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談親近善友之三:成就五相,令善友性作信依處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四
作者/觀諸法如
叄、成就幾相,令善友性作信依處?
若諸菩薩成就五相,令善友性作信依處,令他遠聞極生凈信;何況親睹。
菩薩成就五種相貌,能作眾生信心的建立處。眾生和菩薩距離的很遠,只是聞菩薩的名的時候,就能生清凈的信心,若是直接面見菩薩,當然眾生的信心就更能建立了。
一、勝妙
一者、勝妙。威儀圓滿、威儀寂靜、威儀具足,一切支分,皆無躁動。
威儀圓滿,《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二:云何名為「於威儀路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謂如有一,於所應行、於如所行,即於此中,如是而行,由是行故不為世間之所譏毀,不為賢良、正至、善士、諸同法者、諸持律者、諸學律者之所呵責。如於所行,於其所住、所坐、所卧,當知亦爾。如是名為「於威儀路,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菩薩也隨順世間的威儀,不超越世間的常軌。菩薩隨順世間,但也不違背出世間佛法的威儀。佛所規定的威儀,菩薩是隨順的,不超越毗奈耶,不違犯毗奈耶所規定的。身體表現出來的,沒有躁動,表現於外的相貌是寂靜,內心也是寂靜的。
威儀寂靜,《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三:「複次此中,云何應知離欲者相?謂離欲者;身業安住諸根無動,威儀進止無有躁擾;於一威儀能經時久,不多驚懼,終不數數易脫威儀。」離欲的人有什麼相貌呢?這是按真實的說的,不是偽裝的,應該是這樣說。離欲的人,身體是安住不動的;怎麼叫做「安住」呢?「諸根無動」,眼耳鼻舌身不那麼動亂。行住坐卧的「威儀進止」不躁動。於同一個威儀能安住很長的時間。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八:「彼閑居時,或於塵霧,或昏夜分,見大雲氣,聞震雷音;或逢雹雨、師子、虎豹;或遭凶猾竊劫抄虜;或遇非人來相嬈逼,便生驚怖,身毛為豎。」在閑居處的時候,出現很多塵、霧;或者是昏夜的時候,「見大雲氣」。「聞震雷音」,聽見很大的雷聲。「或逢雹雨」,下冰雹雨。或者是逢見獅子、虎豹。「或遭凶猾竊劫抄虜」,或者遇見兇惡的人來搗亂。
「猾」是狡猾的人、欺詐的人,遇見這種人來欺騙。或者是遇見了竊劫,偷偷的來偷盜東西。「抄虜」是公開的來搶奪東西。「或遇非人來相嬈逼」,或者遇見的是鬼,來搗亂、嬈亂、逼迫他。「便生驚怖,身毛為豎」,說這個人遇見這些境界,心裡恐怖,周身的汗毛都是立起來呀!這是表示害怕的相貌。為什麼見到這些事情心裏面會有驚怖呢?應該知道就是沒有斷「妄分別貪」的關係,就是對欲有貪著,有欲的話就有這些恐怖。若已經離欲了,得到色界定、無色界定的人,就沒有這些恐怖的事情;「是故說言不多驚懼」,也是有恐怖,但是輕微;什麼時候才能夠完全無怖?「無我」的時候!無我的時候能入於第一義諦,能入於第一義諦這一切都無恐怖。
威儀具足是行時、住時、身所作業能正知而住,一切成辦無所減少。
二、敦肅
二者、敦肅。三業現行,無掉無擾。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五:「敦肅者:謂如有一,待時方說而不儳速」。等待何時方便說話才說話。什麼叫做「時」呢?就是「而不儳速」。對方那一段話還沒說完,中間就要插嘴說話,這叫做儳。「不儳」,就是等對方說完了我們再說。「不速」,說話的時候,慢慢的一句一句講,不要說太快,那就叫做「待時方說」。
解釋:無掉無擾。《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三:「言詞柔軟,言詞寂靜,不樂諠雜,不樂眾集,言語安詳」。這是說語業。「言詞柔軟」,說出來的話是柔軟、不粗暴。「言詞寂靜」,說出來的語言,帶有寂靜的氣氛的。「不樂諠雜」,不歡喜大聲吵、喧鬧。「不樂眾集」,不歡喜到大眾集會的地方去,修行的人,成就了色界定無色界定的人,他對世間完全是看不起的,所以「不樂眾集」。「言語安詳」,說話的時候非常自在。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三:「眼見色已唯覺了色,不因覺了而起色貪;如是耳聞聲已鼻嗅香已舌嘗味已身覺觸已,唯覺了聲乃至其觸;不因覺了而起聲貪乃至觸貪。能無所畏覺慧幽深,輕安廣大身心隱密,無有貪婪無有憤發,能有堪忍;不為種種欲尋思等諸惡尋思擾亂其心」。這是「意業攝」。「眼見色已」,「唯覺了色」,唯看見色是青黃赤白。不會因為看見這個人很美生了愛著心。「如是耳聞聲已、鼻嗅香已、舌嘗味已、身覺觸已,唯覺了聲乃至其觸;不因覺了而起聲貪乃至觸貪」,不會生貪心的。
「能無所畏」,能夠無所畏懼。「覺慧幽深」,智慧比那個沒得定的人深奧。「輕安廣大」,有廣大的輕安樂。「身心隱密」,能知道身、心深密的境界。
「無有貪婪」,沒有「貪婪」,沒有貪食。「無有憤發」心裏面沒有恨。「能有堪忍」,不如意的事情,如意的事情,心裏面都不動。「不為種種欲尋思等諸惡尋思擾亂其心」,前面「貪婪」是一般性的貪,這特別說出來欲尋思的貪。這位修行人不會有種種的欲尋思等諸惡尋思;欲尋思、恚尋思、害尋思,不會為這些尋思「擾亂其心」的。
「二者、敦肅」,「敦」是敦厚誠實,「肅」是恭敬嚴肅。菩薩是這樣的。「三業現行,無掉無擾」,他的身口意三業表現出來的行相,不會掉擾。
三、無矯
三者、無矯。不為誑他,故思詐現嚴整威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二:「又為貪求種種衣服飲食卧具病緣醫藥資具因緣,方便顯己有勝功德,矯詐構集非常威儀。為誑他故,恆常詐現諸根無掉、諸根無動、諸根寂靜,由是令他,謂其有德,當有所施、當有所作,所謂承事、供給衣服飲食卧具病緣醫藥及諸資具。」為了貪求衣服飲食等等資具,在大眾之中顯示自己有殊勝的功德,就是欺騙性的顯現出來不尋常的威儀,或者是一個怪樣叫人家注意,表示有道德。心裏面有欲卻表現出來是無欲的相貌。「諸根無掉」,行、住、坐、卧的「威儀」,都是很如法的、不躁擾。「諸根無動」,身體安住不動。「諸根寂靜」,威儀能夠「經久時住」。就這樣,大家就會說這個人有功夫、有修行。應該去布施他、供養他,應該為他做些事情。「所謂承事」能夠隨順他的意思去為他做事情,還「供給」他的「衣服、飲食、卧具、病緣醫藥、及諸資具」,就這樣子欺誑人。
「矯」是虛偽的意思。「不為誑他」,菩薩所現出來的威儀沒有欺誑別人的意思,不會故意的心裏面思惟「欺騙」,詐現出嚴肅的威儀。
四、無嫉
四者、無嫉。終不於他說法所得利養恭敬,生不堪忍,而常自勵,請他說法;復恆勸余於彼廣施利養恭敬,無諂偽心。
「無嫉」,就是不嫉妒。別人為眾生說法的時候,得到利養恭敬了,菩薩不會心裏面就不高興了,菩薩心裏面能容忍。菩薩本身也是有能力為眾生說法,但是常自己勉勵自己,用誠實心,請他人為眾生說法,也常常勸人對其他說法者「廣施利養恭敬」。
又常於他其心純凈,見彼說法及得財敬,深生隨喜。如自所獲利養恭敬,心生歡喜,見他所得利養恭敬,其心歡喜,復過於是。
菩薩長時間保持內心的清凈。見到其它菩薩為眾生說法,及得到名聞利養的恭敬的時候,心裡生歡喜心,就好像自己得到名聞利養、恭敬。其心歡喜乃至超過自己得到名聞利養恭敬。
五、儉約
五者、儉約。尟儲器物,隨得隨舍。
菩薩非常儉約,自己得到的利養,很少儲藏起來,能隨時棄捨、布施。
煩惱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念佛:隨念佛十種名號、功德
如何知道懺悔得清凈了?
具八德的善知識有五種功德
許巍:讀佛經治癒了我的抑鬱症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瑜伽師地論》談親近善友之四:由五種相,於所化生為善友事
※《瑜伽師地論》談親近善友之五:由四種相,方得圓滿親近善友
※《瑜伽師地論》談親近善友之七:由五種處於說法師不作異意
※《瑜伽師地論》談親近善友之六:菩薩欲聽法時,作五種想
※《瑜伽師地論》談親近善友系列
※懺悔的力量,善友講述其親弟弟的一段神奇經歷!
※交善友 ,遇知音!
※做到這七件事情 才能稱為善友
※心誠交善友, 人好遇知音!
※心誠交善友 ,人好遇知音
※心誠交善友 ,人好遇知音
※李善友教授《認知升級之第一性原理》課程攻略
※李善友說:我們都是掘地蜂!好可怕!
※李善友:或許,你只是一個識字的文盲
※【智慧人生】心誠交善友 人好遇知音
※李善友:你與高手的距離,並非只差了一萬小時練習
※不為財富名利而折腰,當以善友成長而屈就
※善友籌小編放生的親身體會與感應
※普勸各位善友讓滯留家中的經書積極流通起來,恭敬法寶,開智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