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唱片,最初是為了盲人

唱片,最初是為了盲人

唱片,最初是為了盲人



今天,用手機聽音樂司空見慣,這得益於最新的聲音錄製技術——數字技術。而早期的音樂是錄製在唱片上的,像黑膠唱片、密紋唱片,它們曾經風靡一個時代,是音樂的代表。不過,最早的唱片卻不是為音樂而生的,密紋唱片的誕生就是為了盲人能聽書。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大量士兵複員回國,這些退伍兵中許多人的眼睛被炸傷,視力受損甚至失明。經歷一場戰爭,他們再也無法像往常一樣生活,尤其不能正常閱讀。美國盲人基金會因此啟動一個項目,使用新技術錄製有聲讀物,為盲人能更好地聽書學習。


起初有不少人反對這個項目,原因主要集中在兩方面。首先因為當時錄音技術還不成熟,一張唱片的容量只相當於5分鐘音樂,而且錄音效果糟糕,根本沒有人靠唱片欣賞音樂。另外,有的人反感這種技術,他們認為把聲音錄下來沒有任何意義。


第二個原因主要是由於海倫·凱勒的反對。海倫·凱勒是個又聾又瞎的人,她一歲半時得了一場急病,從此雙目失明、雙耳失聰。然而她自強不息,成長為美國20世紀著名的盲聾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盲人基金會以為她是一個最不可能的反對者,但是海倫·凱勒卻認為這個項目純粹是浪費錢財,眼睛看不到,可以學盲文手語,應該把更多的錢花在資助盲人食物、住所、衣服等基本需求上。


歷史證明,只要造福於群眾的,終會順利開展。以當時技術來錄製音樂雖然效果不好,但錄製語音卻足夠了。1932年,盲人基金會得到了技術的專利許可和啟動資金,躊躇滿志開始了第一次實踐嘗試,並且效果非常好。一戰後,大量盲殘傷兵因有聲讀物而受益,正當他們因失去世界的光明而煩憂苦悶時,聽書的窗戶打開了。

1935年,海倫·凱勒突然改變了主意,她向盲人基金會表示支持錄製有聲讀物以及相關的技術發展,而且利用自己影響力為項目募捐。同時也由於她的大力支持,美國總統羅斯福開始注意這個項目,1935年將這個項目納入國會圖書館,給予財政支持。


二戰結束時,盲人數目再次增加,有聲讀物的需求也再次急增。國會圖書館不得不開始研發新技術,以滿足這種需求。這時,錄音技術才得到重視,並開始有了長足進步。1948年,錄音質量就達到了可以錄製音樂的標準,但是,音樂公司此時仍然沒有發行任何唱片專輯。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抄襲可能無法避免
麥片改變了早餐
顏色到底存在嗎?
偏見如何產生?
冰河世紀死亡之謎

TAG:大科技雜誌社 |

您可能感興趣

有這麼一個歌手,養了一家唱片公司好幾年,一張唱片做了十三年
人類可能又要給外星人寄信了,這次是一張「數字唱片」
沒有人否認他是神話!全球唱片銷量第一的人!
將親人骨灰做成唱片,放在留聲機上,結果響起的聲音讓人落淚
滾石唱片: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
19歲唱片就賣到了日本,卻因得罪人被封殺至今讓人嘆息
切片的樹塊放到唱片機上,發出來的聲音讓人聽出耳油
連續三年,五次獲得金唱片大獎年度最佳藝人!這告訴我們:買買買是不會錯的!
巴西老頭收藏六百萬張唱片,他手裡沒有你找不到的唱片
外星人為何不回復人類,是因為它們不會播放唱片嗎?
這張專門送給外星人聽的唱片,現在你也能買到了!
這些你熟知的音樂家,居然也是唱片收藏狂魔?
唱片機在印度設計師手中竟成了這個樣子,天啦嚕!
黑膠唱片,玩的是一種情懷
李榮浩自曝唱片公司為了讓更多人看到他歌謠的mv,買了微博熱搜第五的位置!
唱片封面這樣玩,才是真正有趣呢
40年前美國人做了一張神秘唱片送入外太空,破譯者將解碼整個人類文明!史上最貴快遞
竇唯是魔岩三傑之一,為何後來卻反感魔岩唱片
這些知名唱片封面的「另一面」,居然長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