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書?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書?

【原編者按】上海書展正火熱進行中。每次看到書展中擁擠的人群,就會想,還有這麼多愛讀書的人,真是感動。然而還是會有人問:在獲取知識、信息非常便捷的時代,為什麼還要讀書呢?近期出版的齋藤孝《深閱讀: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一書或許給出了答案。


齋藤孝是日本知名教育學家,在這本書中,他從各個角度闡述讀書的本質意義。此文為前言,原題為《重新審問讀書的意義》。


日漸消亡的讀書文化

2010年末,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公布了2009年的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調查結果。這項針對世界各國15歲兒童的調查,每3年舉行1次,這是第4次。


其中,關於讀書的調查結果頗為耐人尋味。在2000年的首次調查中,「不因興趣而讀書」的日本兒童佔55%,而在本次調查中,該數值降為44.2%。這一結果似乎表明,日本民眾對於「寬鬆教育」的重新審視,以及學校每天早晨固定進行的「十分鐘讀書」活動,都對兒童的讀書行為造成了影響。究其原因,或許是經濟長期不景氣,使人們產生危機感,覺得必須抓緊時間學習才行,於是對讀書更看重了。


不過,這種所謂的「讀書」,其中也包括了看雜誌和漫畫,可惜就連這些「閑書」,也有44%的15歲兒童從來不看,可見情況很嚴重。至於讀書的體裁,新聞報紙驟減,小說成為主流,即便是小說,人們愛看的也儘是些科幻、推理、「煽情故事」等類別的小說。當然,這本身並沒有錯,可是想必不止我一個人會產生疑問:曾經存在於日本的讀書文化,究竟到哪兒去了?


在人類構築的文化當中,書大概算是最具劃時代意義的發明了。在只有口頭語言文化的遠古時代,人類耗費了無數年月,也未能實現文明的大進步。直到後來文字出現,人類才掌握了積累、傳遞知識的技巧,繼而四大文明誕生,社會開始飛速發展,直至今日。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書?


日本的書店



在這個過程中,文字的「載體」從石板、木簡、竹簡進化到紙,最終固定為「書」這種極其便利的形式。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人類的發展歷史是由書構築起來的,也是由書傳承下來的。


書的重要性,值得人類永遠銘記,哪怕今後電子書普遍取代紙質書,這一點也不應改變。

正因如此,讀者自身的蛻變才顯得至關重要。我們得知道什麼是讀書,為什麼需要讀書,以及讀書對於人生的意義。下面就讓我們通過本書,重新審問讀書的本質。


現代人的精神力量為何變弱了


在我看來,日本人現在的精神力要遠弱於從前。在面對麻煩或考驗時,從前的日本人具備堅韌的意志,能夠冷靜地判斷狀況,客觀地思考對策。這在如今已經很難見到了,而且現在的日本人也缺少戰勝困難的積極心態。和我一樣深有此感的人想必不在少數吧?


「精神力量」這種東西,基本上是從小鍛鍊出來的。可如今,孩子們很少還會忍飢挨餓,又沒了過去的學徒制度,劍術和禪道的修行也變得寥寥,教育也迎來了「全民上大學時代」,競爭不再像以前那樣激烈。可以說,日本兒童面臨考驗的機會大大減少了。


然而一旦踏入社會,情況就會變得完全相反,考驗難度較之從前更高。如今日本就業形式嚴峻,甚至有「冰河期」之稱,一旦失敗,未來的出路就會驟然變窄,在經濟上和精神上都會陷入走投無路的困境。

而且,即使暫時就業成功,也不能掉以輕心。以前只要進了公司,就不會被輕易辭退,通過這種所謂的「護送船隊方式」,每個企業都能受到行業規則的保護,各艘船上的成員也能齊心協力抱成團,在精神上相互支持。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新職員自然能夠穩步成長。


可如今,應屆畢業生被要求的是擁有「立即戰鬥的能力」。一旦業績不能提升,就會面臨被裁掉的危險。因此,即使在公司內部,新職員也會步履維艱,如同在寒冬的西伯利亞平原上孤獨跋涉一般。也就是說,以20歲為界,前後環境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此前從未經過鍛煉的人,此後就要突然身負重擔。且不說擔子本身有多重,光是前後的落差之大,就足以令人無所適從。正因如此,在精神上陷入絕境的20-40歲的人才會變得越來越多。


就算不喜歡,這樣的現狀一時似乎也沒有改變的跡象。既然如此,我們只能憑自己的力量戰勝困境,但要怎樣才能做到呢?

能成為治病良方、讓人擁有絕對力量的,恐怕還得是讀書。考慮到當前狀況,其必要性也遠超從前。直到不久以前,精神力量的含義還同「毅力」幾乎完全一致,只要身體強健、氣力充實就行了。譬如抬著轎子翻越箱根山,其原動力就是精神力量。


然而時至今日,這種與體力相伴的精神力量不再是人們所追求的目標,取而代之的是不可或缺的思考能力,即以知識為基礎,通過自己的大腦思考問題,確立價值觀。 當代人必須據此給自己定位。


此外,我們現在常說的「壓力」,也很少來自飢餓、死亡等因素了,絕大部分原因均在於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精神傷害。


簡單來說,能否妥善應對壓力,是由夠不夠聰明決定的。這裡所說的「聰明」,當然不是指學習成績好,而是指能夠迅速抓住事物本質,確定優先順序,配合自身能力做出判斷,妥善選擇如何行動的能力。


年輕人的「膚淺」


說起來簡單,其實並不容易,首先要求思維速度要足夠快。思維的速度加快,就能確保從容不迫,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用於判斷。因此作為訓練的一環,我常要求學生在10秒內完成思考並回答問題。


但光有速度還不夠,想培養出直攫事物本質的能力,思想就必須具備足夠的深度。這也是我對於當代年輕人最擔心的一點。他們的思想缺乏深度,行為往往受情緒支配,總是輕易地或哭或笑,並且希望別人也像他們一樣。


一旦整個社會在這方面的需求增多,電視節目和影視作品都會按照這樣的標準去製作,以簡單粗暴的方式賺取觀眾的眼淚或笑聲。結果不斷催生出「廉價、膚淺」的作品,有些甚至會大受歡迎,進而導致廉價和膚淺愈發盛行。


譬如,我很喜歡日本的歌謠和J-POP,但無法忍受某些歌詞無數次地出現,例如「不要沮喪」、「不要放棄」、「我會永遠陪著你」之流,其出現之頻繁,簡直可用「厚顏無恥」來形容。


當然,這些歌詞所傳達的信息本身並沒有錯,但一言以蔽之,就是太庸俗了。可即便如此,仍有很多人不知疲倦地極力追捧,這才是最可怕的。


最近還常有年輕歌手翻唱20世紀70年代的金曲老歌,但比起我當年聽過的原版,這些翻唱可謂差距明顯。


這種差距不光體現在歌手的表現力上。比如說,山口百惠演唱時的「重量級」,是由那個時代賦予她的,樂曲本身具有扣人心弦的悲傷和深沉,這是當代歌手無法擁有的,所以無論這些歌手怎樣模仿,除了歌詞一樣,都只是流於表面,鮮少能真正打動人心。


可即便如此,這些翻唱仍能獲得商業上的成功。這種現象或許意味著,現今已經不是追求樂曲要有深度的時代了。無論信息還是消費,都是因為我們自身太膚淺,才導致流於表面的東西盛行得勢。正所謂「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對於這種思想極其欠缺深度的現象,我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視而不見的。


倘若放任不理,我們的思想會變得越來越膚淺,心境自然也會越來越膚淺。要想阻止這種趨勢,我們只能重新喚醒堅韌的意志力,而要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就是讀書。


事實上,只要觀察學生就能明白讀書的效果。現在的學生,心地都很善良,若以善惡為標準來區分,絕大多數都是善良的人。同時他們具備社會常識,頭腦也不笨,一般都很規矩聽話。


從教師的角度講,現在的學生遠比以前的容易對付。可是問題在於現在的學生讀書經驗太少,尤其是大一新生,從沒讀過書的竟也大有人在。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似乎是因為高中生活在各方面都很忙,包括應試學習,所以他們根本沒時間讀書。


不讀書,精神自然就很脆弱。一旦別人把話說得重了,他們就會緊閉心扉,或者避不見人。不過,大學生活足有四年之久,只要在此期間多讀書,整個人就能逐漸發生變化。一言以蔽之,就是變得有深度。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書?


刷手機看新聞並不能替代讀書



為何不能只依賴網路信息


說到讀書的作用,很多人以為只是拓寬知識面。當然,這的確是讀書的作用之一,但若是僅此而已,那麼上網就足以取代讀書了。只在意信息量的話,與其花一兩周的時間讀完一本書,不如在互聯網上瀏覽一個小時,得到的信息可能更多。或者通過博客、推特等網路工具,可以了解全世界範圍內其他人的想法,互相交換信息。從這個意義上講,當代人正生活在一個夢幻般的世界裡。


但有一點需要注意,那就是用戶的意識。如果自身修養確實達到了一定深度,在此基礎上妥善獲取平均水平的網路信息,作為判斷的參考,自然毫無問題。但如果書讀得不夠,只依賴互聯網的話,就只能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完全無法深入其中。


換句話說,要想更有效地利用互聯網,得先確保自己的精神和思想達到足夠的深度。


要做到這一點,一個辦法是與傑出人物一起生活,成為其弟子,但在現實中不僅很難實現,而且風險也不小。正如我們在一系列奧姆真理教事件中所見到的,一旦拜錯師父,很可能被捲入大麻煩。


還有一種辦法,就是去大學聽課,直接聆聽金玉良言,常能觸及靈魂。但也有可能左耳進右耳出,另外還存在時間上的制約。雖說是「全民上大學時代」,但也不可能任何人隨時隨地都能學習。


那麼,既能接受傑出人物的教誨,又能按自己的節奏學習,同時風險又低的方法,就只有讀書了。讓自己的思想成形並繼續向下深入,只能在一個人獨處的時間和空間內進行。在這種情況下,既能面對自己,又能聆聽他人良言的辦法,唯有讀書。


如此一來,讀書就超出了獲取信息的範疇。可以說,讀書的目的本就是深化思想、升華精神。譬如報紙,對於了解社會新聞很有幫助。社會性也是人性的一部分,所以平時閱讀報紙,了解這個社會,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我在大學時做過一種訓練:把報紙上感興趣的新聞報道剪下來,然後向別人說明。這種訓練,既能樹立積極關注社會的正確姿態,又能鍛煉語言能力,同時還能提高信息的獲取和整理能力。


然而,報紙上的報道畢竟只是社會新聞性質的信息,並不以深化思想為目的,所以在當今這個壓力極大的社會,報紙並不能成為治病良方。從這個意義上講,看報紙與讀書是有著本質區別的。


你知道精神底層流淌著清流嗎


在日本,一樁頗為獵奇的殺人案審判很是惹人注目。兇手的作案手段極其殘忍,用鏈鋸將受害者活生生殺害。法院做出了自審判員制度實施以來的首例死刑判決,在民眾中引發熱議。


據新聞報道,犯罪嫌疑人並非冷酷無比的凶神惡煞,看起來完全是一個很普通的人,對待審判員和受害者家屬的態度既認真又冷靜。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審判員問他:「如果能回到過去,你希望回到什麼時候?」他回答:「我想回到學生時代,多讀些書。」


這句話應該不是謊言。因為犯罪嫌疑人在一審階段就已表示接受死刑,所以他這樣說並不是為了博取審判員的好感,也不是企圖獲得酌情減刑,而很可能是不加掩飾地坦露了心聲,為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沒能花時間讀書而感到無比遺憾。又或者,是因為他在收監期間讀過某本書,大有感觸之下,才做出了這樣的回答。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總之這個回答很有分量。


當然,一個人犯下罪行,肯定存在各種各樣的誘因。但或許正是因為這個人得不到任何人的認可和稱讚,認為自己的存在沒有任何價值,活著毫無意義,才會在某一時刻把自己的人生豁出去了,覺得一切都無所謂了,從而做出越界的行為。


對於這種情況,書究竟有多少「抑制力」,還真的難下定論。但無論如何,書的力量若能到達年輕人的靈魂,時代的精神面貌應該是會有所改觀的。通過讀書,與自己的心靈交流,這難道不是我們在年輕時就應該掌握的能力嗎?


事實上,少年勞教所的教導員就曾指出,很多被送來的少年完全沒有讀書的習慣,哪怕看漫畫也只看圖,對文字一概略過。但是,只要教他們養成讀書的習慣,了解其中的樂趣,這些少年就會逐漸開始主動讀書。同時,他們的生活態度和思維方式,甚至整個人都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可能有人認為,將罪犯引為例證太極端了。但我覺得,罪犯的心理狀態與我們並非毫無關聯,因為任何人都可能因某種契機而開始墮落。在這種時候,若能對事態加以分析,重新樹立人生的意義,也許就能懸崖勒馬。要想擁有這樣的判斷力,有深度的思想是必不可少的。


比方說,假設我們正面對某些麻煩,工作中的也好,人際關係中的也好。如果我們眼中所見的只有麻煩,可能會覺得天都塌下來了,可是就算再痛苦,我們也不會比古今中外克服了眾多苦難的人們更痛苦。了解這樣的事實,了解人類精神的強韌,至少能讓我們的心靈得到拯救,同時也能激勵我們克服眼前的困難。


換言之,人類的思想早已達到極其深入的程度,猶如地層深處流淌著的純凈的水。相較而言,我們平日面對的各種麻煩,不過是河流表層的濁水罷了。濁水喝著很苦,但只要向下深潛,就能找到清流。關鍵在於,我們首先得知道底下存在清流,然後還須具備「深潛力」。


而讀書,就能教會我們掌握這種「深潛力」。


讀書需要逐字逐句地看,既累眼又費時。從這個意義上講,讀書在當今這個快節奏的時代,的確顯得有些過時了。然而,唯有堅忍地跨越這些障礙,我們才能尋見寶貴的清流。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書?


《深閱讀: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日】齋藤孝/著 程亮/譯,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6年10月版。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藝術永遠不會有危機,是我們對藝術的認識有危機
解放軍轟炸機闖日本海練遠程打擊
今年的上海國際詩歌之夜,詩人們有點high

TAG:澎湃新聞 |

您可能感興趣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健康為什麼那麼難?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你的生活夠慢嗎?
想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活的長久點?那就一個字:慢!
袁姍姍的哭戲丑成這樣,也是沒誰了!可這個新人是要丑壓誰的節奏?袁姍姍快把第一讓她
搞笑段子:少年,你這是表白的節奏,還是要作死啊
胡歌發話:等我有了孩子,這些拿出去的東西都會還回來的,這是想當爸爸的節奏嗎?
產房裡的媽媽們的那些話,是要把醫生萌翻的節奏啊,你們有沒有說過呢?
這是要崩壞我童年的節奏啊,能不要這樣對待我的小美人魚嗎
騷年你們這是一會都不能忍的節奏嗎,請注意點自己的形象啊
搞笑:這個遊戲,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節奏
對,就是這個節奏。不要停
做好這5點,備孕的節奏,你們自己說了算!
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你需要一個這樣簡約時尚的家
生活節奏快沒時間去美容院,在家做到這些,就可讓你白一夏
在快節奏的生活中,要健康就只能這樣做?
這個關係我看懵逼了,哥們當場被綠的節奏啊
這些大熱組合原本都是要糊團的節奏,但又是什麼讓他們走上巔峰?
這個夏天怎麼能不會做美味的可樂雞翅,這感覺,要上天的節奏啊
壞蛋,你這是餓了要吃奶的節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