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人人都曾自命不凡
「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於是陽明說:「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內,種此一大樹。雨露之滋,土胍之力,只滋養得這個大根。四傍縱要種些嘉榖,上面被此樹葉遮覆,下面被此樹根盤結,如何生長得成?須用伐去此樹,纖根勿留,力可種植嘉種。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養得此根。」 ——《傳習錄·徐愛錄》
1、過來人常患「攔路癖」
我們先從張愛玲的一篇短文開始:
在青春的路口,曾經有那麼一條小路若隱若現,召喚著我。母親攔住我:「那條路走不得。」我不信。「我就是從那條路走過來的。」「既然你能從那條路上走過來,我為什麼不能?」「我不想讓你走彎路。」「但是我喜歡,而且我不怕。」母親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後嘆口氣:「好吧,你這個倔強的孩子,那條路很難走,一路小心。」
上路後,我發現母親沒有騙我,那的確是條彎路,我碰壁,摔跟頭,有時碰得頭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終於走過來了。坐下來喘息的時候,我看見一個朋友,自然很年輕,正站在我當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路走不得。」她不信。「我母親就是從那條路上走過來的,我也是。」「既然你們都從那條路上走過來了,我為什麼不能?」「我不想讓你走同樣的彎路。」「但是我喜歡。」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後笑了:「一路小心。」我很感激她,她讓我發現自己不再年輕,已經開始扮演「過來人」的角色,同時患有「過來人」常患的「攔路癖」。
文章的最後,張愛玲這樣總結道: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誰都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不摔跟頭,不碰壁,不碰個頭破血流,怎能煉出鋼筋鐵骨,怎能長大呢?
年輕時為什麼會有彎路,而且非走不可,其實這是源於我們的一種被稱為「自命不凡」的本能。通過大量觀察和實驗,心理學家發現,99%的人都討厭自己被看成跟別人一樣的普通人,或者說,老天爺不允許我們把自己看成普通人。於是,我們總是帶著過分良好的自我感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這種過分良好的自我感覺,或者說自負,給我們要走彎路埋下了種子。
2、少說多聽,必有收穫
王陽明,本名王守仁,字伯安。「王陽明」是他後來隱居陽明洞時給自己改的名字。
王陽明從小就有「自負」的資格,他的所有弟子和他年譜的作者都這樣說,而且他降生之前的種種跡象也表明他非池中之物。
根據王陽明的傳記作者記載:傳主在母親肚子里待了十四個月,仍然沒有出來的跡象。一天夜裡,王陽明的奶奶在睡夢中突然醒來(其實她沒有醒),看到一道彩虹從房頂垂直射入房間,在強大的「聚光燈」下,一位身穿紅衣的神仙從天而降,周身雲霧繚繞。他懷中抱著嬰兒,對驚愕中的老太太說:「這孩子將來是人才,你們要好好教育。」說完把孩子送到了老太太懷中,憑空消失。這時,王陽明的奶奶才真從夢中醒來。回想夢境,感嘆了一會兒人生如夢。這時,突然聽到兒媳房中傳來嬰兒的啼哭--王陽明出生了。
老太太把神奇的夢講給老公王天敘聽,王爺爺鑒於夢中有「雲」,於是給孫子起名為王雲。1476年,王陽明已五歲,但還不會說話,這成了王家人的一塊兒小心病,特別是王天敘。雖然老話說「貴人語遲」,但萬一「遲」至成年了還不會開口說話,豈不就成啞巴了!有一天,王天敘在院子里看著孫子玩耍,忽然一位和尚風塵僕僕而來,聽王天敘叫王陽明「雲兒」,就走上前摸著王陽明的腦袋嘆道:「好個小孩子,可惜被道破了。」話音才落,和尚轉身就走。若是愚笨之人肯定丈二和尚摸不到頭腦,但王天敘可是聰明人,猛然醒悟,「神仙送子」這事豈是可以隨便張揚的?於是,晚上就開了家庭會議,宣布給王陽明改名為王守仁。大家一夜不睡,專心致志地望著王陽明,希望能見證奇蹟的誕生。果然第二天一早,王陽明從夢中醒來,開口說了第一句話。正史和野史都沒有記載這位貴人的第一句話是什麼內容,但可以肯定的是,王家肯定要鞭炮齊鳴,鑼鼓喧天地慶賀一番。更讓王天敘驚駭的是,王陽明對他所誦讀過的書都能倒背如流。問其原因,王陽明回答,您每次讀書,我都在旁邊傾聽,不知不覺就默記在心了。
這件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生哲理:少說多聽,必有收穫。
3、過度自信,還會被後天資本放大
一個人過度自信雖然是本能,但後天資本還會把這一本能放大。這就是富二代、官二代會囂張跋扈,古代書香門第的後人會目空一切的原因。因為他們有後天資本,而這資本就是他們先輩多年來積攢下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王陽明的祖宗可追溯到晉時的書法家、文學家王羲之。王陽明的六世祖王綱,年輕時恰逢元末天下沸騰,就跑進深山老林生活,在深山中,他碰到一位善於相面的高人,於是拜師學藝。後來,王綱跑出山林準備過普通人的生活,想不到碰見了半仙劉伯溫,兩人結為好友。劉伯溫對他說,將來俺有個前程,也要讓你似錦繡一般。王綱說,千萬別,我淡泊名利好多年了。誰知劉伯溫是個守信的人,後來幫助朱元璋當了皇帝,就把王綱從荒山野嶺中拉了出來。這一年,王綱已經七十歲。再後來,七十多歲的王綱奉命到廣東去剿匪,結果死在回來的路上。王陽明的五世祖王彥達向朝廷要撫恤金,結果朝廷不給。王彥達就單槍匹馬把老爹背回了老家,從此發誓,絕不為朝廷效一分力。
王陽明的四世祖王與准遵從老爹的遺願,終身在家讀書教育後代,並且能前知五百年,後知幾分鐘。地方政府聞聽轄區有這樣一位高人,就讓他出來到政府掛職,王與准故意把腿弄折,終於保住了家族「淡泊名利」的徽章。王陽明的太爺爺王世傑本來也想淡泊名利,但家中米缸總空著,好不容易克服了心理壓力去參加考試,可當人家要按規矩搜身時,他發了一通雷霆之怒,不考了。這位自尊心強大的太爺爺生了個兒子,就是一手帶大王陽明的王天敘。
爺爺王天敘是個道德楷模,只對經書感興趣。王陽明的老爹王華,天授才華,四書五經無所不通,同時兼具男人美德。據說某次在一富貴人家借宿,主人聞聽這位知識分子智商奇高,就派穿著暴露的小妾到他房間里。王華大吃一驚,女郎拿出一柄扇子,上面有主人的字:「欲借人間種。」王華又是大吃一驚,稍為鎮靜後,認為這「借種」的事做不得,於是拿過扇子,續了一句:「恐驚天上神。」
王華六歲時,曾在一水塘邊玩耍,有個醉漢嘔吐完畢離開時把錢包丟在了水塘邊,王華打開錢包,發現很多金子,他沒有私吞,而是在那裡等,直到醉漢酒醒後慌慌張張地來尋找錢包。那醉漢發現王華是個拾金不昧的孩子,當即拿出其中很少的一部分當做酬謝。王華正色道:「請你不要侮辱我的節操還有算數能力,那麼多的金子我都不要,我為什麼要這麼一點?」已清醒了的醉漢很慚愧,急忙向小王華道歉。王華終生不肯丟棄這一節操,這無疑給王陽明樹立了一個道德榜樣。 家族的道德徽章,從小就被王陽明佩戴在心裡,並且身體力行。在中國古代,「道德」不僅是一種素質,還是一種能讓擁有它的人引以為傲的能力。一個人如果被認為是道德楷模,那就是對他人生價值的高度肯定。王陽明有從父輩那裡繼承來的高尚品德,還有自己的天縱聰慧,這些外在條件放大了他過度自信的心態,使得他傲骨錚錚。
還有一個因素可以將人的「自命不凡」放大,這就是地域因素。中國人一直相信「人傑地靈」的說法,一直到宋朝,中國人都認為北人比南人要優秀。北宋第一任皇帝趙匡胤(宋太祖)就曾定下家法,不許任命南人當宰相。在當時,中央高級官員大都來自河南、山西、陝西。宋神宗時,王安石把江西人、福建人帶進朝廷決策層,氣得山西人司馬光和河南人程頤大叫天地反常。「人傑」自然就「地靈」,在宋朝,陝西、河南就是風水寶地。明時,南人漸漸佔據上風,影響著中國政治的走向,所以,本來是窮山惡水之地的南方也成了地靈之地。王陽明的出生地浙江餘姚,明代時屬於紹興管轄,紹興是大禹時代的大越,越王勾踐和吳王闔閭爭霸的故事就在此地上演過,到了明代,古戰場的血腥氣早已消散,只剩下人間獨有的山水美景。明朝人認為,至少王陽明認為,餘姚縣是人間仙境,就差說這裡是龍脈所在了。
4、造成過度自信的因素是什麼
家族因素、地域因素和頭腦聰慧,都能使人過度自信、自我感覺超級良好。王陽明在這方面表現得極為激進和大膽。
1481年,王陽明的父親王華考中進士。第二年,王華到北京做了官,就迎接王陽明和王天敘到北京。途經浙江杭州時,王天敘帶著王陽明和一些筆友到金山寺遊玩,其間有人提議做詩消遣。很多人馬上抓耳撓腮,儘力想做出震動天地的詩作來,而王陽明只是略加思索,就跟爺爺說,我已經做成了。王天敘叫他讀出來,王陽明大方吟道: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那些自詡七步就能做出天下上等好詩的人,一聽到這個孩子的詩,真是恨得牙根直癢。自命不凡的人一旦遇到比自己強的人,往往會不由自主地給自己找理由,他們的理由是:這首詩是王天敘為了炫耀孫子的才華而偷偷替王陽明做的。王天敘不動聲色,讓提出這問題的人給王陽明來篇命題作文。有人就以景點「蔽月山房」為題,要王陽明作詩一首。王陽明不假思索,脫口而出: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如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還見山高月更圓。
眾人大驚不已,他們無法想像也無法理解,一個十幾歲的小孩子怎會有如此的才情。在他們正為王陽明叫好時,王陽明又說了一句讓他們更為驚訝的狠話:「文章小事,何足成名!」
人總是一邊對自己過度自信,一邊對別人的自命不凡深惡痛絕。心理學家和處世老手,都對這種現象進行過分析總結,心理學家說這是同性相斥,民間的說法是「同行是冤家」。靈異學家則認為,人的種種本能(比如自命不凡)發出的射線,不是去尋找別人的射線,而是去擊敗別人的射線,所以當它遇見與自己旗鼓相當的射線時,會不由自主地產生厭惡和仇恨情緒。不過,這些說法都不能圓滿地解釋人為什麼對自己的自命不凡情有獨鍾,卻不能容忍別人一丁點兒的過度自信。有一種非常規的解釋:痰在自己喉嚨里,自己並不覺得臟,但沒有人喜歡把別人的痰吃進自己嘴裡。這大概是人類的一種本能,或者說是人性的弱點之一。
5、第一等事應該是讀書學做聖賢
當一個孩子表現得特別調皮時,我們會說他是「被慣壞了」,小時候的王陽明就有種被慣壞了的感覺。在北京的家中,王陽明最喜歡做的事是和小朋友們玩軍事遊戲,並總以軍隊長官自居,製作大小旗調度他人。老爹王華每每見到兒子如此貪玩,都會氣得渾身發抖。有一天,他質問王陽明:「我們家世代都靠讀書混飯吃,你搞這些不入流的東西,是想給祖宗丟臉嗎?」
王陽明人小鬼大,反問:「讀書怎麼就能混飯吃?」
老爹嚴肅地告訴他:「讀書就能考上公務員,就能做大官。你老爹我如果不讀書,怎麼能考上狀元?」
王陽明問:「我老爹是狀元,咱家世代都是狀元嗎?」
王華嘲笑傻兒子:「只你老爹是狀元,你若想當狀元,就要讀書。」
王陽明終於讓老爹進了「坑兒」:「只是一代,狀元看來也不過如此。」
王華想不到兒子居然挖了坑,可氣的是,自己還笨得興高采烈地跳了下去。老羞成怒下,他使用起了父親的權力:棍棒伺候。
王天敘對孫子王陽明的認識顯然比王華高一籌。他認為,王陽明必非凡品,每當王華被氣得上氣不接下氣時,王天敘就會冒出一句:「這小子他日必官至極品,所立功勛當是曠古絕今的。」
其實,一個十二歲的孩子能說出這樣的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命不凡。自命不凡的人只是經事少,如果讓王陽明放棄錦衣玉食的生活,經歷一些磨難,恐怕他就不會說狀元無用了。王陽明的自命不凡還表現在下面這件事上。 他問老師:「人生在世,何為第一等事?」
老師回答:「好好讀書,天天向上,將來考個公務員。」
王陽明立即給了老師一記重鎚:「這恐怕不是第一等事,第一等事應該是讀書學做聖賢。」
王華知道這件事後,又好氣又好笑,譏諷兒子:「你小子想得太美了,社會很現實,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6、自命不凡是我們走彎路的一個原因
王陽明也許並非真的是想得太美,每個人的人生理想不一樣。讀書做官只是一輩子的吃喝,而做聖賢卻能永垂不朽,可是,一個十二歲的孩子真的能深刻理解「不朽」的意義嗎?你是否還記得,小時候老師讓我們寫「我的理想」的作文。每個人都在紙上一本正經地寫下自己恢弘的理想,可若干年後,有幾個人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每個人過分良好的自我感覺和過度的自信這一本能,要求我們必須要自命不凡,就如同我們餓了要吃東西一樣。沒有人可以祛除本能,正如大海不會拒絕涓涓細流,泰山不會拒絕小土塊一樣,如果它們拒絕了,就不能稱為大海、稱為泰山了。
正是因為不能祛除,所以我們不必擔心自命不凡會給自己帶來什麼惡果,如果所有人都有這種毛病,那他就不是毛病了。自命不凡不會直接讓我們走彎路,但這顆種子發芽成長後,卻是我們走彎路的一個原因。回到王陽明身上,這也是他後來頻繁嘗試各種學業卻不能實現「聖人」理想的原因。
最後我們不得不提醒一點,即使沒有良好的諸如物質和精神財富等後天條件,許多人也會自命不凡,因為這是人類的本能。
多年之後,王陽明對「自命不凡」的害處做了如下描述:「這個問題是人的大病根。譬如在一丈見方的土地里,種上同樣大的一棵樹,雨露的滋養、土壤的肥力,只夠滋養大樹。上面卻被大樹的葉子遮蓋,下面呢,又被這樹根盤踞,縱然想在四邊種些莊稼,也會是種什麼死什麼。只有砍倒這棵樹,就連一點兒鬚根都不要留,才能種植好莊稼。不然,任憑你辛苦耕耘,也只能滋養這樹根。」
古人的「袍」是什麼樣的
氅衣是什麼樣的衣服?
被人曲解的孔子十大名言
英國的版畫:清末北京
歷史上殺害兄弟最多的皇帝
TAG:水煮百年 |
※三不朽聖人王陽明:如何養心?
※朱熹和王陽明:到底要不要滅人慾?
※王陽明為何被人遺忘
※王陽明:善與人同是提升自己滋養他人
※王陽明:不要輕易指責別人
※王陽明:「我要讀書做聖人!」兒時的志向不可小覷
※誰是最了解王陽明的人?
※王陽明:聖人的平常心
※令孔子、王陽明、曾國藩都感嘆的做人境界,你也可以做到!
※可重塑一個人自信的王陽明心學
※王陽明:人人心中各有個聖人
※有了他,天資根本不重要,人人皆可成功!曾國藩、王陽明傾力推薦
※王陽明:人生緣何多悔悟?
※明代聖人:王陽明最可怕的武器,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王陽明:願你自己成為太陽,無須憑藉誰的光
※張智霖與王陽明罕見同框 還喊話阿嬌不要認錯人
※張智霖曬與王陽明合影喊話阿嬌:不要認錯人啊!
※王陽明:所有的智慧,不過是找回自己
※王陽明,我十二歲就立志要做聖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