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醫學和道教養生學
宗教最主要的功能是給人以精神慰藉 ,提供一種精神寄託 。但道教不僅關注人的精神,還珍重人的肉體,重視醫學,精通養生。這一特點在諸多宗教中顯得很突出。文獻記載,中國歷史上無論是百歲道士還是著名的道士醫生,均代不乏人。有人統計,六朝道醫占當時全部醫生總人數的28.7%。在民間,過去百姓說十道九醫,道醫董奉、鮑姑、孫思邈、韋慈藏等被奉為醫神或藥王,享受祭祀。因此,在近代道教學中,少不了道教醫學一科。道教養生學是道教醫學的一部分。
神仙信仰是促使道教醫學產生的最主要原因。如果見到年輕道士步履輕盈,目光炯炯,或年老道士耳聰目明,鶴髮童顏,信徒們則會視為仙風道骨,由衷膜拜。相反,一個面黃肌瘦、疾病纏身、體弱乏力、懨懨無神的道士,誰會相信他一朝沖舉升仙?所以《養性延命錄》闡述說: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意思是神仙信仰要求貴生,醫藥養生與修仙不可分離。《內觀經》則說:生明道,道守生,生道合一,則長生不死。即以醫藥養生而求仙,以求仙而永生。《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說:先明臟腑,次說修行。《丹亭真人廬祖師玄談》說:病魔不除,仙基難立。內丹修鍊首先要築基。這些都是把醫藥養生作為成仙的準備階段、必要條件或基礎。求仙必貴生,貴生必求醫,道教醫學必然產生。
濟世度人是促使道教醫學產生的第二個重要原因。道教倡導齊同慈愛的精神,要求道士以濟世度人為己任。《度人經》說:仙道貴生,無量度人。以醫濟世是濟世度人的方式之一,較容易見效。根據道教的說法,濟世度人不僅是施恩於人,也是積德於己,積德方能成仙。故道經說:救治百病,愈人疾苦,亦可行仙。全真教將修鍊自己的心性與身體叫作真功,將濟世度人叫作真行,說功行雙全才能成道。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正是在這一意義上說學道之人不可不通醫藥的。丘處機甚至對成吉思汗說:有衛生之道,而無長生之葯。是以道教的濟度思想也要求道士掌握醫藥養生知識。以醫濟世往往造成以醫傳教的客觀效果。一些道士掌握醫藥知識,就是為了以醫傳教。如早期道教黃巾的太平道和三張的五米道,傳教之初皆以符水為人治病,迅速贏得了大批信眾。
道教重視醫藥養生學,也與道士本身生活的實際需要有關。這是促使道教醫學產生的第三個重要原因。古代不少道士生活在窮鄉僻壤,有些道士選擇岩居穴處。還有一些道士為了採藥或訪道,跋山涉水,風餐露宿。他們如果缺乏醫藥養生知識,無力抗拒艱苦惡劣的環境,疾病來臨時不能自醫自救,將難以生存。所以東晉道教理論家葛洪告誡道士,必須兼修醫術。
另外,有的道經據天人感應說,把治病作為感應天地不降災禍的手段,試圖以醫格天。還有的道經以醫理闡述教理,以醫弘道。這些也是促使道教醫學產生的原因。
我國的神仙說起源很早。《山海經》、《楚辭》、《韓非子》、《莊子》、《左傳》等文獻中都記載了有關長生不死、不死葯、真人、神人、或仙人等的神話或方術。戰國時期,致力於成仙活動的方仙道流行,行氣、藥餌、寶精三派鼎足而立。漢代部分黃老學者轉向神仙方術,形成了黃老道。《漢書?藝文志》著錄方仙道和黃老道的著作,有房中8家和神仙10家,包括房中、導引、按摩、服鉺、黃白朮等方術。王充《論衡?道虛》批判黃老道,列舉了養精愛氣、辟穀、食氣、導引、服食藥物5種方術。有學者將方仙道和黃老道的方術稱為方士醫學。方士醫學以成仙為最高目標,以中醫藥學和巫醫為主要內容,並以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作為理論依託。東漢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以符水為人治病,並教人以悔罪、服藥、存思、服符、誦咒等方式自醫,標誌著道教醫學的正式形成。方士醫學是道教醫學的前身。
巫醫治病,道教醫學也治病,二者有相同的目的。我國古代存在著巫醫不分的巫醫階段。隨著醫藥知識的進步,醫術逐步擺脫了巫術,形成了中醫藥學,從此獨立的巫醫漸趨衰退,但不絕如縷。
有學者畫了三個同心圓,將道教醫學的內容圖解為中心、中間和最外三層。中心層的內容純屬中醫藥學。最外層的內容包符、簽、咒、祓、齋等神秘主義的醫療方法,超出了中醫藥學的範圍。中間層的內容介於二者之間。在神秘主義外衣下,也掩藏著一些科學的或是有用的內容。比如存思、存神、靜坐等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心理養生和治療方法。再比如,制符的紙帛竹木,畫符的硃砂墨,與符同飲的葯湯,高明的道士根據它們的藥性對症施予,再以宗教神學堅定信徒的信心,的確能治好一些疾病。道經還宣揚通過服符、誦咒、祈禳、誦經等信仰方法治療疾病。它能給予信徒心理上的安慰鼓勵,對某些心理疾病有時有效,對治療其他疾病往往也有幫助。
道教醫學的核心內容還是中醫藥學。可以說,道教醫學吸收和融會了中醫藥學的全部內容。歷代道醫以宗教虔誠和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進行醫學實踐和理論探索,為中醫藥學作出了巨大貢獻。比如,東晉葛洪最早記載了天花病。肖梁陶弘景集《養性延命錄》,其內容包括醫論、醫藥以及嗇神、服氣、養形、導引、言語、飲食、房中、反俗、禁忌、祈禱、誦咒、存思諸術,為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養生集。其著《本草經集注》在藥物的採集、加工、分類、配伍等方面都有創新。唐代孫思邈,奠定了婦科、兒科發展的初步基礎,發展了養生長壽學。南宋崔嘉彥創立的西原脈學在中醫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外丹術研製的一些外用藥,至今仍在使用。內丹術促進了我國古代養生術的發展和對人體的研究。我國許多重要的中醫藥學著作,都收錄了大量道教醫方。
陽台宮中元節法會盛況
道教知識——中元節的來歷
為什麼說道教是最合適人類修習的宗教?
胃氣不足該如何調理?
陽台宮夏令營——參玄訪道
TAG:濟源市陽台宮 |
※宇宙大律誕生了傳統醫學、養生學理論
※中醫養生學的文化
※名醫李時珍的飲食養生學理論
※「瘋狂的老子養生」——《道德經》中的養生學
※南京高校首開中醫養生學專業 氣功和易筋經都要學
※一代國醫大師熊繼柏:傳授你《黃帝內經》養生學
※養生學說:養生家「腦保健口訣」
※養生學說:陳紀「養生誡食患」訣
※蕭天石《道家養生學概要》獨傳萬卷丹經之秘訣
※養生學說:汪昂「飲食四勿訣」
※養生學說:邵雍《善飲酒吟》
※道教養生學:注意這五點睡覺就能養生美容!
※養生學說:陸遊「食粥壽仙」詩
※養生學說:養生家「腳字歌」
※強烈推薦,枕中養生學
※太素:各家養生學說的延伸——祝由(二)
※這種簡單的養生法,為何讓歷代養生學家和中醫都推崇
※明清時期醫學家對養生學的3個重要理論貢獻
※【大事發生】首屆國際辟穀養生學術研討會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