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二戰德國陸軍單兵頭盔

二戰德國陸軍單兵頭盔


二戰德國陸軍單兵頭盔



現代頭盔誕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其目的是為了保護在塹壕中作戰士兵的頭部這一最容易暴露在外的身體部位,而專門研製和生產的。最初的故事發生在1914年的一天,法軍的一名炊事兵在遭遇德軍炮擊時把鐵鍋頂在了頭上,只受了輕傷,而其他很多人則都死於敵軍猛烈的炮火。法軍的阿德里安將軍得知此事後,深受啟發,要求部隊研製金屬製成的頭盔發放給前線部隊使用。後來人們便將法軍的制式頭盔稱作「阿德里安鋼盔」。一戰過後,許多國家的軍隊紛紛效仿法軍,先後生產並列裝了一系列制式鋼盔。

縱觀人類武裝鬥爭史,為了保護戰士的頭部,產生了我們今天稱之為「鋼盔」的眾多不同的原始頭盔。有的時候,頭盔的作用也不僅僅用於防禦,通常也具有裝飾作用,用來區別不同的群體或軍事單位,甚至包括用於恐嚇敵人。在古代,頭盔通常用於保護頭部免受石塊和棍棒的擊打,刀劍的砍傷以及弓箭和標槍的撞擊。當火器出現後,火藥武器的威力逐步提高,原來的頭盔通常經受不住子彈和炮彈破片的殺傷。



二戰德國陸軍單兵頭盔



在1935-1945年間,德國共生產了超過2500萬頂鋼盔。隨著戰爭進程的需要,在鋼盔的製造上逐漸進行了簡化。從左至右分別為M1935型、M1940型和M1942型鋼盔。其中,M1942型鋼盔最為普遍,這些鋼盔後來也導致了不同型號鋼盔的重疊和衝突。


二戰德國陸軍單兵頭盔



鋼盔內部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但質量嚴重卻惡化。從左至右分別為M1935型、M1940型和M1942 型鋼盔。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第一種「現代鋼盔」誕生於1916年,這種鋼盔後來也就成為了一戰德國士兵的裝備。當時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傳統軍隊,必須接受這種經過子彈穿透測試、沉重而討厭的「累贅」,用以代替他們原來那些漂亮而華麗的頭盔——一些皮質帶有金屬裝飾的尖頂頭盔。這種新型鋼盔就是M1916型鋼盔,就當時的水平來說它的確是一種非常成熟的設計,鋼盔的下沿與耳朵處在同一水平位置,這樣不僅可以保護頭部還能保護眼睛和耳朵。後來演變發展了M1917型和M1918型鋼盔,這些變型都是在原型鋼盔的基礎上加以變化或簡化,以便於大規模生產。這些新型鋼盔也像前期M1916型鋼盔一樣,是同一種風格,不過式樣卻有些怪異。儘管這些鋼盔設計得不錯,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不斷提高的武器威力來說,這兩種型號的鋼盔仍不足以真正承受住致命的打擊。


一戰德國戰敗後,後來的帝國防衛軍裝備的鋼盔主要是一戰期間德國遺留的鋼盔,包括M1916型、M1917型、M1918型和由M1918型鋼盔改造的「剪耳」式鋼盔。當新興的納粹政權上台掌權後,德國開始重新武裝,新生的德國國防軍渴望招募到強壯、精幹、威武的士兵。這要求士兵的重要裝備之一的鋼盔的外形當然也要更精練一些,以映襯德國士兵的威武形象。納粹政權這樣做的結果,就是直到今天,在世界軍事史上留下了一些獨具特色的德國鋼盔,並且這些鋼盔成為了德國士兵的一種新型、傳統與強大的標誌性裝備。

1934年,當時的帝國防衛軍開始測試一種由埃森霍騰公司基於M1918型鋼盔研製的新型鋼盔。1935年6月25日政府最終批准了這種設計,這就是M1935型鋼盔。正巧此時,帝國防衛軍也以「德國國防軍」這一全新的名稱出現。


M1935型鋼盔的設計更加精良,但由於這種鋼盔的生產工藝過於複雜且成本過高,最初並沒有進行大範圍的配備,直至1936年才開始配發給德軍。當時,首先生產的M1935型鋼盔優先用於出口,並裝備了其他國家的軍隊。一些國家下達了眾多訂單來採購和使用M1935型鋼盔,如M1935型鋼盔首先使用於血腥的西班牙內戰;其次是中國,以此裝備當時的中國軍隊,用於反抗日本侵略者。現在推測當時德國政府之所以這樣做,也可能是想在實戰中來檢驗鋼盔的性能,以便在裝備己方部隊之前去改進和完善這種鋼盔的設計。在M1935型鋼盔以後生產的型號在外形上沒有發生什麼重大的變化,直到二戰爆發後的1940年。因為戰爭發展的需要,必須對鋼盔的生產和製造進一步簡化,以滿足大規模裝備的需要,這種簡化的結果就是M1940型鋼盔。此後因為戰爭愈發持久,又推出了深度簡化型,這就是M1942型鋼盔,並成為了二戰德國鋼盔中最為普及的鋼盔。


M1935型鋼盔



二戰德國陸軍單兵頭盔


M1935型鋼盔於1935年6月被正式引入德軍。兩年後,就已經有1400萬頂鋼盔被製造了出來。M1935型鋼盔的製造複雜而費力,鋼盔的鋼板採用的是一種鉬鋼,厚度為11~12毫米。在經過幾次機械衝壓成形之後,再進行卷邊,然後再經過回火熱處理,這樣一件鋼盔的基本外觀才算初步完成。鋼盔上的5個孔眼需採用鑽頭鑽出,其中2個通風孔,3個固定皮革襯墊的鉚釘孔。 然後就是上漆,上完漆後再送到烤箱中烘烤,以增強漆層的附著力,這樣完成的不帶有皮革襯墊系統的鋼盔外殼重量在810克到1170克之間。鋼盔的皮革襯墊系統重量在150克左右,比以前德國鋼盔的襯墊要輕一些。鋼盔的皮革襯墊經常採用轉包方式生產,然後進行手工裝配,一頂鋼盔完成品的價格為7.26帝國馬克。


M1940型鋼盔



二戰德國陸軍單兵頭盔


由於M1935鋼盔的製造過程太過繁瑣,1940德國年在鋼盔的製造工藝上進行了簡化,包括簡化了通氣孔、鉚釘孔,採用了熱壓自動化的衝壓技術,大部分襯墊也改用鍍鋅襯圈。此後鋼盔的基本塗裝也就變得越來越暗,灰色的塗裝也變得更深了。


M1942型鋼盔



二戰德國陸軍單兵頭盔

M1942型鋼盔於1942年4月20日出現,並於8月1日開始投入生產,這種鋼盔也是德國在戰爭狀態中最為真實的反映。為了應對戰爭的需要,由軍備部長阿爾貝特·斯佩爾(Albert Speer)主導,改造了整個德國的製造業,以更高的效率服務於戰爭。鋼盔採用四步熱衝壓成形,廢除了卷邊工藝,因此M1942鋼盔緣更「鋒利」,並且也取消了回火工藝,一切的改變都是為了簡化工藝以易於大批量生產。鋼盔的塗裝也變得更加粗糙,從原野灰到暗原野灰色都有。此後,M1942型鋼盔一直生產直到戰爭結束,成為了使用最為廣泛的德國鋼盔。



二戰德國陸軍單兵頭盔



鋼盔襯墊是非常複雜、昂貴的部分。該襯墊設計於1931年,是在不太舒適的M1918型襯墊系統基礎上改進而來。襯墊採用兩條鋁質襯圈將皮革的襯墊夾緊,然後再用開腳鉚釘固定在鋼盔的金屬外殼上。兩個金屬襯圈夾緊後還帶有「彈簧」的作用,既可以調整鬆緊以適應佩戴者,又可以吸收外來的撞擊力量。皮革的襯墊使用的是羊毛等材質,戴起來格外的舒適。鋼盔襯墊有六種尺寸,與鋼盔外殼一樣。在金屬襯圈上標有頭部的尺寸,如「64 N.A.57」,指鋼盔外殼尺寸為64厘米,適合頭圍57厘米的人佩戴,字母「N.A.」是NeueArt(新型)的縮寫



二戰德國陸軍單兵頭盔



這張照片清楚地展示了將皮革襯墊固定在M1935型鋼盔內部的鋁製金屬襯圈。­



二戰德國陸軍單兵頭盔



1940年M1940型鋼盔開始投入生產,並採用品質較差又廉價的豬皮代替了較貴的牛皮。照片中展示的是由不倫瑞克的舒伯特工廠(Schuberthwerk)於1943年製造的鋼盔



二戰德國陸軍單兵頭盔



德國戰爭部(Reichskriegsministerium)控制鋼盔的生產數量、品質、價格等等。檢驗員從工廠的一批產品中抽出一定數量的產品(近100頂鋼盔)來進行檢驗,並用一個橡膠印章在上面蓋上印記,以此來進行驗收和產品質量控制。在這張照片上,我們能看到一些陸軍和海軍的鋼盔上帶有的生產年份和一些其他的數據資料。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印尼測試中國產90型35毫米雙管高射炮
「世界第一手槍」M9半自動手槍的稱霸之路
軍犬送別退伍老兵的感人瞬間:「能否帶我一起走」

TAG:戰爭事典 |

您可能感興趣

頭盔界的豪傑:二戰德國M35鋼盔
法國陸軍換裝新款防彈頭盔 造型竟與百年前德軍一款類似
美軍一新型防彈頭盔又領先世界,中國山寨後能救戰士的命
這支印軍曾攻入北京,作戰從不戴頭盔,英軍美軍都為其開綠燈
美軍為海軍重炮手開發軍用「VR」頭盔
製造精良:二戰德國各式M34頭盔
彩頭盔?白頭盔?美海軍航空兵的保命選擇
[視頻]俄羅斯推出新一代外骨骼戰甲 頭盔神似「星戰」暴風兵
解放軍西部演練緊貼實戰 新型戰術頭盔罕見曝光十分帥氣
敘利亞「白頭盔」成員與武裝分子為伍,傾倒政府軍士兵屍體
《超凡戰隊》曝最新海報 藍色戰士攜新型頭盔亮相
秦始皇兵馬俑隱藏大秘密!兵馬俑為什麼都沒有頭盔?秦軍作戰無敵
越南軍隊為何總戴著綠色頭盔
中美俄紛紛拋棄鋼頭盔,解放軍新型頭盔完爆美軍
薩達姆是《星球大戰》影迷?總統護衛隊制式頭盔是「黑武士」的專用頭盔
緬軍配我國新型頭盔與果敢交戰:子彈打穿一頂頭盔廠家賠償1百萬
圖看世界各國頂級戰機頭盔:俄國科幻,美國昂貴
俄第五代戰鬥機配備的高科技頭盔
中國防彈衣威力驚人震住美國人:我軍新型17式頭盔防彈衣將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