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我的「東亞醫學」高級研修班經歷

我的「東亞醫學」高級研修班經歷

炎炎夏日,暑熱難耐,作為南開大學的一名博士生,我今年的「解暑良藥」是在面貌全新的津南校區親身體驗第二屆「東亞醫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高級研修班。


自從3月份申請該研修班以來,我內心的忐忑不安就沒有停止。該研修班由哈佛燕京學社、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北京大學醫學史研究中心和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聯合主辦,邀請哈佛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香港大學、北京大學等世界知名大學的著名醫學史專家學者前來授課,面向全球招收從事東亞醫學研究的研究生和青年學者,並在每期結束後選拔1-2名優秀學員作為訪問學者前往哈佛燕京學社訪問一年——層次高,規格高,選拔條件自然也高,與全球諸多有意向的學員進行競爭,這在我的求學生涯中還是第一次。另一方面,我從一位曾經參加上一期研修班的師姐那裡聽說,該研修班基本是仿照美國大學的講課方式,首先要在課前閱讀大量資料,了解有關講演主題的背景,其次要準備小組討論的資料,就相關話題發表自己的看法,最後還要練習好英語聽力和口語,研修班全程所用語言都是英語,這對於從未有出國交流經歷的我而言,無疑是一個重大挑戰。


到了5月初,喜報傳來,我最終有幸進入學員之列。瀏覽整個教員名單和學員名單,這屆研修班可謂名副其實的高規格國際盛會。教員主要有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兩位著名教授Jeremy Greene和Gianna Pomata,哈佛大學東亞系主任Shigehisa Kuriyama(栗山茂久)教授,哈佛燕京學社Linda Grove(顧琳)教授,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所長、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梁其姿教授,香港大學Daniel Trambaiolo(段安博)和Izumi Nakayama(中山和泉)老師,北京大學張大慶教授,南開大學余新忠教授。讓人欣喜的是,在開班之後,復旦大學高晞教授、南京中醫藥大學張樹劍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陳昊老師等青年才俊也加入研討行列,使此次研修班錦上添花。20位入選學員主要來自美國、英國、義大利、日本、中國等國家和中國香港等地區,其中一半就讀于海外高校,而且,學員並非都是歷史學出身,有不少來自社會學、人類學、醫學等學科,雖然大部分都是在讀博士生,但也有高校教師,還有剛剛碩士畢業的,以及博士已經畢業、即將進入高校當教師的。

我的「東亞醫學」高級研修班經歷



研修班合影


開班

8月1日上午,期待已久的研修班終於在歷史學院大樓開班,本屆研修班主題是「跨文化視野下的醫學知識與醫學實踐」。沒有奢華的招待,也沒有過多的寒暄,在大約30分鐘的開班儀式之後,研修班立即進入「戰備狀態」。為了讓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學員相互認識,栗山茂久教授給出了一個方案:每個學員找一個不認識的人,互相介紹自己以及自己的研究課題,反覆進行三輪,第一輪5分鐘,第二輪3分鐘,第三輪1分鐘,之後,每一位學員作自我介紹。


馬不停蹄,下午,來自香港大學的Daniel Trambaiolo和lzumi Nakayama老師即為大家布置了作業:每個小組隨機抽取一張各個教員精心挑選的有關中外近代醫藥廣告的圖畫,根據圖畫中的文字、人物形象、物品信息等提出一個核心問題,然後圍繞此問題查閱文獻,勾勒其歷史圖景,梳理其演變線索,製作成幻燈片向大家展示,每個學員有3分鐘的展示時間。該作業完全是開放式的,不設範圍,沒有標準答案,只要自圓其說,有理有據,能夠給人以啟示和思考即可。


講演與討論


8月2日和3日的四場講演以及四次小組討論,是整個研修課程的重頭戲。每天兩場講演,分別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教授Jeremy Greene和Gianna Pomata輪流主講,每場講演90分鐘,互動30分鐘;每場講演結束後,分別由不同的教員主持各小組的討論,每次討論75分鐘。


Jeremy Greene教授的第一場講演以西方治療學的轉變為主題,他用大量歷史圖片和事例闡釋西方放血療法的理論依據、治療特徵、實踐效果、社會反響,以及近代生理學、解剖學興起以後,放血療法日益遭到非議和捨棄的情況。

他的第二場講演以糖尿病為主題,講解糖尿病的特徵、臨床診斷、治療方法等,展示糖尿病人的日常生活。Greene教授指出,糖尿病屬於慢性疾病,其診斷和治療並非像其他疾病一樣精確,病人幾乎每天都需要注射胰島素,監測血糖和尿糖水平,控制飲食,保證睡眠。這種監測和治療疾病的過程讓病人的生活、意念、身體完全被醫藥左右,而且會讓病人背負沉重的道德負擔,承受社會的歧視和心理的折磨。通過糖尿病的案例研究,Greene希望大家從思考以下三個問題出發反思現代醫學的特性:疾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現代醫學中疾病的徵兆、標示、測量分別意味著什麼?為什麼說許多慢性疾病處於「運動」之中?

我的「東亞醫學」高級研修班經歷



Jeremy Greene教授的講演


回顧研修班整個過程,Greene教授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他知識廣博,觀點犀利,口若懸河,氣場強大,自信滿滿,無論是講演,還是茶歇期間的聊天,都像一塊磁鐵一樣將大家的目光吸引到自己身上;無論是歷史學,還是社會學、人類學,他都有舉不盡的事例、說不完的故事,學員們總能從他那裡獲得有益的信息,進行深度的思考。

Gianna Pomata教授的第一場講演以西方醫學史學史與醫學實踐為題,通過分析西方各個時期的代表性醫學著作和文類,以及醫學史地位的起伏,梳理了西方醫學自古希臘到當代的主要發展脈絡。Pomata教授認為,在西方歷史上,醫學史經歷了三次重要的轉變。在古希臘時期,以《希波克拉底全集》為代表,醫學史的編纂已非常關注醫學與歷史的關係,注重闡釋疾病的定義與進程,主要採取編年史的形式,記錄了很多醫案,同時,醫學史是社團集體記憶的重要表現形式。而在古羅馬時期,歷史學家老普林尼、醫學大師蓋倫則採用一種doxography(類似觀點彙編)的體裁來編纂醫學史,特別關注不同醫學流派的醫學理論和觀念及其演變。到了早期現代歐洲時期,醫學史方面的知識是醫生群體必須要掌握的一類知識,他們需要從歷史中尋求專業的定義和權威。經過近200年的發展,到了18世紀後期,醫學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斯普倫格爾(1766-1833)編纂的實用主義醫學史教科書非常具有代表性。而19世紀中期以後,由於人文與自然科學日漸分離,醫學被視為一門應用科學,很多醫生不再將過去與現在聯繫在一起,不再視歷史知識為必需,因此,醫學史出現了危機:原來的醫學史基本都是由醫生為醫學學生和學者編纂的,而到了20世紀早期,由於自然科學和實驗室醫學的快速發展,醫學史從醫學中獨立出來,醫學史的編纂不再是醫者的專利,歷史學家甚至業餘愛好者都加入了醫學史編纂的行列。特別是從1950年代以來,醫學史日漸成為社會文化史的一部分,醫學實踐的歷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她的第二場講演以17世紀傳入歐洲的中國醫方知識為切入點,以傳教士Michael Boym(麥克·博伊姆)所著醫書以及其他出現在歐洲一些刊物上的中國醫方為主要資料,著重探討了西方人如何認識以及運用哪些方法翻譯中國醫方知識的問題。Pomata教授指出,醫方這一文類是我們認識不同醫學文化(西方醫學、阿拉伯醫學、印度醫學、中國醫學等)的一個重要窗口,因為儘管每一種醫學都有各自獨立的理論和方法體系,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誕生了醫學配方這種知識類型。在中西不同的文化語境中,中醫學的方劑往往蘊涵著普遍原則,如醫方配伍中的君臣佐使理論,而在西方醫學中,處方往往是醫生針對不同病人的病情開具的,具有很強的個體性。因此,我們可以從醫方的翻譯透視中西醫學之所以能夠交通的內在認知基礎。

我的「東亞醫學」高級研修班經歷


Gianna Pomata教授的講演


Pomata教授原籍義大利,多年致力於醫學史、性別史、身體史的研究,雖已年屆古稀,但精神矍鑠,講起課來依然繪聲繪色、引人入勝。這是她第一次來到中國,所以對諸多事物都感到新奇,在其臨別之際,學員們為她取名「潘靜嵐」,由衷讚美她的美麗和智慧。


講演與討論是交叉進行的,每場講演之後都有一次小組討論,每次討論都由不同的教員主持,每個小組都有自己專門的教室,能夠實現與老師的「親密接觸」。我們小組一共四人,其他三位組員分別來自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和華盛頓大學,主持我們小組討論的分別是來自日本、正在香港大學擔任教職的Izumi Nakayama(中山和泉)老師,Greene教授,Daniel Trambaiolo(段安博)老師,栗山茂久教授。每次討論都由主持人確定1到2個主題,但每個老師的問題都是開放式的,每個學員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例如,栗山茂久教授確定的討論主題是:從事醫學史研究究竟需不需要接受醫學的訓練?就讀於華盛頓大學的曾小順同學認為,從事醫學史研究不一定需要懂得醫學,因為醫學史的研究內容很多,如傳染病史、醫患關係、公共衛生、醫療觀念、醫藥組織等,不單關乎醫者、醫學,還涉及諸多社會文化的要素;來自香港科技大學的林珠雲同學認為,醫學史無論如何都與疾病、病人、醫生、醫藥、醫學相關,儘管我們研究的問題不一定局限於專精的醫學問題,但接受醫學的訓練、掌握必要的醫學知識無疑是我們更好地理解歷史上的醫學事物的題中之義。而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即接受醫學訓練、具備大量醫學知識是否必然意味著能夠更好地研究醫學史?學醫者心中理想的醫學史與學歷史者心中的醫學史可能都只是整體歷史的一部分,不必決出高下或優劣,只要能夠促進人們理解醫學史上的現象、關注生命與健康問題,都應得到尊重和倡導。其實,各位老師給出的問題都沒有參考答案,沒有對錯之別,沒有好壞之分,每個組員根據閱讀資料和講演的內容表達自己的觀點,討論雖不時有觀點的交鋒,但體現出的是自由發言,平等對話,學員講演,老師傾聽。

我的「東亞醫學」高級研修班經歷



小組討論


考察


開班第5天和第6天,全體師生前往河北省保定市安國市考察藥王廟和藥材市場。剛一下車,全體師生即在當地民俗文化研究人員的帶領下瞻仰藥王雕像,參觀藥王墓、藥王殿。


雖然整個藥王廟看上去較為破舊,沒有得到很好地保護,但是其深厚的歷史底蘊還是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按照當地的民間傳說,安國藥王廟始建於東漢建武年間(公元25-56年),北宋拓址新建。廟中祭祀人物為漢武帝劉秀部下二十八宿將之一邳彤,他為政清廉,精於醫理,經常治病救人,深得百姓擁戴,死後葬於安國南關。北宋時期,相傳邳彤「顯靈」,為宋秦王治癒了頑疾,秦王故為他立了這座廟。這些傳說並不一定符合歷史事實,但卻是當地民間保留的一些集體記憶。藥王廟在明清時期多次翻修和擴建,資金大都來自南來北往的藥材商幫。廟門額上「藥王廟」三個大字是清朝大學士劉墉題寫的,整座建築佔地3200平方米,廟門兩側有兩根鐵鑄造旗杆,高達24米,每根重約要15噸,旗杆上鑄有兩知盤龍,三重刁斗,頂鑄翔風,中部掛有一幅鑄鐵對聯:「鐵樹雙旗光射斗,神庥普蔭德參天」,造型奇特,國內罕見。廟內有馬殿、藥王墓亭、正殿、後殿、名醫殿、碑房、鐘鼓樓等17座單體建築。

我的「東亞醫學」高級研修班經歷



全體師生考察藥王廟合影


安國藥材市場,是中國北方最大的中藥材專業市場。該藥材市場的興起和興盛與藥王廟的興建息息相關,可以說,在歷史上,由於民間信仰十分發達,藥王廟香火的多少直接關係到藥材市場的興衰。整個市場佔地1.5平方公里,建築面積約60萬平方米,分上下兩層,內有藥商門店780餘戶。中心交易大廳是東方葯城集中交易場所,佔地15畝,有1500多個攤位,共經營2800餘種藥材。進入交易大廳,迎面而來的是一片繁忙景象,可謂熙熙攘攘,人聲鼎沸。雖然有不少師生是研究醫學史的,但從未真正接觸過中藥材,第一次就看到數量如此巨大、種類如此繁多的中藥材,很多師生興奮不已,或不斷拍照,或不斷向藥商諮詢,恨不得將每一種藥材的信息都熟記在心。


田野考察固然能夠開闊視野,拓展思路,但準確「解讀」考察期間的所見所聞,理解相關的歷史文獻,將田野感受、經驗應用於學術研究,還需要研究者把握好「入」與「出」的關係。對此,Greene教授深有感觸,他在考察結束後特意選了兩段關於藥王廟和藥材市場的視頻,第一段是關於民眾在藥王墓前燒香祈神的行為,第二段是藥材市場內繁忙的交易場景。他希望提醒大家冷靜思考在田野中獲取的各種信息,通盤考慮人、物、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現象,將歷史與現實融通,將時間與空間聯接。


報告


到了研習營的第7天,氣氛似乎忽然變得凝重起來,各個小組都如枕戈待旦,因為對每個學員的最終考核就要在8月8日舉行。最終考核即是第一天就已布置給大家的作業:解讀一張醫藥廣告圖。


行文至此,我不得不對栗山茂久教授「超酷」的幻燈片演示技藝表示敬佩和感嘆。8月4日,栗山教授現身說法,利用蘋果公司開發的keynote軟體,將圖像、文字、聲音、色彩、動畫等要素結合起來,專門就「presentation」的性質、意義、作用、製作原則、製作技巧等進行一一說明和講解,給我們帶來了整個研修期間驚嘆聲最多的一堂課。回憶整個研修經歷,栗山教授或許是最讓大家「猜不透」的一位老師,一方面是因為很少有學員見過如此精美的演示,另一方面是因為他會很多魔術,在茶歇、吃飯期間,他都會給大家表演,而在每一次表演結束後,聽見最多的就是「why」。


驚嘆之餘,緊張隨之而來,要在短短的一段時間內確定展示主題,查閱大量文獻,製作精美的幻燈片,對每個學員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8月7日一大早,我們小組就齊聚教室,解讀圖畫,查閱資料。我們組抽到的是一張20世紀30年代左右刊登在某報刊上的關於德國拜耳公司生產的阿司匹靈的廣告。在廣告中,一對青年男女翩翩起舞,滿臉笑容,還有一位女性獨自坐在沙發上,用手撫摸著頭部,作頭痛狀,那位翩翩起舞的女性俯視著坐在沙發上的女性。經過反覆檢視圖畫、討論和查看資料,我們終於確定了主題,決定從男女跳舞之後需要用肥皂洗澡為突破口,追溯中國古代肥皂的原料、製作工藝、功效,解讀「皂」字的文化意涵,陳述近代化學工業如何生產肥皂,分析中國人如何看待西方生產的肥皂,並聯繫到當時如火如荼的衛生運動,進而反思近代衛生觀念與實踐的內在緊張性。我們認為,一方面,中國古代就已存在與近代肥皂功能類似的物質,如「胰子」,它不是西方的專利;另一方面,生產肥皂的原料從古至今都主要是各類動植物油脂,看上去不僅完全無法與乾淨、清潔聯繫到一起,而且很臟,還有一定的副作用,但近代以來,在西方衛生觀念與機制的作用下,在商業廣告的推波助瀾下,用肥皂清洗身體成為個人維護身體健康、國家推進衛生事業建設的一種象徵,人們的身體雖然顯得整潔了,但在不知不覺中成為近代衛生規訓的對象。緊接著,我們進行分工,各自負責一個層面,去儘可能地找到依據,然後將有用的資料彙集到一起,共同確定最終要演示的內容。到晚上6點時,我們才完成了初稿,大家隨即決定在晚飯後加班工作。最終,在晚上9點半左右,我們製作完成了演示文稿,並進行了一次簡單的「綵排」。

我的「東亞醫學」高級研修班經歷



栗山茂久教授和梁其姿教授指導小組報告的製作


8月8日上午,報告順利完成。雖然我們的觀點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但我們的思路和演示獲得了各位教員的讚賞。在結束的那一刻,我的腦海不由自主地浮現出整個討論、查閱、製作和報告的過程,可謂歷歷在目,銘記於心。閉目冥思,可以想見,這個作業其實將學術、知識、觀念、見識、技藝、想像力、團隊合作等熔於一爐,一方面讓我們從圖畫出發,想像無限可能,最終又回到圖畫本身;另一方面要求我們從團隊合作出發,群策群力,集思廣益,每個人都必須投入其中,完成一項充滿挑戰性的任務,真正提升每一個參與者的綜合素質與能力。

我的「東亞醫學」高級研修班經歷



小組匯告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 的精彩文章:

周志誠:我們的產業鏈對國民健康有很大幫助
看劉海粟美術館開館大展,再讀劉海粟狂狷背後的磅礴之氣
2016上海書展︱夏夜喧鬧悶熱,花5元去書海乘涼也不錯
2016上海書展開幕,在上海書展讀懂中國
脫毛有季節限制嗎?

TAG:澎湃 |

您可能感興趣

中醫智庫APP招聘醫學顧問,高級醫學編輯
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楊巍研究組高薪誠聘博士後
延安大學醫學院醫學虛擬模擬實驗教學平台
脊骨神經醫學高效手法醫學
深圳大學醫學部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高薪誠聘博士後
華南師範大學成立腦科學與腦康復行為醫學研究院
道教醫學與中國傳統醫學
回醫藥:中國傳統醫學與阿拉伯-伊斯蘭醫學「東西合璧」的精華
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北京協和醫學院基礎學院鄭直教授課題組副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博士後招聘
北京協和醫院恢復小規模「醫學精英」教育模式 再招48名臨床醫學博士後
北京協和醫院冷金花教授解讀:從基礎醫學到臨床醫學方面談WCE
雲南一高校擬在全國首招瑜伽碩士:學醫學、哲學、印地語
石家莊市槐北路小學學區國醫中隊五四青年節走進中醫學院
哈佛醫學院的臨床溝通技能教學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藥物研究所朱海波課題組博士後招聘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院長——蔡建強主任醫師做客《我是大醫生》
俄羅斯醫學代表團到三亞考察中醫健康游
攜康長榮世界頂級醫學大師中國行—福州站
日本大阪醫學院研發AR整容輔助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