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消失在我們視野的照相館,他們曾經如此輝煌
點擊上方「中國攝影出版社」關注我們
撰文 沈健文
本文首發於瑞象館「瑞象觀點」
關於照相館的現狀,最近引起我注意的是在我居住地附近有一家「美星照相館」,每次我經過它時都關著門,從櫥窗里的廣告看得出,很久以前已經開始兼營房地產了。大眾點評上關於「美星照相館」的評論原本也不多,最後一條停留在2012年2月16日:「開在這裡也有十幾年的光景了吧,店面基本沒變化過,裡面也有拍照的業務」。
待詢問過晚間在附近乘涼的阿姨,原來美星照相館已經在幾個月前由於土地回收而關門了,房地產業務和照相館業務一起關停。這不由得讓我想像,照相館的鼎盛時期是什麼時候?中國最早有攝影術傳入的時候,照相機的價格和體積還遠沒有達到能普及到戶的程度,這時除了有傳教士和外國報道攝影師開始記錄中國的風土人情和王公大臣的肖像,中國本土攝影業的發展是否是從照相館開始的?
《中國照相館史》
仝冰雪 著,中國攝影出版社,2016
老照片收藏家仝冰雪先生的新著《中國照相館史》現在就在我的辦公桌上。精裝,布面封面,近400頁豐富的內容,彩色印刷,內容涵蓋照相館從西方傳入、本土化,到與社會產生關聯與互動的歷史過程,內附大量照相館歷史圖片及那個時代的人的肖像。作者仝冰雪先生曾編著葉景呂影集《一站 一坐 一生 : 一個中國人62年的影像志》,葉景呂的生平經過了從清朝到民國再到新中國的更迭,他每年都要留下一張影像,並在每張照片旁留下他的手寫筆記,將個人、家庭、國家的大事記交織在一起。這62年的影像都是在福州的各個照相館拍攝的。翻到《中國照相館史》的《本土化探索之路》這一章,會看到葉景呂的62張肖像並排縮印在兩頁的跨度內。今人可能一年就會拍攝無數張個人照片,但未必如同當時的葉景呂那樣是從個人的歷史意識出發的。葉景呂不間斷地對自己進行拍攝和記錄,肖像風格在變,著裝也在變。過了一定的年份,肖像照不再僅僅屬於個人,而是能從中看得到時代變遷的一些方面。
葉景呂62幅肖像圖集(《中國照相館史》第112-113頁跨頁圖片)
福州各個照相館,銀鹽紙基,大部分為櫥櫃格式,部分圖像經過剪裁,1907-1968年。作者收藏。
再多讀一點《中國照相館史》,我驚訝地發現,中國早期照相館功能的豐富性絕不亞於現在的任何一間有活力的複合型商鋪。在鼎盛發展的幾十年當中,這些照相館曾漸次用於拍攝、洗印、展示、代售器材、報道、政治宣傳,甚至還包括拍電影。在1917年和1939年天津發生特大水災的時候,鼎章照相館拍攝並製作的《天津水災紀念全圖》和中國照相館老闆李耀庭製作的印相集和明信片都成為了時事的佐證、旅遊的紀念和日後寶貴的圖像資料。
1876年,日成照相館曾受《申報》之邀拍攝淞滬鐵路上海至江灣段通車的場景,一個月後便開始出售《火車輪圖》,供未親眼目睹過火車的人們傳觀,同時獲得利潤。第一部有史料記載的中國黑白無聲電影《定軍山》由北京豐泰照相館老闆任慶泰為紀念京劇老生譚鑫培60周年壽辰而拍攝,連接起膠片時代攝影和電影的親緣關係。
《天津水災紀念全圖》(封面圖來源於《中國照相館史》,內頁圖來源於網路)
天津鼎章照相館,照相冊25.5x18.8厘米,內頁印刷照片15.5x11厘米。1917年。作者收藏。
中國照相館製作的1939年天津水災明信片(圖片來源於網路)
(左)拍攝電影《定軍山》的模型(圖片來源於網路)
(右)電影《定軍山》留下的唯一一張劇照(有爭議)
可以說,早期照相館的生態已經覆蓋了今日攝影從業者所能做的方方面面了。今日的照片沖印店、攝影工作室、報社攝影部、攝影畫廊、攝影博物館、攝影出版社、攝影衍生品經營無不能在早期照相館的樣態中看到一點端倪,甚至當年照相館多種經營的方式也可為今日攝影相關產業的經營者作一參考,除了——互聯網,這個正在為每個行業帶來改變的推手,當年的照相館經營者恐怕還難預料其力量。照相館經歷了從私營,到公私合營,到國營的經濟環境,今天社會看起來回到了整體開放的民營環境,重讀近代歷史似乎也正是時候。
女子全體照
上海耀華照相館,銀鹽紙基,10×14 厘米,1905 年前後。作者收藏。
《中國照相館史》立足於「照相館」這一行當,是一本有大量照片作為主體和佐證的專門史,然而,它還可以被當作一部社會史和文化史的書來閱讀。書中這些曾刊登於《申報》等民國時期報紙的照相館廣告讀著也是件樂事,如以下這則:
告 白
寶記照相
本館主人習照相業十餘年於茲矣。其用功則精研細究, 獨出心裁故,臻花樣維新,莫名佳妙……一館分設廣東省垣沙基大街。
上海英大馬路泥城橋寶記謹啟
再如這一則:
新法映相
得西藝異傳……能映化身圖本,一身化出三身,怪怪奇奇,令人莫測。更能電氣放相,高與人等,又可用藍色映出山水圖畫,其所映之相,俱過鏡面而歷久入新。
在圖像還沒像今天這樣在廣告中佔據重要分量之時,俏皮的語句、簡練的概括就是吸引人用目光「點擊」的法寶吧。另外,照相館興衰的蛛絲馬跡竟在報紙廣告中得到了最多的「保存」,這得益於官方對宣傳資料的保存,也反映了照相館畢竟仍屬工商行業,沒有像文人那樣為自身修史的意識吧。
最吸引我的要數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個案調查」,兩家立足於上海的照相館在時代洪流之中的興衰躍然紙上。
南京東牌路雪景及南京寶記照相館外景(圖片來源於《中國照相館史》)
寶記照相館,蛋白紙基,1886—1891 年。私人提供。
寶記照相館的開館主人歐陽石芝是廣東新會人,開設照相館前曾有十餘年的攝影經驗,曾師從康有為學習維新思想。自1889年開業,寶記始終走在攝影技術前列,其開發的印相方式就有綾絹照、布紙照、玉石照、洋瓷照、白紙照、方瓷照、象牙照等。此外,寶記於1919年購入了可以拍攝上海外灘全景的長條轉機,為中國前所未有。戊戌變法失敗後,寶記先後關閉在各地的分店,擴建,搬遷新址,作為滬上如日中天的照相館代售過柯達照相器具。此時歐陽石芝已對世道大為失望,開始潛心凈業,照相館業務逐漸交給三子歐陽慧鏘及兩個女兒打理。
男子持扇小影(圖片來源於《中國照相館史》)
上海寶記照相館,銀鹽紙基,卡紙 24×31 厘米, 照片 15×21 厘 米, 1890年前後。作者收藏。
上海寶記,除了照相外,與其他許多照相館一樣,同時經營放大像,以及繪製油彩和水彩畫像。
寶記照相館第二代主人歐陽慧鏘以照相館拍攝人像的專長和自身對風景攝影的鑽研經驗撰寫《攝影指南》,開創了中文攝影書籍的先河,使寶記更上一層樓。1912年,寶記與《時報》就拍攝時事新聞圖片一事簽約,令《時報》的新聞圖片報道質量居全國報紙前列……一家照相館的功能,從記錄家庭和私人影像、滿足名伶仕女的愛美留念之心,到反映照相工業的變化和滿足社會對圖像日益增長的需求,其持續又變化的存在方式由市場的需要和生存的多元性共同促成。
耀華照相館外景(圖片來源於《中國照相館史》)
佚名,銀鹽紙基,15×10厘米,1895年前後。作者收藏。
耀華的英文招牌十分突出,而中文「耀華」二字只在一個小招幌上。照相館櫥窗里陳列著各種不同尺寸的照片,以肖像照為主。門口樹楹聯一副:耀華號最講究拍小像,耀華號最精巧放大像。
另一家位於上海的耀華照相館,前身是德國人沙為地開設的沙為地照相館,後被自稱英商的施德之競買成功,改名耀華。相比於更早誕生的寶記照相館,耀華似乎更能開拓新風。施德之曾為耀華照相館在《申報》上刊登長達半年的廣告,在上海最早推出「碩大無朋」的「大像」,針對「倌人」實行半價,挪用動物、服裝等道具拍攝人像,利用鏡子拍攝「全體像」等等……耀華也曾和在視覺上尋求靈感的中日藝術家合作,出版過《春江花月報》。此外,耀華照相館同時開辦多種營生:代售暢銷照片、古畫,開設製藥廠,出售葯料、布景……在巴黎的第一屆世界博覽會上,耀華照相館榮耀地獲得了提名獎。切勿以為商人所為僅是經營,耀華照相館還開創了女子從事照相館攝影之先例,將原先專為華人照相的西耀華改為專拍女照,由施德之長女梅執掌鏡頭。晚年施德之從事古董收藏和經營,於1924年被選為精武會會長。1935年,施德之逝世。耀華照相館成為他一生傳奇生涯的縮影。
耀華照相館1900 年世博會獲獎文憑
這是一張耀華照相館製作的新年賀卡照片明信片,背面印有1900年世博會獲得的「提 名獎」證書。1903 年。作者收藏。
寶記照相館最後一次在申報上刊登聲明是在1934年6月,耀華照相館也在施德之逝世後從人們的視野中淡去。跨越了近半個世紀的照相館老字號沒有趕上新中國公私合營的大潮。但大多數的早期照相館,也在政治氣候和經營方式的雙重變化中徐徐落下了帷幕。它們已經承載了一段家國的歷史,並幸運地在互聯網時代中獲得了重新被審視的機會。
纏足女子和自行車合影(圖片來源於《中國照相館史》)
上海耀華照相館,銀鹽紙基,櫥櫃格式,手工著色,1905年前後。作者收藏。
「照相館」的名字可能更多地是屬於過去了,以前有歐陽慧鏘、沈石蒂(Sam Sanzetti)這樣從照相館走向社會的藝術家,而今「照相館」開始越來越多地回返至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中。馬良的「移動照相館」和王旭、楊威的「白夜照相館」都脫胎於照相館照片,前者把過去照相館中用於創新的兩件法寶:道具和上色工藝運用到極致,作品富有生動的劇場感;後者忠實於黑白色調,彰顯走進照相館拍照的人的儀錶,作品更具銀鹽質感。
馬良,移動照相館,2012
「七見」:白夜照相館(王旭 、楊威),宋庄美術館,2015
藝術家宋東曾創作《家庭成員·照相館》系列,讓每一位來到他的家庭合影錄像前的觀眾站在其中一位家庭成員的位置上與其他成員「合影」,融入藝術家的家庭,成為他新的家庭成員,使他的「家庭」規模越來越大,藉以重新探討日漸瓦解的家庭和鄰里關係。而施勇從《想像:每個中國人都是黃頭髮》系列到《憧憬製造》系列,雖沒有明確地提及照相館,無疑借鑒了暗房手法。圖片中「一家人」的黃色頭髮、對話框氣泡和東方明珠代替了過去照相館的照片里紅潤的面色、雲霧的效果和自然風光布景,每次由同樣的人物角色在他的作品中「與時俱進」,構成一張張並非寫實卻頗具現代意義的「家庭合影」。
宋東,家庭成員·照相館,北京當代美術館,1998
施勇,「想像:每個中國人都是黃頭髮」系列,1998
施勇,「憧憬製造」系列,2000
而街道上的照相館身影正逐漸變少。以沖印為主營的照相館,大都是改革開放後才開張的吧。它們中的許多都冠有照相器材商的名稱,也有像「美星照相館」這樣自己命名的。它們不在《中國照相館史》研究的時間跨度內,通過沿街店面的變化,仍能看出它們曾經歷過發展勢頭良好的時期。在照相機普及、攝影數碼化、網路印相業發展等多重力量「夾擊」下,若不是轉型為更專門的照相館(如專門拍攝證件照或大頭照)或寫真工作室(婚紗照、個人寫真),或開辦順應時代潮流的副業(如房產中介),或將再次緩緩落幕了。
美星照相館今景(攝/ 健文)
相關推薦
(點擊圖片獲取書訊)
作者介紹
仝冰雪,1969年生,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文學碩士,英語電視節目製作人。中國攝影家協會攝影史研究委員會委員。2000年開始系統收藏和研究中國早期歷史影像,側重印證中國早期攝影發展史的影像收藏與研究。所藏藏品曾在上海圖書館、北京世界藝術館、澳門藝術博物館等舉辦個展,並曾參加韓國光州藝術雙年展、廣州美術雙年展、連州國際攝影大展等多個藝術或攝影聯展。在《收藏》《中國收藏》《中國攝影》《攝影之友》等雜誌發表多篇影像收藏與研究文章。
關於《中國照相館史》
該書是作者仝冰雪十幾年歷史影像收藏和研究成果的精華呈現,全書從中國攝影早期的絕對拍攝主體——傳統照相館切入和分析,從照相館的傳入營業、本土化探索、與社會的關聯互動以及多家知名照相館的個案特點等方面,展示了中國特色的照相館時代的影像,更呈現了世界攝影史中這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中國攝影出版社|分享影像、閱讀與生活
微信ID:cpphphoto
在史泰德做本攝影書,是一次怎樣的體驗?
TAG:中國攝影出版社 |
※會讓你眼前一亮的罕見照,你會發現原來自己視野這麼狹窄
※她曾是豪門千金,破產後父親跳樓自殺,被丈夫無情拋棄,如今她卻又光鮮亮麗的出現在了眾人視野……
※別樣的鄉村風景,再不看就消逝在我們的視野了
※原來動物眼中的世界是這樣的,你最期望擁有誰的視野呢?
※王者榮耀:沒有視野我也敢橫衝直撞,因為有他在!
※這些逐漸消失在我們視野里的球員,來中超能否重生?
※有時,我們可能也需要遙遠的視野
※真正傷害你的,是你的隧道視野
※鬼故事:她淚流滿面,慢慢的消失在我的視野中
※鼎盛時期,保潔阿姨都轉行,如今此文玩快淡出人們視野
※我們的油彩視野,「相」,圖像觀察
※珍稀精靈小動物,又像老鼠又像兔子,曾一度消失在人們視野中
※這樣的美食慢慢的淡出我們的視野,你吃過嗎
※罕見的白犀牛突然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知道原因後莫名心塞!
※不一樣的視角看榮耀 你希望天美出這個視野嗎
※白百何再次活躍在觀眾視野,可這一動作網友直呼尷尬沒必要
※視野有黑點,這是飛蚊症!對付飛蚊症的最好方法就是——視而不見
※看不見的敦煌壁畫,科技卻幫我們打開神的視野!
※全聯盟只有他能做到在對面有視野的情況下,不被發現偷掉大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