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學生陷「跨文化尷尬」,如何培養成為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
常常有人問我,像你這樣一個從未在一流學府(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是怎麼在美國頂尖大學做終身教授的?甚至有人猜測我一定是認識某位國會議員或者與教育部部長有私交,所以才得到提攜。可是,我真不曾遇到過這樣的貴人。其實,在美國就算認識總統也不能確保職業生涯一帆風順,因為連他自己也得面對4年或8年後「下崗」的局面。
在這個崇尚世界名校的時代,中國的家長使出渾身解數讓自己的孩子考高分、上名校。事實上,很多父母忽略了一點:對孩子而言,考高分充其量只能反映學生在某個方面的能力,還有許許多多的能力,其重要性遠遠超過考試能力。
每人都要有一個「交際文化圈」
我今天的一點點成績完全得益於以下5點技能和能力:
1.在某一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我目前專註於認知、跨文化交流和教育技術的研究,這些是我的興趣所在。
2.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每天我都要和同事、學生就各種各樣的問題進行溝通,如何準確清楚地、有條有理地將自己的觀點傳達給對方,是非常關鍵的。
3.打造健康穩固的社交網路的能力。我要與不同領域、不同國家的同行一起探討並撰寫學術文章,要和國際型出版社商談出版事宜,要申請不同性質的基金項目,要和商界人士交流尋找合作的機會。以上種種,都要求我必須建立一個良好穩固的社交網路,從而支持已有的工作。而這一點,又是以跨文化溝通交際能力為基礎的。
4.在多重壓力下自我調節的能力。毫無疑問,對於在異國文化中生活工作的人來說,難免會遇到很多不習慣和挫折,這些也確實會給人帶來巨大的壓力。很多人會選擇減少甚至逃避與異國文化的接觸,我卻認為,與其逃避它,不如直面它。為此,我到美國之初,強迫自己參加各種當地人的活動,這讓我迅速熟悉並理解了美國文化和美國人做事的方式。在與異國文化接觸的過程中,我發現原有的壓力不但得到了緩解,而且讓我有機會重新認識自我,重新給自己定位。
5.在多文化背景下協調關係、化解分歧的能力。當我們與來自不同背景下的同事夥伴合作時,出現誤解、分歧甚至矛盾都是非常正常的。如何通過有效的溝通化解矛盾,並增進彼此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
仔細分析上面提到的5點,可以看出,其中有4個方面都跟在多文化背景下的交際溝通協調能力密切相關。這些能力為我個人在學術上的發展打下了基礎,並幫助我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可和承認。每當我獲得學術界的認可,比如獲得卡耐基學者稱號、美國教育研究協會傑出研究獎的時候,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給我的這些朋友打電話,分享我的喜悅並感謝他們的支持。沒有他們,我無法發掘自己的潛能,發揮自己的特長;沒有他們,我無法認識到自己潛在的弱點和不足。更重要的是,他們讓我有了勇氣和自信,讓我了解並有效地化解跨文化之旅中遇到的每一個困難和障礙。
這也是為什麼我非常樂意應中國教育報之邀,談一談如何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公民」這一話題的原因。很遺憾的是,沒有一所美國大學開設了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課程。培養這種能力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這需要系統地、循序漸進地進行培訓。中國的教育體系中特別缺乏類似這種社會技能的培養,知識可能會隨著時間逐漸忘記,而這些社會技能可以讓一個人受益終身。
中國留學生的「跨文化尷尬」
在美執教的18年時間裡,我教過很多來自中國的學生,他們有的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最年輕的出生於上世紀90年代。從他們身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由於生活經歷、家庭背景等諸多因素帶來的巨大差異。值得注意和研究的是,他們雖然來自同一個國家或地區,甚至來自同一所大學、同一個系,受教於同一位導師,拿著相差無幾的學習成績,但來美以後的經歷可能存在天壤之別:有的能夠很快地適應新的環境和生活,結交很多新朋友,有的卻遲遲找不到接觸新環境的切入點,終日孤獨,只能埋頭於書本;有的能夠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上脫穎而出,開拓一番新的天地,有的卻總感覺格格不入,只能打好包袱無奈地離開。為什麼身處相似的異國環境,卻有如此巨大的差異?顯然,跨文化交際能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讓我從一件真實的事情說起。有一天,從我的博士生畢業慶祝晚宴回來之後,我和我的丈夫饒有興趣地討論著晚上的聚會。我丈夫是卡耐基·梅隆大學發展心理學系的資深教授,他說:「今天一共18個人,怎麼只有我一個美國人呢?而且,我是以你丈夫的身份被邀請的,而不是作為親密朋友被邀請的。」他緊接著又問我,是不是他會把中國朋友和美國朋友們分開舉行兩次聚會呢。但據我所知,今晚出席晚宴的人幾乎就是我的學生在美國的朋友圈子了。我先生的問題使我回憶起今天宴會的另一些細節,在這些參加晚宴的人當中,只有極少數人主動過來和我的丈夫打招呼。大部分人一直跟中國朋友們聊天。唉,這個畫面多麼生動地描繪了中國學生在美國的社交現狀啊。我也曾經跟我的這位博士生討論過跨文化交流問題。我問他:「你看,你在美國生活5年多了,你有多少個能夠交心的美國朋友?」他說:「幾乎沒有。」我又問:「那麼,你邀請過多少美國朋友到家裡吃飯或者喝茶?」他還是回答幾乎沒有。
雖然我還沒有科研數據來證明近年來中國留學生更傾向於跟「自己人」來往,但是我個人的觀察幾乎印證了這種傾向性。試想,作為留學生,你能通過這種圈內往來,成為一個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嗎?怎麼能具有國際視野呢?
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魅力
有人不禁要問,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到底是指什麼?具有這種能力的人,能夠無障礙地理解另一種文化,進而恰當而高效地與人進行溝通,並靈活地運用該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在合作中作出貢獻。對於留學生來說,跨文化的交流能力主要表現在與來自不同文化的同學和老師的相處中。它並不是表現得彬彬有禮就足夠了,而是要在深知該文化內涵的前提下,靈活地運用一系列技巧激勵身邊的人與你進行積極配合。這種激勵別人的方式並不是要利用別人,而是努力創造一種氛圍,使得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夠求同存異,雙贏共贏。
在美國大學執教的18年里,我見過很多具有這種跨文化能力的中國留學生,也見過很多沒有這種能力的中國留學生。他們在美國成功與否涇渭分明。我舉一個成功的例子,我曾經有一個中國學生小趙,凡與他共事過的美國教授和同學,無一例外地對他讚賞有加。與其他留學生相比,他在知識技能方面並無過人之處,他的獨到之處在於對美國文化有強烈的好奇心。從他入學的第一天開始,他就努力讓教授和同學們知道,除了知識,他更想深刻地了解身邊的每個人,了解他們的行為和思考方式。他的執著當然引起了美國朋友的注意,他被邀請參加了很多文化活動,比如導師的家庭聚會、同學的婚禮、讀書俱樂部、周五下午茶或者品酒會等。他後來告訴我,通過這些活動,他真正了解了美國人的行為和思維方式,這使他能夠在日後與美國人愉快並高效的合作。今天,他已經成為一所知名大學的終身教授。
我在美國生活將近25年了,我感覺美國總體上是一個包容和友好的國家,但有的時候並不像表面上那麼友好。具體來說,美國對那些肯吃苦、有貢獻的移民很友好,但也友好不到讓人感覺賓至如歸的程度。你要想成功,就不能把自己當客人,而是要反客為主,積極地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而奮鬥。這種跨文化的開拓進取正是中國學生所欠缺的。要想在全球化的職場上謀求一席之地,我們的學生就必須好好補補課了。
作者簡介:林曉東中國河南大學本科畢業,為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教育學院(全美排名100)碩士、美國普渡大學(全美排名37)博士,曾任職美國德比爾特大學教育學院(全美教育類排名第一)教授,現任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全美教育類排名第五)終身教授。 (作者 林曉東 翻譯 李道全)
拿不了奧運獎牌的數學家,不是個好老師!
鍾布:美國大學開學第一天,教授講什麼?
為什麼國外的中餐館總是往死里放味精?
美國大學教授:不論我怎麼鼓勵中國學生,他們就是不說話
普林斯頓教授:什麼樣的中國學生被淘汰?
TAG:美國留學那點事 |
※跨文化使海歸就業更具優勢
※藝術+創想圖繪津門地標 「為愛上色」打造跨文化交流盛宴
※跨文化交際:留學第一關
※冒懷慶:一名跨文化跨學科的智者
※留學必讀,該如何克服跨文化適應這一難題?
※從跨文化視角看非語言交際
※語言不通!華女嫁澳男,婚後用翻譯軟體,還能做生意!愛情真的可以「跨文化」!
※空間並置使跨文化分享成為可能
※跨文化版《哈姆雷特》亮相倫敦 中國「小生」古英語演繹經典
※跨文化的遊戲產業合作 《超級瑪利奧》入駐美妝系列
※西方老婆和亞洲老公的超美跨文化婚照,愛情無分國界
※從巴黎出發:路易威登基金會開館三年與中、俄、非連線的跨文化藝術版圖
※王建中名曲上海奏響:中國民樂與西洋鋼琴的跨文化融合
※20世紀上半葉的大眾傳媒對蘇俄形象的跨文化建構
※2017中國項目管理大會暨中國特色與跨文化項目管理國際論壇邀請函
※IT GIRL進階之路,從上傳你的「跨文化LOOK」開始!
※“2017年跨文化学研究生国际课程班”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