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秦腔隨筆 文/空影
我 與 秦 腔 隨 筆
文/空影
關注秦腔微信平台已經有些時日了,儘管身在他鄉,在我的周圍更多的是吳儂軟語;但秦聲秦音依然是一位遊子的精神食糧;儘管每日工作生活紛繁蕪雜,但也要抽出片余時間看看戲曲美文,聽聽各位名家新秀的美妙音韻。
雖然已經過了而立之年,但是三十餘年的秦腔情結卻有增無減。仲夏之夜,喧鬧的城市才剛剛進入夜間模式,人來車往,酒吧里,餐廳里,商場里,到處熙熙攘攘。而我嚮往的搖著蒲扇,看著納涼晚會,秦腔名家輪番登場的場面卻一去不復返了。
其實我對秦腔的痴迷也緣於父親對秦腔的喜歡,父親一生別無它好,唯有秦腔。無論是單位,還是家裡,可以說一天寧肯食無肉,但必有秦腔。後來我才發現,父親對秦腔只是喜歡他的音調,而對戲曲的內容卻知之甚少,此話另提。我記得小時候我看戲也是出來進去,咿咿呀呀不知所云,看著演員們的漂亮服飾和頭飾,舞槍弄劍的只是覺得好玩,好看。
還記得因為愛看戲在村子裡是出了名的,也自然少不了被大人們戲弄。鄰家阿姨有次問我,「《斷橋》裡面的穿白的為什麼老要捂著肚子呢?」因為我也不知道,我就毫不思索的回答「因為肚子疼吧!」「為什麼《放飯》叫放飯不叫吃飯呢?」也是不知其情,只好回答因為是把碗放在那讓她吃,所以叫放飯吧,大人們哈哈一笑……..那會也就大概四五歲的樣子吧。
再到後來,陝西台的《秦之聲》開播,那個火爆程度簡直可以和現在的《好聲音》什麼的相媲美,中午一點左右,聲音機也能收聽到半個小時左右的秦腔,吃著母親做的臊子面,聽著悠悠秦腔,村莊工廠,好像此時都是一個模式。現在回想起來那時是真是一種享受。
後來因為讀書上學,才對秦腔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學習,原來我們課文里的李龜年就是最早做秦腔曲子的,代表作就是《秦王破陣曲》,而且秦腔又是梆子戲的鼻祖,中國約三百
多劇種,或多或少都受過秦腔的影響。秦腔在清乾隆時期被乾隆稱為「亂彈」而區別於崑曲等所謂的雅調。這位皇帝可謂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但對大清帝國的曲藝卻這麼存在偏見,也為此而讓秦腔在京城禁演,以至於影響力慢慢衰退。
讀書的過程中,我曾經很多作文都是以戲曲為題材,戲曲包羅萬象,人間兒女情長,喜怒哀樂盡在其中,一天天的長大,一天天的積累,再到後來我對國內其他劇種的了解,像豫劇的常香玉,越劇的袁雪芬,黃梅戲嚴鳳英,京劇四大名旦等等。通過對這些藝術家的了解,讓我對戲曲,特別是秦腔更加痴愛。因為方言語系的影響,南方的小橋流水演繹不了北方的酣暢淋漓。在這裡我想說這些劇種各有各的美,但是秦腔有別於其他劇種,就是毫不掩飾的去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表達出來,不做作,不扭捏。有些劇種為了迎合文雅,卻喜歡用小嗓,假聲去蜻蜓點水,讓人總覺得缺點什麼。
秦腔哭就是哭,笑就是笑,哭的可以讓觀眾為之動容如《趙五娘吃糠》,笑的可以讓觀眾合不攏嘴,如《捉鵪鶉》等等。秦腔特有的滾白表演方式,如《周仁回府》周仁哭墓那段,任哲中,李愛琴老師演繹的我個人覺得特別棒,這種聲音是可以沁入人心的。
秦腔除過戲曲的四功五法之外,還有像吹火、高蹺、帽翅、抖髯口、掄麻鞭,掃燈花,耍牙等等,一些舞美加上布景燈光真的是美輪美奐,讓人盡情享受藝術的魅力。然而在一些中國大部分劇種是沒有這種聲光電綜合應用的效果。
我的啟蒙戲就是陳妙華老師唱的《三滴血》。這個故事取材於清朝大文學家紀曉嵐的《閱微堂筆記》,後經過范紫東老先生的創作才得以搬上秦腔舞台也算是秦腔在戲曲界的一張響噹噹的名片。戲曲創作是很見功夫的,無論是劇情,還是念白唱詞,乃至曲牌。沒有相當的功力和閱歷是難以完成的,如《鍘美案》,《五典坡》這些經典便可一見。
最近在關注陝西台的《名師高徒》,發現真的高手出自民間,地市劇團的演員拿著微薄的收入,卻能有如此優秀的表現,讓我為之振奮。我們不需要什麼金獎銀獎,更多的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信念的執著;觀眾的認可喜愛就是最大的獎爽。人民藝術是為人民服務,但人民藝術需要人民的支持,大家都樂在其中,相信這種古老的藝術之火會永久傳遞下去!
在微信搜索中輸入字母「qinqiangok」
十首經典紅樓簫曲,再現百年紅樓夢傳奇!
戲曲套路豐富的程式
TAG:秦腔 |
※【樂享美文】秋之隨筆
※隨筆:談文學
※《閑話寬容》 ——芮晴隨筆
※隨筆|碎片|大鵬影像日誌
※張文芳●《秋日隨筆》兩則
※秦嶺雲隨筆:畫的氣味
※隨筆|拉薩氣質|大鵬影像日誌
※徵文選登 匡正龍隨筆
※詩隨筆//黃鉞 詩群肖像:黃藥師
※散文隨筆-金秋大閘蟹隨想
※東南文藝‖散文隨筆‖鮑朝卿:澳門再次游
※《容齋隨筆》啟示的作文方法/謝端平
※【隨筆】塗畫舊時光
※拍照 樵園隨筆
※【散文隨筆】自由呼吸
※隨筆 想像與邏輯
※【散文隨筆】辦事
※論生氣(隨筆)
※隨筆 「繪」心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