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瑜伽 > 瑜伽是控制心的意識波動

瑜伽是控制心的意識波動


瑜伽是控制心的意識波動







瑜伽是控制心的意識波動


經常有人問我為什麼吃素,我想先從什麼是瑜伽開始聊起。


《瑜伽經》中講到「瑜伽是控制心的意識波動」。宇宙之中充滿波動,粗鈍如光波,聲波,精細如紫外線,紅外線,而人也可歸結為一種波動,即內心意識的波動。人自出生一刻起便有意無意地波動著意識,並不斷追求,或流於物質,或流於精神。然而無論物質與精神都不能滿足人們對無限的渴求,於是出現了痛苦。


在缽顛闍利看來,心(chitta)由三部分構成:末那(manas)、菩提(buddhi)和我慢(ahmkara)。


末那,是將人對外部世界的感覺印象收集起來的記錄官能。


菩提,是一種將這些印象分類並反作用於它們的分辨官能。

我慢,則是聲稱這些印象全是它自己的,並把它們作為個人知識儲存起來的自我意識(ego-sense)。


舉個例子:


末那報告說:「一個巨大的生命體正在迅速逼近。」


菩提判斷道:「那是一頭公牛。它憤怒了,它要襲擊某個人。」

我慢尖叫道:「缽顛闍利,它要襲擊的人是我。是我看到了這頭公牛。是我受到了驚嚇。是我準備拔腿逃跑。」

瑜伽是控制心的意識波動



人們認為,上帝,即潛藏的實在,是無所不在的。如果實在確實存在,它一定是遍及一切的,它一定臨在於每一個有生命的或無生命的存在者當中。生命體中的上帝在梵文中被稱作阿特曼(Atman)或神我(Purusha),即真實的自我。


心看似聰明伶俐,神志清醒,但瑜伽哲學認為,其實不然。它只是一種借來的才智。阿特曼才是真正的才智,是純粹意識。心僅僅反映了那種意識,因而才顯得有意識。


認識或感知是心的意識被動(thought-wave,vritti)。因此所有的認識都是客觀的。即便是西方心理學家所說的自省或自知,在缽顛闍利看來也是客觀的認識,因為心不是認知者,而只是認識的工具,它和外部世界一樣是被感知的客體。真正的認知者,即阿特曼,仍然是未知的。


每一種感知都會引發我慢,它說:「我知道這個。」但說話的是虛假的自我,而非真正的自我——阿特曼。


我慢的產生是因為把阿特曼認同為心和感覺這些東西。這就好比一個小小的電燈泡宣稱:「我是電流。」接著把電流解釋為含有金屬燈絲的梨形玻璃物。這樣的認同是荒謬的,與虛假的自我聲稱自己是真正的自我一樣荒謬。不過,電流的確存在於燈泡中,阿特曼也確實遍及一切事物。


每當外界的某個事件或對象被感官記錄下來時,心便會產生意識波動。我慢就將它自身認同於心的這一波動。如果這一意識波動是令人愉悅的,我慢就感覺到「我是快樂的」;如果令人不悅,它就感覺到「我不快樂」。這種錯誤的認同是我們所有不幸的根源——因為即使自我暫時感到快樂,這種快樂也會帶來焦慮,即一種依附於快樂對象的慾望,這就為將來可能產生的不快樂做好了準備。


而真實的自我,即阿特曼,永遠不受意識波動的影響,它永遠是純粹的、覺悟的和自由的——它是唯一真實不變的快樂。由此可知,只要一個人還把意識波動認同於我慢,他就永遠不可能了解真實的自我。為了覺悟,我們必須控制意識波動,這樣才能終止這種錯誤的認同。《薄伽梵歌》教導我們:「瑜伽就是斷除痛苦。」


在描述意識波動時,注釋者使用了一幅簡單的圖像——湖的圖像。如果湖面上起了波浪,湖水就變得渾濁,不可見底。這個湖,代表著心,而湖底,則代表著阿特曼。


湖水代表人心,湖面水波代表意識波動,湖底則代表阿特曼。當人心之湖變得澄明靜寂,湖底的阿特曼明晰可見。


當缽顛闍利說到「控制意識波動」時,他並不是指瞬間的或是表面的控制。許多人認為,瑜伽修鍊就是要「讓你的心中一片空白」——如果真是這樣,只要叫你的朋友用鎚子在你頭上狠狠一擊就行了。沒有哪種精神優勢可以憑藉自施暴力來達到。


我們不要企圖通過破壞記錄意識波動的感官來控制之。我們得做一件更為困難的事——即把意識波動與我慢的錯誤認同遺忘掉。這個遺忘的過程包含一次性格的徹底轉變,用聖保羅的話來說,是一次「換心」。

瑜伽是控制心的意識波動



意識波動分成五種:正知、謬誤、分別知、睡眠和記憶。


1.正知:它是知覺、推論和經典


倘若沒有錯覺的因素,我們的感官所知覺的一切都是正知(right knowledge)。如果我們的推理正確,我們從直接知覺中推論出的一切也都是正知。經典是那些偉大的精神導師在完美瑜伽的狀態下根據超意識的知識而獲得的,因此它們也是正知。這是一種比一般感官知覺更為直接的知覺,導師所傳授的真理可以被任何一個進入超意識狀態的人所證實。


2.謬誤:它是錯誤的認識,不由實相而來


瑜伽文獻中有一個經典例子,即把一根繩子誤認為一條蛇。在這種情況下,謬誤(wrong knowledge)讓我們懼怕繩子,並促使我們躲避它或殺死它。


3.分別知:語言與實在不符,就產生了分別知


分別知的通常表現是匆忙地下結論。剛聽別人說了幾句,就草率地曲解他的意思。在政治演說中,我們往往會發現雙重的分別知:演說者認為他的話符合某個事實,聽眾則將它附著到另一個事實上——其實兩者都錯了。我們年復一年從報紙和廣播中看到和聽到「民主精神」、「美國人的生活方式」等表述,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分別知。


4.睡眠:它是有關虛無的意識波動


無夢的睡眠並不意味著人心沒有意識波動,它是一種有關虛無的積極體驗。因此它不能與無波動的瑜伽狀態相混淆。如果我們在睡眠時沒有心的意識波動,那醒來時就不會記起自己一無所知。正如S.拉達克里希南(S.Radhakrishnan)在其《印度哲學》一書中談到的,酣睡過後,某某先生繼續是某某先生,因為他的體驗相互聯結成為一體,即使在他睡眠時也依然存在。這些體驗與他的思想聯繫在一起,不會飛到別人身上。這種體驗的連續性使我們不得不承認,永恆的自我潛藏在意識的所有內容之中。


5.記憶:它是未遺忘又返回到意識中的感知對象


記憶是一種第二級的意識波動。直接知覺的波動引起一圈或一系列更小的波紋。睡眠時的意識波動也會引起更小的意識波動,我們將它稱之為夢。做夢就是睡眠中的記憶。


人的意識是很不穩定的,它很容易受引誘,容易在光怪陸離的社會中迷失。人抱著我執或自我中心的意識,一心追尋佔有,既得不到清閑,也失去生活的快樂。


結果,帶來更多精神生活的困擾和煩惱。實質上,我們並不是真正想要所欲求的東西本身,而只是有一種想得到某種東西的慾望,僅僅是一種內心的欲求!在瑜伽哲學看來心不是認知者,而只是認識的工具,它和外部世界一樣是被感知的客體。


真正的認知者,即是阿特曼,禪宗的所謂明心見性。我們必須明確工具不是人生的目的,在完成心的效能訓練之後,必須放下它,用自性的智慧生活。


生命猶如一出鬧劇,矛盾掙扎,永無休止,內在擺不平,念念皆煩惱。佛名經云:「罪從心生,還從心滅。」 故知善惡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為根本。


若求解脫,先須識根本。若不達此理,虛費功勞,於外相求,無有是處」。而控制內心意識的波動便是擺脫痛苦的根本。


它能讓我們如同海底的礁石,固守心中的熾熱和堅硬,能讓我們在任何情形下泰然自若,依然故我,始終一副閑雲野鶴之態,風來拂面,不著痕迹;雨來刷身,不覺清涼,合目獨立,內心一片清澈空明。


查看更多瑜伽教程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瑜伽微社區 的精彩文章:

一個前列腺保健必須做的瑜伽體式
瑜伽入門12大點,新手必學!
女性練瑜伽的幾個重要階段!
「凍齡」9姿態,瑜伽人憑什麼比別人年輕10歲?
基督徒可以練瑜伽嗎?正解

TAG:瑜伽微社區 |

您可能感興趣

瑜伽,就是用意識控制情緒的轉變
瑜伽,練習身與心的控制與平衡把握!
潛意識真的控制著行為嗎?
情緒激動突然心臟血管爆了?健康養護心臟,從「控制情緒」開始
不能控制自己情緒,便會被情緒控制
用意識控制機器的利與弊
人類的心靈能被控制嗎?
總是容易衝動的人,怎樣控制自己的情緒?
控制好自己的心情,生活才會處處祥和
控制慾望的關鍵是不是控制情緒?
任意放逐自己的控制欲,愛會變得傷痕纍纍
魔聲也做「智能」耳機?動動嘴,語音控制很魔性
如何控制好,瑜伽雙角式的重心?
如何控制自己的 情緒
用「意念」輕鬆控制一切
腦電波:讓你擁有讀心術、意念控制術?
「意」是你唯一能控制的
小鼠的精細運動控制受到主動抑制
控制好心情,生活才會處處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