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談親近善友之七:由五種處於說法師不作異意

《瑜伽師地論》談親近善友之七:由五種處於說法師不作異意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四


七、由幾種處於善友所聽聞法時,於說法師不作異意?


若諸菩薩欲從善友聽聞法時,於說法師由五種處不作異意,以純凈心屬耳聽法。

聽聞佛法的時候,於說法的師,從五方面不作錯誤的想法。聽法的時候,內心裏面是清凈的,沒有不如理作意,耳要專註所聽之法,不要打妄想。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四:「屬耳聽者:為欲了知音韻差別故」。我們看書,那就是白紙上的一種字,字是黑色的,我們接觸黑色的字,黑色的字在色聲香味觸屬於色、屬於色塵,用眼睛看的。聽法師說法是音聲,「屬耳聽」要用耳朵聽。音聲就是「音韻」,它有音階,音裡面有屈曲相。佛法的道理,假藉音聲把它表達出來。若離開音聲,佛法的意思沒辦法懂的,不能明白什麼是佛法的。「屬耳聽」,在聽法的一定要注意才可以。

《瑜伽師地論》談親近善友之七:由五種處於說法師不作異意


一、於坏戒


於坏戒不作異意。謂不作心,此是破戒,不住律儀;我今不應從彼聽法。


這一行文解釋「於坏戒不作異意」。聽法的時候,心裏面不作如是異念:「說法的人是個破戒的人,不能安住在清凈的律儀,我今不應該從彼聽聞佛法」。這叫「於坏戒不作異意」,不要有這樣的想法去聽法。若心裏面作如是思惟,法是聽不來了。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四:「於說法師深生尊重。如說法者:當獲無上大果修利故。」對說法者生起尊重,依教奉行,將來會得到無上的勝利果報。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九:「複次,菩薩作是念:法師好惡,非是我事,我所求者,唯欲聞法以自利益。如泥像、木像,無實功德,因發佛想故,得無量福德,何況是人智慧方便能為人說!以是故,法師有過,於我無咎。

《大智度論》卷第九十六:「有人既得善知識,不得其意,反成讎隙而墮地獄,更相謗毀故。唯佛一人無有過失,餘人誰能無者?若弟子見師之過,若實、若虛,其心自壞,不復能得法利。是故空中聲教:「若見師過,莫起嫌恨!」汝應作是念:我先世福德不具足故,不得值佛,今值是雜行師;我不應念其過失,而自妨失般若!師之過失,不著於我,我但從師受般若波羅蜜法」。


二、於坏族


於坏族不作異意。謂不作心,此是卑姓,我今不應從彼聽法。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四:不輕法師者:不作是言:「彼於我所,種姓卑劣等故。」


這是第二種,「於坏族不作異意」。這句話怎麼講?「謂不作心,此是卑姓,我今不應從彼聽法」,你心裏面不要這樣想;「這個說法的人他是卑陋種姓的人,我不應該從他聽法。」若是這樣想,法就不能聽下去了。

三、於坏色


於坏色不作異意。謂不作心,此是醜陋,我今不應從彼聽法。


「壞色」是說這個人的相貌很醜陋的。「於坏色不作異意」怎麼講?心裏面不這樣作念:「此人的相貌很醜陋的,我不應該去聽他說的法」, 若是這樣想,那也就不能學習佛法了。


晉朝道安法師相貌醜陋,不容易得到人家的歡喜。他出家了的時候,他的師父叫他去種田。種田種了一個時期了,就和師父要求要讀經。他師父就請了一本經給他讀。等到晚間回來的時候,道安法師就把經書還給師父,說讀好了,還要再請一本。他第二天又去種田,晚間回來了,這部經又還給師父,又說是讀好了,也能背下來。他師父拿著經,考驗他,他完全把經給背起來了。這時候他的師父對道安法師說:「明天不要去種田了,你出去參學」。

出外參學時遇見了佛圖澄,佛圖澄一見到他便嗟嘆不已,乃至與語終日,就非


常賞識他。因為道安法師相貌醜陋,「形貌不稱,咸共輕怪」,佛圖澄有很多的學生,看他醜陋都不高興。佛圖澄對學生說:你們都不可以輕視他,他的智慧,不是你們所能及。佛圖澄在講經時讓道安為他覆述,眾人在道安覆講時便「疑難鋒起」,而道安法師則「挫銳解紛,行有餘力」,這時候,大家相互說:「漆道人,驚四鄰」。所以佛弟子學習佛法時不應該以貌取人。


道安法師的事迹可以參考《高僧傳》卷第五。

《瑜伽師地論》談親近善友之七:由五種處於說法師不作異意



四、於坏文


於坏文不作異意。謂不作心,此於言辭不善藻飾,我今不應從彼聽法。但依於義,不應依文。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四:不輕法者:不作是言:「此非綺飾文字章句,所有文句,悉皆麤淺故。」


「壞文不作異意」怎麼講?不應該這樣想:「這個人說法的時候,用的言辭不好,沒有一點文采,說話很土氣的,那我今不應該從彼聽法」。聽法者應該如此的態度:「但依於義,不應依文」,應該注意語言裡面所詮釋的勝義,「不應依文」,說的話雖然很土氣、麤淺,但是說法者說的義很寶貴,還是應該聽法。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五:「謂諸菩薩為求義故,從他聽法;不為求世藻飾文辭。菩薩求義不為求文而聽法時,雖遇常流言音說法;但依於義,恭敬聽受。


美妙的文辭是人之所歡喜的,但菩薩從他聽聞佛法,並不是追求世間美妙的文辭,而是學習佛法的勝義。菩薩聽聞佛法的時候,雖然有的時候聽到說法者用一般性的語言、沒有文釆說法,這個時候菩薩的內心是怎麼樣呢?是「但依於義」,只是尊重所求的勝義,恭敬的聽受他所說的法。


佛教徒學習佛法,一定要在文字所詮的義,去思惟、籌量、觀察,就是深入的、認真的去觀察,文字的作用只是能表示義,而我們在義上去思惟觀察,才能夠解決生死大事。


修學佛法的目的是開大智慧、解脫生死大苦,那要通達勝義才可以的。文字好令人生歡喜心,那也有點好處,生了歡喜心然後學習文裡面的義,還是由「依義得解脫」,而不是依文。若是有所偏重,執著文而忽略了義,不明白勝義,只是文辭很美,是不能解脫煩惱的。


五、於坏美


於坏美不作異意。謂不作心,此語麤惡,多懷忿恚,不以美言宣說諸法;我今不應從彼聽法。


什麼叫「於坏美不作異意」?心裏面不要這樣想:「這個說法的人,說話很麤惡、很鄙陋。」心裡就忿怒了,這個人說話的語言說得不好,「我今不應從彼聽法」。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趣涅盤宮,故名先首」。說法的人,所說的法語的正義是勸我們到涅盤那裡去,那當然是解脫生死大苦了,這樣就符合佛法的勝義了。如果說了老半天都是戲論,勸我們追求的世間上的名聞利養,那就是沒有趣涅盤宮的勝義,那就是語言很美,也還不符合佛法的思想的。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攝受正法故,名可施功勞」。善友為我們說法,我們能安下心來聽聞正法,還能如說修行,我們就能證悟第一義諦,會有成就,不會白辛苦的,叫「攝受正法,名可施功勞」。


如是菩薩欲聽法時,於是五處,不應作意;但應恭敬攝受正法,於說法師未嘗見過。


菩薩欲聽聞佛法的時候,在這五個地方,不應該這樣異想。應該恭敬的注意他所說的勝義,希取勝義。「未嘗見過」這個話的意思,是這位法師有過失,但是不見其過。若是這位法師根本沒有過,那當然更不應該見過了。


若有菩薩其慧微劣,於說法師心生嫌鄙,不欲從其聽聞正法;當知此行,不求自利,退失勝慧。


若有菩薩的智慧「微劣」,對於宣說佛法的人,心裡有譏嫌、鄙視,不願意從他聽聞正法。若這樣的話,不能求得自己的義利。若是聽聞、好好用功,是能得到勝義的,但不願意去學習,就退失了應得的勝慧,那殊勝的智慧不能成就的。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如何正確稱呼佛教出家人
銅佛手印
網路皈依,「方便」了誰誤了誰?
宗舜法師:長者子說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您可能感興趣

《瑜伽師地論》談親近善友之六:菩薩欲聽法時,作五種想
《瑜伽師地論》談親近善友之四:由五種相,於所化生為善友事
《瑜伽師地論》談親近善友之三:成就五相,令善友性作信依處
《瑜伽師地論》談親近善友之五:由四種相,方得圓滿親近善友
《瑜伽師地論》談親近善友系列
《瑜伽師地論》告訴我們師父要如何收徒弟
《瑜伽師地論》中的善、不善十種業邪見
《瑜伽師地論》告訴我們師父要如何收徒弟(上)
南懷瑾《瑜伽師地論》四十講之四十
《瑜伽師地論》第七講
《瑜伽師地論》第十四講
《瑜伽師地論》第六講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記·思惟起想巧便而卧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記·觀方隅 明對治
南懷瑾《瑜伽師地論》四十講之三十八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記·本性住種性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記·乃至悎寤 不離善品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記·五蓋及順障法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記·於經行時 凈修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