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外的中餐館總是往死里放味精?
在國外,門口寫著「NO MSG!」的一定是個中餐館。
但所有進去吃飯的人,都在出來之後,恨不得立刻衝到路邊的水管喝光全美國的水,來安撫彷彿經歷宿醉而嚴重脫水的身體。
味精又名谷氨酸鈉,簡稱MSG
「晚餐在中餐館解決,店家把味精當鹽使,回來後喝了兩大壺茶還不解渴,中餐之不健康可見一斑。嗯,下次就說對味精過敏。」
「中餐館的通病,味精重且太油膩,昨晚半夜睡覺,凌晨兩三點都被渴醒。」
「機場的中餐館肯定放了很多味精,要不然為啥我看到暴雨在窗上砸出的水柱都覺得可以消渴。」
英雄本色2里一邊炒菜一邊往裡面狠狠啐口水彈煙灰的中國早期移民人士奠定了中餐館的口感特性。
在中餐館吃飯,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少放味精,只放鹽。有的店甚至還要掌握特殊的點菜方式,比如點招牌炒麵,最好註明免叉燒,加蔬菜,少油,少鹽,免味精,並且不怕被老闆砍死。
即使在強烈要求之後,也可能依舊滿嘴味精味一個晚上都散不去,睡前至少喝三大杯水還不起夜。
一家中餐館放味精的量
「味精實在是他媽太多了,而且是everywhere,就連一個菌湯,才端上來就能聞到撲鼻的味精味兒,湯還是白花花的顏色,稠稠的質感,我就想問老闆,一個菌湯是怎樣燉出這樣的效果。」
「因為怕掉頭髮好久不怎麼去中餐館了,好不容易發現一家離家不太遠味精也不多的好吃中餐不容易。」
[別他媽要求我們不放味精,因為我們只有這個,感謝配合]
也不是所有的中餐館老闆都虛心接受打死不改,有的甚至是打死不改你們愛來不來。
美國舊金山一家名叫「So」的中餐館直接在餐館門口貼出英文告示稱,「是的我們就是會放味精,我們不相信有機食品那一套,我們也不在乎什麼無谷蛋白飲食」,揚言顧客如果不能接受就不要光顧。
老朱
這位經營中餐館的老闆名叫詹姆斯·朱,平時就受夠了挑剔的顧客,直到有一天一位顧客吃完飯拒絕付帳,說他們菜太辣而且放了味精,在大吵一架之後,該顧客還是沒付錢就走了。老朱一氣之下立刻將餐館暫停營業數天,以示抗議。餐館門口貼的告示還說:「我們關門是因為你們(顧客)。」
屌不屌
一些像老朱一樣的廚師,面對經常有要求不添加味精的顧客,他們也給出了強硬的回答:「既要保證好吃,又要便宜,給那麼少的小費,還指望我們花5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吊湯頭,這種事只有你媽才能為你做吧。就算我真的拿5個小時去吊湯頭,你們也根本嘗不出來。」
事實證明,真的嘗不出來。
「曾經有家麵館,湯頭是每天吊的,用的是雞、鴨、肉、骨,還有火腿。因為麵館早上5點營業,每日深夜就要開始去吊湯。很辛苦,很難得。就連正經老字號餐飲公司出身的老師傅,都去鑒定過,覺得真是老底子老手藝,店主真有堅持,很佩服。但拿這家的湯頭和其他店鋪的湯回來,進行盲測給學徒比較著喝。但所有學員都選的是別家的給出的理由是不夠鮮。老師嘆了口氣,「你們都是吃鮮吃慣了。」中餐四大技巧,火工、刀工、漲發、制湯。制湯已然如此。要說技不如人,做得沒有味精鮮,也確實是技不如人。但可惜是可惜的。」
廚師被逼急了,甚至組了個直接就叫"臭名昭著的味精"的隊。該樂隊成立於2002年紐約曼哈頓的唐人街,由3個前中餐館廚師組成, 模仿匪幫說唱並加入了美籍亞洲人的文化,歌詞里充滿了匪幫的生活方式、中國食物和女人,他們唯一想做的就是爆開主流媒體緊縮、皺巴巴的屁眼,用他們本來就擅長的油炸方式。
即使中餐館真的在門口貼出了「NO MSG」的標誌,也無法令人信服,那些聲稱不去的人,認為這麼做恐怕是放了更嚴重的添加劑,而且這樣的中餐館往往太貴。但他們更願意相信這是一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做法,味精並不會少放。
「就算去到一家真的標有『NO MSG』的中餐館,味精也是加的,除非你告訴他們你對MSG過敏,他們才會比較重視,中餐館的湯汁都是事先調好的。」在中餐館幫過廚的留學生深諳此道。
反而不加「NO MSG」的中餐館,老闆顯得更實在。
「開中餐館太簡單,膽子夠大就行。大把的味精啊,鹽啊,油啊,辣椒啊。別嘲笑麥當勞了,其實很多中餐更垃圾。」在國外開中餐館的,好像只要會放醬油、味精和翻翻鍋就能開連鎖了。
「今天路過,看到採購員採購的物品里有一箱枕頭一樣大的 雙橋味精』,以後嘗美味還是要自己多動手啊。」
但關於味精是否有害的討論,依然是世界上最具爭議的食品恐慌難題之一。
懷疑味精有害的觀點起源於上個世紀60年代,其產生帶有一定的對亞太人偏見的色彩。當年,一個偽科學癥狀被媒體普遍化,叫做「中餐館綜合症」,流行的說法是:吃多含味精的中餐會發瘋。因此,許多美國的中餐廳開始不適用味精。
「中餐館綜合症」,它指的是某些人在吃完中餐後會出現許多古怪的癥狀,包括頭痛、噁心、頸背麻木和身體虛弱。
事實上國外曾針對味精做過研究,發現,味精和「中餐館綜合症」的發生並無絕對關聯,並推論,出現不適癥狀的人可能是對其他食物,例如豆類、小麥等過敏引起的,不能完全歸咎於味精。
但有些哮喘患者吃了味精後會加重過敏反應,目前並不清楚其中的反應機制,只能建議這些人盡量小心避免吃到味精。
有人吃了加味精的菜,就覺得異常口渴,主要原因是味精里含有納,大約為鹽的三分之一。如果點外賣或者常吃加工食品,就會吃進大量的鹽和味精,兩者裡面的納相加起來,會使血液中的納濃度迅速上升,自然讓人感覺吃完後口乾舌燥,拚命想灌水。
人們普遍認為基本的味覺只有4種:酸,甜,苦和咸。而在魚片和海帶湯里存在著一種特殊的味道,當時的人們也沒有系統化地描述這種味道。進一步的研究發現,產生這種味道的,是魚片和海帶湯里的谷氨酸根離子。他們把這種味道命名為 「鮮味」,並對谷氨酸鈉申請了專利。谷氨酸鈉就作為人類歷史上的第一種增鮮劑,正式開始量產。當時這種產品在日本的名字叫 「味之素」。
味精在日本料理界站穩了腳跟之後傳遍了整個亞洲,成為中國烹飪必不可少的一味佐料
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鈉是一種氨基酸(谷氨酸)的鈉鹽。在消化過程中能分解出谷氨酸,它是人體所需的氨基酸之一,是參加腦代謝的唯一氨基酸,能維持和改進腦機能。
記得有一集南方公園,大頭老師提倡不吃谷蛋白(谷氨酸的來源),大家都嘲笑他。後來請了個科學家來提純谷蛋白證明谷氨酸無害,大頭老師起鬨說「那你敢把谷蛋白喝了嗎」。結果科學家喝了之後他的小弟弟就爆炸飛出去了。
然後鎮上所有吃谷蛋白的人的小弟弟都炸飛了。
我國最早產生味精的時候,採用的是水解法,用小麥為原料,40噸的小麥,只能產1噸味精。
味精本身是好東西。有一句著名的味精廣告如是說:味精,是好味精,社會害了味精。
讓味精擺脫不了終生黑的主要原因是味精的濫用,因此不談劑量談毒性的都是耍流氓。
濫用味精使許多人對食物的味道產生了誤解,但這種情況不僅限於味精,任何調味料的濫用都會有這種效果。一天吃50斤白飯,吃上一個星期也會死。名曰:飯氣攻心。結論:飯也是有毒的。
味精的問題還在於加熱超過120℃會產生焦谷氨酸鈉,對人體有害,所以炒菜的時候,鹽和味精一般最後放。
而黑味精是雞精生產商的一場營銷活動,荼毒至今。
雞精,本質上也是味精。除了最靈魂的谷氨酸鈉外,同時含有雞肉/雞骨的粉末或其濃縮抽提物、呈味核苷酸二鈉及其它輔料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食用香料等增香劑。
而雞精屬於動物性高嘌呤的食品、鈉鉀含量也不低,對於高血壓、痛風、腎臟病等的慢性病患者,有加重病情的風險。
「一邊說味精緻癌,一邊卻使勁吃雞精,腌製品,而且壓根解釋不通,最不可忍的是發生在我周邊的朋友同學裡,這書都白讀了。而且即使高溫會轉換(先定義有危害性),完全可以在盛菜的時候再加味精。」
「我發小是味精工廠的。產味精。糧食加工的,他們生產者自己是吃味精的,但一再強調必須臨出鍋放。還說,雞精是味精加工後添加一些東西,反而不好,他們不吃雞精。」
其實面對這些殘酷的競爭,面對事實的真相,我想說的是討論佐料的營養性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今日金句:味精純度太高,吸收太快,容易導致過敏反應。但鮮味是令人興奮地。
純味精有可替代品,比如雞湯,比如雞蛋+鹽,比如西紅柿。如果喜歡西紅柿,那愛西紅柿的原因之一就是,它們含有比許多其他蔬菜更多的自然味精。而現在的蔬菜根本失去了蔬菜的味道。以至於造成了味不夠味精湊的現象。
所以,憑我從小到大把味精當零食吃的嘴擔保,味精是毀不了中國美食的,毀了中國美食的只有各種速生、大棚食材。
今天又去了中餐館吃,特意強調說不要加味精,他們說不會加的,現在味素很貴啊。
美國大學教授:不論我怎麼鼓勵中國學生,他們就是不說話
普林斯頓教授:什麼樣的中國學生被淘汰?
這些葯違禁,千萬不要帶入美國!輕則沒收罰款,重則遣返
美國孩子是如何湊齊自己大學學費的?
出去看世界還是留守出生地?遠走的人幸福感較低,壽命較短
TAG:美國留學那點事 |
※中國人為什麼熱愛吃味精
※美國人吃的中餐都是什麼鬼!
※世界各國人民都在辦什麼趣味比賽?中國的太重口味了!
※在海外的中國安保,是什麼樣的?
※歷史上外國的太監和中國的有什麼不一樣?
※中國男人在老外眼裡什麼樣?
※雞精和味精有什麼區別?孕婦可以吃雞精嗎?
※中國白酒是怎麼釀造的?為什麼中國領導人只喝醬香型
※一篇文章看懂眼花繚亂的英內閣大換血!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中國「地下捐精」黑幕多 看看美國捐精又是什麼情況?
※為什麼國外大神都那麼牛?
※英國為什麼總是那麼聽美國的話?
※為什麼國內與國外的食品添加劑標準是不同的?
※為什麼只有「中國大媽」,沒有「中國大爺」?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喝熱水?——老外都聽懵逼了!
※為什麼美國人喝冷藏鮮奶,而中國人在喝常溫奶?
※美國總統喝什麼酒?
※國際空間站為什麼沒有中國?
※外媒的困惑:在國外反響平平的魔獸,為什麼在中國這麼火?
※燒烤中的辣椒精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