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母愛,我不想要
——論完美犯罪的精神動力學 (十)
對一個剛出世的人來說,母乳堪稱養人之最;對一個走向社會人來說,父母愛堪稱育人之本。
檢視我國的許多家庭來說,父母愛是一種嚴重失衡狀態:父親缺位或父愛缺失,母親全方位或母愛泛濫。那麼,我們的父親去哪兒了?泛濫的母愛都有些啥?現實中,為什麼畸形的親子關係呈泛濫?青少年問題也越來越多?這令我想再次觸碰關於母愛的話題,我們的教養模式有兩種怪像:母乳,我不要喝;母愛,我不想要。
(1)有一種母乳,嬰兒拒吮
想說,既然這位母親的乳汁和孩兒的身體都健康,那嬰兒的拒奶就排除了病理因素,而可以考慮是否有心理原因。那會是什麼樣的心理因素呢?
很遺憾,這一奇怪現象的動因,在沒了解當事者更多詳情,或說當事者沒在接受心理分析的前提下,解讀它實屬主觀臆測。
從萬事有因的角度,恕我臆斷幾點可能性原因:1 母親的偏執個性結構或潛意識裡,有一個不被接納的女兒(本質上,這個不被接納的女兒是她自己),她跟胎兒的交流是「我不希望你是女兒,你一定要是男孩才行」。2 母親孕期,存在高焦慮或抑鬱情緒,胎兒備受感受,他會形成「敏感而不穩定」的神經或氣質類型,以後容易是那種不能安靜的小孩。
基於上述兩點,用克萊因的客體關係理論解析:母親整個孕期提供的孕床是不夠溫暖,胎兒會把母親的負情緒體驗為無數碎片的「壞客體」,這令胎兒在不夠安全的子宮,常常睡得不安穩不踏實,可能會受驚;之後的餵奶,母親將乳頭觸及嬰兒的嘴這一動作,暗喻了母親對嬰兒施加的焦躁,嬰兒會體驗為一種被攻擊。即,乳房委屈的替代了原有的負情緒,變成了實在的「壞客體」,嬰兒利用他本能的分裂機制,(扭頭拒吮)把壞客體隔離在外,它與我無關,嬰兒便覺得安全。
話說回來,以上的主觀揣測,僅滿足了一下我個人的好奇,作為「怪像」難題,我無法作出客觀準確的解讀。其實生活中,有許多怪像本身就是不可解的謎題。
(2)有一種母愛,孩兒反抗
這便是第二種怪像:母愛,我不想要。這一現象很普遍,值得我們省醒:不是所有的母愛都溫暖。
也舉個例說明。 前不久,看了央視的一訪談節目「明星王姬跟她女兒」,大致情況是:王姬陪同女兒妞妞舞蹈訓練。妞妞為參加舞蹈比賽在加緊訓練,王姬發現妞妞參賽的曲目是「小蘋果」而生怒,但妞妞堅持自己。母女兩為此衝突不斷。衝突的過程,母女雙方經歷著相同的感受:挫敗、委屈、憤怒、傷心。衝突的結果:女兒放棄了「小蘋果」,母親勝利了。
卻不知觀眾看後的感受,是同情母親,還是心疼妞妞?是認同母親的作為,還是反對.....答案可能是眾說紛紜。這裡,我對觀眾的反應並不在意,在意的是妞妞都20好幾了,母親為何當她是小孩?我個人看那節目的感受是:可憐王姬的傷心委屈,心疼妞妞不能做自己。也感覺王姬的母愛不是個例,是具代表性的,故想藉此談談:母愛是什麼?
母愛本是柔情,令人溫暖。但王姬似的母親所發出的愛,是一種高高在上的要求,令人感覺被制約的冷。母愛本是一種涵容,令人安全。王姬似的母親所發出的愛,像是一種凸物,令人感覺被頂、想逃。為何呢?
暫且不論他們母女關係今後怎樣,我們也無法確定妞妞今後是怎樣的她,但有個點我們需正視:王姬那千辛萬苦的母愛,孩子並不想要!那麼,像王姬一樣的母親們,可以冷靜地看看這個點,以及它的緣起。
王姬作為職場女性,她是有魄力的事業型人;作為母親,她是很有愛的拯救型人。這種人堪稱完美者,在親密關係(包括戀愛婚姻關係)里,無形中容易置對方於弱勢位。完美母親在家庭的高地位,主要來自於她本身性格的好勝,和兌現好勝的實際能力。這類母親對自身高要求的成功、對幫助他人所獲的成就感、重要感...都是培育她們拯救情結的養分。所以王姬在陪伴女兒舞訓的過程中,那麼自信執拗地勸導孩子「你的選擇是個錯誤,必須改過來」。
與成人孩子的衝突,王姬為什麼獲勝?正是她愛的出發點有幾個至高無上:為了你的將來我怎麼都可以(哪怕你恨我、我受委屈),我不希望你走彎路,我過去吃的苦絕不讓你再經歷....全都是「為你好」,這是誰也抗拒不了的恩典。可對於自主性欠缺的孩子,即便想反抗,也沒足夠能力和勇氣的。已成人的妞妞,我想她並不情願接受母愛,她之所以選擇妥協,並非她認為媽媽正確,而只是她不想看到媽媽傷心。
我們知道,每個人都在找尋屬於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感。王姬這類母親的價值存在,是通過「拯救」他人而體現的,同時也是通過獲得他人「接受」或認同而確認的。所以,就好理解這類母親,當被孩子叛逆、拒絕拯救時必然感受的挫敗、暴怒。
如果一個孩子被愛得惱怒,又說明什麼?施愛的母親會認為:說明孩子不懂事、任性、自私等等。可這樣的解讀,無疑是親子關係走向惡循環的動因。完美母親,往往被自己的情結和正確性蒙蔽,看不見孩子的內心所需。如果母親能冷靜下來,就會看見孩子抗拒母愛的許多理由:你的愛像磐石,我感覺生硬;你的愛像山頂,我摸不著;你的愛像王者,我要不起。
負有拯救使命的母親,完全不覺得自己的愛有問題;也不清楚,她們的愛裡面裝的是她經驗形成的完美信念。因此可說,她用儘力氣去愛孩子,其目的是使孩子成為她一樣有完美價值的人,其深層動機是滿足她自己的拯救情結、實現她自我完美而正確的信念。 這樣的母愛或許沒有錯,只是相對被愛者,它是一廂情願的霸道,受之有壓力;而相對人的成長,它阻礙了孩子發展生存能力,以這一角度看,其愛何嘗不是一種隱性之罪呢。
很贊成周國平的觀點: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成人世界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標強加給孩子,驅趕他們到功利戰場上拼搏。我擔心,在他們未來的人生中,在若干年後的社會上,童年價值被野蠻剝奪的惡果不知將會以怎樣可怕的方式顯現出來。
沒壓力的母愛具有涵容,是這樣一種愛:對來自孩子的挫敗或負情緒,首先不是指責或教導,而是平靜、理解性地包容、轉化,令孩子有「感同並仿同」如何處理負情緒;對孩子自發的興趣、幻想、自主性表達,是能夠無條件的欣賞和保護。
從眾多青春期孩子的身上得知,他們不是真的不要母愛,而是不想被愛所壓制。所以,有著母愛的母親,該想想你的做法是否無形中在阻斷孩子的將來?是否忽略了一基本邏輯:為了孩子的將來而犧牲掉現在,哪還有將來?從現在起,你是否敢於為了孩子的將來,而收回以愛名義下的控制,還給孩子一個屬於他自己的童年呢?
四川成都藍天心理諮詢機構熊玲
當你無法包容別人時,看看這則故事
熊玲:向感覺問真相
熊玲:有關精神悖論的感想:因果共生
所有的恩怨,都是關係太好引起的
自由選擇的痛苦與神經症性人格衝突
TAG:熊玲心理諮詢 |
※熊玲:我不會笑了
※熊玲:誰讓你不快樂
※熊玲:為何叛逆自我願望?
※熊玲:你在婚姻里尋找什麼?
※熊玲:怎樣找回自信和自我
※熊玲:你害怕什麼
※熊玲:你的嫉妒心理從何而來?
※熊玲:覺知我 你關係
※熊玲:感悟人生,感受你我
※熊玲:怎樣讓愛走出夢
※熊玲:夢究竟想告訴你什麼!
※熊玲:儿子为何叛逆母爱?
※熊玲:向感覺問真相
※熊玲:借著控制,你覺察了什麼
※熊玲:誰殺了自信
※熊玲:感言如果怎樣怎樣
※熊玲:夢來於何處,去向哪裡!
※熊玲:為誰抑鬱為誰落淚
※熊玲:善良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