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怨將趙括 被黑了2000多年
公元前260年,趙王用趙括替下長平前線的廉頗,任命趙括為趙軍主將,趙括上任後改變對秦軍作戰策略,主動出擊,後中秦將白起誘敵深入之計,只40萬趙軍被坑殺。自此趙國國力頹廢,再無力抵擋秦軍的攻勢,趙括也被釘在恥辱柱上2000多年,被冠以只會紙上談兵的庸將,可事情並不是這樣,最起碼趙括絕非庸將,只不過是勝者為王 敗者為寇,失敗了總么說你都很正常!
公元前262年,秦軍攻打韓國上黨郡,韓國願意將上黨郡割讓秦國,但上黨郡守馮婷不願秦國佔領上黨,向趙國求援,願意將上黨郡讓與趙國。趙王在國內強硬派平原君的建議下,同意接收上黨郡,派大將廉頗率軍進駐上黨,抵禦秦軍。自此,歷史3年的長平之戰拉開序幕! 很多人認為趙國此舉是自尋死路,不應該接收上黨招惹秦國,這就有些由戰爭結果角度來看待這件事了,戰前的七國中,論軍事實力也就是趙國能與秦國一戰,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國富兵強,國力蒸蒸日上,趙國經歷胡服騎射,國力是增強了不少,但更多是軍事方面,可惜的是,趙武靈王死後,很多改革措施也被廢止。所以說當時趙國面臨的形勢是,秦國意欲向山東擴張,韓魏趙三國自然首當其衝,早晚會與秦軍一戰,此時開戰兩國實力差距肯定要比日後開戰要小。趁勢佔領上黨,還可掌握地利優勢,廉頗不就是依靠地形優勢才頂住秦軍進攻的嗎。所以說,此時接收上黨並不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如果長平之戰,趙國勝了呢,誰還會說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長平之戰打了近3年,前期廉頗一直堅守不出,考慮到秦軍勞師遠征,後勤補給不易,打算拖垮秦軍,趙王也是同意的,要不然也不會這麼長時間不撤換廉頗,問題是當時秦國是吃不消了,可還能再挺一陣,趙國到是扛不住了,秦國自佔領巴蜀後,將那裡變成自己的天然糧倉,可反觀趙國,四戰之地,還要防範匈奴,其糧草儲備早已耗光,不足以支撐長平的趙軍了,而廉頗是不會因為後勤補給不足改變對秦策略的。趙王臨陣換將並不是聽信了秦國的反間計,反過來想,秦國說廉頗不行,秦軍最怕的是趙括,最起碼證明,趙括在外是有名望的,在趙國,民眾和軍隊對其實認可的,不然這種留言根本就不會再趙國流傳,讓一個在軍中沒有威望的人去統領40萬趙軍可能嗎? 趙王在確定趙括接替廉頗前曾問過樂毅,老將軍是同意的,說明他是認可趙括軍事才能的,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決定著趙括比任何人更適合趙軍統帥的職位。在3年的戰爭期間,趙括可沒閑著,他管著長平前線趙軍的後勤補給,數十次進出長平,對長平地形他最了解,古代打仗,對戰場地形的掌握程度足以改變一場戰局的勝利,所以說趙王任命趙括為長平趙軍主帥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趙括也具備一個統帥的條件。 趙括接任廉頗後,更改趙軍的部署,開始主動攻擊秦軍,當時秦軍主帥是王齕,秦國暗中將白起調至前線,連秦軍眾多將士都不知道自己的主帥換了,更別提趙括了,如果趙括知道是白起率領秦軍,他是絕不會貿然出擊的。值得一提的是,這兩位主帥採取的是同樣的策略,都是派遣一隻偏師奇襲敵後,切斷敵軍後勤補給線,之後正面合圍,最不過白起更為老辣並且秦軍擁有軍力優勢,白起命王齕率軍鎮守後方,又派軍至趙國境內,是趙國不敢派兵解救被圍趙軍。
當趙括率軍猛攻秦軍營壘不下時,趙括應該就知道自己派遣的偏師可能已經被擊潰,便率軍回撤,發現後路被斷,下令原地建築營壘,固守待援,趙軍被圍46天,最終趙括領兵突圍時,身中數箭而亡,趙軍也投降秦軍,最後被坑殺。 設想一下,40餘萬大軍在被圍46天里,軍隊沒有發生混亂,還保持這戰鬥力,趙軍在趙括活著的時候一直保有士氣,這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人能辦到的?被圍期間,趙括一直組織突圍,如果說他成功了,那秦軍很有可能就會退軍了,當時為了支援前線戰場,秦國徵召全國14歲以上男丁支援長平秦軍,可見秦國當時亦是舉全國之力在支撐這場戰爭,如果說趙括突圍成功,秦軍就很難再有這樣好的機會全殲趙軍主力了,很可能會與趙國和談,還是那句話,歷史不容假設。趙括終究是沒能成功,可秦軍也沒好到哪去,此戰秦國大概損失20萬人左右,要不然也不會打完長平之戰,連上黨都沒占,就回國了,就是此戰之後秦國國力大損,必須休養一段了。 如果換了別人,未必能做的比趙括好,個人感覺,歷史對趙括的評價這麼低,也許是因為此戰之後,秦國同意六國的障礙就沒有了,三晉不在有遏制秦國向東擴張的實力。但把這麼大的責任扣在一個人身上是多麼的不公平!
孫楊遭國際孤立 外媒稱他是奧運最不受歡迎之人
梁山好漢中這兩個人是最心狠手辣:連小孩都不放過
為什麼歐洲歷史上沒法統一,而中國經常性大一統
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十大名將
TAG:歷史與社會 |
※長平之戰殺秦軍25萬?千古冤將趙括被誰冠上「紙上談兵」之名
※是名將趙括導致了長平之戰趙國的戰敗?
※千古儒將趙括,因何「紙上談兵」成庸才?這四人「功不可沒」
※長平之戰,如果不換將趙括,廉頗將軍能擋住白起的軍隊嗎?
※長平之戰,如果不換將趙括,廉頗將軍最後能守得住嗎?
※長平之戰,如果不換將趙括,廉頗將軍能守得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