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深水溝走出來的故事
「有誰知道深圳為什麼叫深圳嗎?」在深圳市博物館,那位年僅十歲的小講解員故作成熟地問道,她的身後是一群從外地來的遊客。大概是此前一位工作人員跟其他志願者講解員說,你們還缺少一點互動,所以小女孩有了這個問題。
人群里議論紛紛,卻沒有一個人能說出所以然來。在絕大部分人眼裡,深圳似乎從一開始就叫深圳,如果它還有第二個名字,恐怕也不會有很多人知道。「這邊的人把水溝叫做『圳』,深圳這個地方曾經有一條很深的水溝,故而得名『深圳』」。小女孩說完之後,帶領大家去參觀沙盤圖了。
這條「深水溝」,大概就是如今的深圳河,它已經成為大陸與香港兩地的界河,雖屬同一個國家,卻要手持港澳通行證才能往來。曾經的深圳河是很多人夢寐以求想要踏過去的地方,因為河對岸就是繁華的代名詞。如今想要踏過這條河流的,還多了對岸的香港居民。這樣的變化,用「深圳速度」計算,只花了36年。
本周五,8月26日,朋友圈開始流傳「深圳36歲生日」的相關文字,其中有一篇文章,對比了深圳今昔的變化。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這一天也被大家稱之為「深圳生日」。中央和廣東省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則是1979年3月份的事。
很多人把深圳的發跡史稱之為「小漁村到大都市的變化」,但是最近幾年,深圳本土的媒體不太喜歡「小漁村」這個詞。有文章稱,深圳以前是小漁村的說法是「對深圳歷史的嚴重誤讀和無知」。其原因,是深圳悠久的歷史,有人已經追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這些說法,當你走一趟深圳市博物館,便會有所了解。不過在中國,任何地方的博物館,都會把自己的歷史說得天花亂墜,深圳也不例外。
在二樓的「古代深圳展廳」,你能看到所有博物館裡都有的原始居民和陶瓷,還有自東晉之後開始出現的寶安。如果要講歷史,深圳的歷史就是保安的歷史,不過後者也就一個縣,最繁華的時候是深港澳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
這塊地區在歷史上最出名的時候,應該是文天祥在1278年兵敗被押經過伶仃洋(零丁洋)時做的那首《過零丁洋》,其中那句「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最是出名。在深圳,最大的島嶼就叫內伶仃島,外伶仃島則屬於珠海管轄。還有一家姓賴的將門,最出名是的抗英將領賴恩爵。
有關深圳其他可說的東西,都要移至1979年之後了。在博物館三樓,除了一小間屋子大概介紹了改革開放之前的深圳之外,整層樓都在介紹改革開放之後的深圳。這種設置非常明顯,改革開放之後的深圳歷史,就是一整部中國歷史的縮影。這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以蛇口為最初的發跡點,那麼如今的深圳便是從當年那塊不到11平方公里的地區發展成為如今「北上廣深」中的深圳,這種速度在世界城市發展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而在此過程里,深圳擁有的政策優勢,也是其他城市不具備的。
在參觀博物館時你便能發現,如今很多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提及或者強調要爭取的,比如招商引資、保稅工業區、國企改革、勞工制度改革、簡政放權,這些概念最初應該都是在這片土地上最先實踐。這些實踐所帶來的效果,便是如今的「深圳速度」。特別是1987年進行的土地使用權公開拍賣,直接拉開了中國房地產瘋狂的序幕。
所有的這些,匯聚成了如今深圳的故事。如果你不喜歡說這是從小漁村變成大都市的故事,那把它說成從深水溝里走出的故事,是否能夠接受?
他們說,深圳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這是深圳出土的陶瓷
這個已經很漂亮了
很多人搶著要跟他合照
河燈很漂亮
土地使用權首次公開拍賣
TAG:求通社 |
※路是走出來的,心是悟出來的
※哇!原來岩茶的滋味是靠走水走出來的!
※飯是做出來的,命是走出來的
※凱叔帶著他的故事從聲音里走出來了~
※病是吃出來的,健康走出來的,禍是說出來的,煩惱是想出來的
※走出情緒的漩渦
※走路,走出來的疾病
※如何從失戀的痛苦中走出來
※從畫中走出來的眼睛
※走路,走出來的疾病!
※「血腥鼻頭嶺」究竟有多血腥?他們像剛從地獄裡走出來的行屍走肉
※走出陰影的馬伊琍,接下來又要和靳東發生怎樣故事?
※如何輕鬆走出失戀帶來的創傷
※如何快速從失戀的痛苦中走出來
※如何從感情的痛苦中走出來?
※從手機的世界裡走出來去傾聽!
※人生從來不是規划出來的,而是一步步走出來的
※當心「走出來的骨折」
※你是怎麼從失戀中走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