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炎炎夏日裡教你調寒症

炎炎夏日裡教你調寒症

古人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夏天是陽氣非常旺盛的季節,而「三伏」又是「陽盛」季節中的頂點時段,因此對於一些虛寒體質的人來說,夏季的「三伏」是個絕佳的調理時刻。在陽氣最旺盛的季節,將溫暖的氣息貫穿體內,從而糾正身體內的「濕」、「寒」、「冷」等癥狀,通過自然的方法重新梳理身體的陰陽平衡,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這麼「神」嗎,試試就知道了!



炎炎夏日裡教你調寒症


陽虛陰寒5大癥狀


古人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夏天是陽氣非常旺盛的季節,而「三伏」又是「陽盛」季節中的頂點時段,因此對於一些虛寒體質的人來說,夏季的「三伏」是個絕佳的調理時刻。在陽氣最旺盛的季節,將溫暖的氣息貫穿體內,從而糾正身體內的「濕」、「寒」、「冷」等癥狀,通過自然的方法重新梳理身體的陰陽平衡,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這麼「神」嗎,試試就知道了!


「陽虛」、「陰寒」體質的5大「癥狀」


1.手腳冰涼 這是陽虛最主要的癥狀。陽氣猶如自然界的太陽,陽氣不足,則內環境就會處於一種"寒冷」狀態。 2、完谷不化 指的是大便中夾雜未消化食物。古人對此現象的產生有一個形象的比喻,食物的消化就好比要把生米煮成熟飯,胃就好比是煮飯的鍋子,而陽氣就好比是煮飯用的火,沒有「火」,米就無法煮成「飯」。所以當陽氣不足時,進入胃中的食物也就無法很好地「腐熟」(消化),而是直接從腸道排出。 3、無精打采 陽氣不足細胞的生命力就不會很強,所以表現為萎靡懶動。 4、舌體肥大 體內水分的消耗與代謝,取決於陽氣的蒸騰作用。如果陽氣衰微,對水液蒸騰消耗不足,則多餘水分蓄積體內,導致舌體胖大。舌體胖大,受牙齒擠壓而出現齒痕。 5、脈搏細沉 陽氣不足就不能鼓動脈管,所以脈象沉細無力。

三伏調養寒症


中醫認為「天人合一」,人的生理周期也像自然一樣,有「四季」、有「風雨」,道家更是認為如果方法得當,人體可以直接吸收自然界中的能量(比如陽光),這些能量跟我們通過飲食獲得的幾乎一樣。


根據中醫《內經》的說法,人體的陽氣與自然界生物的陽氣生於春、旺於夏、收於秋、而藏於冬。由於自然界夏季陽氣最旺,人體的陽氣在夏天也達到最高。而三伏天又是夏季最熱的時候,此時陽氣最為活躍,人體皮膚鬆弛、毛孔大張,這樣藥物更易滲透皮膚,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經絡、調節臟腑、治病強身的功效;三九天陽氣收藏於人體內,而此時卻是各類呼吸系統疾病的好發之時,三九天灸可以借藥物之溫熱之性溫陽益氣、健脾補腎益肺、祛風散寒,使人體陽氣充沛,抗寒能力增強,減輕病患的癥狀,減少疾病的發作。


陽虛有來由


由「寒症」而來的三大「冬病」

哮喘 很多人天氣一冷就會哮喘複發,中醫認為「腎為生痰之本,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形象地說明了肺、脾、腎三髒的功能失調是造成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礎,而脾腎陽虛,特別是腎陽的衰憊則是哮喘的主要病理病因。雖然哮喘表現在呼吸系統上,可真正的病因卻在於腎經。哮喘大多是因為腎陽不足,而且外感風寒才會發作,可以這麼說大部分的哮喘病人都與脾腎陽虛有關。


寒痹關節痛


寒痹關節痛是指由於寒氣入侵關節而引起的關節疼痛,其實關節痛的原因大致有三種:寒痹、風痹、濕痹。寒痹關節痛的特點是,關節疼痛的位置比較固定,疼痛原因大多是由於著涼或者受寒,這種疼痛遇寒加重,得溫後則有所緩解;風痹的特點是關節疼痛的位置無定,多以腕、肘、膝蓋為主,除了疼痛,關節還有緊張感;濕痹的特點是關節酸痛,位置相對固定,肌膚感到麻木不仁。中醫認為「肝主筋,腎主骨」,所以腎陽虛者骨必失其養,四肢疼痛也就很正常了。


水腫


中醫中的「脾」有點像我們平時說的「消化系統」,它主要是負責「水谷精微」的吸收和消化的,而「腎」則是「脾」之後的系統,要將身體攝入的這些水谷精微消化後的殘餘部分代謝出身體。因此「腎」與「脾」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如果一個腎陽虛的人,他的代謝系統就會出現問題,而這種問題通常是從「脾」的部分就開始了,因此通常也表現為「脾腎陽虛」,最主要的表現是水分不能排出體外,造成的「陽虛水濕內盛之症」——皮膚水腫,腹脹水滿等。


炎炎夏日裡教你調寒症



最簡便的「三伏貼」


如果想做好「冬病夏治」的工作,節氣時令一定要算好,「三伏」的「頭伏」、「中伏」、「末伏」這三天是不能錯過的。這些天為什麼被叫做「伏」,那是因為在「伏」當中,陽氣最盛而陰氣最弱,陰氣被迫「伏藏」的意思。問到「三伏」到底是哪天,有人會說這是一個農曆的節氣,也有人會說「三伏」是和「小暑」、「大暑」相關的,這些都不對,其實我們所說的「三伏」來自於遙遠的「夏朝」,在夏朝的「曆法」中把夏至開始後的第三個「庚日」定為「頭伏」,第四個「庚日」定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定為末伏,這是一年中最熱的三天。

「三伏天」我們都要幹什麼?最簡便的「三伏貼」


如今在入伏的時節很多中醫院都會推出相應的「三伏貼」療法,這是一種典型的「冬病夏治」的方法,三伏貼又叫做天灸,大概源於清代。貼「三伏貼」的人大多是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反覆感冒的患者。清代的名醫張潞就認為在三伏天齊用白芥子凈末一兩、延胡索一兩、甘遂、細辛各半兩,研磨加入麝香半錢,搗勻,再用薑汁調和,塗抹在肺俞、膏盲、百勞等穴位上,之後要等待6—8小時的工夫,其間如果病人感到穴位處麻、痛均為正常。這樣連續塗抹三次,冬季的這些「寒症」病候就可以祛除大半了。不過貼敷「三伏貼」也應該注意一些問題,飲食上要注意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禁食海鮮、蝦等發物,以免影響治療效果。久病體弱消瘦病人及有嚴重心臟病、肝病患者使用量不宜過大,敷貼時間不宜過長,可以採用日用夜停、夜用日停、今用明停等間歇貼敷法。另外,凡應用過程中出現皮膚瘙癢、潮紅、水皰等過敏現象者應立即停用。


自製補陽「三伏貼」


如果覺得去中醫院排隊貼麻煩,也可以在家自己來做一些葯貼,可以起到伏天補陽保健的作用。將半小勺白芥子(大約一兩的樣子)研磨成細末,撒在膠布上,貼於背部的肺俞穴,對於那些比較容易過敏的人來說,也可以選擇白鬍椒粉,效果不如白芥子但對皮膚的刺激比白芥子小很多。貼大約半小時取下,將皮膚清洗乾淨,可以起到調理身體虛寒體質的作用


「補」在三伏



炎炎夏日裡教你調寒症



人們一般認為,冬季需要進補,夏日卻無關緊要。其實,人們在夏季的營養需要並不比冬天少,因為夏季是一年中人體代謝最旺盛的季節,也是營養消耗量最大的季節。夏季因為天氣潮熱,汗液、津液流失很快,會將身體內的大量水分和營養素代謝出去,因此容易導致體虛等症的出現。氣津兩虛的癥狀有:身汗怯冷、疲乏懶言、食慾不佳、大便稀薄、舌淡脈弱、陰血虧虛,還可見五心煩熱、心悸不眠、頭暈目眩和脈細苔少等。這些情況都需要及時進補。所以,夏季也要進補。因此在南方有這樣的民諺:「起伏吃只雞,一年好身體」,講究在伏天吃「伏雞」、「伏狗」,大大補充身體內的陽氣。不過專家也提示三伏天是消化道疾病多發的季節,飲食上應以清淡為主,對於那些手心發熱、脾氣較大的人,或者還有慢性甲亢、結核病、內分泌失調的人來說,就應該避免在三伏天大補特補。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有婦科炎症怎麼辦?這裡教你辦法!
這裡教你化淡妝 看我如何變女神
耳鳴讓你睡不著,這裡教你怎麼清除午夜風聲
戰後美軍公園裡教日本女子學英語
關於秋天的20首古詩詞,準備在最美的秋天裡教孩子吧!
糖尿病人易失眠?看這裡教你怎樣睡個好覺!
怎樣預防過敏 這裡教你
鹿晗私下裡教熱巴打「王者榮耀」,在遊戲中也護著熱巴?甜炸了
解密扁鵲見蔡桓公:那些在故事裡教會我們的道理
揭露「毒豬蹄」可怕真相,致癌敢亂買?這裡教你!
祛痘小妙招,這裡教會你
喉嚨總是乾咳嗽?你知道這是為何?這裡教你怎麼解決!
指尖陀螺火爆網路,這裡教你怎麼玩?
不知道怎麼護膚美白?這裡教你各個年齡段的美白護膚法!
天熱了,沒有胃口怎麼辦?這裡教你食療好方法!
健身房裡的女教練為什麼相比男教練更受歡迎?健身房裡教練也有「潛規則」?看這些真相
女性也會焦慮啊?這裡教你怎麼才能讓老婆舒舒服服過年!
瑜伽館裡教練表演瑜伽 圍觀群眾紛紛拍照稱讚
王馨平看彭浩翔模仿自己笑到肚子痛,成為瑜伽老師在家裡教老公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