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鬼節」怎麼過?
農曆七月十五日是傳統節日:中元節。看過《水滸傳》的讀者,會記得第五十一回「插翅虎枷打白秀英;美髯公誤失小衙內」的情節,朱仝抱小衙內到寺里「盂蘭盆會」看燈,孩子丟了被殺,朱仝只好上梁山入伙。這一段說的就是中元節,從書中的描寫可見宋朝中元節的盛況。
中元節在老北京也是一個熱鬧的民間節日,俗稱「鬼節」,民間會舉行各種宗教法事和祭拜儀式,以寬慰先人魂靈。而對於生活在舊京的孩童而言,他們盼望的是在這一天放荷葉燈、蓮花燈、蒿子燈、西瓜燈……星星點點的燈火載著童年遠去。
寶應寺里的「登萊膠義園」
中元節在佛道兩教各有不同的講究。道教認為這天是天庭派神下界,巡視人間,考核善惡的日子,道觀要迎接年度期中檢查,齋醮薦福,表達著敬畏和感恩。佛教把這一天傳為目連救母的日子,起「盂蘭盆會」誦念經文,做水陸道場以超度亡魂野鬼。在民間也有許多儀式和活動,如祭祖上墳、燒法船、放河燈,孩子們晚上提著、舉著蓮花燈、西瓜燈、荷葉燈、蒿子燈……「結伴呼群,遊樂於月下,更盡乃歸。」
舊時,寶應寺在中元節會舉辦各類儀式
上世紀四十年代末,中元節的習俗在北京還保留著一些,當時我十二三歲,是熱心的參與者。說起中元節就得先說寶應寺,寶應寺現在四重大殿及偏院仍在,為宣武師範第二附屬小學,門前一條馬路相隔是宣武體育場,房後和廣安門內大街的港中旅大廈相連,地址是登萊胡同29號。
據文獻記載,寶應寺相傳是唐剎,明萬曆年間重修,清康熙六十年再次大修,寺中還保留著萬曆三十二年的一口銅鐘,寺旁有明司禮監王安墓。清末寶應寺改為山東登州、萊州、膠州義園。
什麼叫做義園呢?就相當於如今提供殯葬服務的殯儀館。清代,山東人在北京市設立了13所會館,最早的便是建立於清乾隆年間的登萊膠館和山東會館,會館的「義舉」主要表現為對病故同鄉的喪葬服務,設在寶應寺的「登萊膠義園」就是為旅京同鄉提供養病、死亡停靈、埋葬、運輸靈柩回籍等服務。
義園服務陰陽兩界,七月十五中元節「燒法船」是職責範圍內的事,在孩子眼裡,卻是節日的狂歡。
燒法船是鬼節的重頭戲
和六七十年前相比,雖然寶應寺建築猶在,可周圍景色早已面目全非。當年廟東只散落幾戶人家,不成街巷,宣武體育場是一片低洼的莊稼地,一戶農家住窪地西北角,春夏之交麥浪滾滾,夏秋季節高粱玉米青紗帳。窪地西南角是一小片水塘,孩子們夏天全裸戲水,叫孟家坑。
中元節放蓮花燈是老北京的習俗
我依稀記得,義園旁是一個虎皮牆圍成的大院子,東牆北頭嵌著塊石碑,三個隸書大字「寄骨所」。院里是墳丘子,棺材不埋,在平地上用磚封砌,頂有弧形的也有尖的,叫「丘子」。夏天院子里長滿沒人高的野草,蒿子多,又高又壯,是做蒿子燈的主料。
寶應寺因改為義園,做殯葬服務,所以寺廟的紅色門牆,不甚肅穆,改為黑白二色。迎門的大殿是原建築物,當年供奉「關聖帝君」,正中端坐關公塑像,兩旁侍立著捧印的關平和執刀的周倉,牆邊是大過真馬的泥塑赤兔馬。偏院另有一可出入車輛的大門,門西側是排房,停放靈柩的。和「寄骨所」一樣,登萊膠地區來京人士,倘不幸客死京城,義園辦理身後事,靈柩暫厝此地,以後再回原籍。
到了七月十五中元節之前,寶應寺就熱鬧起來,因為附近的孩子們都來看糊法船。用紙糊法船是冥衣鋪的經營項目,胡同北口的艾家冥衣鋪,每年都承包這項業務。十來米長的船,分幾截糊,屋裡轉不開,便道就是工場。從開工孩子們就盯著看,糊完了,一截截搬運,孩子們也來回跟著跑。組裝完畢更是招人,白天法船在門外東側牆下放著,成了展覽品,大人孩子圍著,上下里外的看不夠,指指點點說不完。
燒船的用意是超度流浪的野鬼。冥衣鋪的工匠用高粱秸稈扎架子,糊彩紙或白紙彩畫。船頭是虎頭,在藍色水波上有蓮花荷葉。船頭甲板上站著開路鬼,舉著鋼叉,探著身子,像是瞄準目標,即將插去。身後站著一對無常鬼,白袍、白色高帽,拿著哭喪棒的是白無常,也叫活無常;黑袍黑色高帽,拿著勾魂牌,上寫『你可來了,正要拿你』的是黑無常,也叫死有份。挨著無常鬼就是船艙,艙頂一卷一殿的宮殿形式,門窗可開合,能看到裡邊的陳設和人物。宮殿上方有桅杆掛一面旗正面『盂蘭盆會』,背面『慈航普渡』。兩側甲板上有幾名拿槳的水手,船尾一名扶舵的舵手。船身不高,一米上下。船上人物不成比例,開路鬼大過人,無常鬼略小,水手、舵手,只有五六十厘米高,船艙里的就更小了。
半夜,法船搬到孟家坑邊,和尚們圍著法船敲法器,誦佛經,然後點燃,人們守候到法船「檣櫓灰飛煙滅」,才逐漸散去。
文人筆下的中元節盛況
中元節這一天是孩子們的節日,我們白天到「寄骨所」,鑽進沒人高的野草中,尋找合適的蒿子,拔下來扛回家,砍去根,劈去根近處的枝杈,綁在凳子腿兒上,成了能立著的「聖誕樹」了,每個「樹枝」上用紙條、糨糊纏上一段線香,枝杈都纏上香頭,才大功告成。
晚上孩子們點燃香頭,擎在手上,如舉著點點星星。有錢的在街上買蓮花燈,沒錢的自己做。把西瓜兩頭片下掏凈瓜瓤,用鐵絲下邊固定個插蠟燭的座兒,上邊安個可提著的梁,就是西瓜燈。荷葉可以河裡采,街上也有賣的,葉子當中插上蠟,就是荷葉燈。燈備齊了,急不可耐地吃晚飯,一擦黑兒,點著各種款式的燈,大點男孩舉蒿子燈,小點孩子提著蓮花燈、荷葉燈,簇擁著蒿子出發,大男孩是當然的領隊和監護人。這一天忙在做燈,亂在看船,都圍著寶應寺轉。
學者夏仁虎先生,寫過一組題為「舊京秋詞」的詩,其中一首寫蓮花燈:「小隊兒童巷口邀,紅衣蠟淚夜風搖;蓮燈似我新詩稿,明日憑扔樂此宵。」詩後說明:「中元夕,里巷小兒結隊,持蓮燈以嬉。齊歌曰:『蓮花燈、蓮花燈,今日點了明日扔。』」描繪的正是我們當年過節的情景。
俞平伯先生對舊京中元節也留下了文字:「中元節夜之蓮燈不論製作精粗,次日必須扔去,雲留則不吉。……若彼時東安市場等處出售之蓮花燈,則五彩斑斕,玲瓏精巧,下垂流蘇,其價有甚穹者,亦只供一夕之玩耳,亦舊俗侈糜之一也。」俞先生又引清朝詩人查初白的詩「萬柄紅燈裹綠紗,亭亭輕蓋受風斜;滿城荷葉高錢價,不數中原洗手花。……荷葉價高以比洛陽紙貴,彼時九城光景之盛可知矣!」
鄧雲鄉先生在《燕京鄉土記》特別描繪了中元節的蒿子燈,「青光熒熒,若磷火然。《京都風俗志》所謂『於暗處如萬點螢光,千里鬼火,亦可觀也。』」試想在黑黝黝的小四合院中,在飄著夜來香的七月之夜,廊檐下,垂花門邊,甚至在偏僻的小胡同中,這該是怎樣的情趣呢?其趣味就在「青光熒熒」上。如果在上千支光的電燈照耀下,光同白晝,便索然無味,又哪裡去覓蓮花燈、荷葉燈、蒿子燈的朦朧之美呢?
鄧先生又悵然寫道:「在北京玩過蓮花燈的人,如果客居異地,逢上這樣的節令,哪能不思念這輕盈、美麗、朦朧的蓮花燈呢?……有一年初秋在京,涼得很早,匆匆數日,已過了中元節,不禁想起幼年玩蓮花燈的事來,便寫了一首小詞《念奴嬌》云:新涼數日,又匆匆過了,中元佳節。檐下清陰清幾許,樹上月華遲發,院落居鄰,繩床小坐,意趣何幽絕。漸忘漏永,似疑鴛瓦霜潑。
京國幾度繁華,枝巢老子,唱出秋詞咽。荷葉荷花燈兒好,惹得孩童歌疊。絳蠟焰輕,明朝扔了,故事憑誰說。未宜重問,趁涼倚枕安歇。」
對於中元節的這些追憶,又豈獨是客居異地的人呢?在我們這些於舊京度過童年的人,也是心中揮不去的快樂記憶。(文/潘恭)
去問湯翁什麼叫沁骨入髓的傷春?
復古科幻、冷戰恐懼及美式陰謀論
羅貫中的心狠過喬治·馬丁?
微信里沒有他們,怪不得你老是相信謠言!
季羨林:從大學者到大藏家
TAG:北京青年報 |
※七月半「鬼節」 你該怎麼過?
※日本怎麼過鬼節?
※深度揭秘古人都是怎麼過「鬼節」的嗎?
※三月三鬼下山,鬼節這些禁忌小夥伴都知道嗎?
※「鬼節」是誰給鬼放假嘛?
※中元節是「鬼節」嗎?閩南有這麼多習俗,你都知道嗎?
※鬼節說鬼:原來做這些「平常」的事,也會墮餓鬼道!
※鬼節怎麼啦?鬼也不可怕啊
※恐怖漫畫《鬼節遇鬼》鬼節你怕了嗎?
※鬼節晚上害怕怎麼辦?
※鬼節七月半也是佛教的盂蘭盆節!地獄開門的日子!
※鬼節聊「鬼王」
※鬼節:哪些人容易撞鬼?怎麼看
※從三大鬼節的由來看鬼節的本質是什麼?
※中元節俗稱鬼節,你知道為什麼會叫鬼節嗎
※南懷瑾老師講述:七月鬼節遇到「鬼打牆」用這招破解!
※鬼節!傳聞鬼魂最常出沒的五個地方!
※七月十五鬼門開,你知道「鬼節」的這些知識嗎?
※海南人是這麼過「鬼節」的,你們老家有這種習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