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在情緒里學會愛
親子教育,可從四個面向談起:情緒、溝通、教養與關係,每個面向都有基本原則可遵循。
情緒
關於情緒,我們不只要面對孩子的情緒,更要顧及大人的情緒。
孩子當然可以哭鬧
每個人都有生氣、難過等負面情緒的時候,大人或許知道用運動、消遣、抱怨等方式宣洩,但孩子不知道要如何表達,也不知道該如何發泄,當有負面情緒的時候,就只會哭鬧。所以我們要把孩子哭鬧的行為視為常態,而非抱怨「怎麼又在哭了!」有了這個認知和心態,不管面臨任何情境,都可以採用正面的心態去處理孩子的哭鬧與失控。
情緒本身沒有對錯,只有發泄情緒的方式,會不會影響到他人而已。孩子當然可以哭鬧。但更重要的是教導孩子,如何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正確的宣洩情緒。當孩子哭鬧打媽媽時,請跟孩子說:「你打媽媽,媽媽好痛喔。不可以打我,不然你搥枕頭好啦!」當孩子在大庭廣眾下大哭大叫,請跟孩子說:「你這樣大叫會讓別人不舒服,走,我陪你去沒有人的地方哭。」
不要在孩子哭鬧時講道理
當負面情緒掌控行為時,只會讓人感覺煩躁與激動,此時的我們,耳朵是關起來的,聽不進任何道理。然而,當我們對著正在哭鬧的孩子講道理時,若孩子的反應是不想聽、沒在聽或頂嘴,只會讓我們更加生氣而已,所以,何必白費唇舌呢?不要在孩子哭鬧的時候講道理,當下只要先安撫孩子的情緒就好。
依照澤爸的經驗,當孩子哭鬧時,我們可以對孩子說一句神奇咒語:「我陪你哭完。」來安撫孩子的情緒。這句神奇咒語有兩個意涵:「同理」與「陪伴」。父母同理孩子可以有負面情緒想要宣洩,而且讓孩子知道在這個過程中,爸爸媽媽會一直陪伴著你。當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的理解,與願意陪伴自己時,很快的就可以從哭鬧中平復情緒。
「換手」「離開」與「沉默」,面對孩子的哭鬧
除了孩子的情緒,父母的情緒也不能忽略。當我們用負面情緒面對孩子,只會被情緒綁架行為與言語。當你怒氣沖沖、一觸即發的時刻,很有可能言行失控,不管是打罵、威脅或羞辱孩子,往往會造成孩子身心上的傷害,更加破壞了親子關係。大人的價值,在於比孩子更懂得情緒管理。
當我們自知正處於暴怒狀態,面對孩子哭鬧時,可以「換手」「離開」與「沉默」。「換手」,就是請另一半或他人處理孩子的狀況。「離開」,意即遠離是非之地,等情緒平復之後再回來繼續溝通。「沉默」,則是當沒有人可以換手或當下無法離開孩子時,至少可以選擇沉默,不要隨著孩子的哭鬧起舞,請自行調節呼吸與情緒,等冷靜下來再做反應。
溝通
一味要求孩子聽從父母是命令」,然後再用大道理包裝是「說服」。不管是命令還是說服,都是溝通的單行道。當親子之間的溝通只有單向時,孩子一開始或許會嘗試強烈表達不滿或頑強抵抗,假使依然無效,就會私下偷偷來或是不想再與爸媽溝通了。
雙向溝通,才能避免孩子陽奉陰違
只有雙向溝通,才能真正理解孩子心中的想法。父母必須向孩子說明我們希望他這麼做的原因,再傾聽孩子的想法,一起討論如何可以達成雙方都同意的雙贏決定。有來有往,暢行無阻,才是所謂的雙向溝通。
單純傾聽,不加任何評論與建議
很多父母才聽孩子說了一句話,便立刻打斷並加以反駁:「我懂你的意思,但爸爸要跟你說的是……」或是當孩子講了一句不好聽的話,我們立刻嚴厲糾正:「講話怎麼這麼難聽,以後不可以……」即使我們是為了孩子好,但這樣做只會讓孩子心中產生「爸媽都不懂我,反正講了他們也聽不懂」的念頭。久而久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裂縫就會越來越大,親子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疏離。
傾聽,就是不加任何評論與建議。訴苦與抱怨,其實也是一種宣洩情緒的方式。當孩子跟你訴苦學校發生的事情,抱怨同學不友善,或是老師對他不好……都只是在發泄。父母只要傾聽就好,不一定要給予批評或建議,才算盡到父母的責任。有時候,讓孩子感覺我們跟他是同一國的,孩子才會願意滔滔不絕的讓我們知道更多,父母也能更了解孩子,進而達到親子溝通的目的。至於教導與糾正,就請等孩子講完之後再說吧。
真誠回應孩子,拉攏孩子的心
孩子在跟我們講話的時候,若我們一邊打計算機或滑手機,一邊隨口應答:「嗯,嗯。」其實孩子都知道,我們並沒有認真在聽他講話或回應他。父母現在不回應孩子,孩子以後就不會回應我們喔!放下手上的事物,真心的看著孩子、回應孩子,讓他們感受到「我們有認真傾聽你說話,並且確實接收到你的想法」,父母與孩子的心,才會相連在一起永不分離。
教養
當孩子表現出負面行為,父母當然要教導,但更重要的是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哭鬧、耍賴、生氣或叛逆,其實都是孩子的內心因為某種刺激,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假使我們每一次都只是針對孩子表面上的行為做出批評與指責,並沒有找出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反而會讓他越來越受傷與挫折。
當孩子不知道怎麼借玩具而哭鬧、想要媽媽陪伴而耍賴、想吃餅乾卻不能吃而生氣、心情不好不想解釋而叛逆……時,父母在責備與批評他的行為之前,應該先理解他為什麼這麼做,然後引導孩子下次遇到同樣的狀況該怎麼辦。
我們可以告訴他,想向玩伴借玩具不用哭鬧,只要去詢問對方或跟對方交換玩具就好;想要媽媽陪伴不用耍賴,只要跟媽媽說「我想要媽媽陪我」,媽媽就會陪你;想吃餅乾不用生氣,爸爸答應你,只要你先吃完飯就可以吃餅乾;如果覺得不開心也不用故意唱反調,找媽媽抱怨一下就好。
讓孩子學習負責任
教養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可以記得他做過的不當行為,並期望他下次可以做對。然而,實際上,當孩子打翻東西,多數爸媽唸歸唸,依然會起身幫孩子處理;孩子在學校忘記帶東西,爸媽講歸講還是幫忙送到學校;孩子不收拾玩具,爸媽罵歸罵,也總是忍不住動手幫孩子整理。如此一來,孩子永遠不會記得他哪裡做不對,也永遠缺乏練習對自己負責的機會,因為爸媽總是搶先一步,把他該負的責任給扛走了。
爸媽給孩子最好的教養禮物,就是讓孩子有一顆負責任的心。讓孩子學習承擔責任以及接受後果。打翻東西,請自己擦拭;在學校忘記帶東西,讓孩子自己試著面對;不收拾玩具就當場沒收,等願意愛惜和整理時再還給孩子。如此,孩子才會真正記得他哪裡做不對,下一次才會自動自發的把事情做對。讓孩子從小開始練習,從小事慢慢累積,只要懂得對自己及他人負責,父母其實就不太需要為孩子的將來擔心。
教養不是軍紀,要有彈性
家庭不是軍隊,規範是為了讓孩子學會分辨對錯,以及學習對自我負責,而不是為了處罰而處罰。當家中只有嚴格的紀律而缺乏彈性,就會少了點愛的感受。
教養中的彈性,主要是因為「愛"的必須。
要讓孩子知道,我在教導你,但是,我依然愛你;我在處罰你,但是,我依然會陪著你。讓孩子知道我們無論如何都會愛他,永遠跟他站在同一陣線。讓孩子知道你對他的愛,永遠比管教重要。
關係
家人之間沒有對錯。爭執誰對誰錯的當下,往往就是產生裂痕的開始,一旦產生裂痕,要彌補就更難了。親子關係也是一樣。
不做人身攻擊,只表達內心感受
"玩具是別人的不可以搶啊,你實在是很不聽話!""爸爸說過我要休息,你真的很不乖耶!""你怎麼可以說不愛媽媽,你實在是很糟糕!"雖然我們都知道這些話是針對孩子當下的行為而講,與孩子本身無關,但孩子不知道。"不聽話""不乖""糟糕"這些話語,會被孩子誤認為我們是在批評他這個人。"媽媽都覺得我不聽話。""算了啦,反正我就是不乖。""我真的有這麼糟糕嗎?"孩子一連串對自我的質疑與否定,也慢慢的切斷了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對於孩子的行為,無需講出人身攻擊的言語,只需表達內心的感受就好。"你搶人家玩具,他會很生氣。""爸爸現在真的好累、好不舒服,我休息一下再陪你。""你說不愛媽媽,媽媽很傷心。"對孩子適度表達自己與他人內心的感受,讓孩子更能同理爸媽與理解他人,才能更貼心體會到每個人的感受,讓彼此的關係更緊密。
家人之間沒有對錯
當家人之間意見分歧,吵架吵到面紅耳赤、僵持不下,只為了讓對方認錯並且希望對方認為我是對的,但最後通常無法達到這些目的,反倒留下深深的不滿與怨恨,甚至讓家人間的情感回不去從前的關係。
假使我們把孩子的一切行為解讀成"聽話才是對,不聽話就是錯",當孩子常常不願意照著父母所說的去做時,父母也常會因為"這麼做是為了你好。""都已經講原因了,怎麼還是不聽?"情緒一定會受影響,進而對孩子大吼大叫、批評責備,貼上"不聽話""不乖"的負面標籤。此時若孩子更加頑強抵抗,親子之間的裂痕便會一點一點的擴大。只有跳脫"對"與"錯"的框架,平心靜氣聆聽孩子、了解他的想法、同理其心境,共同討論出最適合彼此的方式,才能讓一輩子的親子關係緊密相連。
教養是一時的,關係是一輩子的
教養的初衷,都是希望孩子可以更好。為了要教好孩子,父母常強硬的訂下規範要求孩子執行,孩子也常堅持自己的想法不願服從,雙方僵持不下,戰火一觸即發,讓原本應該是充滿愛的家,成了爭吵不斷的戰場。
教養孩子固然要緊,但請別忘了"親子關係比教養重要"。不要為了教孩子,而不斷與孩子發生衝突;不要為了孩子好,而強逼孩子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因為孩子沒有做到,而不斷批評與責罵。找到教養中的彈性,討論出雙方都接受的方式,用提醒取代批評,不讓孩子的內心因為教養受傷,而是感受到爸媽永遠都是這麼愛我、支持我與陪伴我,因為,教養是一時的,但關係卻是一輩子的。
大智者謙和,大善者寬容
十年砍柴:四大名著涵蓋中國人的四根支柱
文言文九大名句,蘊含九種智慧
徐靜波:三毛自殺前給我的最後一封信
錢穆:中國人觀念,重情不重欲
TAG:曾國藩讀書會 |
※讓女人愛上你的秘訣就是,學會激發女人的情緒
※孩子厭學情緒,是沒能感受到學習中的快樂
※想讓女人喜歡你,想學會左右她的情緒
※想要學會撩妹子?先要學會撩動妹子情緒!
※女孩在乎你,才會跟你鬧情緒
※學會這樣表達情緒,才是對父母對子女最珍貴禮物
※學會做自己情緒的主人而不是奴隸
※教會孩子學著控制情緒
※追女孩:讓你三分鐘學會帶動妹子情緒,妹子不心動你都找我!
※幫助孩子從小學會情緒管理,只需四步!
※讓你三分鐘學會帶動妹子情緒,妹子不心動你都找我!
※孩子愛發脾氣怎麼辦?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情緒疏導
※你也是那個不會撒嬌的女同學嗎?| 情緒研究所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別讓你的孩子壓抑自己的情緒
※與孩子的情緒對話
※孩子不上學,請先注意他的情緒!
※當你的孩子有厭學情緒時,不妨將這個故事告訴他
※孩子愛發脾氣,頂嘴,任性…專家助你成為處理孩子情緒的高手!
※我懂你在朋友圈的「小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