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愛與不爭
道學
08-04
何謂慈? 《說文解字》:「慈,愛也。」它是一個形聲字,茲為聲旁,心為形旁。茲的意思是草木茂盛。茲與心合起來的意思是:有助人茁壯起來之心。在《賈子道術》說道:「親愛利子謂之慈,惻隱憐人謂之慈。」《左傳》說道:「慈者愛,出於心,恩被於物也。」意思是說慈是一種發自內心世界的愛,她的恩惠遍施於萬物。可以看出,「慈」的本義是指「上愛下」,它是天地對於萬物,君王對臣子,父母對兒女的愛。我們可以將「慈」看成是心性上對於眾生感恩的愛。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它的意思就是說所謂的「道、德」有三件寶,「慈、儉和不敢為天下先」。「慈」為愛天下百姓,以德報怨,修德於天下。「儉」為無欲,不欲以靜,知足常樂。「不敢為天下先」實際就是「不爭」 之意。
以「慈、儉、不敢為天下先」 的精神推己及人,以求人人都能夠擁有這樣的道德,那麼世界將會變得非常美好。這是老子的理想,也是我國自古對於理想社會的一個憧憬。我們從《山海經》有關於蓬萊仙山的傳說、《尚書·梓材》中「欲至於萬年,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的記述、《詩經·碩鼠》中「樂土,樂土,爰得我所」的呼喊,便看到了古代先民對於道德社會的追求。
道法應該如何傳承——《道門十規》第五規 道法傳緒
百歲老道的修行忠告
《圖說道德經》第七十三章
《道門十規》第三規——「坐圜守靜」
道以無心度有情
TAG:龍虎論道 |
您可能感興趣