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隈研吾:重複自己,無聊至極

隈研吾:重複自己,無聊至極

隈研吾:重複自己,無聊至極



隈研吾,


62歲,


日本建築師,


曾獲得國際石造建築獎、自然木造建築精神獎等。

近些年在中國設計了長城腳下的公社、瑜舍、三里屯soho等知名建築。



隈研吾應該算目前日本大師級建築師中光臨中國最頻繁的一位。自從2003年中國處女作—長城腳下公社竹屋—精彩亮相後,短短十年間,他還貢獻了如北京三里屯、瑜舍和杭州象山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這樣廣受關注的重量級建築。除此以外,隈研吾在多個中國城市正在設計、建設中的和緊鑼密鼓洽談的建築與室內設計項目數量,都足以讓其它將中國當作建築試驗田的世界級建築明星驚羨。


說來有些遙遠—還記得2008年新北京新奧運的歡樂時代嗎?那些傲然屹立的世界大師級城市雕塑建築圖片,充斥在世界媒體的頭條。這些光鮮的衝擊畫面如此激動人心,成為「中國」字樣旁最恰當的配圖。難怪隈研吾會說出經典的斷言—「極端地說,探求新建築,就是探求面向大眾傳媒的建築」。


他在自己的著作中也不厭其煩地批判這些雄赳赳氣昂昂的建築風格,懷疑現代造型主義建築與媒體沆瀣一氣,通過華麗雜誌和美術館這樣的權威場所,向中產階級兜售自己,最終共同誤導並引誘民眾。「只有能成功向媒體兜售作品的建築師才有他的一席之地」。今天深受媒體推崇的隈研吾不時暗諷「上鏡」的建築在中國的熱度久高不下,和媒體對外來的大師毫無保留地讚頌不無關係。現實點講,習慣了八九十年代北京地平線的人,四方火柴盒房樓群的城市輪廓突然出現了這些國際大師建築作品,也算是撐了門面,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虛榮心。不過,這些標誌性的新時代城市建築上,卻很難找到隈研吾的落款。他的作品風格,似乎和激動人心的建築時代主題不太搭調。

隈研吾自己也說:「恕我直言,中國現在有很多重要的、大型的建築項目邀請國外的設計師來做,但實際上,這些設計師只不過是把自己曾經做過的作品,在中國做了一次複製。枯燥而全無新意。」言下之意,他要做真正富有風格又創新性的作品。


他自己也是天分加經驗的作品。1954生於日本神奈川縣的隈研吾,青年時代就留學紐約。學成後滿懷抱負短暫回國,不巧趕上經濟危機,被迫過了一段他自稱為「自我放逐的邊緣人」、夾在東西方兩個冷板凳中間的自由生活。在這段鬱郁低落的反思時間裡,隈研吾完成了一本六七十年代日式新生活方式觀察讀本《十宅論》。聽起來書名受了建築巨著《建築十書》的啟發。


《十宅論》看似是要系統化研究日本狂熱追捧西方文化期間的建築和家庭生活空間格致,實則在字裡行間中,隈研吾以「文化旁觀者」的角度和姿態,試圖分析當時的日本社會心理。他認為經過1960-1980年代「繁榮的經濟,糟糕的建築」時代後,90年代的日本開始「慢」下來回溯歷史,建築的創新時代才剛剛到來。


花開有時日,現在,隈氏設計厚積薄發的機緣到了。以自然材料、光影關係和空靈禪意幾個顯性因素作為個性商標,21世紀後,他的建築開始遍及全球。


《十宅論》後,隈研吾接連出版《負建築》、《反造型》,提出自己只做「聯接」的建築,拒絕重複自己,同時暴風驟雨般批判「個性化造型的」建築師品牌。在接受《時尚先生esquire》的採訪時,他也直言扎哈這樣的建築師在「殺死城市」。

什麼是負建築的建築和反造型的造型?在隈研吾看來,一樣具體的東西肯定有其表現形式,而表現形式無疑會顯示其規則。建築是最具體的例證。二十世紀很多建築師追求雄偉傲岸的造型,以加劇空間和環境的割裂和對比,這樣的建築現象在隈研吾的理論體系中被視為政治和社會影響下的產物,「二十世紀以來,以美國政府為首,帶動很多國家推動住宅私有化。當人們醉心為自己住宅奮鬥時,關注社會問題的程度自然減低,在一個經濟發展迅速的時代,沒有比這更有效的讓社會安定的手段了。」這樣從社會和歷史的角度,以批判的態度審視建築的方式,是隈氏建築產生的思想根基。而所謂「聯接」的建築顯然是西方技術加東方思想虛實結合的產物。關注傳統、地域結合,嘗試將新與舊、時與空以建築手法交融並匯,從而達到和諧有機的理論結果。在經歷了造型建築建設高潮的中國,這一看法正越來越受到青睞。畢竟性格相差十萬八千里的龍的傳人與大和民族,都有著共同的儒家思想根基,也一併嚮往東方哲學。而在經歷了狂突冒進的三十年後,中國建築回溯的時代也開始了。反觀隈研吾曾經寫過的日本,今日中國是否也要像當年的日本一樣呢?

隈研吾:重複自己,無聊至極



Q&A

ESQ:我一直好奇你為什麼決定給瑜舍外觀加這樣一個綠屏?使用這麼蔥鬱的翡翠綠色,居然還保持了低調優雅的韻致,秘訣在哪裡。


隈研吾:瑜舍定位是「城市綠洲」,這一特質決定了它需要在三里屯繁華夜生活和寧謐的百姓住宅區的之間,找到自己的存在方式。與其說「優雅」,我更希望它淺藏微露,自己「謙遜」地存在,和周遭保持一種平靜的和諧。建築如果自己的表達方式過於強烈,很容易破壞周遭的和諧。即使在三里屯這樣的繁華鬧市,我也希望建築盡量讓人體驗到和環境更深入密切的關係。


ESQ:瑜舍的體驗是「隱藏得好到差點錯過」,這樣「謙遜」的效果是不是你所謂的「去」建築方法的實踐呢?


隈研吾:瑜舍這個項目最有趣的地方是客戶的開放心態。比如你看到的綠屏,如果你鼻子貼著玻璃那麼近地仔細看細節,你會發現我們嘗試提取兩種中國傳統圖案拼繪成新圖案,設計訂製了這片遠望過去「不過是一大片翡翠綠」的外圍鏡牆。當然,你可能會想:有幾個人會真注意這樣的細節呢!特別是這樣的外圍鏡牆做起來困難重重自然也價格不菲。老實講,今天看來,我都不好意思說這樣的實驗真值得!不過,他們慷慨放手讓我創作,我想我給出的作業里,其他的驚喜之處可以補償了。你觀察一下,慷慨開放的客戶一定會創造出有活力的空間,貪婪保守的客戶手筆一定會死氣沉沉。這是規律。


ESQ:但建築師和其他藝術家一樣,在現實商業社會中,也總會面對一些堅守自己和妥協的兩難選擇吧?


隈研吾:建築師一旦固執,僵局就會出現。我們選擇以慷慨開放的態度感染影響客戶,一般也會得到相應的回應。很多中國客戶中的確喜歡張揚的美式設計,但我們可以非常靈活,還是會強調因地制宜的原則。大多數時候結果還都算幸運。比起很多堅持個人風格的建築大師,我的無既定形式的靈活算是一種優勢。建築師和客戶的溝通不是為了達成妥協,而是在相互尊重前提下找到一塊共同地界—然後可以一起創造。舉個例子:蓮花房項目的客戶曾經很堅持用石材,可我認為石材在這樣的項目中感覺太重了,沒有活力。我建議用石屏—既有屏風的輕盈效果,還照顧了客戶的材料偏好。我希望每個項目都能這樣結合客戶和環境的特點成為獨特的作品。


ESQ:隈氏設計的形態不一,但是隈研吾式的「居不可無竹」和「滿目皆木」原則還是得到了貫徹。很多建築師都會持續用一種個性化表現形式打造個性品牌標記,這是你的「識別符號」嗎?


隈研吾:我的確偏愛天然材料。但選天然材料的理由和過程不能像打粉底、貼皮處理一樣的程序化。關鍵是要把環境的精髓吃透、再運用材料自然地表現出來。我個人偏好上不喜歡混凝土,這樣硬邦邦的冰冷材料讓我聯想到人碰上可能會被傷害。天然材料溫暖,工業材料冰冷,這樣的感受效果源於人類原生本能。


ESQ:溫潤似乎是一種東方文化追求。你的設計在極其強烈的現代外觀下似乎追求一種新東方色彩?


隈研吾:畢竟我是現代西方建築理論熏陶培育的建築師。我的認知完全是現代的,但是會有意嘗試借鑒傳統的表達方法。一個普遍誤解是所有西方理論都弘揚豐碑式的建築。二十世紀許多建築師都認為建築和環境融合是最重要的事情—所謂因地制宜。禪宗和日本傳統文化中最打動我的是「日常」和「自然」兩個觀念。日常即生活。變化即時間。萬物及自然。設想一下可不可以讓建築也成為日常和自然的一部分?也不要一成不變?建築可不可以也因為季節天氣時間,讓觀賞它的人,在不同的觀賞角度,因為步調的快慢,都能感受到它微妙的變化?這樣曖昧細微的感受變化是我追求的建築效果。僵化固化的形式再雄偉也是沒有生命力的。精彩來自於變化—這是東方人的看法還是世界今天普遍的看法?


ESQ:東方式的理想的家或房子是什麼樣的?


隈研吾:對我而言,「mysmallhouse我的小天地」一直是家的理想畫面。我現在還住在日本典型的老派房子里。榻榻米、小木屋,沒什麼摩登的傢具。我最喜歡的房子是我出生長大的小木屋,我母親依然住在那兒。作設計的時候,這兒是最能帶來靈感的地方。


ESQ:你的著作《十宅論》描寫了日本城市住宅和生活形態,而在今天看來,這也能在中國城市生活中找到一些相似的軌跡,依然很有參考性。對於中國城市的未來您樂觀嗎?


隈研吾:30年對於建築物可能不算長,但是能為社會生活變遷帶來的變化可是翻天覆地了。當時我只想調研反思日本面對西方生活方式的接納適應的過程,《十宅論》記錄的日本和今天日本現狀已經很不同了。對於中國,我保持樂觀,因為我發現中國的年輕人非常開放、有活力也有社會參與精神,而日本相反—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的宅男現象日趨嚴重。這樣的的區別未來會產生不同結果。


ESQ:「宅」今天也快成中國問題了。以前「只要是外來的,就是先進的」的信念已經瓦解。國際大師在中國實現的超級城市雕塑式建築開始受到質疑。你如何看這些作品?比如扎哈熱?


隈研吾:我個人不喜歡雄偉的形式。這是我在東方也和較老一代日本建筑前輩磯崎新、黑川紀章不同的地方。但我擁護多樣性,城市需要多樣性。扎哈的設計和態度都很有個性。但是她的作品總是以不變應萬變,無視不同城市文化和各地環境的差異。一種符號風格行天下的戰略,是可以謀殺一個不適合的城市的。對這樣的做法,我想保持一些距離。


ESQ:但扎哈熱是無可爭議的事實。在您看來,她受歡迎的秘訣在哪裡?


隈研吾:很多客戶面對選擇也很茫然、顧慮重重。有什麼比「她有名,不會錯的!」的理由更讓人放心的呢?扎哈標示性很強,作品都看似令人驚喜而成為關注熱點,很多客戶都會覺著至少這樣「被關注」的成功可以複製。這是個大錯誤。麥當勞可以複製,但是建築不是漢堡。漢堡只是生活中的一個小問題。建築則是後果完全不同的東西。我們選擇漢堡和建築的態度應該完全不同吧。


ESQ:但這是個全球儘是扎哈式個性建築的時代,城市輪廓越來越相似,似乎反映了文化上的趨同?這個世界是越來越趨同了嗎?這不是很遺憾?


隈研吾:高樓大廈的城市輪廓遠看好像相似。但大多數城市在全球化和個性化兩個維度並行發展著。北京還是北京,東京也還是東京。城市個性無法改變。這樣的自我認知會決定其他問題的發展方向。一個城市一定要了解自己的個性、找到「我們自己的城市」的定位。簡單把京滬作為榜樣為其他二線城市發展模型的想法,是很危險的。一定會失敗。我現在是東京市長的建築顧問,我給他的忠告只有一句:不要學中國。日本不可能也不應該學中國。不要說今天的日本經濟根本支撐不了這樣的發展,東京個性需求也要求我們做精巧的建築。


ESQ:你做了不少媒體廣泛關注的精巧的實驗性展覽項目。被你稱為「可以呼吸的建築」的法蘭克福充氣(inflated)茶室至今令人難忘。但是現實是建築師要為現代社會設計鋼筋水泥的高樓大廈,滿足當下城市生活功能性需要。你怎麼兼顧自己的偏好和現實的市場需求呢?


隈研吾:其實這些實驗創意的茶室項目對於我們完成大型功能項目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大型項目永遠時間緊任務急,完成的前提是你必須告訴自己—不能追求完美。我不糾結於每次出手都要求自己做個大師收山級的作品。這是面對現實。而在這些你談到的茶室項目中,我一定會和年輕建築師們一起實驗新材料,新手段和新方案。他們一般還沒被大師之名所累也還樂意奉獻、冒險。往往是這些小展覽和實驗項目讓我們可以做得很從容,所以可以做到無微不至近乎完美。這樣的茶室實驗項目就像我們大型商業項目的「實驗室」,結果是這裡學到的經驗經常可以在大型項目中得到運用。沒想到吧!詩意的東西也可以是有用的。


ESQ:你有宗教信仰嗎?


隈研吾:不會去冥想,我沒有太執著的宗教信仰。我晚上愛喝杯紅酒,不會去冥想,但是關注日常和自然變化的禪宗思想卻對我影響很大,禪意是我建築理念的基礎。像我設計的茶室,就是為日常驚喜和邂逅創造的環境。一位我邀請去法蘭克福茶室表演茶道的茶師朋友說他坐在裡面一樣感受到了像在花園戶外作茶道的喜悅。對我來說就是莫大誇獎了。


ESQ:你的日常生活是怎樣的呢?


隈研吾:在路上。平均下來我只有1/3時間會在東京,1/3時間在旅行。這樣的生活讓東西很容易成物累。自然會讓你有意識地精簡生活,不能執著於物—如果實在缺了什麼,下一站總可以買的。所以今天的我對東西沒太大興趣。一般帶一個能隨機攜帶的小旅行箱就夠我一個旅程用的了。


ESQ:有什麼一定帶嗎?


隈研吾:書。我是老派人還是帶紙質書。因為我可以在上面作筆記寫想法。書是我旅行的陪伴,也是每次旅程的見證。


ESQ:在你的生活中,有什麼對你影響非常大的元素嗎?


隈研吾:水是我非常喜歡的東西,可以說是我靈感的源泉。每個早上我沒時間就沖澡,有時間就泡澡,但這些時間,水給我平衡和平和的感受,水像瀑布傾盆而下對我來說是冥想了。宗教里講,醍醐灌頂原來有沒有這個意思!哈哈。


ESQ:你已近年近花甲。中國傳統認為這是人生一個循環基本完成。回首事業成就,基本可以蓋棺定論了。你對未來突破自己還有信心嗎?


隈研吾:不是自信而是好奇心讓我對明天充滿期待。重複舊的東西很無聊。新項目、新目的地、新客戶。現在我依然會好奇往前走一步會怎樣?我不是自信,是好奇心。


編輯/馬李靈珊 採訪、文/段妍玲


攝影/隋建博 視覺/吳默韜

隈研吾:重複自己,無聊至極


隈研吾:重複自己,無聊至極


隈研吾:重複自己,無聊至極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尚先生 的精彩文章:

伊朗政府要開一間全球最大的書店,又糾結於民眾知道的太多
想要瘦身,不看這個怎麼行
被人類虐待的機器人逃跑了
快來!和巴黎鮮肉邂逅的絕色場子
難道紐約人真的天生就懂得什麼是地鐵禮節嗎?

TAG:時尚先生 |

您可能感興趣

隈研吾這個人,重複自己無聊至極。
自然禪意,我只服隈研吾
隈研吾:如何修復人類和自然之間的聯繫
隈研吾的自然禪意獨步天下,其實我們也有這樣的作品
隈研吾,拍拍胸脯,我們不哭!
讓建築消失的隈研吾,知乎請他來跟你聊聊
看到這個場景,隈研吾已欲哭無淚~
王澍×隈研吾,讓瓦片涅槃重生的大師們你更青睞誰?
隈研吾的設計就這麼不值錢?
隈研吾新作,又多了一個打卡聖地
隈研吾新作丨又一酒店「遭受到」禪意的淪陷
隈研吾大師作品|處女座仙女們,你值得擁有!
日本防震新發明,繩子綁大樓,隈研吾都在用
隈研吾爆改的故宮邊茶室,現竟變小商品攤!我看北京胡同里還能出什麼幺蛾子!
安藤忠雄、隈研吾等大師工作室=「垃圾場」,我為我的邋遢找到了理由!
簡約 ? 禪意 ? 慢生活 | 隈研吾的建築哲學
你們愛的MUJI、隈研吾、三宅一生,都與他主張的8個日本審美意識密切相關
隈研吾新作:當木調禪意,遇上工業風
帶你走進原研哉、隈研吾這些日本設計大師的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