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盤點—那些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的錢幣

盤點—那些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的錢幣

英國蘇富比古玩藝術品徵集市場部;詹經理(蘇富比金牌古玩經濟人)


Sotheby"s collection antique art market department: Wu Liangchun (Sotheby"s Gold Antique economic man)



盤點—那些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的錢幣


幾個世紀來,隨著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日本,美國等世界強國的先後崛起,他們的貨幣也曾在世界各地通行.其中,美元至今還世界貿易結算中的主要貨幣.中國近代銀元歷史就是指1600年初期到1940年代之間的這段中外銀元流通和鑄造的歷史。從1889年第一枚中國銀幣誕生到1933年廢銀改元(廢除銀兩,使用銀元),1935年白銀國有化,停止銀元鑄造,中國近代銀幣史直接反映了動蕩中國的那段混亂的年代。


兩千多年來,中國古代的金屬貨幣歷來以銅鑄幣為主,後來,發展成帶有方孔的圓形的銅板,俗稱「銅錢」或 「銅板」。銀兩作為流通貨幣始於宋代,曾先後在各地被鑄成各種形狀,各種重量,各種含量的銀餅,鋌,錠和牌等各種「版本」的銀塊。明清以來,銀兩成了主要流通貨幣之一。由於中國各地鑄造的銀兩的形式,重量,成色均不統一,銀兩交易時,人們必須通過稱重量,驗成色等計算手續, 為交易帶來諸多不便。


由於傳統銀兩交易不便,導致了外國銀元泛濫。明代中期以後,西方的銀元首先由歐洲各國的東印度公司帶入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並逐漸進入內地。英國工業革命以後,1797年伯明翰錢幣製造商博爾頓首創以蒸汽為動力的沖床製造錢幣。機械化的批量生產取代了手工錘打生產形式。精美,規格統一的銀幣由此誕生。大部分銀圓的直徑在39公分,重量在27克,成色在9成左右。由於機制銀幣精緻,成色統一,計算方便,頗受百姓歡迎。

最初,荷蘭的東印度公司通過廣東,購買中國的茶葉,絲綢,瓷器及其他產品。此後,西班牙銀元逐漸進入福建,江蘇,安徽,直隸等省份。1856年以前,西班牙本洋成了上海及長江下游地區的主要流通貨幣,甚至當時的銀行都將本洋作為計算單位。


外國銀幣,俗稱「洋鈿」 或「銀洋」,自1757年起到1930年代,前後在中國流通了近400年。據傳到1911年為止,流通於中國的外國銀幣有近百種,金額達11億之多。當時,普通百姓因不識洋文,故根據圖案,為這些洋錢取了各種名稱。道光九年的一份批奏上就有:「朕聞外夷洋錢,有大髻,小髻,蓬頭,蝙蝠,雙柱,馬劍」。近代中國流傳最廣的外國銀元約有以下幾種:


荷蘭馬劍


最初,荷蘭的東印度公司通過廣東,購買中國的茶葉,絲綢,瓷器及其他產品。荷蘭「馬劍」其圖案為一騎馬持劍的勇士。此幣鑄造於1700-1800之間,是最早流入中國的外國銀元之一,流通於華東,台灣和澎湖等地。



盤點—那些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的錢幣



盤點—那些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的錢幣



西班牙銀元


明代萬曆年間,隨著我國民間海上貿易和外商來華貿易的增多,外貿日益繁榮,海禁漸開,墨西哥所鑄銀元大量流入,同時因為交易初期我國茶葉瓷器受到國外狂熱追捧,貿易順差極大,國外流入的墨西哥鑄造銀幣種類也日漸增多,並慢慢有沿海滲入內地。初期交易時以重量及其成色摺合足紋買賣,後期因墨西哥所鑄造銀元成色穩定、重量統一、使用方便等而讓國內商家喜歡,逐漸發展到民間樂用,而成為市場通貨,民商紛紛用銀兩以每兩純銀兌換純度90/100重約七錢多的銀元,致使國內白銀大量外流,對我國經濟造成嚴重的侵害。今天我們研究其中的種類、版別、存世量等,無疑更有利於我們了解外國銀元流入我國、入侵我國金融領域的歷史過程,也能豐富增加我們的藏品知識。

十六世紀四十年代,西班牙殖民者先後在秘魯(今玻利維亞)的波托西和墨西哥的薩卡特拉斯等地發現大銀礦,此後三、四百年,巨額美洲白銀源源湧出,對全世界的經濟、社會變革產生深刻影響。按照歐洲傳統,西班牙人在本土和美洲殖民地鑄造「8里亞爾」的大銀幣(PESO),以供貿易之用。里亞爾(REAL)是西班牙貨幣單位,重3克多,合中國庫平九分。1732年,墨西哥城的總督造幣廠用機器開鑄,遂為PESO的主要產地。作為美洲白銀的重要載體,PESO被歐美商人帶到世界各地,十七、十八世紀是「從印度、南洋直到阿非利加諸港所有的貿易場所內流通著的貨幣」。十九世紀中葉以前更在美國、印度和中國東南沿海廣泛流通、勢力強大。美元標記「$」便來自PESO銀幣背面捲軸繞著的雙柱。今天許多拉丁美洲國家和菲律賓仍沿用PESO為貨幣單位的名稱。


墨西哥位於北美洲的南部,於1519年被西班牙佔領,因為墨西哥盛產白銀,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1535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墨西哥建了北美洲第一家造幣廠,最早流入我國的西班牙「本洋」和後來佔據我國貨幣半壁江山的墨西哥「鷹洋」,大部分就是在此造幣廠鑄造的。


西班牙「本洋」,俗稱「雙柱」,幣徑為約為39毫米,重約27.07克,成色為90.3/100。背面中央十字對角雄獅,中間橢圓小盾,兩側為海神格力斯(HERAKLES)雙柱。內為齒邊,外齒為O和空心方塊排列正圈。


常見的西班牙雙柱幣大版別因國王年號肖像不同而大致分為三種:

1.卡列羅三世銀幣,鑄造期為1759年至1788年,幣正面為卡三世國王側面肖像,左側為拉丁文CARO-LUS.III(意為卡列羅三世)。


2.卡列羅四世銀幣,鑄造期為1788年至1808年,幣正面為卡四世國王側面肖像,左側為拉丁文CARO-LUS.IIII(意為卡列羅四世)。


3.斐迪南七世銀幣,鑄造期為1808年至1825年,幣正面為斐七世國王側面肖像,左側為拉丁文FERDIN.VII(意為斐迪南七世)。


這三種雙柱銀幣正面右側均為拉丁文DEIGRATLA(意為蒙天主之恩),下部是鑄造年度阿拉伯數字。背面環周是拉丁文HISPAN.ET.IND.REX.M.8R.HJ意為西班牙和西印度國王、M表示墨西哥造、8R示面值為8瑞第納爾,後兩位字母HJ為鑄幣檢驗師姓名首寫字母。


最為有趣的是,卡列羅四世1808年駕崩斐迪南七世即位時,由於西班牙和墨西哥相隔路途遙遠,當時通訊和傳輸工具又不發達, ,卻不知新國王模樣,只好用卡列羅四世頭像配新趕製的斐迪南七世模具鑄造了一批幣,但流用無多,後多有收回溶毀,所以收藏甚為不易,但也給今天的我們帶來了一個新的研究收藏趣味版別。在斐迪南七世即位後,老國王卡列羅四世的幣模並沒有立即銷毀,一直鑄造到1809年才退出歷史舞台。



盤點—那些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的錢幣




盤點—那些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的錢幣



西班牙銀元,俗稱雙柱


墨西哥銀元


墨西哥於1824年建立了共和國,隨著造幣科技的進步,共和國又開鑄了新的機制銀幣—墨西哥銀幣,由於幣面上有一老鷹圖案,所以俗稱鷹洋,並逐漸取代了西班牙本洋(雙柱)。


此幣正面為展翅雄鷹,嘴叼毒蛇,一抓踩在海岩中生長的仙人掌上,一抓抓著蛇身,兩邊為橡枝月桂枝葉環繞,上緣是西班牙文REPUBLICA(墨西哥共和國),背面主圖為一軟帽,帽的四周放射長短不一的32支光柱(代表31個州和一個聯邦區),帽檐陰刻西班牙文LIBERTAD(意為自由),下部是8R.、*字母、*年號、.R.S、10DS20G。-8R.意為幣值8瑞第納爾、*字母表示版別或某地製造,*年鑄是年號,R.S為檢驗師姓名縮寫,10DS為DECIMOS即十分之一的縮寫,G為GRAMO即「克」的縮寫,10DS20G意為含純銀20克。


墨西哥鷹洋因邊齒圖案的不同大致分為:花邊(人字邊)鷹洋、舊版(天平)鷹洋、直齒版鷹洋三大類。


一.花邊鷹洋,又從下部8R.後面的字母細分為十一個版別:


1.花旗版-銀幣背面下部8R.後邊的字母為M,並且在M頂上有個小0;


2.彎弓版-8R.的後邊的字母是D;


3.滿心如意版-8R.後面的字母為C,並且在C中心有個0;


4.團頭如意版-8R後邊字母為C,並且在C的右上角有個小0;


5.拳頭版-8R.後邊字母為P,並且P字右上角有個小I;


6.凌氏夫版-8R後邊的字母為H,而且H的頂上有一小0;


7.凌氏版-8R後邊的字母也為H,而且H的右上角有一小0;


8.大英版-8R後邊的字母為為Z,並且Z字右上角有個小S;


9.三角如意版-8R後邊的字母為G,並且G字右上角有個小A;


10.半月版-8R後面的字母為G,並且G字右上角有個小N;


11.三角版-8R後邊的字母為A。


二.舊版(天平版)鷹洋,正面圖案文字基本和花邊版鷹洋相同,只是年號從背面改到了正面下方,背面的32支光柱及軟帽較小,下邊多了天平、捲軸與寶劍。捲軸上有西班牙文LEY,意為法令。此舊版天平鷹洋鑄造和流入我國數量相對不多,無戳的更是甚為稀少。


三.直齒版鷹洋,顧名思義邊齒為直齒邊,幣面帶了珠圈,文字圖案也大致與花邊版鷹洋相同,背面的軟帽也略大一些,直齒邊鷹洋在我國也留存甚少,市場價格也比花邊鷹洋高出許多。


1821年墨西哥獨立,西班牙PESO停鑄。1823年開鑄墨西哥PESO,形制完全繼承前者,重8個裡亞爾(合中國庫平七錢二分),含純銀0.90。圖案則改變,正面鐫墨西哥國徽,為一隻鷹兩翅奮張,作側視狀,口銜一條蛇,站在仙人掌上。上端鐫字,意為墨西哥民主共和國,下為橡葉之圈。背面鐫一「自由之帽」,帽周圍是呈放射狀的三十二道陽光。下端示幣值、造幣廠標記、發行年份。流入我國後,因鷹徽圖案被稱為鷹洋。


鷹洋所含銀質精純,成色重量準確。不久便取代西班牙PESO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地位。1870年左右勢力極盛時,大量流通在南美、北美、西印度、太平洋各海島、日本、南洋、朝鮮、安南、印度、香港、中國東南沿海等地。1903年墨西哥準備採用金本位,鷹洋停鑄。其鑄造額總計超過十一億元,大概八成以上出口。


鷹洋進入中國之際,正值我國貨幣制度發生重大變動,它適應了這種需要,不久獲得成功。


明朝中葉迄清朝,在商品經濟發展和美洲、日本白銀大量輸入的雙重推動下,銀兩制度趨於成熟,與銅錢一起,形成一種銀錢平行本位的幣制。銀兩是非標準化的貨幣。民間所用白銀成色不一,自很低到所謂十足,隨時摺合計算。重量單位(平)更是因地而異,全國有一百數十種,同為一兩,相差可以達到百分之十幾。雖然各地也有自己的寶銀(元寶),每種寶銀成色和重量的標準一定,類似鑄幣。但只在當地有效,到外地則須適應不同的標準,改鑄使用。甚至同一地方會有數種寶銀,成色重量標準不一。


十八世紀中葉以降,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要求在更大範圍內、更頻繁地使用貨幣,銀兩制度愈發難以適應新的形勢。銀兩的非標準化特點決定了使用時兌換成本的高昂和「平」「色」稱量檢驗的複雜。其「用之於市肆,則耗損頗多,有加耗,有貼費,有減水,有折色,有庫平、湘平之異,酒平、規平之殊,畸輕畸重,但憑市儈把持壟斷,隱受其虧。」跨地區貿易中的兌換損失尤其驚人,有人估計銀子每經一次兌換僅「平」上面的虧折至少有百分之零點五。「客行責千金,馳萬里,稍不留神核記,南北往返,數月後,囊中物無事而坐耗其半矣。」因此,突破銀兩制度的藩籬,引入標準化的、地域色彩淡化的銀幣勢在必行。


在這種情況下,外國銀元(洋錢)趁虛而入。明代以來隨貿易流入的洋錢長期被視作銀兩,十八世紀後期,因機器鑄造的外國銀元重量、成色能夠標準化,使用時不象銀兩那樣須「較銀色之高低」、「稱分兩之輕重」,且式樣精美,適應了當時東南沿海地區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逐漸「計枚核值」,憑個數流通,成為異於銀兩的另一種白銀貨幣,日漸流行。鷹洋之前最流行的洋錢是西班牙PESO中的加羅拉四世幣(本洋、佛頭)。鴉片戰爭前已在兩廣、江浙、閩台、皖、贛建立了穩固的勢力,因供不應求而有升水,流通時作價高於實價(實際含銀量)。


五口通商後,銀元這一新式貨幣日益受到歡迎,鷹洋也進入中國。但在十多年裡非常緩慢地為人使用—而且只是折價使用。因為中國人特別重視已經停鑄多年的本洋,以至對包括鷹洋在內的其它銀元都持懷疑態度。「有時認其它銀幣皆系荒洋,拒絕接受,只能按分量計算。」在廣州,當四十年代時,本洋往往超出鷹洋的兌價百分之十二,而重量和純度鷹洋都稍勝。


雖然本洋在中國的升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加羅拉四世幣源源流入,但其來源漸絕。太平天國革命爆發後,人們更大量囤積這種硬通貨,使其日益稀少,價格愈高。本洋嚴重短缺的結果是鷹洋開始取而代之。1853年10月,兩廣總督葉名琛諭令在繳納關稅、鹽課和國家稅收的各種項目上,准許鷹洋和本洋按其含銀量等價流通。這時本洋在上海仍然維持著特權,主要是因為錢莊莊主們的囤積和炒作。到1856年9月,錢莊主的力量達到了頂點,這種重7錢2分,比純銀錠的含銀量少10%的銀元卻能買到重一兩的純銀錠。非理性的價格終於動搖了人們對本洋的信念,「中國人的心理似乎醒悟過來,覺得此事太不合理,於是(加羅拉)銀元像潮水一般地流到上海來掉換白銀。」貿易的記算單位在1857年初由本洋改為上海規元。與此同時,鷹洋得到推廣。1856年初,一部分外商試圖改變通貨,從使用本洋改為使用鷹洋這一努力流產。11月,上海道台用官方的力量推行鷹洋,成立三家錢店收兌墨西哥銀元。又令各布店向農民兌出墨西哥銀元。鷹洋終於「攻克」上海,到1857年「西班牙銀元已經完全不受歡迎,更受喜歡的是墨西哥銀元」。同年,在福州,道台拒絕接受以墨西哥銀元繳稅,因而美國領事准許美國船只得不憑海關火印結關。迫使道台同意按百分之二的折扣以墨西哥銀元繳稅。


從此,鷹洋在華東、華南地區被廣泛接受。香港殖民地總督卡利斯.魯賓遜1863年談到,鷹洋不僅是香港唯一的法償貨幣,也在中國廣泛流通。它們當時既在廣州也在上海大量通行,而且「在中國中部的產絲區付款,必須用沒有磨損的墨西哥銀元,它有很高的升水」。


1821年墨西哥獨立,西班牙PESO停鑄。1823年開鑄墨西哥PESO,形制完全繼承前者,重8個裡亞爾(合中國庫平七錢二分),含純銀0.90。圖案則改變,正面鐫墨西哥國徽,為一隻鷹兩翅奮張,作側視狀,口銜一條蛇,站在仙人掌上。上端鐫字,意為墨西哥民主共和國,下為橡葉之圈。背面鐫一「自由之帽」,帽周圍是呈放射狀的三十二道陽光。下端示幣值、造幣廠標記、發行年份。流入我國後,因鷹徽圖案被稱為鷹洋。


鷹洋所含銀質精純,成色重量準確。不久便取代西班牙PESO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地位。1870年左右勢力極盛時,大量流通在南美、北美、西印度、太平洋各海島、日本、南洋、朝鮮、安南、印度、香港、中國東南沿海等地。1903年墨西哥準備採用金本位,鷹洋停鑄。其鑄造額總計超過十一億元,大概八成以上出口。


鷹洋進入中國之際,正值我國貨幣制度發生重大變動,它適應了這種需要,不久獲得成功。


明朝中葉迄清朝,在商品經濟發展和美洲、日本白銀大量輸入的雙重推動下,銀兩制度趨於成熟,與銅錢一起,形成一種銀錢平行本位的幣制。銀兩是非標準化的貨幣。民間所用白銀成色不一,自很低到所謂十足,隨時摺合計算。重量單位(平)更是因地而異,全國有一百數十種,同為一兩,相差可以達到百分之十幾。雖然各地也有自己的寶銀(元寶),每種寶銀成色和重量的標準一定,類似鑄幣。但只在當地有效,到外地則須適應不同的標準,改鑄使用。甚至同一地方會有數種寶銀,成色重量標準不一。


十八世紀中葉以降,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要求在更大範圍內、更頻繁地使用貨幣,銀兩制度愈發難以適應新的形勢。銀兩的非標準化特點決定了使用時兌換成本的高昂和「平」「色」稱量檢驗的複雜。其「用之於市肆,則耗損頗多,有加耗,有貼費,有減水,有折色,有庫平、湘平之異,酒平、規平之殊,畸輕畸重,但憑市儈把持壟斷,隱受其虧。」跨地區貿易中的兌換損失尤其驚人,有人估計銀子每經一次兌換僅「平」上面的虧折至少有百分之零點五。「客行責千金,馳萬里,稍不留神核記,南北往返,數月後,囊中物無事而坐耗其半矣。」因此,突破銀兩制度的藩籬,引入標準化的、地域色彩淡化的銀幣勢在必行。


在這種情況下,外國銀元(洋錢)趁虛而入。明代以來隨貿易流入的洋錢長期被視作銀兩,十八世紀後期,因機器鑄造的外國銀元重量、成色能夠標準化,使用時不象銀兩那樣須「較銀色之高低」、「稱分兩之輕重」,且式樣精美,適應了當時東南沿海地區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逐漸「計枚核值」,憑個數流通,成為異於銀兩的另一種白銀貨幣,日漸流行。鷹洋之前最流行的洋錢是西班牙PESO中的加羅拉四世幣(本洋、佛頭)。鴉片戰爭前已在兩廣、江浙、閩台、皖、贛建立了穩固的勢力,因供不應求而有升水,流通時作價高於實價(實際含銀量)。


五口通商後,銀元這一新式貨幣日益受到歡迎,鷹洋也進入中國。但在十多年裡非常緩慢地為人使用—而且只是折價使用。因為中國人特別重視已經停鑄多年的本洋,以至對包括鷹洋在內的其它銀元都持懷疑態度。「有時認其它銀幣皆系荒洋,拒絕接受,只能按分量計算。」在廣州,當四十年代時,本洋往往超出鷹洋的兌價百分之十二,而重量和純度鷹洋都稍勝。


雖然本洋在中國的升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加羅拉四世幣源源流入,但其來源漸絕。太平天國革命爆發後,人們更大量囤積這種硬通貨,使其日益稀少,價格愈高。本洋嚴重短缺的結果是鷹洋開始取而代之。1853年10月,兩廣總督葉名琛諭令在繳納關稅、鹽課和國家稅收的各種項目上,准許鷹洋和本洋按其含銀量等價流通。這時本洋在上海仍然維持著特權,主要是因為錢莊莊主們的囤積和炒作。到1856年9月,錢莊主的力量達到了頂點,這種重7錢2分,比純銀錠的含銀量少10%的銀元卻能買到重一兩的純銀錠。非理性的價格終於動搖了人們對本洋的信念,「中國人的心理似乎醒悟過來,覺得此


事太不合理,於是(加羅拉)銀元像潮水一般地流到上海來掉換白銀。」貿易的記算單位在1857年初由本洋改為上海規元。與此同時,鷹洋得到推廣。1856年初,一部分外商試圖改變通貨,從使用本洋改為使用鷹洋這一努力流產。11月,上海道台用官方的力量推行鷹洋,成立三家錢店收兌墨西哥銀元。又令各布店向農民兌出墨西哥銀元。鷹洋終於「攻克」上海,到1857年「西班牙銀元已經完全不受歡迎,更受喜歡的是墨西哥銀元」。同年,在福州,道台拒絕接受以墨西哥銀元繳稅,因而美國領事准許美國船只得不憑海關火印結關。迫使道台同意按百分之二的折扣以墨西哥銀元繳稅。


從此,鷹洋在華東、華南地區被廣泛接受。香港殖民地總督卡利斯?魯賓遜1863年談到,鷹洋不僅是香港唯一的法償貨幣,也在中國廣泛流通。它們當時既在廣州也在上海大量通行,而且「在中國中部的產絲區付款,必須用沒有磨損的墨西哥銀元,它有很高的升水」。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迄清末是墨西哥銀元在中國的「黃金時代」。


鷹洋的勢力範圍不斷擴大,十九世紀八、九十年代達到頂點。「沿江、沿海各省大率行用洋銀,歷有年所,官吏商民,習以為便」。而「通用之洋錢大半皆系墨西哥國所鑄」。「外洋墨西哥小國銀元乃充斥於中國,初行沿海省分,近且流及內地」。具體地說,鷹洋的大本營是上海,它在這裡幾乎是主幣。蘇南、浙江、安徽、江西、兩廣、福建、台灣是它的主要勢力範圍,在這些地區,它的流通量超過銀兩。隨著中國對外開放地區的增加,它在長江上、中游的漢口、宜昌、沙市、重慶、長沙等地,北方的天津、牛庄、營口、大連甚至黑河等商埠都有流通。在華東、華南的許多都市,鷹洋一度成為標準通貨,早期的兌換券多規定以鷹洋兌現,尤其是上海一帶,銀元券照例是要兌鷹洋的。


輸入中國的鷹洋沒有具體統計,但數量巨大。1899年兩江總督劉坤一提到,「中國行用洋元以墨西哥所鑄鷹洋為最多,…前經飾查上海進口之數,每年不下千餘萬元」。據彭信威先生估計,「鷹洋的輸出額,在鑄造總額中大概要佔八成以上,約九億六千萬元。流入中國的總不下於三億元。」這個「三億元」是什麼概念呢?清朝末年全中國的貨幣總量摺合銀元不到二十一億元,它佔到近1/5。全國銀兩總額大約2.5億兩(合3.47億元)左右,與鷹洋數量相當。


墨西哥銀元在流通時始終保持一定的升水,市價根據供求關係在實際含銀量之上波動。以金融中心上海的行情為例,鷹洋實際含銀量合上海兩(即九八規元,一種虛擬的銀兩單位。酒平,成色0.91666) 7錢1分3厘。1865年後的鷹洋洋厘(摺合九八規元的市價)都有記載,僅1866、1867出現過0.715兩的低價,此後每年低點多在0.72兩(升水0.9%、之上.每年高點多超過0.75兩(升水5.19 %)。在1872、1876、1911、1912幾年還有8錢(升水12.2%)以上的高價。影響洋厘的因素既有季節性的農產品收購和進出口貿易,也有國內外政治經濟情勢的變化,致使洋厘每年總有幾次較大的波動。


因洋厘的波動,上海金融界出現了一種類似於今天金融衍生產品的投機行為,即針對鷹洋的買空賣空,俗名吊盤空盤。這可能是世界金融史上最早的貨幣期貨。多空雙方以洋厘漲跌為賭注,到期結算,輸家照差價付錢。「彼此皆不過如大賭一場耳」。「其間卜市面之遲速而作多頭空頭者,贏則半日之間可成巨富,輸則一宿之久,可以立貧。若贏者固自得計,而輸者竟有蕩產傾家至於自盡者。此其弊在銀圓來自外洋,止憑市面存積之多少,為價值之低昂,故貪夫儈得以壟斷而左右望也」。有些富商大賈更藉此互相勾結,做莊炒作,「買空」的同時「大收其洋,使市上存之者少,而價乃翔貴」。做多賺一回錢之後,忽然反手做空,「及(洋厘)貴至於極,而一旦出其所藏,市價忽然平跌矣。此時,料洋錢之長而多買洋者,大受累焉」。這樣賣空又賺一回錢。1881年江蘇巡撫、1887及1889年上海縣、1897年上海道都曾明令禁止這種「空盤之弊」,但無濟於事。


墨西哥銀元的流通直接催生了中國銀元制度,對我國幣制產生重大影響。


十九世紀下半葉,鷹洋在東亞獨步一時,日本、英屬香港和法屬安南先後自鑄銀元,以謀抵制。而美國羨其利,一度再仿製,一種貿易銀元出口遠東。為便於流通並與鷹洋抗衡,這些銀元的形制、重量、成色都以鷹洋為準,略有出入。因此得以適應中國人的習慣,也流入我國若干地區。香港銀元(俗稱站人或站洋)在華北、西北,日本銀元(俗稱龍洋或龍番)在閩台、遼東,安南的西卜貢銀元(法光)在滇桂都有很大勢力。


仿鑄、抵制墨西哥銀元的運動同樣出現在中國。光緒年間,一些政府官員在主權觀念的影響下,意識到鷹洋在華自由流通侵犯了中國的「利權」。同時從鷹洋流行的客觀現實看到西方銀元制度的先進性、優越性,及中國社會對幣制變革的迫切需求。仿鑄鷹洋的呼聲漸起。1889年,兩廣總督張之洞為抵制鷹洋,「便民用而挽利權」,奏准在廣東開鑄新式銀元(龍洋)。因有利可圖,各省紛紛效法,累計鑄造約兩億元。中國銀元制度初步確立。龍洋「意在抵制洋元,故成色分兩均仿墨西哥」。宣統二年公布的《幣制則例》採取鷹洋的標準—庫平七錢二分、純度0.90為銀本位的基礎。本洋、英洋而來的七錢二分的重量由此成為中國銀元的定製。


「鑄造龍元原為抵制墨銀起見」,但清政府並未禁止或限制鷹洋等外國銀元的行使。「其官商軍民或用中國銀元,或用洋鑄銀錢,隨宜通用,聽其自便。」希望「於市面民情兩無紛擾」,通過龍洋的流通使鷹洋自行減少,「不禁自絕」。龍洋的推行起到了一些抵制鷹洋的作用,在鷹洋勢力較弱的地區特別明顯。如龍洋推行數年後,天津一帶「每元易錢尚較外國鷹洋多錢二十餘文』,「旅順、營口亦舍鷹洋而取龍元」。但龍洋未能根本撼動鷹洋在華東、華南的地位,一方面鷹洋流行既久,素得商民信任。龍洋在使用時經常要對鷹洋付出不少貼水。另一方面龍洋鑄造權分散在各省政府手中,雖重量、成色都以鷹洋為準,彼此又稍有差異。各省又限制它省龍洋的流通。致使「彼省之銀元,流行於此省者須加貼水」,「民間顯分畛域,仍不如墨銀之南北通行」。


辛亥革命後,中國銀元制度走向統一,而墨西哥銀元的數量日益減少,結果是鷹洋的沒落。


清朝末年的銀元流通十分混亂。各省龍洋和外幣不下數十種,各有勢力範圍,交錯通流1914-1915年,各造幣廠先後開鑄統一規格的袁像銀元(袁大頭),重量仍是七錢二分,成色稍減為0.89,其鑄造精良,重量成色嚴格一致,全國各地通行無阻,成為第一種全國性的銀幣。發行量巨大,至1928年鑄造額超過十一億枚,遠遠壓倒任何舊幣。新幣源源不斷地流入市場,排擠鷹洋在內的舊幣,逐漸佔據絕對優勢。與此同時,鷹洋的流通數量大大減少。其停鑄多年,進口甚微,一戰期間又被大量熔化出口或直接出口,僅1917年2-3月上海運往印度的鷹洋有584萬元。留在中國的也因多年的磨損、熔化而


不斷消耗。鑄造、推行袁像幣時更收買了大量鷹洋,民國三年天津造幣廠熔化達1800萬元之多,中國、交通兩行也「襄助政府在上海等市收回墨洋及其它雜色銀元,改鑄國幣」。到1931年,「民國幣由外幣融銀鑄造者」有兩億元左右,大部分是融化鷹洋。另外,我國民間有收藏白銀的傳統,鷹洋被收藏的數量很大,也影響到它的流通。


上述兩種因素的作用下,鷹洋不可避免地走著下坡路。標誌是它在中國經濟、金融中心—上海的主幣地位喪失。


上海是鷹洋的大本營,它長期以來是「上海通用之唯一良幣」。「因其成色頂真,流通數巨,外商信用等關係,佔有絕對的優勢及較高的行市」。外商銀行尤其信任鷹洋,「本埠外人銀行所發行之鈔票,出入悉作墨洋,雖票面刊有照給本埠通用銀幣字樣,然公共固以墨洋換得鈔票也。外人銀行誠未有強令持票兌洋者收受成色較低中國銀元之念。」中資銀行也受到影響,如民國初年中國、交通兩行在江蘇省內發行的兌換券大都兌新幣,只有上海兩行「仍照兌英洋」。上海貨幣市場的鷹洋行市堪稱鷹洋地位的象徵,1915年8月,上海錢業取消龍洋行市,代以新幣,鷹洋行市依然保留,與新幣行市並行。其價格也仍較中國的銀元為高。


鷹洋在上海地位的動搖始於1918年的「鹽餘」之爭。其時兩淮、兩浙鹽稅要經中國銀行分行匯至上海轉解,而滙豐銀行一向非鷹洋不收。因鷹洋越來越少,迫使中國銀行通過錢莊向滙豐購買,雙方屢生齟齬。是年北洋政府與銀團商妥發還鹽餘數百萬元,滙豐庫存鷹洋不敷支付,願以0.73006作價(市面0.72)。中國銀行非鷹洋不收,爭執不下。最後中方提出要滙豐從此鷹洋和中國銀元並用,始肯照收,滙豐只得接受。藉此機會,中行上海分行在當年5月發行國幣兌換券,國幣在滬遂與鷹洋平起平坐。


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上海發生罷市風潮,銀元缺乏,鷹洋尤甚,外國銀行發行的兌換券難以兌換鷹洋。在愛國熱情的鼓舞下,中國銀行抓住機會,促請銀行公會與錢業公會會商取消鷹洋行市,全體贊成。外國銀行團亦不得不同意。並於6月9日由錢業公會通告,7月5日由銀、錢兩會共同通告實行。略謂「滬市現因鷹洋逐年減少,已屬供不應求。吾國舊有龍洋及續鑄新幣,流通行用,商界稱便」。故決定新幣、鷹洋、龍洋(大清、江南、湖北、廣東四種)「一律並用,無分軒輊」。「此後鷹洋行情,已歸取消」。這結束了鷹洋在上海的主幣地位,中國銀元制度的統一也邁出決定性的一步。


如比,「國幣之勢愈張,而鷹洋之勢愈細」。民國十三年(1924)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調查了全國19個省48個商埠流通貨幣的概況,就銀幣而言,袁頭幣在各地均「流通最廣」、「最通用」、「最受歡迎」、「最為流行,(廣州、大連例外),數量「日漸減少」或「甚少」的鷹洋只在18個商埠行使,在其中6個商埠還要對成色稍低的袁頭幣貼水。鷹洋已呈自然消滅之勢。


1930年,國民政府財政部飾令禁止鷹洋等外國銀元進口。繼而通令禁止鷹洋流通。1934年駐紐約總領事館函詢「墨洋在華,是否仍合法通用而無限制」,財政部又重申前禁。終於在法律上解決了鷹洋在華流通的問題。


雖然鷹洋江河日下,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仍然在許多地方維持了一定勢力。1929年甘末爾設計委員會調查了21個省40個以上的城市和地區銀元流通狀況,16個城市有鷹洋流通。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蘇區的井岡山造幣廠(1928年)、中央造幣廠(1931 -1934)、興國縣造幣廠(1930)、東林鄉造幣廠(1929 -1930)、閩北造幣廠(1933 -1935)都曾大量仿製鷹洋,著名的井岡山「工」字銀元即是鷹洋的仿製品。1931年,在中國流通的外國銀元估計還有八千多萬元,鷹洋當佔大部分。鷹洋的「根據地」是上海、蘇南浙江、福建和廣西,直到解放時這些區的鷹洋還是不少,如1950年廣西省收兌銀元時,南寧的人民銀行省分行營業部於1月26日兌進鷹洋450枚,1月28日兌入近3000元。在解放初期的「禁銀(兩、元)擁(人民)幣」運動中,鷹洋終於被根本消滅,成為歷史上的名詞。今天,人們只能在錢幣市場上偶爾見到這種傳奇的貨幣了。



盤點—那些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的錢幣



鷹洋


美國貿易銀元


美國貿易銀元(1873–1887)美國貿易銀幣(Trade Dollar)是一種專用於遠東貿易的銀元。圖案正面是女神坐像,手裡拿著一枝花,反面是鷹像。1860年代,美國的銀礦礦主為了找到礦銀的出路,希望將他們的礦銀送到國家的造幣廠鑄造成銀元,以滿足遠東貿易的需要。1873年,此項要求獲得了國會同意後,美國貿易銀元很快進入了印度支那,香港和中國的主要港口城市。當初墨西哥銀元正達到頂峰時期。美國銀元較墨西哥銀元成色率高。因而,美國銀元逐步有取代墨西哥銀圓的趨勢。


1873-1887年間,美國總共鑄造了3600萬枚貿易銀元。其後由於銀價貶值,懼怕貿易銀元干擾了美國自身的貨幣制度,美國鑄造的銀元反而無法在美國的流通,最後被迫取消。大量的銀元被扔進了熔化爐。


美國貿易銀元


法國安南(西貢)銀元


坐洋」的主幣「壹圓」的鑄造時間從1885年開始,在巴黎鑄造,至1928年共計43年。該主幣1885年至1895年及1905年等年號的鑄幣均為27.125克重,稱之為「加重版」;1895年至1928年的24個年號的鑄幣重量均為27克重,稱為「普通版」。值得注意的是,1895年、1905年兩年年號都是加重版和普通版同鑄的年號,但1905年的加重版至今未發現,其真實程度尚無法判定「坐洋」由主幣和輔幣共4枚組成一套。「坐洋」的形象雖然與其後英國鑄造的「站洋」中持戟武士傲然挺立船頭的形象大相徑庭,但卻絲毫無法掩蓋殖民主義者大規模進行經濟侵略的野心;銀幣背面的裝飾圖案為麥穗,法文有「貿易銀元」和「法屬印度支那」等。


幣正面的主圖為手執束棒的自由女神坐像,坐像的兩側鑄法文文字是:REPUBLIQUE FRANCAISE(法蘭西共和國)。女神座下方有小字法文BARRE和該幣發行的年份。銀幣背面的主圖案為一花環,周圈為說明文字,花環上方鑄法文為:FRANCAISE INDO-CHINE(法蘭西印度支那),銀幣花環中間的橫向文字為銀幣的面額:PIASTRE DE COMMERCE(皮阿斯特的貿易銀)。銀幣花環下方文字為:TITRE 0.900 POIDS 27 GR(含銀千分之九百,重量27克)。整塊銀幣背面文字的中文意譯為:法蘭西(所屬的)印度支那(銀幣)。壹貿易銀元重27克,含純銀千分之九百。正下方中間位置的雙火炬中的小字「A」則可視為版別。


除了1921年、1922年有「H」字版和無字版之外,其他年份的一元法光都是屬於「A」版。法國貨幣的使用單位是「法朗」,法屬的印度支那地區發行的貨幣單位不用「法朗」而用「皮阿斯特」,其中原因之一可能是為了顯示錶示印度支那是其海外殖民帝國的一部分。其二是為了區別本土貨幣和殖民地區的貨幣。 「坐洋」銀幣。1元(皮阿斯特)銀幣開鑄於1885年,停鑄於1928年,總共發行35種,;50分「七角」銀幣開鑄於1885年,停鑄於1936年,共發行9種;二十仙與十仙「七角」銀幣開鑄於1885年,停鑄於1937年,20分共發行35種,10分幣共發行39種。由於原料銀供應不足或市場需求量變化的原因。每種面額「七角」銀幣都有一些年份沒有開鑄。安南銀幣在印度支那發行長達59年間,1元坐洋僅有1885~1890、1893~1910、1921、1922、1924~1928年鑄造,而其中的1891、1892、1911、1912、1914~1920、1923年都沒有開鑄1元「坐洋」銀幣。50分的「坐洋」銀幣僅有1879、1884、1885、1889、1894~1896、1900、1936年等9個年份開鑄,其他年份都沒有開鑄。20分的坐洋在1886、1888、1890、1891、1904~1907、1910、1915、1917~1919、1926、1931~1936年沒有開鑄銀幣。10分的坐洋在1886、1887、1890、1891、1904~1907、1915、1918、1926、1931~1936年也沒有開鑄銀幣。 法國自1885年始鑄坐洋至1928年停鑄,歷時43年,其中1892、1911、1912、1914~1920、1923等年未發行外,其它32年均有發行;按照年號、重量、記號的分別排列組合進行統計,坐洋共計38個版式;如:1885~1895之間發行均為加重版,重量為27.215克,1895~1928之間改為普通版,重量減為27克-這是按照年號、重量版塊的區別;再如:1921、1922兩個年號中分別出現「A」版(極少見,未見流通幣,存在爭議,認為是樣幣或偽造)、「H」版和無字版三種,而其它年號的坐洋則只有「A」版;除了按照上述情況收集坐洋外,還必須注意坐洋的收藏價格相對較低,其中品相是決定價格的重要因素,不同版塊是影響價位的參考因素,個別稀缺品是必須注意的關鍵因素。在鑒定真偽後,1890年加重版應屬於珍稀品種;1885、1888、1893屬於加重版的稀少品,而1910、1922無字版屬於普通版的稀少品。


法國銀元


日本銀元


說起明治三年(1870年)開始發行的日本貿易銀元(我國稱之為「日本龍洋」),我們就不能不了解一下日本「明治維新」這段重要歷史。日本從1603年開始成為德川幕府統治時期,直到1868年開始「明治維新」政治改革之前,一直是一個落後的封建國家,已近乎淪落成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美國等西方列強的殖民地,再加上德川幕府政權對廣大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壓榨,日本的階級矛盾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在廣大農民和城市貧民多次起義的衝擊下,封建統治搖搖欲墜。當時的西方殖民主義者正深陷中國太平天國起義和印度民族大起義的重圍之中,無法分身鎮壓日本人民的起義,這樣,統治日本達260多年的幕府封建政權終於倒台了!傾向資本主義的起義軍領導人於1868年擁戴日本明治天皇,成立了維新派掌權的新政府,在日本大力推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改革措施,實施「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總方針。明治維新,是日本從封建主義到資本主義的轉折點,也是日本從落後的封建國家到世界性的經濟和軍事大國的轉折點。


為適應大力發展資本主義,開展對外經濟和商品貿易的需要,日本維新政府於明治三年(1870年)開始鑄造面值為「一圓」的貿易銀元,歷時45年,直到大正三年(1914年)為止,累計鑄造貿易銀元約兩億枚。日本貿易銀元,共有三種版式。鑄造最多的版式就是明治七年鑄造的貿易銀元,一般收藏者收藏的多為這一版式:正面圖案為環繞的珠圈和設計獨特的小太陽圖案,兩側為呈弧形排列的櫻花枝葉,中間的文字為漢字「一圓」,下面是綢帶紮成的同心結;背面的圖案為「飛龍戲珠」,周邊的文字有「大日本」和「明治七年」或者「明治×年」等。明治七年的鑄造量為94.2萬枚,這種發行量較少的貿易銀元的市場價為1~3萬元。


再一種版式就是明治八、九、十年的版式,它與明治七年的不同點是,銀元正面中央的「一圓」二字變成了「貿易銀」三字,突出開展海外貿易的含義。明治八年的貿易銀元發行量僅為13.9萬枚,屬於珍罕品種,即使品相不算很好(八成)的,市場價也高達5~8萬元。


另外還有一種版式為明治三年的。銀幣背面的飛龍圖案呈順時針方向盤旋,非常有動感;正面主圖中心為一個光芒萬丈的太陽,太陽周圍是圓形的珠圈,珠圈之外裝飾有櫻花的枝葉。明治三年貿易銀元的鑄造量為368.5萬枚,其價格也在千元以上。而明治二十一年以後直到大正三年(1914年)的日本貿易銀元由於鑄造量較大,市場價一般在200元上下。總之,早期的價格較高,中晚期的價格較低。


日本貿易銀元鑄造質量高,成色統一,採用漢字是它的一大特色。從外觀大小和重量上來看,它還有大小版之分,大版直徑為38.6毫米,重27.23克;小版直徑為38.2毫米,重26.96克,二者的成色均為90%。其中明治三年至明治十八年的為「大版」,明治二十一年至大正三年的為「小版」,而明治十九、二十年則既有「大版」,也有「小版」。


明治三十年以前的銀元上有的打有「銀」字戳,可能是一種提示作用。而明治三十年之後,大家都認識到,往銀幣上打戳,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反而損壞了銀幣的品相,所以,明治三十年以後,就沒有打戳的了。由於打戳的銀元較少,所以在價格上一般要比沒有打戳的高出二三成。至於國內一些銀庄在銀元上打的各種其他戳記,則因對品相有所損傷,在一定程度上對價格還是有點影響。


日本銀元


英國銀元


1895年,由於英國限制本土銀幣的流出,所以英國政府在印度的孟買、加爾各答的造幣廠鑄造了新的貿易銀元,用於英國在亞洲的貿易,因此嚴格說來仍然屬於英國銀幣。銀元正面中央是一持戟、盾的不列顛女神(國內因此俗稱「站洋」或「站人」),上端在女神左右有英文幣值「ONE DOLLAR(一元)」,下有紀年;背面中央為壽字紋,上下為中文「壹圓」,左右為馬來文「壹圓」。重量26.9568克,成色90.0%。該幣發行後廣泛流通於亞洲各國,尤其是東亞、東南亞地區,進入我國後最初流通於粵、桂兩省,1900年以後北方開始使用,特別在京津地區更為盛行,佔領了我國自南到北的大部分地區。 由於當時香港並未發行過壹圓銀幣,且該幣在香港一度獲得法定流通資格,因此廣東部分地區也習慣稱為「香港壹圓」。


英國"站洋",據史料記載和存世實物版別統計,現已知:


(1)無暗記版,有五年,即1895,1897,1900,1925,1930年;


站洋的不同版別多寡數量極其不均,個別稀少年號、稀少暗記是名副其實的珍品,如1935、1921、1934等年號極少,1904、1913、1925、1929、1930等年號也屬稀少品,其它年號則見仁見智,說法不一了;在暗記版中,則根據不同年號情況以「B」版和無字版較為常見,當然不同年號情況各異絕非能夠一言以蔽之,從普遍情況看「C」版屬於稀缺品,其它暗記版別更加不可得見了。


暗記版的,最普通的是「B」字版,主要是在槍戟的叉尖上有陰文「B」字,一般肉眼便可觀察,借用放大鏡效果更好,「B」版非常普遍,在該幣有發行的23個年頭中,除了1925年未發現有暗記版式外,其它年號均有暗記版站洋,而且以普通「B」字版最為常見;據載還有「2B」、「6B」、「0B」等陰文者;另有「C」版者,此暗記在站人正面盾牌與褲裙交界的下方三角內,船下波浪也與其它有別。


無暗記版,即在站洋的正背面無任何暗記,當然僅僅憑槍戟的叉間上無「B」是不能判斷是否無暗記版別的,真正鑄造發行無暗記版的站人銀幣的年號只有5個,即1895、1897、1900、1925、1930年等,這一點應當注意。


香港銀元


1842年,香港首任總督宣布以中國內地的銀兩、制錢和英鎊、東印公司盧比、墨西哥鷹洋4種貨幣為法定貨幣。


1864年興建的香港第一家鑄幣廠,地點在香港銅鑼灣加寧街。所鑄幣文有兩種版式。正面同為英維多利亞女王像,邊飾中國式「鎖殼紋」,區別主要在背面,一為「香港壹元」以中英文對照標寫,另為中文「紋銀壹兩」及英文「ONETAEL、HONG-KONG」(香港壹兩),均鐫有年份,傳世銀幣有1866、1867和1868年三個年份,而幣廠僅生存兩年至1868年1月1日倒閉。早期「香港壹元」主幣因發行量少,至今已為珍品。


西屬菲律賓銀元


律賓地少海闊。1565年馬尼拉被西班牙殖民者佔領後,就開始了由馬尼拉通向拉美的航線。「太平洋海上絲綢之路」的出口,換來大量的西屬銀幣,其中有西屬菲律賓銀元流入閩粵一帶。


該幣正面圖案為西班牙國王阿爾豐索十三世側面頭像。背面圖案中間是盾形徽,盾中央橢圓內一朵百合花,盾左右上下分4格,一格內有一隻張口直立似要奔跑的雄獅(代表亞格岡王國),一格內是城堡(代表卡斯提王國),另有二格有網紋和直條方。盾下方是一朵帶葉石榴(國花),盾上是皇冠。兩側各列一根象徵大力神的圓柱,柱上各裹著一條捲軸呈$形,捲軸上有拉丁文「PLVS VLTRA」(海外天地),邊緣環寫「ISLAS FILIPINAS」(菲律賓群島),下紀值「UN PESO」(1比索)。


1744年3月,在英國倫敦科芬園,山米爾·貝克主辦了世界上第一場拍賣會。並創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拍賣公司蘇富比(Sotheby"s,又名索斯比)。自那以後,拍賣這個行業才慢慢的步入我們的視野。


作為拍賣行業的開山鼻祖,蘇富比蘇富比以讓全球客戶無束縛地觀賞偉大的藝術品而引以為傲。如今可觸及到全球藝術市場的每個角落:辦事處遍布 達40個國家,總共90 個地方;每年全球範圍共10 個拍賣場舉行約250 場拍賣會;涵蓋的收藏品超過70 種。



盤點—那些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的錢幣



蘇富比的辦公室及代表處遍布亞洲,包括中國內地及香港、台灣、日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及韓國,並於香港及新加坡定期舉行藝術拍賣。


近幾年中國買家近乎主導著整個古玩藝術品的市場,為了多元化我們的古玩藝術品市場,也為了迎合各地買家的需求,英國蘇富比於2015年年底和上海楚沂藝術品有限公司達成協議,授權上海楚沂藝術品有限公司為蘇富比駐中國內地辦事處代表,進一步的開拓中國內地古玩藝術品的市場。


如果你想參加此蘇富比主辦的拍賣會,請聯繫蘇富比古玩藝術品徵集市場部:詹經理 (蘇富比金牌古玩經濟人)


上海楚沂藝術品有限公司,註冊資金一千萬,佔地1500平,位於上海5A級寫字樓--星月國際廣場一號樓7樓。是一家藝術品中介、代徵集為主體的綜合服務公司。



盤點—那些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的錢幣



拿到蘇富比授權後,上海楚沂藝術品斥資500萬重新裝修辦公所在地,由蘇富比總部派駐專家老師坐鎮把關,讓各地賣家藏友能有一個好的交易平台。


2016年5月份,由上海楚沂藝術品有限公司提供精品藏品、英國蘇富比主辦的拍賣會將在加拿大舉行。在這之前,各地藏友所持藏品凡是通過公司審查、蘇富比拍賣公司海選都可參加拍賣,且免稅。


一如以往,蘇富比在拍品、展品種類以至銷售模式都經過審慎考慮,傾力為內地藏家和藝術愛好者打造高水平的藝術及收藏體驗。


如 閣下有興趣參加本次蘇富比的拍賣,歡迎與我們上海楚沂聯繫、


蘇富比中國大陸區域市場部經理:詹經理(蘇富比金牌古玩經濟人)


聯繫方式:187 2182 8134


公司地址:上海市寶山區淞寶路155號星月廣場1號樓7樓


(如需面談,請提前一天預約)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憤怒地子彈 的精彩文章:

盤點齊白石老人的那些價值連城之作,值得一看!
慈禧銀幣究竟是真是假
拍賣結果 巴黎蘇富比拍賣總成交額1,300萬歐元

TAG:憤怒地子彈 |

您可能感興趣

漂洋過海來看你
藝術▎漂洋過海來看你!那些收藏在美國的宋畫
漂洋過海半個月到中國,在潘家園只要5元一顆!這菩提你有嗎?
飄洋過海的來掙錢:中國的朝鮮打工妹
漂洋過海來娶你,很值得
漂洋過海的紙花,最終到了哪裡?——小南
自然界中的「漂洋過海來看你」
漂洋過海來看你——日本
漂洋過海來看你,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座枸杞島
漂洋過海去泡你
一曲《漂洋過海來看你》太美了!
漂洋過海來到濱海城市三亞
飄洋過海來睡你
「漂洋過海」而來的薰衣草
一大波日本妖怪漂洋過海來吃你
漂洋過海而來的性感明星,到了中東就得這樣打扮
別樣春節海外過 讓紅包漂洋過海來找你!
飄洋過海來香港只為了打一口這麼有益的針
元朝為什麼會有漂洋過海來中國做太監的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