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庸與自強的做人智慧
《中華史》搶先「免費」讀
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爭鳴。
先秦諸子,就是從春秋晚期到秦漢之前這三百年間我們民族最偉大的思想家。由於他們後來被分為儒、墨、道、法、名、雜、農、陰陽、縱橫、小說十家,因此又叫九流十家,也叫諸子百家。
諸家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墨、道、法。最有名的代表人物,則是孔子、墨子、老子、孟子、莊子、荀子和韓非。他們的名字在全球華人地區家喻戶曉。
而古老的諸子百家智慧,對現代中國人有何啟示?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又有哪些幫助?今天,看中庸與自強的做人智慧:
孔子說:「中庸」
儒家講德。
德的最高境界,是中庸。孔子說——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那麼,什麼是中庸?
中,就是不走極端;庸,就是不唱高調。
第一句話好理解。
孔子有句名言,叫「過猶不及」。也就是說,一件事情做過頭了,等於沒做到,弄不好還會更糟糕。怎樣才對?不缺位,不越位,不過頭,不掉隊。凡事恰到好處,就是中庸之道。
高明的做人是「執兩用中」
就說做人。
做人很難。一個人,質樸是好的,真誠是好的,坦率也是好的。但,如果一點修養都沒有,就會粗鄙、粗俗、粗魯。這在孔子那裡,就叫「質勝文則野」。相反,如果太講修飾,過於文雅,便難免裝腔作勢,顯得虛偽。這在孔子那裡,就叫「文勝質則史」。
那又如何是好?
文質彬彬。
彬彬,就是文質兼備,一家一半,配合適宜。這條原則不但適用於文雅與質樸,也適用於文與武、剛與柔,以及一切矛盾對立的雙方。
因此孔子說——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這就是「中」。
「以德報怨」是句訛傳
再說「庸」。
有一次,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怎麼樣?
孔子反問:何以報德?
也就是說,你拿恩德回報了仇怨,請問,又拿什麼去回報恩德?當然,你也可以「以德報德」。但,恩德和仇怨都用恩德回報,公平嗎?
不公平。
當然,以德報怨和以德報德,未必矛盾。因為一個人的恩德,並不見得都回報了仇怨。問題在於,這樣一種道德高標卻不是大多數人能做到的。做不到,又提倡,那就是唱高調了。唱高調的結果,是只能造就偽君子。
但,以德報怨做不到,以怨報怨也不能提倡。因為以怨報怨的結果,是冤冤相報,惡性循環,沒完沒了。這就有了一個問題:我們應該怎麼辦?
孔子說了八個字——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以直報怨,就是你認為應該怎麼回報,也能夠怎麼回報,那就怎麼回報。這種回報,可能是以德報怨,也可能是以怨報怨,還可能是既不德,也不怨,乾脆不報。至於是哪一種,全看應不應該,能不能夠。
這就大家都能做到了,因此是「庸」。
庸,就是不唱高調。
於是我們要問,以德報怨,是誰的主張?
老子唱反調
老子。
那麼,老子是唱高調嗎?
不,反調。
的確,老子也是不唱高調的。他的主張,是水往低處流,人也往低處躲。這又豈能是高調?
卻又恰恰是反調。
這種反調,《老子》一書中比比皆是。比如大家都說弱肉強食,他說弱者生存;都說應該陽剛,他說不如陰柔;都說男尊女卑,他說女人更有優勢;都說與時俱進,他說最好退回原始。
總之,無論什麼話,都是反著的。
正話反著說,在老子那裡就叫「正言若反」。因為反話看似有悖常理,卻其實順乎天道,這就是老子的思想方法。
因此,上德不德,大義無義,多情無情。
這些都是反調。
但,唱反調是為了得正道。因此,既不能講以怨報怨(這是正調),也不能講以怨報德(不是正道),只能講以德報怨。以德報怨,報的是怨,得的是德。
這就是天道。
可惜天道遠,人道近,因此孔子要講以直報怨。可見孔子說中庸,是因為講人道;老子唱反調,是因為講天道。
那麼,有沒有天道和人道都講的呢?
天道與人性
荀子。
荀子是先秦儒家第三位大師。作為戰國晚期的思想家,他很希望做一次總結性發言。
荀子要回答什麼問題?
天道與人性。
這恰恰是孔子不講的。子貢就說,從沒聽老師提過這兩個話題。其實準確地說,孔子是講天命不講天道,懂人心不講人性。為什麼不講?值得琢磨。
先看什麼是天命。
天命,包括天和命。命,有兩種。一是性命,二是命運。前者表現為生與死,後者表現為貧與富、貴與賤、窮與達。貧富,指有錢沒錢;貴賤,指地位高低;窮達,指有路沒路。大道康莊就叫達,走投無路就叫窮。
那麼,命由誰定?
生死、貧富、貴賤、窮達,都看天意,這就叫「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既然如此,那就聽天由命。因此,孔子雖然講天命,卻只關心命,不關心天。
不關心天,當然也不講天道。
問題是你不講,人家講。老子講,莊子也講,還講得頭頭是道。這就讓儒家在爭鳴中落了下風。
事實上,只講是什麼,不講為什麼,並不能滿足人們的好奇心,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於是,到戰國晚期,荀子就代表儒家來講天道。
君子有恆定的價值觀
荀子講天道,跟道家一樣嗎?
有異有同。
相同之處,在於都是「以天道說人道」;不同之處,則在於對天道的理解。
道家的理解,是「天道無為」;荀子的理解,則是「天道自為」。荀子說──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
不為桀亡。
這裡面的意思非常清楚:自然界有自己的規律,並不以社會的集體意志或某人的個人意志為轉移。
荀子說,天,不會因為人們害怕寒冷,就沒有冬季;地,也不會因為人們害怕遙遠,就不再廣闊。那麼,一個君子,難道會因為小人吵吵嚷嚷,就停止行動了嗎?當然也不會。
由此,荀子得出結論——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數矣,君子有常體矣。
道,就是規律;數,就是法則;體,就是標準。也就是說,天有恆定的規律,地有恆定的法則,君子有恆定的價值觀,也有恆定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
天、地、人,都自為。
對!是自為,不是無為。這就既接過了道家的思想武器,又與道家劃清了界線。
那麼,君子的常體又是什麼?
自強。
2016年,更要自強
荀子說,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就在於君子「敬其在己者」,小人「慕其在天者」。
也就是說,君子最看重的是屬於自己的東西。他尊重自己的不懈努力,從來就不憑空指望自然界的恩賜,這才能天天向上。整天盼著天上掉餡餅,那是小人的想法。
也許,這就是荀子的生存之道: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奮發圖強;與其聽天由命,不如自力更生。
這當然很勵志。
於是,它在後來便變成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沒錯,天自為,則人自為;天行健,則人自強。這就是荀子思想的邏輯結論。
作為2016年的中國人,我們依然要堅守這份精神嗎?
「本文完」
上期互動問題已收到,視頻籌備中
—歡迎轉發—
黎明即起,共讀聖賢書之21天精講《學記》
中元節詩欣賞:今朝道是中元節,年年人月喜團圓
聽匠人講文藝
TAG:儒風大家 |
※易中天:劉邦天下最會當老闆的人;毛主席:漢高祖是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英雄人物!
※易中天:酒與中國文化
※易中天:中國的方言與官話
※易中天:禪宗的境界
※易中天:中國最缺什麼?
※易中天:中國的哪些方言與官話
※易中天:川普與曹操
※易中天、馬未都:有了家譜,做人才有譜
※易中天:鴉片戰爭中,官員為什麼都愛撒謊
※閻崇年、紀連海、易中天和王立群四人,究竟誰才是百家講壇一哥?
※易中天:中國人為什麼喜歡議論別人的離婚
※楊林柯《錢理群的「絕望」和易中天的「出走」》
※易中天講希臘人故事:獨立人格、自由意志是何其重要!
※最會吐槽海賊王的人,非易中天莫屬!
※易中天先祖在越南殉國,背後真相令人嘆息
※易中天:最輝煌的王朝並非漢唐,而是這個文化繁榮昌盛的時代
※大家對易中天有什麼評價,你怎麼看待易中天的歷史觀?
※易中天談中華傳統之一:心存敬畏,學會謙卑
※易中天:中國人為什麼看上去「身強力壯,東張西望,錢包鼓鼓,六神無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