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人人皆可一試的修行方法

人人皆可一試的修行方法


「四念處」是佛陀親授的修行方法,人人皆可一試,下面我們就身、受、心、法的次第,對此法門分別略述之。


 

「身念處」:包含了我們身體的一切觸覺、冷暖覺、鬆緊度、姿勢、行進速度、行動內容等等。凡是和身體有關的現象,皆是「身念處」的修行及觀察對象。如當我們的身體癢時,則該知癢了、那裡癢、有多癢等;當不癢時,也該知不癢了。又如我們在站立時,亦當知身體的姿勢為站立,行進時則知其在行進,坐車時則知其在坐車,閱讀時則知其在閱讀。總之,語默動靜一定都有其姿勢及速度,我們則當對其情狀一一了知。


這種「了知」並不代表當對自己說「我在站立」或「我在行進」。了知就僅是了知,也不需要說我了知了,說多了反成障礙。


 


《念處經》中有佛對身念處如下的教示:

另外,比丘們!當一個比丘在行進時,知道他在行進。站立時,亦知道他在站立。坐時知道在坐,卧時亦知道在卧。他知道自己的身體正在做什麼。另外,比丘們!一個比丘無論是在往前行或往後行,是在向前看或向旁看,是在彎曲或伸展肢體,是在著衣或是持缽,是在吃、喝、嚼或嘗味,是在大小便利,是在行進、站立、坐、卧、語、默,在所有的這些行動上,他皆當充分明了覺知。他當如此地對身體的行動明了覺知。


 


「受念處」:包括我們心中一切時中的感受、感覺。如有歡愉的感受,則當知有歡愉的感受。如心中有不愉快的感受,則亦當知有不愉快的感受。不只是了知其存在,還當對那些感受的強度、起落等,皆一一了知。就連既不苦也不樂的「中性」感受,亦當了知那中性的感受。其他的一切不可名狀種種不同的感受,只要是「感受」,我們皆應當下了知。這就是受念處的大要。


 


佛在《雜阿含經》中有如下的開示:

佛告阿難:「善哉!善哉!應如是學四念處,善繫心住,知前後升降。」


由此可知佛要修行人在修行四念處時,不只是對時間上任何一個點的切面要了知,還當對生命整體動態的線及面亦同樣了知。能做到這樣,才有可能知「前後升降」。


 


「心念處」:指的是除了感受及思想、觀念外,修行人心的整體狀態。粗略來說包括修行人心的:


(一)集中散亂度:是處於集中專一的狀態還是散亂紛飛的狀態。

(二)明朗昏沉度:是神清氣爽,一片清明,還是昏昏欲睡。


(三)輕安緊張度:是很輕鬆安詳還是在緊張之中。


(四)貪慾度:包括各種各樣的貪,各有其不同的心之狀態,且大都會影響到身體。在身體上表現出來,亦成為心念處的觀察範圍。


(五)瞋恚度:亦有不同程度的瞋,包括較輕的不悅到較重的大發脾氣。

(六)慈悲度:由沒有慈悲到友善,由友善到體貼關懷,到沒有私心純利他的慈悲。


這只是略說,就有以上幾種。修行人當在任何時地(除了睡覺),皆對自己心中的集中度,明朗度、輕安度、貪慾度、瞋恚度及慈悲度等清楚明白。這就是心念處的概說。


 


佛亦在《念處經》中有如下的開示:


諸比丘!一個比丘當如何觀察於心?


在此,諸比丘!一個比丘當明了覺知心中是否有欲,是否無欲;是否有瞋,是否無瞋;是否有痴,是否無痴;是否內斂,是否外馳;是否純熟於修行,是否未純熟於修行;是否有上,是否無上,是否集中,是否不集中;是否解脫,是否不解脫。


 


「法念處」:包括修行人精神世界中所有的「思想」及「觀念」。這包括了修行人所了解及記憶的文字、語言、禮俗、規範、知識等,及他日常生活中一切的思考運作。這是一個包含極廣的東西。整個的人類文明及文化皆屬於法念處的範圍;因為文明及文化皆是由人類在精神世界中「想」出來的,建立起來的。由心中想出來及建立起來的東西,就是四念處中法念處所講的「法」。


 


法念處與心念處的不同,在於心指的是一個「整體」狀態,而法指的是一個「個別」的東西。法在心之中,就好像演員在舞台上一樣。心有心的整體狀態,就好像舞台上有燈光的明暗、布景的強弱等等。而「法」是在心中來去運作,有不同台詞及角色的「演員」。演員可多可少,可作不同的結合而產生不同的場景。「法」正是這樣,可多可少,亦可作不同的結合而有不同的心之架構及體系。


 


人的心有多複雜,法念處的修行就有多複雜。人的心若很單純簡單,法念處也就很單純簡單,故它不是一種有自己固定內容的東西。但它的原則是固定的,即修行人當對自己心中的一切的「思想」、「觀念」及其運作狀況了知清楚。法念處是四念處中比較難通達的部分,也最接近佛法理論的核心。修行人在此需要相當的「慧根」方能如實把握此法門的要旨。佛法中較高層次所講的「中觀」、「不二」等修行理論,皆和法念處有關。


 


這就是佛所開示的「四念處」修行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從身受心法四個方面去作「自我覺照」。這四個地方(四念處)有修行難易次第的不同,故佛慈悲地把它分而為四,其目的是使修行人有下手處,而分類本身也有使我們更能察覺現象及其細節情狀的作用。


 


所謂人人皆可一試,就是無論一個人懂不懂佛法的理論;無論一個人是何種文化背景、職業,甚至聰明才智等,皆可以用此方法自我實驗,使自己的人生更喜悅、輕鬆、自在。


也許有人會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故不分年齡、文化等,皆可修習佛法,但難道連不懂佛法理論的人也能修嗎?


 


不懂佛法的人可以修身念處的基礎法,只是他的修行因為未了解佛法的理論核心,僅能減輕苦惱到一定程度,而無法完全止息。佛法中有一些修習的方法,若未能了解理論或未經老師指導,是不可以自己擅自一試的。因有若干可能發生的危險性。學習者若僅是自我摸索,有可能走上歧途,或因方法不當而傷害身體。


 


但四念處不容易令人走上歧途,也不會傷害身體,因為它的原則是要人提高自己身體及心智的「自覺性」。它要修習的人在日常生活當中觀察自己身體、感受、內心及思想等方面所發生的一切現象,但不為一切現象迷惑而自在地生活著。無論是顯著的或不顯著的,因修行人的意志而發生或不因修行人的意志而發生的,內外一切和修行者有關的現象,皆經我們覺察到,且對其性質、程度了知清楚。


 


正因為四念處的原則是提高一個人的「自覺度」及「觀察敏銳度」,故並沒有什麼危險性。因為人的自覺性越高,其生活中的危險性反而越小。例如有人行路時常精神渙散,心不在焉,發生車禍的可能性就很高。但其人如修了四念處,則行路時的「自覺性」提高了,心不在焉的不良習慣就可改善,危險性反而降低了。通常人可能面臨的一些人為因素而造成的危險,大半皆是因為頭腦不清楚或心靈敏銳度太低而產生的,而四念處正好提高人的敏銳度及使人頭腦清楚。


 


事實上人生中有所謂人的「自覺度」,只是一個事實,並不需要冠上佛學或任何學術宗教的帽子。無論佛有沒有說法,無論有沒有說四念處,這件事皆是普遍存在的事實。也正因為四念處法門所依止的是人人本來皆有的「自覺力」,故它是一個不分宗教、種族、文化及宗派的自我訓練提升法,而不只是一個專屬於佛教徒、東方人或某一特定地域人們的東西。


 


有人的自覺能力較高,過著較中庸、自在的生活,比較不會為人生中種種事物迷惑而苦惱。相對地,有人就較「迷糊」,自覺度低,常常弄不清自己在做什麼,而使自身陷入種種苦惱中。


 


甚至同一個人,其自覺能力往往也會隨不同的「緣」而有所不同。有人在事業上頭腦清楚,表現傑出,但在感情上卻一團糟。有人平常很冷靜,待人接物皆中節,但一遇到某一特殊的「事」或某一型態的「人」就六神無主,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了。這些正是佛教中所謂「眾生相」的另一面。


(選自《做個喜悅的人》)


====================


慈悲的菩提,智慧的菩提,


清涼的菩提,自在的菩提……


分享菩提一葉,同修心靈凈土。



菩提禪禮請購渠道——


微店:菩提一葉創意禪禮工坊


點擊微信對話框即可進入微店


淘寶店:菩提一葉創意禪禮工坊


網 址:http://ptyiye.taobao.com


北京朝陽寺?法物流通處


地 址:北京.懷柔區.甘澗峪.靈慧山景區


黃山梓路寺?法物流通處


地 址:安徽.黃山市.黟縣.宏村


上海?一葉居


地 址:靜安區.陝西北路119弄29號後門2樓(預約微信PTLEAF)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菩提一葉佛心禪語 的精彩文章:

今夏養生,重在「祛濕」:買2盒艾香送1袋灸臍丸
月夜聽素琴,自古少知音
夏日海風:天然紅珊瑚珍珠手鏈
測試一下自己業障的輕重
釋迦牟尼佛的一天原來是這樣度過的

TAG:菩提一葉佛心禪語 |

您可能感興趣

愛一個人的正確方法
修行人降除心魔的四種方法
想讓別人尊重你 就試試弘一法師的這個方法
修行人降除心魔 用這四種方法
修行一般的方法是什麼?
這樣的整人方法,我服了
聖嚴法師:忙人的修行方法!
修行人的睡覺方法:會用的人很難變老!
總是打呼嚕?試試這 7 個簡便易行的方法
你要的人魚線鍛煉方法
一個小方子幫你恢復視力,方法簡單,功效驚人
咳嗽不停試試這一方法
居家簡要修行方法
幾種簡單的家庭漚花肥方法,你也可以試試哦
兩種增強異性吸引力的方法,你或許可以試一試
大多數人都犯的錯誤,關於曬被子的方法,你方法正確嗎
人魚線的鍛煉方法
教你們一個情人節脫單的方法
讓人噴飯的古人避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