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如何預防慢性病?中科院院士:管住嘴,邁開腿

如何預防慢性病?中科院院士:管住嘴,邁開腿

如何預防慢性病?中科院院士:管住嘴,邁開腿



圖為王隴德院士在講座上

慢性病在中國造成的死亡已經佔總死亡的85%以上,發展趨勢嚴峻。「按照現在的形勢發展下去,未來20年里,中國慢性病還會增長2-3倍,並且年輕化趨勢非常明顯」。8月22日,由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中華醫學會行為醫學分會主辦的「行為評估與健康干預」科普論壇在上海科學會堂舉行,中科院院士王隴德在論壇上發出警示。


「慢性病中最主要的重大疾病就是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超過50%。這些數據上升非常之快,可以說中國慢性病已經發展到了一個頂峰。同時慢性病不僅造成我們身體上的損害還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2014年僅僅因為心肌梗死、腦出血帶來的住院費用達到700多億。」


根據王隴德院士和他的團隊所作的慢性病調查分析報告顯示,最近四年,在二百多萬調查數據中,中國中風患者數量接近勞動力人群的50%,初發平均年齡是59歲。「而且最大的問題在於,中風的高危人群中,中年人佔了60%,所以我們國家的中風發病率肯定還會上升。」王隴德院士說,干預和篩查中年人的中風風險刻不容緩,該建議已被上報至中央。


慢性病發病率為何發展如此之快?王隴德院士表示,這是因為多年來民眾沒有得到廣泛的慢性病知識普及。

「膳食攝入是最主要的原因,民眾不能科學合理地把握飲食結構。改革開放30年時間裡,肉類攝入過多,穀類食物攝入快速下降,蔬菜水果的攝入量也在下降。中國人不習慣吃水果,但是大量科學研究證明經常吃水果的人,心血管病、腦血管病、甚至腫瘤發病明顯降低,但是現在我們人均吃不到一兩。此外很大一部分人熱能攝入過剩,造成了肥胖。體能消耗太少也是另一個重要原因,中年人是體育鍛煉最少的人群,也是(得病)風險最高的人群。再有中國是吸煙大國,中國有3億吸煙者,7億多被動吸煙者。」


世界衛生組織總結全球的研究結果表明,影響人的健康和壽命的因素中,生活方式和行為佔60%,遺傳為15%。「調整生活方式是可以預防大部分的重大慢性疾病,根據中國醫學科學院的研究,在中國60%的腫瘤是可以預防的。」


管住嘴,邁開腿


那麼要怎樣把握自己的日常攝入?王院士說,「可以用十個網球作為參照物,將人體所需食物分為四大類,人體大約需要一個網球的肉,兩個網球的主食,三個網球的水果,不少於四個網球的蔬菜。主食是一定要吃的,即便是糖尿病患者,主食也一定要吃的,而蔬菜可以使勁吃。此外每天一個雞蛋是必須的,要連黃全吃了,這不會影響血脂水平。蛋黃非常營養,對心臟系統維護非常重要。每天一斤牛奶也是必須的,我們中國人膳食裡面鈣的含量很少,所以很多老年人有骨質疏鬆。另外酸奶有補充益生菌的作用,幫助消化及吸收,吃完飯再喝對身體有好處。一小把堅果,核桃、杏仁、花生、榛子,榛子對身體也是有好處的,另外撲克牌大小的豆腐,也促進健康。」


管住嘴之後,該怎樣邁開腿呢?「鍛煉有三個要素,頻度、時間、強度,頻度每周至少三次。有的人平時沒有時間,周末連續鍛煉幾個小時,突然大體能的消耗對身體非常不好。鍛煉平均每天半小時以上才能達到效果。另外是強度的問題,一定要使心率上去。心率對於健康長壽是非常重要的。運動、鍛煉會使人心率加快,每分鐘心跳60次和每分鐘跳80次的人比較,一天下來,心跳60次的人,會少跳24000多次,一個月下來少47萬次,一年下來少880萬次。所以運動要使心臟得到鍛煉。此外,力量型鍛煉可以延緩我們肌肉的萎縮。人衰老的一大特徵就是肌肉流失,老人顫顫巍巍就是緣於此。如果不鍛煉肌肉,從三十歲開始肌肉數量就逐漸減少,到75歲時只剩下50%。肌肉流失會引發很多像糖尿病之類的問題。因此美國心臟學會以及世界衛生組織都提出, 65歲以上的老人每周也應該鍛煉2-3次,其中要包括8-10種力量型鍛煉,做力量鍛煉可以延緩肌肉萎縮速度。」

來自中華醫學會行為學分會的楊志寅教授在講座上表示,「健康的生活行為方式能減少70%的人過早死亡,而高超的醫術只能減少10%的人過早死亡。」而調整膳食結構、鍛煉最重要的是堅持,「用三個星期調整習慣,三個月穩定習慣,半年牢固習慣。」


醫學科普讓我們了解到了疾病的預防、保健和康復措施,上海第六人民醫院急診部主任王韜教授補充,「生活方式的改變是醫學科普的第一層,是最基本的層次。我們還要知道怎麼『看病』,要了解今天醫療的制度、法規、政策、指導,比如一些叫救護車的竅門;另外一層是我們要懂得如何『看待病』,明白醫學是有局限性的,醫學是科學不是神學,醫生是人不是神。」

如何預防慢性病?中科院院士:管住嘴,邁開腿



了解損害健康行為的心理動因

行為醫學是行為科學的在醫學上的應用。行為科學包括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以心理學為例,它是從屬於行為科學的一個分支。心理學研究人腦的結構和功能歸於自然的屬性,但是,心理學又研究人們的意識活動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宗教等領域的應用,屬於社會科學的範疇。所以現在的醫學既分化又綜合,分化是指專業學科的進一步深化,綜合是指需提高醫務人員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的素質,將心理社會因素與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康復醫學有機結合起來,逐漸提升為「整體醫學模式」。


復旦大學中山醫院主任醫師季建林教授表示,「廣義的行為醫學,包含了所有生命體的有機的活動,所以我們人的心理活動,情緒、思維、認知都在行為醫學所研究的行列,而人的情緒對人的健康至關重要的。」


「情緒與健康最極端的關聯就是抑鬱症。中國抑鬱症患病率約為2.06%,也就是說中國13億人口,保守估計有六千萬,但是治療率不到10%,90%未得到及時有效治療,近半數的自殺者與抑鬱症情緒低落有關。抑鬱症也是許多疾病發作的危險因素,通過隨訪治療發現,很多心腦血管病的發生、複發及死亡,以及16%的腫瘤患者,都有中等程度的抑鬱症。就算痊癒,抑鬱症也會影響愈後患者的復病和生命質量。」


「此外,與情緒相關的還有睡眠、酗煙酗酒以及肥胖。睡眠對人的健康是至關重要的,睡眠行為是人的基本需要,如果作息時間紊亂的話,會嚴重影響人的身體健康。由於不擅控制自我情緒,對酒和煙草產生依賴,或者以節食或者暴飲暴食來緩解壓力,對健康都是極為有害的。」

如何預防慢性病?中科院院士:管住嘴,邁開腿



如何讓健康有所依靠?


我國研究表明,「1元錢的預防投入,可以節約8.59元的醫療費用」。健康一方面依靠於預防,除了個人生活方式及心態的改變外,還包括群體性的健康管理。健康管理秉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是對一個人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評估,然後進行健康干預,其目的是讓人們了解自身可能存在的健康危險因素,比如吸煙、酗酒、不合理膳食等行為習慣,或者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等不良的健康狀態。


能夠防範於未然固然是好,但對於已經患病的病人來說,又該怎樣對他們進行群體管理?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傅華教授說:「對已經患病,特別是慢性病的病人來說,健康管理一方面包括疾病管理,這方面主要依靠臨床醫生。另一方面是行為的干預,有的醫生或患者家屬,會批評指責患者,比如你得了這樣的病是由於你吸煙等等,這樣『譴責受害者』的方式非常不好,身處在大社會裡,有很多因素影響我們的行為,個人因素、人際因素,但更多是組織社區的因素以及行為的生態學因素。個體的行為問題,單單依靠個體自身,或者簡單對個體的行為干預,其實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我們需要的是綜合的干預。」


「第一是使他們對自身行為、認識有所提高,比如通過『五步激勵法』,通過發現問題,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後制定解決方案,最後得到行動反饋。通過這樣的五步,提高對自身行為的認識,促使一個人改變。 第二,同伴互助也很重要。一個人的行為問題,單靠他本人是很困難實現的,所以他們需要同伴,可以是家庭的成員、周圍的朋友、興趣組的人員。這些人創造支持性環境,從正面鼓勵他,給予他們正能量,讓他們提高自信心,有信心改變不好的生活習慣,戰勝他們的疾病。」


「當然環境支持不單指人的支持,還包括物質環境、社會環境,物質環境、社會環境又來自於政策。應當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社會形成一個健康供給的環境。」


王隴德院士表示,從政府政策的角度來說,防控政策應當進入所有部門,比如幼兒園,因為個體要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為,必須從小教起;第二,關口遷移、重心下沉,疾病防控應該從以農村為重點調整為以基層為重點,因為城鎮化使大量人口進入城市,以基層為重點覆蓋面會更加廣闊;此外,學科合作、規範防治、高危篩查都很重要。」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生物技術網 的精彩文章:

拿什麼拯救我的大腦突觸:一位生物學家的神經膠質研究之路
Cell:揭示鈣在學習和記憶中的作用
幼兒的空間推理能力可預測未來的數學能力
微珠已污染海洋生物,人類終將自食其果!

TAG:中國生物技術網 |

您可能感興趣

胡盛壽院士:阜外醫院憑什麼成為全球最大的心血管病診療中心?
中科院院士:艾滋病疫苗突破需要顛覆性思維
這位中科院院士為何反覆呼籲:健康人勿做癌症檢查?警惕過度醫療
「管住嘴,邁開腿」,中國工程院院士首次公開自己的減肥降脂秘訣
有機化學泰斗,中科院院士蔣錫夔先生病逝
中科院院士譚鐵牛:模式識別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腦梗心梗怎麼除?科學院院士秘方公開!珍藏~
工程院士揭秘:醫生患癌能治癒,只因多了三道防線
歷史首次!楊振寧放棄外籍,正式轉為中科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嶺:脈絡學說可指導防治重大疾病
中科院院士高福:為人類構築傳染病「防火牆」
中科院陳潤生院士:精準醫療數據處理中的挑戰
中科院院士朱清時:我知道科學很偉大,但科學不會教人行善
中科院院士王曉東:生物醫藥需求龐大 但行業低端、混亂之病未除
王辰院士:開展健康醫療大數據的研究已迫在眉睫
王隴德院士的校園防艾之行
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我為什麼不提倡健康人做癌症篩查!很可能害了自己!
與陳孝平院士商榷:請留住「患者」
張運院士:冠狀動脈微血管疾病的診治面臨四大科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