做人應當「不苟」。那麼應當怎麼做呢?荀子接著講,「唯其當之為貴」,即要做到該當做的、恰如其分的事,這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所以說,我們學儒就應當學「不苟為,唯貴當」。


第二個是「不刻意」,做什麼事情都不要刻意地做。《莊子·外篇·刻意》第一句話就是「刻意尚行」,意思是說,有些人專門去做那些特別的事,以顯得自己很清高。後面他還分析了各種刻意為之的事情和行為,讓我們不要刻意而為之,做人不能刻意為之,應該順其自然。


第三個是「不執著」,這是佛家的一句話。大家也常常會因為這句話去批評佛教,認為做事要執著才能夠做好。其實佛教不反對執著,而是用精進來替代執著。「精進」就是無分別,做什麼事情都要努力去做。「執著」就是有分別心,所以才有這樣、那樣的痛苦。如果什麼事都能「隨緣」「精進」地去做,我想這個人一定是快樂、成功的。


這是最近我的一點體會,做人要做到這「三不」:「不苟為」「不刻意」「不執著」,也要「唯貴當」「順自然」「且隨緣」。


面對當前的時代,我們怎樣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深入研究。

(作者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英國脫歐「後果很嚴重」!美國將改變對歐外交重心?
五年長跑 木星「夫婦」終相會
英國文學模式靠邊站?澳大利亞文學發展「當自強」
銀河奇譚二則
動態視野中的清詞地域研究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

您可能感興趣

現代社會提倡藥師佛法契機契理
清凈法師:應機說法,契理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