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南宋)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
夏末秋初,稻田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前後,大詩兄去東瀛日本遊歷了一番。
當我坐在價值上億的豪車裡,車輛飛馳,我望著窗外的風景,陷入了沉思。
我乘坐的豪車,叫做新幹線高速列車。我看到的風景,是綿延不斷的城市群落,和城市群落之間的鄉村,特別是:一片一片小方格一般的水稻田,阡陌縱橫,彷彿地面上的一塊塊綠毯,養眼舒心。我陷入的沉思是:其實,現代化和傳統,可以很好地融合;城市和鄉村,並不一定存在所謂的「鴻溝」。
日本人過中元節,也就是盂蘭盆節,相當隆重。他們的鄉間會舉辦一個「大施餓鬼會」。可見,民以食為天,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不僅如此,好像鬼也以食為天。日本人能給「餓鬼」吃什麼,你想也能想得到:飯糰、壽司、米糕……總之,都是稻米製品。
這就涉及到我們今天要說的主題:稻米。大詩兄的腦子裡,首先跳出的是這樣一首詞: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南宋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
辛棄疾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在江南度過,特別是今天的蘇南、浙北和江西一帶。辛棄疾號「稼軒」,什麼意思?就是種莊稼、種糧食啊。他其實是一個大莊園主,賦閑不做官的時候,就在鵝湖山下享受田園生活。鵝湖山,在今天的江西省鉛山縣;而他在《西江月》詞里所夜行的「黃沙道」,也就在鵝湖山附近。
辛棄疾的詩詞,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樣,都是「怒目金剛」式的,他也有很多「菩薩低眉」的時候,也有很多享受田園之美和天倫之樂的篇章,比如「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夏末秋初,寧靜的夜。萬物彷彿沉睡,其實可能只是「假寐」。驚鵲、鳴蟬、蛙聲,包含了豐富的生態學常識。其實,除了枝頭的鵲鳥,他未必能親眼見到藏在暗處的知了和青蛙,對於這些生物的感知,更多的是靠聽覺。驚鵲之所以引起他的注意,主要也是別枝那一刻的鳴叫。
我們還可以腦補,水稻田裡和附近的小溪邊,還藏著很多白鷺,它們單腳獨立,把頭插在自己的翅膀里休憩。聽到動靜,也是「撲剌剌」地飛起,在空中盤旋,又落在更遠處的稻田裡。這就是王維筆下的「漠漠水田飛白鷺」。
「稻花香里說豐年」。這是視覺的體驗,更是一種嗅覺的體驗。千古年來,水稻是中國人,特別是江淮以南中國人的主食。夏日的稻田,白天是酷暑悶熱的,夜晚是清風拂面的。細小的稻花,在微風下各自授粉,一點點飄落在稻田下平靜的水面上——這水面,也只有一指深淺。稻花是小魚兒、泥鰍和螃蟹的食物。在當代,小龍蝦也是稻田裡的常客,但那時候還沒有——它是近代來到中國的舶來品。
稻穀在灌漿,還不夠豐滿,但是秋天的豐收已經可以預期。行走在稻田邊,手腳可能會被長滿毛刺的稻葉勾住、划出白痕乃至血痕。不必矯情、不必大驚小怪——玫瑰花也是帶刺的。
我們再夜觀天象。有「明月」,有「七八個星」,這是什麼時節?典型的月明星稀、天空澄凈,應該就在七月半前後。這正是稻花飄香的季節。在接下來的一個月里,水稻將要成熟,被收割歸倉。整整一個月後,到了八月十五中秋節,大家就已經在慶祝豐收了。
「兩三點雨山前」,瞬間陰晴轉換,這也是夏天的典型景緻。特別是農曆六七月間,中國的長江流域一面忍受副熱帶高壓的酷熱,一面也要不時經歷西太平洋上生成的颱風和它所帶來的降水。颱風將至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天上迅速的雲捲雲舒,還有一場場太陽雨。不要抱怨,高溫和降水,都是水稻生長的必需品。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要是一般人寫文章,就是「我終於趕到了目的地。」但是,辛棄疾不一般,他隱含了很多信息量在裡面:「茅店」,我請問你,是用什麼材質製作屋頂的?茅草啊。茅草怎麼來的,主要是稻草。「溪頭」,為什麼要有溪頭?因為水稻需要用水啊。可以想見,當時的農業發展水平,已經可以利用水車、水渠等方式,充分地運用自然流淌的河流溪水。
這首《西江月》近乎白描,它以當下最流行的「短視頻」形式,用詩人的眼睛當做攝像機、耳朵當做錄音機,一切都是原生態的聲畫,展現出「一條」最美的「二更」時分景象。這就是「小而美」。
「稻作文明」的故事
稻作文明,是東亞地區農耕社會特有的文明。人類什麼時候開始種植水稻,這是一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就像我問你:你生下來長什麼樣子?有什麼感受?你自己並沒有印象,只有依賴各種口頭證據和固定證據。
近代以來的人類,不斷依靠考古、基因等科學,來探究稻作文明的起源。曾有人提出,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地區(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和中國的雲南地區是最早培育水稻的。
後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中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可能更加接近答案。在長江流域中游,中國的湖南、湖北、江西一帶,已經發現了距今大約一萬年的稻粒遺迹。更加著名的考古發現,是我們在中學課本上都學過的,長江下游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距今大約七千年,人們在這裡發掘出已經炭化的殘存稻粒。而在距今四五千年的上海郊區青浦的崧澤等地,也有稻作文明的痕迹。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粒
中國長江流域培育的稻子,叫做「粳稻」,後來又傳播到朝鮮半島、日本等地。
與「粳稻」並駕齊驅的另一種稻子,叫做「秈稻」,它的種植地主要在廣東、廣西等華南地區,以及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地區。華南地區的秈稻,應該是從東南亞傳過來的。歷史課本上也講過,北宋曾引進過「占城稻」,來自越南南方的湄公河下游地區,這就是一種秈稻。
「粳稻」與「秈稻」的區別顯而易見:粳稻更加耐寒,主要在長江及以北地區種植,莖葉短粗,稻米也短粗肥大,更有粘性;而秈稻主要在南方和熱帶地區種植,莖葉細長,稻米也細長,粘性不大。學以致用:日本壽司為什麼能捏得起來?因為用粳米做的,有粘性。港式煲仔飯為什麼散散硬硬的?因為是用秈米做的。
粳稻
秈稻
肯定還有人問:那麼,糯米、糯稻又是怎麼回事?讓我告訴你:粳稻、秈稻裡面,其實都有糯性品種。糯米為什麼「糯」?奧秘在於澱粉。稻米中的澱粉有「直鏈結構」和「枝鏈結構」兩種。糯米中的「枝鏈結構」成分很高,比例超過90%,這是糯性的源泉。記住,粽子、年糕、元宵,只能用糯米磨粉做。
稻作就是「精細化管理」
稻作文明其實是一種典型的「精細化管理」文明。因為,跟小麥、玉米等旱地作物相比,水稻對於自然條件的要求更加苛刻。
自古以來,中國人積累了豐富的稻作管理經驗,這在北齊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明朝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和徐光啟的《農政全書》等書籍里,都有詳細的記載。到了現代,大科學家袁隆平培育出了高產的雜交稻,億萬人們都要感謝他——他不僅是大科學家,還是大慈善家。
大詩兄小時候在皖東農村生活,對於稻作還有很深刻的記憶。具體說來,要種好一季稻子,無外乎「春種、夏耘、秋收、冬藏」這麼幾個環節,我就給大家具體描述一下:
——育種和插秧。春天泡稻種,稻種發芽後,長出細細的小芽,就像現在很流行的微型盆栽,把它們撒到水田裡。等到小秧苗長得密密匝匝,把它們從水田裡挖出來,用稻草紮成一捆一捆。然後,田埂上的人負責把成捆的秧苗拋到水田裡,田裡的人把秧苗分成一棵一棵,整齊地插在泥中,這就插秧。插秧整日彎腰,把人累得不行;水裡有螞蟥,會叮在人的腿上吸血,拽也拽不掉,只能用火燎。
插秧
——灌溉和除草。插秧之後,就是田間管理。水不能停,要經常引水灌溉。現代人發明了農藥化肥,用得也比較猛。稻子抽穗之後,夏天也到了,農人不能閑著,需要除草。稻田裡的稗草,其實跟水稻是近親,但誰讓你是「稗類」?連根拔起,扔在田埂上曬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講的是種麥子、小米的旱地勞作;稻田除草的工作,連鋤頭都動不得,純手工,而且得在水田裡跋涉,辛苦更上一籌。
稻田除草
——收割與收藏。稻子抽穗了,開花了,結子了,豐收的季節要到了。初秋時節,稻葉由綠轉黃,稻穗飽滿,用曾經流行的話說,「越充實的人越謙虛,就像充實的稻穀總是低下頭」。農人不管你謙虛不謙虛,要乘著好天氣搶農時。用鐮刀收割,用板車運載到打穀場上,拖拉機拖曳著石磙打轉,用鐵叉清除稻草,用大木板推拉收集稻粒,用大鐵杴揚稻穀,在曬場上曬稻穀,最後用蛇皮袋或者麻袋裝好稻穀,入穀倉。
如果要吃米,就把稻穀運到碾場,不是你想像中的石臼舂米。上世紀八十年代,人們已經廣泛運用電力碾米機。白米是人類的食物,谷糠是雞豚的食物。
收割後的水稻田,留下整齊的稻茬。人們用耕牛或者拖拉機拖曳犁耙翻田,為來年做準備。
這麼一整套流程,夠辛苦吧?夠複雜吧?套用一句流行語:哪裡有什麼田園牧歌,不過是周而復始的堅持。當然,隨著插秧機、收割機、拖拉機等農機越來越普遍的運用,農作的辛苦程度已經有所降低。
「五穀」的秘密
最後,想跟大家談談所謂「五穀」。
宋應星《天工開物》的第一章就是「乃粒」,就是「關於穀物」的意思,講的第一種作物就是講稻,可見稻作的重要性。
可是,他還有這麼一句話:「五穀則麻、菽、麥、稷、黍,獨遺稻者,以著書聖賢起自西北也。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什麼意思呢?就是上古時代的「五穀」並不包括稻子,因為有史可載的中華文明起源於西北黃河流域,那裡不種稻子。而到了明朝那個年代,稻米已經佔到「天下糧倉」的十分之七。
確實,從先秦直到唐朝,黃河流域的人類並不以稻米為主食。長期以來,他們的主食是麥面、粟米。小麥發源於西亞地區,在很早的時候就傳到中國。粟米俗稱小米,則是中國人培育的。科學研究揭示,粟米是由狗尾巴草培育而來的,呵呵。聽說過「良莠不齊」這個詞嗎?「良」就是粟米,「莠」就是狗尾巴草!
良:粟米
莠:狗尾巴草
《憫農》詩二首中有一首說,「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可見,當時的北方人,還是習慣把粟米作為穀物的代稱。
但是,一切都在緩慢變化之中。杜甫在《憶昔》詩中回憶開元盛世,是這麼描述的: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稻米流脂粟米白」,這說明,到了唐朝那個年代,稻米即使沒有在北方大面積種植,但是因為長江流域的大發展,稻米已經在國計民生中佔據了和北方粟米同等重要的地位。
再後來,宋元明清,隨著南方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大運河漕運的發達,稻米終於成了中國的「第一主糧」。
====================================
寶寶念詩-韓可勝
以當代情懷,看古代詩詞;以「美詩+美圖+美文」為特色重新發現經典,帶孩子和父母念詩。感謝您關注「寶寶念詩」!感謝您每一次的閱讀、點贊和轉發!本文圖片據網路。
《文匯讀書周報》:我與高海先生的一段詩緣
今天芒種,如何養生?
今天勞動節,記得讓孩子做點能做的事
TAG:寶寶念詩 |
※有機鴨稻米——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鴨聲一片
※稻花香里說豐年
※青苔,水蚤,豐年蝦(下)再接著說養苗兒
※每一片雪花都是獨一無二的,到底怎樣的雪才能「兆豐年」?
※又豐年,笑看米溢
※稻花香里說豐年!說說哪些農業改革股票有望漲停!附股票池
※「後宮」豐年有餘!一大波來襲
※【節氣】小雪雪滿天,來年必豐年——今日小雪
※犬來富貴到,瑞獸兆豐年——「旺豐年」·周曆筆記本搶閘訂購
※影之詩豐年祭怎麼樣 豐年祭的單卡評價
※咸豐年間一考生,寫一副對聯從順治誇到道光,被點為頭名狀元
※犀利!多圖直擊中秋夜佛山燒番塔習俗,紅火通天慶豐年!
※你知道豐年蝦要滅絕了嗎?這次是大地震滅亡了它們!
※讓人大跌眼鏡的日本豐年祭 竟然抬著這個繞境祈福
※咸豐年間狀元孫如僅書法,網友:寥寥數幅字,可見超拔絕倫之功夫
※月兔送瑞!豐年雙buff!帶上好禮一起賞月吧~
※西方眼中咸豐年間中國
※鼎泰豐年薪50萬起留人,還這樣寵員工,連頂尖大廚都怕做員工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