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要稱炎黃子孫?「炎黃」原本是「黃炎」

為什麼要稱炎黃子孫?「炎黃」原本是「黃炎」

「炎黃」是傳說中上古中國的兩個部落領袖。炎是炎帝,黃是黃帝。炎黃被認為是華夏文明始祖,而漢族(漢朝前為華夏族)則稱為炎黃子孫。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領,他們居住在中原,與以蚩尤為首領的九黎族發生長期的部落間衝突,最後被迫逃避到涿鹿。



為什麼要稱炎黃子孫?「炎黃」原本是「黃炎」


得到黃帝族援助,攻殺蚩尤。黃帝姓公孫、號軒轅氏。後來炎黃兩族在阪泉發生了三次大衝突。黃帝族打敗了蚩尤族,正式定居中原地區。現在漢族自稱炎黃子孫。


中華民族歷來自稱「炎黃子孫」,所謂「炎黃」是指炎帝和黃帝。一般來說,稱謂可以反映出輩份高低、先後順序,例如「康乾盛世」。從論資排輩的角度看,並稱「炎黃」,說明炎帝和黃帝地位相當,而「炎」在「黃」之前,說明炎帝的地位應在黃帝之上的。但是事實上,讀過《史記》的人都應該記得,炎帝是被黃帝收服的,地位理應黃帝高於炎帝,那麼為什麼後世偏要稱「炎黃」而不是「黃炎」呢?


原因是,從某一個時期,史學家們將炎帝與另一個更早的人物神農氏混為一人。


炎帝與神農氏是中國神話傳說時代的人物,兩人的關係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極為混亂。有些歷史學家認為炎帝和神農氏是一人;另一些學者則認為二者是不同時期的人物,神農氏生活在母系氏族社會,炎帝則生活在父系氏族社會。兩派人爭論激烈,於是一些書籍中採取了模稜兩可的措辭,如新版《辭海》對「神農氏」的註解是「一說神農氏即炎帝」,而對「炎帝」的註解是「一說炎帝即神農氏」。

那麼,炎帝與神農氏是否是同一個人?如果不是同一個人,是何時被分為兩人?又是為什麼被分成兩人呢?


西漢前兩人不是一家



為什麼要稱炎黃子孫?「炎黃」原本是「黃炎」



翻看史書會發現一個現象,即從先秦至西漢中葉的古籍對神農氏和炎帝都是分開敘述的,二人的事迹不同,時代也有先後。

神農氏大約在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之後,黃帝之前。他的主要事迹是教民農耕,嘗百草治病,是原始農業和原始醫藥的發明者。《易·繫辭下》中羅列了幾個神話人物的順序:包犧氏(即伏羲氏)——神農氏——黃帝、堯、舜。《莊子·盜跖》中說:「神農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說明他生活在母系氏族社會。此外《戰國策》《呂氏春秋》《左傳》等比較靠譜的古籍中,也都沒有把神農氏與炎帝扯到一起。


炎帝的活動年代約與黃帝同時,他是一個氏族部落的首領,與黃帝有親屬關係。炎帝先與黃帝部落發生過戰爭,後又與黃帝聯合擊敗蚩尤。關於這一點,《國語》、《逸周書》等古籍中均有記載,其中也將炎帝稱作「赤帝」,絕沒有與神農扯上關係。


西漢中期的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介紹黃帝時同時提到了神農氏和炎帝。該文開頭寫道:「軒轅(即黃帝)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隨後,司馬遷提到,諸侯中蚩尤最為殘暴,誰都打不過他。後來炎帝準備攻打其他諸侯,諸侯打不過他,所以都歸順了軒轅。軒轅於是修德振兵,與炎帝大戰於阪泉之野,並且打敗了炎帝。後又與炎帝聯手打敗了蚩尤。隨後,司馬遷又寫道:「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在這段記載中,「神農氏世衰」、「神農氏弗能征」、「炎帝欲侵陵諸侯」、「戰於阪泉之野」、「代神農氏」這些句子顯然說明,神農氏和炎帝不是一個人,神農氏應該是早期的諸侯盟主,而黃帝、炎帝同為諸侯。《史記·封禪書》還引管仲的話,說「神農氏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如果二人系一人,根本沒有必要分開說,可見,先秦時神農氏和炎帝是互不相干的兩人。


東漢後,神農氏、炎帝關係突變



為什麼要稱炎黃子孫?「炎黃」原本是「黃炎」


神農氏與炎帝是在東漢時期被突然合為一體的,此時一些學者在註解前人的史書時開始將神農氏與炎帝合并,如賈逵注《國語》時說:「炎帝,神農也。」高誘在注《淮南子·天文訓》和《呂氏春秋》時說「炎帝即神農氏,是姜姓的祖先」。隨後的魏晉時期此說開始流行。


神農氏與炎帝合二為一之初,就有一些學者提出反對意見,因而出現了爭論。如三國時學者韋昭在注《國語·晉語四》時指出:「神農,三皇也,在黃帝前。黃帝滅炎帝,滅其子孫耳,明非神農可知也。」可是這樣的反對意見在當時是受冷遇的少數派。


那麼,歷史記載和學者觀點為什麼會在兩漢之交發生突變呢?

劉歆是「合二為一」的主創者


從文獻資料來看,劉歆應該是將神農氏與炎帝合二為一的始作俑者。劉歆是西漢末年的皇族子孫,王莽新朝時曾任「國師」,撰有《七略》《世經》等書。劉歆的《世經》中稱:「太昊帝,屬於木德,因為發明了打獵捕魚的工具,讓世人能夠打獵捕魚,因此被天下人稱為包犧氏(即伏羲氏)」;炎帝,以火德承襲包犧氏的木德,因為教民耕農,故天下號曰神農氏。這裡,劉歆不僅把炎帝和神農氏合而為一,同時還把古史傳說中的東夷族首領太昊與伏羲氏合二為一。


而後,班固在《漢書》中承襲劉歆的說法,並做了大力的宣傳。《漢書·郊祀志》中稱:「劉向父子以為……包犧氏始受木德,……自神農、黃帝,下歷唐虞三代,而漢得火焉。」可見,伏羲、神農、黃帝這一套組合編排,是出於劉歆的精心策劃。劉歆和班固都是在學術界深具影響力的人物,經過他們二人的宣傳,炎、神為一人的說法遂在學術界普遍流行。


為什麼篡改歷史


劉歆為什麼要將炎帝與神農氏合一呢?有學者認為,這是為了給王莽新朝代漢製造理論根據。


戰國末年,鄒衍創立了「五德終始」說,他用五行相勝的理論來解釋歷史上朝代興替的原因。這種學說在此後的統治者中大行其道,例如秦始皇就認為自己是以「水德」代替周的「火德」。


鄒衍的「五德終始」說是從黃帝開始的,依次是夏、商、周。如果按照他的排序,王莽是沒有資格稱帝的。因此,王莽篡權後,需要有一個有利於自己的「五德終始」,這個編製工作就落在劉歆身上。為了給王莽篡位造勢,劉歆重新排列了古史系統,在黃帝和顓頊之間加入少昊,使戰國時承認的「五帝」多出一帝,而黃帝則升為三皇之一。與此同時,又將秦王朝排擠出正序之列,這樣推算下來,東漢為火德,為堯後,王莽為土德,為舜後,意在重演堯舜禪讓的故事。


在排列三皇五帝時,劉歆遇到了一個問題。按照鄒衍的排列,黃帝是土德,按照火生土的理論,黃帝的前面一帝應該是火德,而炎帝這個名字正與火德相符,用他很合適。但根據之前史書記載,炎帝與黃帝是同時代人,而且還是有血緣關係的兄弟,黃帝為兄,炎帝為弟。若把炎帝說成是黃帝的前輩總有些不合史實,難於服眾。於是編製者把傳說中黃帝之前的神農氏與炎帝合為一人,編造出一個「炎帝神農氏」。就這樣,新「五德終始」說的黃帝前一帝出爐了。


身為東漢人的班固在修《漢書》時認為,劉歆的新「五德終始」說對東漢王朝是有利的,便把劉歆的《世經》加以轉載,對其體系進行宣傳,並在《古今人表》「上中仁人」欄中稱:「少典,炎帝妃,生黃帝」,將黃帝與炎帝的兄弟關係變成了父子關係,這與《國語》中「少典生黃帝、炎帝」的記載大相徑庭,顯然是對上古歷史的重大篡改。


劉歆和班固對上古歷史的篡改,其影響巨大而深遠。在先秦的古籍記載中提到黃、炎二帝時,總是黃帝在前,炎帝在後。如《國語·周語下》「皆黃、炎之後也」,《左傳·昭公十七年》「昔黃帝氏……炎帝氏……」等等。但到劉歆、班固之後,黃、炎的關係發生了顛倒,先秦古籍中的「黃炎」變成了「炎黃」,而這一顛倒影響至今,直到現在我們仍習慣說「炎黃子孫」。


一句謊言讓秦始皇修起萬里長城


長城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傑作,被視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曾有人做過統計,修築長城所用的磚石,如果用來修建一道厚1米、高5米的牆,這道牆足以環繞地球一周;而如果用來鋪築寬5米、厚35厘米的馬路,則可以環繞地球三周以上。如此浩大偉岸的工程,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所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是無法估量的。


儘管秦始皇不是歷史上修築長城的第一人,也不是最後一人,但是長城與他有著不盡的淵源。「萬里長城」的稱號是在他手中成為事實的,而修建長城也是導致秦帝國滅亡的一個重要誘因。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兩千多年前修築長城的起因竟是因為一個方士的謊言。這聽起來難免有些荒唐。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武神趙子龍公孫瓚為什麼不待見趙子龍?公孫瓚不重用趙子龍的原因?
李逵想讓宋江當皇帝,為什麼還要殺李逵
朱元璋為什麼要刪《孟子》:敢說「民貴君輕」
白帶發黃是什麼原因
為什麼要叫武神趙子龍,怎麼不叫武神呂奉先呢?
茉莉花葉子發黃是什麼原因
乾隆皇帝在給傅恆的詩中為什麼寫「汝子吾兒」?難道福康安是龍種
為什麼是西周王朝,讓孔子驚嘆「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蔣介石和李宗仁為什麼都說他的犧牲重於泰山,他是誰?為什麼?
孫權為什麼要將劉備放虎歸山
李隆基為什麼不封楊玉環為皇后?他在等什麼
什麼是「鐵帽子王」?它和普通的王爵有何不同?
什麼是小葉紫檀「日本琴料」,你知道嗎?
再說秋收起義:毛澤東為什麼要當「山大王」?
黑白無常,他們原本姓什麼?
吳王夫差和吳王闔閭是什麼關係 闔閭是夫差的兒子還是孫子
李白為什麼罵老婆?
致毛澤東賀子珍離婚的「吳光偉事件」真相是什麼
臉色暗黃是什麼原因,怎麼調理恢復紅潤?
小黃人為什麼辣么愛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