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把胃腸健康交給「補土派」

把胃腸健康交給「補土派」

隨著飲食結構改變、生活節奏加快和社會心理因素影響,胃腸道疾病的患病率有上升趨勢。實際生活中,大約三分之一的人每周或每月會出現某些消化道方面的疾病。上海長海醫院的李兆申教授是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的主任委員,他說:一般人去做胃鏡,慢性胃炎的確診率或者診斷率可達到百分之八九十。


在中醫學看來脾胃為後天之本,元氣之源,是整個身體健康的兩大根本之一,但是脾胃又特別容易受傷。正因為如此,中醫學歷史上還出過一位專門論述脾胃問題的宗師——「補土派」開山祖師李東垣,他最有名的著作就叫《脾胃論》,其中很多論述直至今日仍有價值,與現代醫學關於胃腸健康的論述殊途同歸。

把胃腸健康交給「補土派」


比如李兆申教授認為:我們每天吃五穀雜糧,情緒起伏,難以不得胃病。如果出現三大癥狀:飯後上腹飽脹、噯氣,納差,吸收不良所致的貧血,就要警惕萎縮性胃炎,引起重視,去查一查有沒有合并感染幽門螺桿菌。


胃病的病因最常見的病因是幽門螺桿菌(HP),感染幽門螺桿菌以後,對一些特殊人群應引起重視,比如消化性潰瘍,早期胃癌術後,胃淋巴瘤,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縮、糜爛。


第二個因素是藥物因素,比如服用阿司匹林等,出現胃腸癥狀時,要徵詢醫生。

第三個因素是尼古丁,主要是吸煙。


第四個因素是不良生活習慣,如喝濃茶、烈酒,進食過冷過熱、辛辣的食物等。

把胃腸健康交給「補土派」



第五個因素是精神因素,緊張、恐懼、焦慮、憤怒及憂鬱等都會影響胃腸道的分泌、動力等功能,從而引起各種疾病。

第六個因素是遺傳因素,潰瘍病肯定和遺傳相關,遺傳在胃癌發病中的作用雖不如結、直腸癌中那麼重要,但胃癌仍具有明顯的家族聚集傾向。


與現代醫學一致,中醫學的脾胃大家李東垣早在金元時代就認為:「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李東垣認為養脾胃要做到:安於淡薄,少思寡慾,「省語以養氣,不妄作勞以養形,虛心以維神」;避免「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即不要傷食傷飲,比如「酒者大熱有毒,氣味俱陽,乃無形之物也」,一定不能多飲。


現代醫學認為養脾胃的總原則是:三餐定時、宜細宜清、細嚼慢咽、戒煙酒、講衛生、避勞累。


而李東垣則將脾胃養護落實到細節上,包括:吃喝要寒溫適宜,衣裝要與時令相應,心思要遠欲少言,不妄思慮,行為要預防為先,比如洗浴要想著避免被風吹,實在躲不過風吹,就要「須以手摩汗孔合,方許見風」,又比如突然降溫沒來得及加衣服時,要運氣功抵禦,「宜爭努周身之氣以當之」等等舉措均是重在生活中預防。


(來源:東方早報;)

【張其成國學基金】與您分享


中華國學、國醫、國藝、國粹更多精彩。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其成 的精彩文章:

中國人特有的生命科學
【節氣養心】小暑讀詩
養生也要組合拳「反腐敗」
【聆聽】受持五戒
妙哉,美哉!水墨中國

TAG:張其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