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靜互攝:張揚生命活力
「動」與「靜」是道教養生哲學的一對基本範疇。大凡修持身心,必涉動靜。動以養形,靜以養神。道教的動靜觀十分豐富,《道教義樞?動寂義》歸納為六個方面:「動之於寂,具有六義:一、寂然不動,二、動而不寂,三、即寂即動,四、即動即寂,五、寂而能動,六、動而能寂。」為解釋六義,此文舉例說明:「寂而不動,若蒿山盤峙,不改於地;北辰夐極自處於天。動而不寂,天行西轉,健而不息;水流東趨,逝而莫止。即寂即動者,若臨水看月,光逐波搖;鶩迥觀岳,山從眼轉。即動即靜者,若乾行息,畢昂常如其度;後流未已,淮海無逭其源。寂而能動者,如懸石竹,直置寂然,吹擊成音,乃為生動。動而能寂者,如吹息韻停,樂止音謝。」當然動靜是相對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養生之道,就在於動靜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動不至於傷身,靜不至於寂滅。「靜」不是不動,而人秉受天的本性,能夠使人的自然生命和道德生命通過自我調整達於和諧,從而順其大化流行,充分展現自身。可見,靜的本質在於自調與和諧。而「動」是指人體生化的運行和對外物刺激的應答。一般意義上是動耗精氣神,而靜可養精氣神,人在後天是動多靜少,因此養生自然就是以靜為主。潘師正對靜的妙處勝贊到:「寂境者,不生不死,故能長生;不毀不變,故能應變。」(《道門經法相承次序》)
實際上精氣神都在動,靜往往是表徵一種正常狀態的「動」。伴隨養生實踐全過程的精氣神煉養,始終處於動態運行中,都在從一個層次的動,達到一定層次的和諧相安,養生者把這種狀態稱為「靜」。可見動靜既是相對的,也是在不斷的轉化中《存神鍊氣銘》說:「夫身為神氣之窟宅,神氣若存,身康力健;神氣若散身乃死焉。若欲存身,先安神氣;即氣為神母,神為氣子。神氣若俱,長生不死。若欲安神,須煉元氣。氣在身內,神安氣海。氣海充盈,必安神定。定若不散,身心凝靜。靜至定俱,身存年永。」靜是心安神定,心不煩,神不亂,氣自聚,即是真靜。形靜可能作為心靜的入門功。只有真靜才有真動,此動可營身無傷,以靜制動,動則合道。對此元?李道純在《無上赤文洞古經注》中說:「向不動中動,無為中為,內志形體,外忘聲色,養其無象,守其無體,全其本真,超出虛無之外,是謂最上一乘。」如同白玉蟾所說:「人但能心中無心,念中無念,純清絕矣,當此之時,三屍消滅,三賤乞降,身外有身猶未奇特,虛空粉碎方露全身也。」(《修真十書》卷十六,《謝張紫陽書》)在修鍊領域裡,動是由欲引起的,生於情,逐於物;而靜是對本性的把握與回歸,實現泰定。「靜則神生而形和,躁則神勞而形斃」,「動神者心,亂心者目,失真離本,莫甚於茲。」(《形神可固論》)柳華陽《金仙證論》:「蓋己者,即本來之虛靈。動者為意,靜者為性,妙用則為神也。」總而言之,動靜在於一心。只有心靜,形動也是靜。也只有心靜,精氣神才得其宜。張伯端《青華秘文》說:「金丹之道,一言以蔽之曰靜,精氣神始得而用矣。精氣神之所以為用者,心靜極則生動也。」《性命圭旨》進而把靜作為精氣神相化的條件。「精化為炁者,由身不動也,炁化為神者,由心不動也,神化為虛者,由意之動也。」「至虛極靜篤之時,精自化炁,炁自化神,即關尹子所謂忘精神而超生之旨也。」可見,動靜之要在於一心,動靜之妙在於形神相安,如此養生可至。
道家
傳承道家思想弘揚道教文化
歡迎添加我的私人號:cangzhuyong
萬道不離王道與人道
早期道教戒律怎样形成?
早期道教戒律怎樣形成?
道教修持:存思三氣法
道教咒術,洞曉陰陽造化,明達鬼神機關!
TAG:道家 |
※生活禪的生命力
※維持「光碟行動」生命力需要其常態化
※劉繼卣先生的駿馬圖:恣意縱橫,充滿生命的活力!
※如何保持生命的新鮮活力?
※練習太極,增強生命活動力
※外勞宮補腎,喚醒生命的原動力
※運動使我們充滿活力,活力讓生命變得美麗
※如何保持生命的新鮮活力?|薦號
※認識卵巢 呵護生命源動力
※平凡而偉大:他用生命拯救野生動物
※「生命在於運動」長春奧體中心 健康鮮氧生活!
※生命宛若淙溪流,風平浪靜姿態悠
※生命需要運動,生命在於運動——擺脫亞健康
※《生物波與人體抗癌能力詮釋》——生命起源於遠離平衡環境
※安靜的生命和跳動的筆尖
※瑜伽,練出旺盛的生命力
※生命原動力:《自私的基因》
※生命穩健,靈安魂逸
※風景攝影:」呼倫貝爾秋色「與山川交流互動,感悟生命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